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上海市宝山区新进青年党员教师论坛(班主任:罗老师)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2011年上海市宝山区新进青年党员教师论坛(班主任:罗老师)

为了方便学习和交流,建立2011年上海市宝山区新进青年党员教师论坛,希望大家可以在这里发表自己的想法,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您没有登录。 请登录注册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39
三中心虞佳敏
小精灵 王晓维
刘乾琪
杨行中学 万芬
罗泾中学陆郁新
顾村中学周蓓
杨泰实验学校 杨莙
宝山区成人教师进修学校 钱佳
上大附校陈思思
上大附中徐沈逸
菊泉学校 左莹芳
大华一幼 戴忆蓉
大华一幼 陈婷
华师大宝山实验王莹
淞谊中学 谢穹
宝林四小宋惠娟
天馨学校陆文骏
三中心郁轶婷
杨泰实验朱晓溪
共富实验学校倪晓寒
大场中学陆乐
宝钢新世纪石燕
大华二小郑玲
培智 张晓琳
华师大宝山实验陆瑶
大场镇小学 成琦
月浦实验赵婧
沈佼姣
教师进修学院沈亦璋
密山幼儿园 张杰
菊泉学校彭叶飞
和衷小学杨静
宝虹朱蕾
进修学院钱婷婷
宝虹小学沈旭佳
共富实验学校唐怡宁
华师大宝山实验石慧
admin孙利明
上海市天馨学校 马佳音
43 posters

到页面 : 上一页  1, 2

向下  留言 [第2页/共2页]

26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 页 2 Empty 回复: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周三 四月 17, 2013 3:30 pm

淞谊中学 谢穹



此建议主要针对小学年段的教学,故不发表观点。

27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 页 2 Empty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周三 四月 17, 2013 3:33 pm

华师大宝山实验王莹

华师大宝山实验王莹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为了使学生在智力上和精神上得到成长,就必须使他有对知识的渴求和有掌握知识的愿望。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使我深信,儿童的学习愿望是一些细小的源泉,它们汇合成“教学与教育的统一”的大河。怎样才能打开这些源泉呢?怎样才能使它们不致淤塞呢?怎样才能防止儿童对学习漠不关心的现象呢?遗憾的是,我们当教师的人经常会遇到这样令人忧虑的现象:儿童在入学的时候是带来渴求知识的火花的,但是这点火花很快就熄灭了,而产生了教学上最凶恶最可怕的敌人——儿童对学习的冷淡态度。
或者可以这样说:怎样安排班级和学校的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才能使儿童希望自己今天在精神上变得比昨天更丰富,在智力上变得比昨天更聪明,使他感觉和体验到自己在智力上和思想上的成长,为此而感到自豪,使这些情感成为激发儿童去克服困难的动力呢?要知道,儿童想要好好学习的愿望,是跟他乐观地感知世界(认识周围世界,特别是自我认识)不可分割的。很明显,如果儿童对学习没有一种欢乐的喜爱,没有付出紧张的精神努力去发现真理,并在真理面前感到激动和惊奇,那是谈不上热爱科学、热爱知识的。
为了使儿童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他有一种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我们应当经常关心的是: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把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在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我们想让儿童高高兴兴地学习的话,那就无论如何不能用学校常用的那些方法来局限儿童的智力生活,即一味地要求他识记、背诵和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而把知识再现出来。
顺便说明一下,我不希望给读者留下这样的印象,好像作者对识记和背诵抱着轻视的态度。不,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如果把教学变成单纯的记忆活动,那么它就变成了无的放矢的教学,因为只有在把记忆的努力和思考的努力结合起来,只有在对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性深入思考的时候,才可能有真正的智力发展。
要使小学生的智力生活丰富多彩,就必须保持思考和记忆的和谐。尊敬的同行们,让我们一起来关心这件事:在小学里,首先要使儿童善于思考,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寻根究底地去探索真理,在认识的世界里去漫游。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好学生。这里我想介绍一下我校低年级教师所取得的一些经验。在我们学校,对儿童的教学是在他们入学前的一年里(即预备班里)就开始的。儿童们生活在一个对他们来说十分有趣的思考的世界里。我们对这些学前儿童进行一种被称为“思维课”的特别的活动。这种活动,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到思维的源泉那儿去旅行。我们带领孩子们到花园里、树林里、湖岸边去,在他们面前展示出各种事物、现象、关系和依存性的极其多种多样的细微差别和各方各面。一个人由于看见世界,他就不会成为消极的观察者,而是成为真理的发现者,由此便产生了活的思想。我们认为,只有在我们教会自己的学生积极地看见世界的情况下,才能防止儿童眼睛里那种好奇的火花熄灭下去。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大家知道,儿童对于从周围世界里以及日后从他本身里所揭示出来的东西的强烈兴趣,是他渴望知识、追求认识真理的志向的源泉。譬如,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懂得了这样一条引人入胜的真理:太阳是生命的源泉;不管生命是以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只有阳光才能使它苏醒。这一真理在孩子们的内心引起很大的激动。在孩子们面前,产生了各种猜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联系和关系,虽然他们还不理解这些联系和关系的实质,但是他们很想去理解它。当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把握住一个真理以后,他就借助它去解释许多新的现象。但是,儿童理解了的东西越多,也就会产生更多的不理解的东西,于是他就会更加积极地思考,对知识的追求就更加迫切。这种精神状态,能使儿童的智慧对于一切必须识记的东西具有特殊的敏感性。一个人勤于思考,能靠自己的努力去发现真理。他也就会以巨大的积极性和强烈的兴趣去感知和识记。
