49、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工具
我们天天都在说:必须为深刻的、牢固的知识而斗争。但是知识这个概念是很广泛的,如果我们仔细地观察一下,儿童们在做些什么、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议论些什么,那么就会得出结论:知识这个概念,我们赋予它以很广泛的含义,它确实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内容。有关于周围世界的规律性的知识,也有儿童借助它们而能够进行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如果仔细地研究一下学生在小学里做些什么,那么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小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儿童使用工具,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就是借助这个工具去掌握知识的。(这让我想起一句话: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如果单纯的教授他们知识,但是学生不会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或者是做题中不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自己所碰到的困难,就好比不断给学生不有营养的东西,但是他们还是那么的瘦。这也让我联想到了我在讲数学题目的时候,不仅要讲的学生听得懂,也要把自己做这道题的想法和方法传授给学生,这样以后碰到类似的题目学生就能自己解决)谁也不会否认,在小学里,儿童在自己的一般发展上会得到很大的进展,会认识大量的有关周围世界的规律性。但是,在我看来,小学的主要任务,毕竟还是教会儿童学习。(通过小学的教育学生知道如何预复习,上课应该如何听讲,这样进入初中阶段才不会让学生感到怎么学习,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的情况又是如何呢?在小学里,我们不敢大胆地把工具交到学生手里,而没有完善地掌握这种工具,就无法设想儿童的智力生活和全面发展。可是到了五年级,教师却要求学生能迅速地、运用自如地使用这种工具,教师甚至不考虑这种工具处于何种状态,忘记了这种工具还是需要继续磨利和调整的,他没有看到个别学生手上的工具已经折断,因而已经无法继续学习下去。教师还是只顾把一批批新材料接连不断地堆到学生的机床上,要求他:快点加工,别偷懒,使劲干! (在小学阶段没有很好的铺垫,才能使得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学习比较困难甚至跟不上初中教师的教学节奏。而初中教师则是不停的督促,显出不耐烦的样子,学生就慢慢消磨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出现厌学,偷懒的现象)
这是一种什么工具呢?这种工具装有5把“刀”——即5种技能:读、写、算、观察(周围世界的现象)、表达(自己所见、所做、所想和所观察而得到的思想)。……五至七年级的许多学生的知识水平差和进行无效的努力,其主要原因正是缺乏运用这5把“刀”的应有的能力,这五种最重要的技能合起来,就构成一个总的技能,即:会不会学习。(通过5把刀养成一套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五至七年级的各科教师(地理、历史、自然、物理、化学、数学教师),在去(小学)检查学生的学习技能时,发现许多学生(甚至很多学生)在掌握阅读技巧方面,达不到自觉地领会教材的程度。原来,使这些教师深为惊讶的是,某些学生之所以不会解答算术应用题,正是由于他们不会把题目流利地、有理解地读出来。(只会读题,在读题的时候没有进行任何思考才会使得学生在读完题之后,还是不知道题目该怎么做甚至马上就能忘记已知条件)
令人发愁的是,在许多学生身上,阅读没有变成一种半自动化的过程。我们看到,许多儿童在读某一段课文时,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阅读过程本身去了:儿童全身紧张,脸上冒汗,生怕把哪一个词读错,他碰到多音节的词就读得“结结巴巴”,实质上不能把这些词作为统一的整体来感知。他已经没有剩余的精力去理解所读的东西的含义,他的智慧的全部力量都消耗在阅读过程的本身上去了。可是如果只看这个过程(阅读技巧)本身,那么表面上看来倒是令人满意的。正是这种表面上的“一切顺利”把小学教师们弄迷惑了。(所以看问题不能只能看表面。这就让我想起了以前班上的一名男生。他学习很认真,无论是作业还是上课,看上去好像在跟着教师的步伐,但是了解之后才知道这时便面现象,其实他什么都没有学进去。所以考试成绩一直上不去)
我们把全体教师召集起来讨论学生的阅读能力问题。讨论得很热烈,引起了激烈的争论。物理教师说:“既然学生还不会阅读,不懂他所读的东西的意思,怎么能够使他把我的物理学好呢?应当把学生的阅读技巧提高到这样的程度,使他没有想到自己是在阅读。只有这样,我们前面所说的工具,才能在他手里运用起来。”……我们到小学各年级去听课。……大家发现:在小学的阅读课上,实际上读得很少,而关于阅读、关于所读的东西的谈话倒很多。阅读常常是被各种各样的“教育性谈话”、“教育性因素”所取代了。低年级教师克服了这种缺点。他们开始研究和计算:儿童在课堂上和家里究竟读了多少东西,以及应当读多少东西,才能完善地掌握这种技能。(提倡让学生多读,从而培养他们能够从读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