为了创造思维和记忆之间的和谐,需要到自然界里去上一系列这样的思维课(从预备班到四年级末,共5年)。这一套思维课是我们训练思考的学校,没有它,我们就很难设想不仅在小学的所有课堂上,而且在以后的教学和智力发展各阶段,会有完满而有效的脑力劳动。这种训练思维的学校,是发展创造性智力的基础,是为了掌握一批批新的知识所必不可少的。我校低年级的全体教师认为,思维课的教育意义,首先在于它能使知识得到经常不断的运用。要培养儿童的学习愿望,正是需要让儿童在小学里掌握的知识不致成为死的堆积物,不要把它们堆放在儿童的头脑里,仅仅为了教师在一定的时间从这个“堆栈”里取出来检查一下。所谓发展智力,这就是使知识处于运动之中,处于运用之中。充满乐观情绪的自我认识是儿童渴求知识的前提条件。要培养这种乐观的自我认识,就要使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认识到:知识能变成他的思维和劳动的工具,他可以通过运用知识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表现自己的为人。在思维课上进行着一种复杂的过程,这就是个性在创造性的思维中,在对待周围世界的现象的态度中,在解释和深刻理解这些现象中进行的自我表现的过程。正是在这里,在儿童的好钻研的智慧与直接接触到周围世界的现象之间、人的劳动与世界之间的极其精细的相互关系的时候,才能激发和表现出儿童的积极的智力;正是在这里,他才第一次感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才能学会珍视信念,因为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东西是特别宝贵的。
我们深信,由于上了思维课,学生变得善于思考了。当然,这种思维课并不是什么万能的东西,也不是培养智力和学习愿望的唯一手段。但是,考虑到儿童的感知和思维的年龄特点,这可能是形成学生对脑力劳动和对自己本身的观点和态度的最适当的手段。而最主要的是:早在学龄初期,就要使一个人自觉地珍视他的善于思考的个性。离开这一点,那就根本谈不上有自觉地掌握知识的志向。
一个年纪幼小的人,由于经常不断地亲身感觉和体验到运用知识的欢乐,感觉和体验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的自豪,他就会把这种对待周围世界的态度迁移到自己身上和书籍上来。我们教给儿童观察自然界,是为了教会他读书,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爱钻研、会思考的读者,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这跟仅仅教会学生流利地朗读并不是一码事儿。只有当儿童的智力生活是在书籍中度过的时候,他的学习愿望才能确立起来。然而,许多学校的一个最大的弊病,正在于精神生活中缺乏书籍。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学校,那里的图书馆的书架上,正好没有供学龄初期儿童阅读的书籍。我们提倡阅读,并不单单是为了让儿童找点可做的事情,而是为了让他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
现在,书籍正面临着跟其他的信息来源(电影、电视、录音带等等)进行竞争的局面。因此,即使在那些有好书供学生阅读的地方,书籍也会经常摆在书架上,成为“沉睡的巨人”。
我们认为,教育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这场竞争中,要使书籍始终成为胜利者。只有在书籍成为学龄初期儿童的最有吸引力的精神需要的地方,才会有学习的愿望,这种愿望才能确立起来。学生在读些什么,是怎样读的,读后在他们的精神生活中留下什么痕迹?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我们不准备就课外阅读的内容问题提出广泛的建议。一个深思熟悉的教师,从他开始儿童工作的最初几天起,他就在周密地考虑:在小学期间,应当让每一个学生阅读(和反复地阅读)哪些书。当然,图书馆里一定要备有这些书。不如此,学校就会从智力文明的策源地变成死记硬背占统治地位的场所。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尝到这种航行的幸福,感到自己是一个敢于独自闯进人类智慧的无际海洋的勇士。
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独立阅读在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也影响着他的学习态度。我们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在童年时期,就阅读一些关于自然界、关于本民族的英勇的过去、关于苏维埃人在伟大卫国战争时期为祖国的自由和独立而进行的斗争以及关于文化、科学、教育的优秀作品。我们在几十年时间内编订了一个“童年阅读书目”,其中包括每一个学生在小学期间应当阅读的250种书的名称。我们仔细地为这个书目挑选图书,所选的书籍一定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认识价值。这些书籍将作为宝贵的财富进入学生的精神生活。在这些图书中,关于英雄人物的书籍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些英雄人物成为孩子们摹仿的榜样。真正的教育开始于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开始于儿童对人的道德高尚和伟大的向往。
如果一个人没有在童年时期就体验过面对书籍进行深思的激动人心的欢乐,那就很难设想会有完满的教育。阅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因为人在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摹仿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为人。阅读和面对书籍思考,应成为学生的一种智力需要。这一点对于培养思维素养也是极其重要的,没有思维素养,也就不可能有对学习的渴求和不断掌握新知识的愿望。
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由于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纲规定的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
思想好比火星儿:一颗火星儿会点燃另一颗火星儿。一个深思熟虑的教师和班主任,总是力求在集体中创造一种共同热爱科学和渴求知识的气氛,使智力兴趣成为一些线索,以其真挚的、复杂的关系——即思维的相互关系把一个个的学生连接在一起。早在小学的时候,就要设法使儿童不仅自己热爱学习,而且把自己对知识的热爱转移给同学们,使这种智力情感激励别的学生。建立在思维基础上的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应当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有经验的教师们都时常跟儿童进行一些关于书籍和创作的谈话。让儿童给同学们讲述一些使他感到激动的事情,会使他要在智力上变得更丰富的志向确立起来;他给别人讲述的思想越多,他自己就会变得越丰富。
创作活动对于建立一个完善的儿童集体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里首先是指语言的创作。我们学校低年级的每一位教师都经常举行儿童创作的晨会。儿童在会上朗读自己写的故事和诗歌。这基本上就是让儿童用艺术的形式,把自己所看到的,以及感到有趣、惊奇和激动的事物表达出来。思维的火花在于它的情感色彩。使一个人感到激动的事,也会使别的人感到激动。例如,一个学生向同学们朗读他写的一篇关于冬天的早晨的作文。他是观察了自然界的现象,为赞叹它的美而写出这篇作文的。当孩子们听着他的朗读时,就体验到对于思考的迷恋。于是,每一个人都想在创作上尝试一下自己的力量。
可能有人会问,如果儿童还达不到这样的创作水平,即一个学生的思想还不能感染别的学生,它的美还不足以激起别人的创作愿望,那该怎么办呢?根据我的亲身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出来首倡,点亮第一颗火花。我自己写一篇关于使我激动、入迷的事物的作文。我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孩子们,在他们的智慧和心灵中激发所需要的意向。
创作是独立思维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儿童认识到自己思考的欢乐,体验到一个创作者的精神上的满足。让每一个学生都做到这一点是多么重要啊!没有智育就不可设想会有完满的教学,而智育正在于使儿童用语言的手段进行创作时,感到自己是一个作者,为把生活、自然界、人与人的关系的美变成思想美而感到由衷的喜悦。
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追求知识的愿望,是靠儿童的虽不轻松然而快乐的、诱人的、出于自愿劳动所创造的千万条根须日以继夜、不知疲劳的工作来滋养的。然而只有使力量的付出跟儿童的自尊感密不可分的时候,他的劳动才能成为快乐的、诱人的、自愿的劳动。必须使儿童感到自己是一个劳动者,使他为自己的努力所达到的劳动成果而感到自豪。培养自豪感也就意味着在儿童心灵中树立一种要成为思考者的愿望。这是整部教育学中最精细微妙的领域之一。没有由于脑力劳动而激发起来的自豪感,也就没有教学过程中的教育,也就谈不上教学与教育的统一。
为了使我们的孩子始终感到对知识的渴求,为了使学习愿望成为他们并不轻松的脑力劳动的主要动力,我们必须关心整个学校教学的这一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儿童的脑力劳动对象既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也应当有适当的难度。只有在脑力劳动对儿童的力量进行一定的考验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儿童具有一个“思考的劳动者”的自尊感。儿童胜利地经受了这种考验,怀着自豪而欢乐的心情回顾走过的道路,能够对自己说:“这是我找到的。这是我发现的。”
让我们举例说明我们是怎样树立这种思考劳动者的自尊感的。我们给二年级学生读了一道应用题:“建成了每幢有9套住宅的房屋4幢和每幢有4套住宅的房屋9幢。已有1/9的住宅里住了人,问还剩下几套住宅没有住人?”我们已经训练了孩子们,对于这样难度的应用题,在二年级一般地都用口头解答。课堂上笼罩着一种集中精力进行思考的气氛。孩子们要先记住已知数(条件),理解它们之间的依存性,然后开始计算。
在应用题没有解答出来以前,孩子们是不动笔的,只有作业都完成以后,他们才把答案写在一张小纸上。教师在课桌当中走着,看见有谁已经做好了作业,就给那些思维最敏捷的学生再发一张卡片,上面布置新的更难一些的题目。在我们把应用题读过后,只经过5、6分钟,有几个孩子的眼睛里就闪耀着快乐的火花:得到了正确的答案。由于受到成功的鼓舞,这些孩子得乐意再做更难的题目。我们看到,又有一批批孩子的眼睛里露出快乐的闪光。可是班里有一个差生尤拉,学习很差。我们专门为他把题目重读一遍。我们看到,这孩子是多么艰难地但终于弄懂了各个已知数之间的依存关系。尤拉只是理解了应用题,但他也为此感到高兴。我们也应当善于对儿童思考的这一点胜利给予评价。尤拉在我们的帮助下,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读着那些已知数。我们知道尤拉的记忆力很差。这孩子单是思考应用题的条件就费了10来分钟。对他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接着他转入计算。我们又一次跟他把应用题的已知数重复一遍。计算正在正确地进行,孩子感到高兴,我们也跟他一起感到高兴。但是突然又出现了困难:又有什么已知数忘记了。孩子付出那么大的劳动而在构筑的房屋又倒塌了。我们又跟尤拉一起重复 应用题的条件,这孩子又抓住了原来断了的思路。当作业已几乎进行到底的时候,又有什么东西忘记了。我们还是耐心地给他解释几遍,让他再进行思考。