……我们全体教师已经花了15年时间,研究如何使学生在小学里完善地掌握阅读技能,以及如何在中学里再使这项技能得到发展和提高。多年的观察使我们得出下列结论:要使儿童学会有表情地、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使他做到在读的时候并没有想到他是在读,那么,他就必须在小学期间朗读过200小时以上,并且小声地默读过2000小时以上(都包括在课堂上和在家里的时间在内)。教师应当把这项工作在时间上分配好,而校长则应当检查教师是如何指导每一个学生的个人阅读的。(大量的阅读和书写能够达到一定的读写要求)
对于学生顺利地学习所必不可少的其他几种技能,我们全体教师也确立了同样重要的教育信念。我们在分析中年级和高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时,发现学生对书写技巧还没有掌握到这样的程度,就是也要使书写成为一种半自动化的过程:在记录什么材料时,使学生不再去考虑每一个字母、每一个音节、每一个词怎样写法,不再考虑写这个词的时候要遵循什么语法规则。我们发现,五至八年级的学生(甚至包括高年级的学生)中,还有许多人把全部精力花费在书写过程本身上,而至于所写的东西究竟是什么意思,他们是顾不上去思考的。
怎样才能使书写成为一种半自动化的过程,怎样才能使学生在书写的时候,把主要的精力用在理解所写的东西的意思上,而不是用在考虑怎样写法呢?……几位小学教师研究了书写过程,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早在二年级的时候,就应当使儿童的手的小肌肉达到这样的训练程度,即在写字的时候能够手不发抖,不需要进行特别的意志努力就能正确地写出字母来。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一定数量的练习,为了使学生学会足够迅速、准确而无错误地书写,为了使书写成为劳动的手段和工具,而不是劳动的最终目的,那么学生在小学期间就应当在练习簿里写过不少于1400—1500页。我们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单是完成语法和算术作业的书写是不够的。于是教师们开始布置一些专门训练书写技巧和书写速度的作业。而到了四年级,就已经教给儿童靠听觉来感知教师所讲的东西,并要求他们一边听讲一边写笔记了。
我们天天都在说:必须为深刻的、牢固的知识而斗争。但是知识这个概念是很广泛的,如果我们仔细地观察一下,儿童们在做些什么、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议论些什么,那么就会得出结论:知识这个概念,我们赋予它以很广泛的含义,它确实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内容。有关于周围世界的规律性的知识,也有儿童借助它们而能够进行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如果仔细地研究一下学生在小学里做些什么,那么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小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儿童使用工具,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就是借助这个工具去掌握知识的。(这让我想起一句话: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如果单纯的教授他们知识,但是学生不会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或者是做题中不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自己所碰到的困难,就好比不断给学生不有营养的东西,但是他们还是那么的瘦。这也让我联想到了我在讲数学题目的时候,不仅要讲的学生听得懂,也要把自己做这道题的想法和方法传授给学生,这样以后碰到类似的题目学生就能自己解决)谁也不会否认,在小学里,儿童在自己的一般发展上会得到很大的进展,会认识大量的有关周围世界的规律性。但是,在我看来,小学的主要任务,毕竟还是教会儿童学习。(通过小学的教育学生知道如何预复习,上课应该如何听讲,这样进入初中阶段才不会让学生感到怎么学习,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的情况又是如何呢?在小学里,我们不敢大胆地把工具交到学生手里,而没有完善地掌握这种工具,就无法设想儿童的智力生活和全面发展。可是到了五年级,教师却要求学生能迅速地、运用自如地使用这种工具,教师甚至不考虑这种工具处于何种状态,忘记了这种工具还是需要继续磨利和调整的,他没有看到个别学生手上的工具已经折断,因而已经无法继续学习下去。教师还是只顾把一批批新材料接连不断地堆到学生的机床上,要求他:快点加工,别偷懒,使劲干! (在小学阶段没有很好的铺垫,才能使得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学习比较困难甚至跟不上初中教师的教学节奏。而初中教师则是不停的督促,显出不耐烦的样子,学生就慢慢消磨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出现厌学,偷懒的现象)