终于,尤拉把答案写在纸上了。孩子为他的成功而欢欣鼓舞。在他的精神上,有一种难以表达的欢乐:这胜利是他经过艰苦努力而得来的!正是这种发现的欢乐,这种靠自己的努力而完成作业的欢乐,才是人的自尊感的源泉。这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它能在儿童的心灵中激发出新的思考的能源。我们要珍惜这种力量。我们要千万谨慎地防止儿童的脑力劳动得不到任何结果的现象。一个孩子,只要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的学习愿望就会消失,因为实际上劳动本身也不存在了。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就在于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和体验到取得胜利的欢乐。
在有经验的教师的教育实验中,最困难、最复杂的问题,正是如何使最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体验到思考劳动者的自豪感。有时候,要把一个孩子引到一个胜利的高处,像我们引导尤拉那样,需要花费一星期、两星期甚至更多的时间。是的,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求有巨大的耐心和对儿童的创造力充满信心的啊。
批注: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儿童看见和体验到他在学习上的成就。不要让儿童由于功课落后而感到一种没有出路的忧伤,感到自己好像低人一等。儿童的乐观精神、他对自己力量的信心,——这是一条把学校和家庭联系起来的牢固的绳索,是一块吸引父母亲心向学校的磁石。一旦儿童对世界的乐观主义的感受遭到破坏,那么学校和家庭之间就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
是啊,一些后进生,常常因功课落后而感到低人一等,长期的自卑使得他们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老师批评,家长指责,同学们嘲笑,所有的这些,都像一块块沉重的石头压在他们心上,背着这么重的思想包袱,怎能好好学习?怎么做呢,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建议:要培养学生的乐观精神,他对自己力量的信心,要让儿童看见和体验到他在学习上的成就。我们做教师的要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哪怕是孩子一丁点的进步,哪怕不是学习方面的,也要满怀深情的表扬鼓励,以此来树立孩子的信心。更要有一颗爱心,时时刻刻维护孩子的自尊,不讽刺、挖苦他们,和他们进行平等的交流, 让他们感受到你发自内心的信任和鼓励。这样,才能使孩子愿意好好学习。
相信只要我们对孩子充满爱心,信心,耐心,所有的孩子都愿意好好学习。

28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 页 2 Empty 回复: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周三 四月 17, 2013 4:19 pm

大华一幼 陈婷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为了使学生在智力上和精神上得到成长,就必须使他有对知识的渴求和有掌握知识的愿望。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使我深信,儿童的学习愿望是一些细小的源泉,它们汇合成“教学与教育的统一”的大河。怎样才能打开这些源泉呢?怎样才能使它们不致淤塞呢?怎样才能防止儿童对学习漠不关心的现象呢?(学习活动应该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关注幼儿不同的学习方式和认知风格,鼓励并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学习与探索,表达与表现。)遗憾的是,我们当教师的人经常会遇到这样令人忧虑的现象:儿童在入学的时候是带来渴求知识的火花的,但是这点火花很快就熄灭了,而产生了教学上最凶恶最可怕的敌人——儿童对学习的冷淡态度。
   或者可以这样说:怎样安排班级和学校的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才能使儿童希望自己今天在精神上变得比昨天更丰富,在智力上变得比昨天更聪明,使他感觉和体验到自己在智力上和思想上的成长,为此而感到自豪,使这些情感成为激发儿童去克服困难的动力呢?要知道,儿童想要好好学习的愿望,是跟他乐观地感知世界(认识周围世界,特别是自我认识)不可分割的。(学龄前的孩子是以直接感知认识周围的世界的。单一枯燥的练习会让孩子感到厌烦。游戏让孩子们在娱乐中练习,在娱乐中学习,以此激发兴趣。这样既能提高感知能力,又能促进智力的发展。)很明显,如果儿童对学习没有一种欢乐的喜爱,没有付出紧张的精神努力去发现真理,并在真理面前感到激动和惊奇,那是谈不上热爱科学、热爱知识的。     为了使儿童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他有一种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我们应当经常关心的是: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把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在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我们想让儿童高高兴兴地学习的话,那就无论如何不能用学校常用的那些方法来局限儿童的智力生活,即一味地要求他识记、背诵和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而把知识再现出来。
   顺便说明一下,我不希望给读者留下这样的印象,好像作者对识记和背诵抱着轻视的态度。不,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如果把教学变成单纯的记忆活动,那么它就变成了无的放矢的教学,因为只有在把记忆的努力和思考的努力结合起来,只有在对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性深入思考的时候,才可能有真正的智力发展。(只有在经过了思考,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要使小学生的智力生活丰富多彩,就必须保持思考和记忆的和谐。尊敬的同行们,让我们一起来关心这件事:在小学里,首先要使儿童善于思考,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寻根究底地去探索真理,在认识的世界里去漫游。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好学生。这里我想介绍一下我校低年级教师所取得的一些经验。在我们学校,对儿童的教学是在他们入学前的一年里(即预备班里)就开始的。儿童们生活在一个对他们来说十分有趣的思考的世界里。我们对这些学前儿童进行一种被称为“思维课”的特别的活动。这种活动,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到思维的源泉那儿去旅行。我们带领孩子们到花园里、树林里、湖岸边去,在他们面前展示出各种事物、现象、关系和依存性的极其多种多样的细微差别和各方各面。一个人由于看见世界,他就不会成为消极的观察者,而是成为真理的发现者,由此便产生了活的思想。(无论我们怎样想尽办法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游戏和学习场所,我们都不应该忽略大自然赐予孩子们的天然游戏和学习场所。幼儿原本就应该在自然中学,向自然学。)我们认为,只有在我们教会自己的学生积极地看见世界的情况下,才能防止儿童眼睛里那种好奇的火花熄灭下去。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大家知道,儿童对于从周围世界里以及日后从他本身里所揭示出来的东西的强烈兴趣,是他渴望知识、追求认识真理的志向的源泉。譬如,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懂得了这样一条引人入胜的真理:太阳是生命的源泉;不管生命是以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只有阳光才能使它苏醒。这一真理在孩子们的内心引起很大的激动。在孩子们面前,产生了各种猜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联系和关系,虽然他们还不理解这些联系和关系的实质,但是他们很想去理解它。当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把握住一个真理以后,他就借助它去解释许多新的现象。但是,儿童理解了的东西越多,也就会产生更多的不理解的东西,于是他就会更加积极地思考,对知识的追求就更加迫切。这种精神状态,能使儿童的智慧对于一切必须识记的东西具有特殊的敏感性。一个人勤于思考,能靠自己的努力去发现真理。他也就会以巨大的积极性和强烈的兴趣去感知和识记。
   为了创造思维和记忆之间的和谐,需要到自然界里去上一系列这样的思维课(从预备班到四年级末,共5年)。这一套思维课是我们训练思考的学校,没有它,我们就很难设想不仅在小学的所有课堂上,而且在以后的教学和智力发展各阶段,会有完满而有效的脑力劳动。这种训练思维的学校,是发展创造性智力的基础,是为了掌握一批批新的知识所必不可少的。我校低年级的全体教师认为,思维课的教育意义,首先在于它能使知识得到经常不断的运用。要培养儿童的学习愿望,正是需要让儿童在小学里掌握的知识不致成为死的堆积物,不要把它们堆放在儿童的头脑里,仅仅为了教师在一定的时间从这个“堆栈”里取出来检查一下。所谓发展智力,这就是使知识处于运动之中,处于运用之中。充满乐观情绪的自我认识是儿童渴求知识的前提条件。要培养这种乐观的自我认识,就要使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认识到:知识能变成他的思维和劳动的工具,他可以通过运用知识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表现自己的为人。在思维课上进行着一种复杂的过程,这就是个性在创造性的思维中,在对待周围世界的现象的态度中,在解释和深刻理解这些现象中进行的自我表现的过程。正是在这里,在儿童的好钻研的智慧与直接接触到周围世界的现象之间、人的劳动与世界之间的极其精细的相互关系的时候,才能激发和表现出儿童的积极的智力;正是在这里,他才第一次感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才能学会珍视信念,因为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东西是特别宝贵的。
我们深信,由于上了思维课,学生变得善于思考了。当然,这种思维课并不是什么万能的东西,也不是培养智力和学习愿望的唯一手段。但是,考虑到儿童的感知和思维的年龄特点,这可能是形成学生对脑力劳动和对自己本身的观点和态度的最适当的手段。而最主要的是:早在学龄初期,就要使一个人自觉地珍视他的善于思考的个性。离开这一点,那就根本谈不上有自觉地掌握知识的志向。 一个年纪幼小的人,由于经常不断地亲身感觉和体验到运用知识的欢乐,感觉和体验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的自豪,他就会把这种对待周围世界的态度迁移到自己身上和书籍上来。我们教给儿童观察自然界,是为了教会他读书,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爱钻研、会思考的读者,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这跟仅仅教会学生流利地朗读并不是一码事儿。只有当儿童的智力生活是在书籍中度过的时候,他的学习愿望才能确立起来。然而,许多学校的一个最大的弊病,正在于精神生活中缺乏书籍。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学校,那里的图书馆的书架上,正好没有供学龄初期儿童阅读的书籍。我们提倡阅读,并不单单是为了让儿童找点可做的事情,而是为了让他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引导孩子看书,进入知识的海洋,真是乐趣所在。让孩子们不时地翻看各类幼儿书籍,通过圈圈点点、划划连连,能够带给他们很多的乐趣。)
   现在,书籍正面临着跟其他的信息来源(电影、电视、录音带等等)进行竞争的局面。因此,即使在那些有好书供学生阅读的地方,书籍也会经常摆在书架上,成为“沉睡的巨人”。