这是一种什么工具呢?这种工具装有5把“刀”——即5种技能:读、写、算、观察(周围世界的现象)、表达(自己所见、所做、所想和所观察而得到的思想)。……五至七年级的许多学生的知识水平差和进行无效的努力,其主要原因正是缺乏运用这5把“刀”的应有的能力,这五种最重要的技能合起来,就构成一个总的技能,即:会不会学习。(通过5把刀养成一套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五至七年级的各科教师(地理、历史、自然、物理、化学、数学教师),在去(小学)检查学生的学习技能时,发现许多学生(甚至很多学生)在掌握阅读技巧方面,达不到自觉地领会教材的程度。原来,使这些教师深为惊讶的是,某些学生之所以不会解答算术应用题,正是由于他们不会把题目流利地、有理解地读出来。(只会读题,在读题的时候没有进行任何思考才会使得学生在读完题之后,还是不知道题目该怎么做甚至马上就能忘记已知条件)
令人发愁的是,在许多学生身上,阅读没有变成一种半自动化的过程。我们看到,许多儿童在读某一段课文时,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阅读过程本身去了:儿童全身紧张,脸上冒汗,生怕把哪一个词读错,他碰到多音节的词就读得“结结巴巴”,实质上不能把这些词作为统一的整体来感知。他已经没有剩余的精力去理解所读的东西的含义,他的智慧的全部力量都消耗在阅读过程的本身上去了。可是如果只看这个过程(阅读技巧)本身,那么表面上看来倒是令人满意的。正是这种表面上的“一切顺利”把小学教师们弄迷惑了。(所以看问题不能只能看表面。这就让我想起了以前班上的一名男生。他学习很认真,无论是作业还是上课,看上去好像在跟着教师的步伐,但是了解之后才知道这时便面现象,其实他什么都没有学进去。所以考试成绩一直上不去)
我们把全体教师召集起来讨论学生的阅读能力问题。讨论得很热烈,引起了激烈的争论。物理教师说:“既然学生还不会阅读,不懂他所读的东西的意思,怎么能够使他把我的物理学好呢?应当把学生的阅读技巧提高到这样的程度,使他没有想到自己是在阅读。只有这样,我们前面所说的工具,才能在他手里运用起来。”……我们到小学各年级去听课。……大家发现:在小学的阅读课上,实际上读得很少,而关于阅读、关于所读的东西的谈话倒很多。阅读常常是被各种各样的“教育性谈话”、“教育性因素”所取代了。低年级教师克服了这种缺点。他们开始研究和计算:儿童在课堂上和家里究竟读了多少东西,以及应当读多少东西,才能完善地掌握这种技能。(提倡让学生多读,从而培养他们能够从读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
……我们全体教师已经花了15年时间,研究如何使学生在小学里完善地掌握阅读技能,以及如何在中学里再使这项技能得到发展和提高。多年的观察使我们得出下列结论:要使儿童学会有表情地、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使他做到在读的时候并没有想到他是在读,那么,他就必须在小学期间朗读过200小时以上,并且小声地默读过2000小时以上(都包括在课堂上和在家里的时间在内)。教师应当把这项工作在时间上分配好,而校长则应当检查教师是如何指导每一个学生的个人阅读的。(大量的阅读和书写能够达到一定的读写要求)
对于学生顺利地学习所必不可少的其他几种技能,我们全体教师也确立了同样重要的教育信念。我们在分析中年级和高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时,发现学生对书写技巧还没有掌握到这样的程度,就是也要使书写成为一种半自动化的过程:在记录什么材料时,使学生不再去考虑每一个字母、每一个音节、每一个词怎样写法,不再考虑写这个词的时候要遵循什么语法规则。我们发现,五至八年级的学生(甚至包括高年级的学生)中,还有许多人把全部精力花费在书写过程本身上,而至于所写的东西究竟是什么意思,他们是顾不上去思考的。
怎样才能使书写成为一种半自动化的过程,怎样才能使学生在书写的时候,把主要的精力用在理解所写的东西的意思上,而不是用在考虑怎样写法呢?……几位小学教师研究了书写过程,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早在二年级的时候,就应当使儿童的手的小肌肉达到这样的训练程度,即在写字的时候能够手不发抖,不需要进行特别的意志努力就能正确地写出字母来。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一定数量的练习,为了使学生学会足够迅速、准确而无错误地书写,为了使书写成为劳动的手段和工具,而不是劳动的最终目的,那么学生在小学期间就应当在练习簿里写过不少于1400—1500页。我们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单是完成语法和算术作业的书写是不够的。于是教师们开始布置一些专门训练书写技巧和书写速度的作业。而到了四年级,就已经教给儿童靠听觉来感知教师所讲的东西,并要求他们一边听讲一边写笔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