   我们认为,教育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这场竞争中,要使书籍始终成为胜利者。只有在书籍成为学龄初期儿童的最有吸引力的精神需要的地方,才会有学习的愿望,这种愿望才能确立起来。学生在读些什么,是怎样读的,读后在他们的精神生活中留下什么痕迹?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我们不准备就课外阅读的内容问题提出广泛的建议。一个深思熟悉的教师,从他开始儿童工作的最初几天起,他就在周密地考虑:在小学期间,应当让每一个学生阅读(和反复地阅读)哪些书。当然,图书馆里一定要备有这些书。不如此,学校就会从智力文明的策源地变成死记硬背占统治地位的场所。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尝到这种航行的幸福,感到自己是一个敢于独自闯进人类智慧的无际海洋的勇士。
   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独立阅读在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也影响着他的学习态度。(对于学龄前的孩子而言,幼儿刊物、启蒙类书籍就是知识的海洋,书中呈现的画面会勾起孩子们种种的想象,不断的询问引发思维活跃,继而寻求答案是他们最终的梦想。)我们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在童年时期,就阅读一些关于自然界、关于本民族的英勇的过去、关于苏维埃人在伟大卫国战争时期为祖国的自由和独立而进行的斗争以及关于文化、科学、教育的优秀作品。我们在几十年时间内编订了一个“童年阅读书目”,其中包括每一个学生在小学期间应当阅读的250种书的名称。我们仔细地为这个书目挑选图书,所选的书籍一定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认识价值。这些书籍将作为宝贵的财富进入学生的精神生活。在这些图书中,关于英雄人物的书籍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些英雄人物成为孩子们摹仿的榜样。真正的教育开始于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开始于儿童对人的道德高尚和伟大的向往。
   如果一个人没有在童年时期就体验过面对书籍进行深思的激动人心的欢乐,那就很难设想会有完满的教育。阅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因为人在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摹仿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为人。阅读和面对书籍思考,应成为学生的一种智力需要。这一点对于培养思维素养也是极其重要的,没有思维素养,也就不可能有对学习的渴求和不断掌握新知识的愿望。
   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由于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纲规定的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
   思想好比火星儿:一颗火星儿会点燃另一颗火星儿。一个深思熟虑的教师和班主任,总是力求在集体中创造一种共同热爱科学和渴求知识的气氛,使智力兴趣成为一些线索,以其真挚的、复杂的关系——即思维的相互关系把一个个的学生连接在一起。早在小学的时候,就要设法使儿童不仅自己热爱学习,而且把自己对知识的热爱转移给同学们,使这种智力情感激励别的学生。(在自由活动时间,我们有时候会安排“分享有趣的故事”时间。请孩子从家里带来自己喜欢的故事书,老师在集体活动中讲给小朋友们听。只要一到讲故事的时间,孩子们都会特别期待,出奇地安静。这个活动孩子们都很喜欢,自由活动中孩子的打闹情况也少了,喜欢看书读书的孩子越来越多了。另外,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会了分享,在交流中进一步发展了语言能力,活动很有意义,让孩子们学会了很多知识,同样也带给孩子许多的快乐和兴趣。)建立在思维基础上的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应当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有经验的教师们都时常跟儿童进行一些关于书籍和创作的谈话。让儿童给同学们讲述一些使他感到激动的事情,会使他要在智力上变得更丰富的志向确立起来;他给别人讲述的思想越多,他自己就会变得越丰富。
   创作活动对于建立一个完善的儿童集体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里首先是指语言的创作。我们学校低年级的每一位教师都经常举行儿童创作的晨会。儿童在会上朗读自己写的故事和诗歌。这基本上就是让儿童用艺术的形式,把自己所看到的,以及感到有趣、惊奇和激动的事物表达出来。思维的火花在于它的情感色彩。使一个人感到激动的事,也会使别的人感到激动。例如,一个学生向同学们朗读他写的一篇关于冬天的早晨的作文。他是观察了自然界的现象,为赞叹它的美而写出这篇作文的。当孩子们听着他的朗读时,就体验到对于思考的迷恋。于是,每一个人都想在创作上尝试一下自己的力量。
   可能有人会问,如果儿童还达不到这样的创作水平,即一个学生的思想还不能感染别的学生,它的美还不足以激起别人的创作愿望,那该怎么办呢?根据我的亲身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出来首倡,点亮第一颗火花。我自己写一篇关于使我激动、入迷的事物的作文。我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孩子们,在他们的智慧和心灵中激发所需要的意向。
   创作是独立思维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儿童认识到自己思考的欢乐,体验到一个创作者的精神上的满足。让每一个学生都做到这一点是多么重要啊!没有智育就不可设想会有完满的教学,而智育正在于使儿童用语言的手段进行创作时,感到自己是一个作者,为把生活、自然界、人与人的关系的美变成思想美而感到由衷的喜悦。
   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追求知识的愿望,是靠儿童的虽不轻松然而快乐的、诱人的、出于自愿劳动所创造的千万条根须日以继夜、不知疲劳的工作来滋养的。然而只有使力量的付出跟儿童的自尊感密不可分的时候,他的劳动才能成为快乐的、诱人的、自愿的劳动。必须使儿童感到自己是一个劳动者,使他为自己的努力所达到的劳动成果而感到自豪。培养自豪感也就意味着在儿童心灵中树立一种要成为思考者的愿望。(有时候在教室环境布置上,我们也会让孩子一起参与决策。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得到了尊重,长此以往能够培养他们的自信;让他们发表意见,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引导孩子们在众多意见中做选择,又是一个学习协商的过程,最终学到互相尊重。)这是整部教育学中最精细微妙的领域之一。没有由于脑力劳动而激发起来的自豪感,也就没有教学过程中的教育,也就谈不上教学与教育的统一。
   为了使我们的孩子始终感到对知识的渴求,为了使学习愿望成为他们并不轻松的脑力劳动的主要动力,我们必须关心整个学校教学的这一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儿童的脑力劳动对象既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也应当有适当的难度。只有在脑力劳动对儿童的力量进行一定的考验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儿童具有一个“思考的劳动者”的自尊感。儿童胜利地经受了这种考验,怀着自豪而欢乐的心情回顾走过的道路,能够对自己说:“这是我找到的。这是我发现的。”
   让我们举例说明我们是怎样树立这种思考劳动者的自尊感的。我们给二年级学生读了一道应用题:“建成了每幢有9套住宅的房屋4幢和每幢有4套住宅的房屋9幢。已有1/9的住宅里住了人,问还剩下几套住宅没有住人?”我们已经训练了孩子们,对于这样难度的应用题,在二年级一般地都用口头解答。课堂上笼罩着一种集中精力进行思考的气氛。孩子们要先记住已知数(条件),理解它们之间的依存性,然后开始计算。
   在应用题没有解答出来以前,孩子们是不动笔的,只有作业都完成以后,他们才把答案写在一张小纸上。教师在课桌当中走着,看见有谁已经做好了作业,就给那些思维最敏捷的学生再发一张卡片,上面布置新的更难一些的题目。在我们把应用题读过后,只经过5、6分钟,有几个孩子的眼睛里就闪耀着快乐的火花:得到了正确的答案。由于受到成功的鼓舞,这些孩子得乐意再做更难的题目。我们看到,又有一批批孩子的眼睛里露出快乐的闪光。可是班里有一个差生尤拉,学习很差。我们专门为他把题目重读一遍。我们看到,这孩子是多么艰难地但终于弄懂了各个已知数之间的依存关系。尤拉只是理解了应用题,但他也为此感到高兴。我们也应当善于对儿童思考的这一点胜利给予评价。尤拉在我们的帮助下,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读着那些已知数。我们知道尤拉的记忆力很差。这孩子单是思考应用题的条件就费了10来分钟。对他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接着他转入计算。我们又一次跟他把应用题的已知数重复一遍。计算正在正确地进行,孩子感到高兴,我们也跟他一起感到高兴。但是突然又出现了困难:又有什么已知数忘记了。孩子付出那么大的劳动而在构筑的房屋又倒塌了。我们又跟尤拉一起重复 应用题的条件,这孩子又抓住了原来断了的思路。当作业已几乎进行到底的时候,又有什么东西忘记了。我们还是耐心地给他解释几遍,让他再进行思考。
   终于,尤拉把答案写在纸上了。孩子为他的成功而欢欣鼓舞。在他的精神上,有一种难以表达的欢乐:这胜利是他经过艰苦努力而得来的!正是这种发现的欢乐,这种靠自己的努力而完成作业的欢乐,才是人的自尊感的源泉。这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它能在儿童的心灵中激发出新的思考的能源。(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体验,在他们的心中激发自豪感、自尊心。)我们要珍惜这种力量。我们要千万谨慎地防止儿童的脑力劳动得不到任何结果的现象。一个孩子,只要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的学习愿望就会消失,因为实际上劳动本身也不存在了。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就在于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和体验到取得胜利的欢乐。
   在有经验的教师的教育实验中,最困难、最复杂的问题,正是如何使最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体验到思考劳动者的自豪感。有时候,要把一个孩子引到一个胜利的高处,像我们引导尤拉那样,需要花费一星期、两星期甚至更多的时间。是的,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求有巨大的耐心和对儿童的创造力充满信心的啊。
   
   总批:这条建议主要是针对小学生的。
孩子的每个年龄段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对于学龄前孩子来说,他们的思维模式主要是直观想象,逻辑抽象思维刚刚形成,我们要善于利用他们的好奇心、模仿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说,在孩子们好奇时,可以鼓励他们去探究,培养思维品质;看图时,让孩子们试着讲述故事或是用自己理解的方式讲出来,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若是教他们认字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图形来引起他们的兴趣,而不是枯燥的认读。我们要记住,孩子是游戏的。只有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29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 页 2 Empty 回复: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周四 四月 18, 2013 4:12 pm

大华一幼 戴忆蓉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为了使学生在智力上和精神上得到成长,就必须使他有对知识的渴求和有掌握知识的愿望。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使我深信,儿童的学习愿望是一些细小的源泉,它们汇合成“教学与教育的统一”的大河。怎样才能打开这些源泉呢?怎样才能使它们不致淤塞呢?怎样才能防止儿童对学习漠不关心的现象呢?遗憾的是,我们当教师的人经常会遇到这样令人忧虑的现象:儿童在入学的时候是带来渴求知识的火花的,但是这点火花很快就熄灭了,而产生了教学上最凶恶最可怕的敌人——儿童对学习的冷淡态度。
或者可以这样说:怎样安排班级和学校的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才能使儿童希望自己今天在精神上变得比昨天更丰富,在智力上变得比昨天更聪明,使他感觉和体验到自己在智力上和思想上的成长,为此而感到自豪,使这些情感成为激发儿童去克服困难的动力呢?要知道,儿童想要好好学习的愿望,是跟他乐观地感知世界(认识周围世界,特别是自我认识)不可分割的。很明显,如果儿童对学习没有一种欢乐的喜爱,没有付出紧张的精神努力去发现真理,并在真理面前感到激动和惊奇,那是谈不上热爱科学、热爱知识的。 【这个现象的确很可怕,因为问题不是在孩子身上而是在老师身上。不顾忌孩子的求知欲,一味的强塞知识,导致孩子学习兴趣下降,这是不可取的。】
为了使儿童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他有一种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我们应当经常关心的是: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把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在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我们想让儿童高高兴兴地学习的话,那就无论如何不能用学校常用的那些方法来局限儿童的智力生活,即一味地要求他识记、背诵和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而把知识再现出来。【孩子来幼儿园并不是为了老师强灌注知识,或者只为了进小学而做准备。他们细敏的发现世界的时候,有老师的关注和引导,让他们对未知世界充满渴望并努力学习知识去解决遇到的问题这便是我眼中的意义。】
顺便说明一下,我不希望给读者留下这样的印象,好像作者对识记和背诵抱着轻视的态度。不,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如果把教学变成单纯的记忆活动,那么它就变成了无的放矢的教学,因为只有在把记忆的努力和思考的努力结合起来,只有在对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性深入思考的时候,才可能有真正的智力发展。
要使小学生的智力生活丰富多彩,就必须保持思考和记忆的和谐。尊敬的同行们,让我们一起来关心这件事:在小学里,首先要使儿童善于思考,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寻根究底地去探索真理,在认识的世界里去漫游。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好学生。这里我想介绍一下我校低年级教师所取得的一些经验。在我们学校,对儿童的教学是在他们入学前的一年里(即预备班里)就开始的。儿童们生活在一个对他们来说十分有趣的思考的世界里。我们对这些学前儿童进行一种被称为“思维课”的特别的活动。这种活动,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到思维的源泉那儿去旅行。我们带领孩子们到花园里、树林里、湖岸边去,在他们面前展示出各种事物、现象、关系和依存性的极其多种多样的细微差别和各方各面。一个人由于看见世界,他就不会成为消极的观察者,而是成为真理的发现者,由此便产生了活的思想。我们认为,只有在我们教会自己的学生积极地看见世界的情况下,才能防止儿童眼睛里那种好奇的火花熄灭下去。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大家知道,儿童对于从周围世界里以及日后从他本身里所揭示出来的东西的强烈兴趣,是他渴望知识、追求认识真理的志向的源泉。【其实,每一次饭后的散步经过小花园时,一棵小草一朵小花一只小蜗牛在孩子们的眼里就是件不得了的发现。他们的观察力甚至比大人还要细微。这时,我会蹲下身来和孩子一起观察并谈上几句,孩子仿佛个个恍然大悟的样子着实可爱。现在幼儿园走出去的机会并不多,唯一的便是春游,但是一个班两个老师带着将近40大班孩子出游,安全的因素制约了我们,不可能放手让孩子随意探索。所以,这里写到的探索观察还是以集体活动为主,也限制了个别孩子。】 譬如,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懂得了这样一条引人入胜的真理:太阳是生命的源泉;不管生命是以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只有阳光才能使它苏醒。这一真理在孩子们的内心引起很大的激动。在孩子们面前,产生了各种猜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联系和关系,虽然他们还不理解这些联系和关系的实质,但是他们很想去理解它。当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把握住一个真理以后,他就借助它去解释许多新的现象。但是,儿童理解了的东西越多,也就会产生更多的不理解的东西,于是他就会更加积极地思考,对知识的追求就更加迫切。这种精神状态,能使儿童的智慧对于一切必须识记的东西具有特殊的敏感性。一个人勤于思考,能靠自己的努力去发现真理。他也就会以巨大的积极性和强烈的兴趣去感知和识记。
为了创造思维和记忆之间的和谐,需要到自然界里去上一系列这样的思维课(从预备班到四年级末,共5年)。这一套思维课是我们训练思考的学校,没有它,我们就很难设想不仅在小学的所有课堂上,而且在以后的教学和智力发展各阶段,会有完满而有效的脑力劳动。这种训练思维的学校,是发展创造性智力的基础,是为了掌握一批批新的知识所必不可少的。我校低年级的全体教师认为,思维课的教育意义,首先在于它能使知识得到经常不断的运用。要培养儿童的学习愿望,正是需要让儿童在小学里掌握的知识不致成为死的堆积物,不要把它们堆放在儿童的头脑里,仅仅为了教师在一定的时间从这个“堆栈”里取出来检查一下。所谓发展智力,这就是使知识处于运动之中,处于运用之中。充满乐观情绪的自我认识是儿童渴求知识的前提条件。要培养这种乐观的自我认识,就要使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认识到:知识能变成他的思维和劳动的工具,他可以通过运用知识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表现自己的为人。在思维课上进行着一种复杂的过程,这就是个性在创造性的思维中,在对待周围世界的现象的态度中,在解释和深刻理解这些现象中进行的自我表现的过程。正是在这里,在儿童的好钻研的智慧与直接接触到周围世界的现象之间、人的劳动与世界之间的极其精细的相互关系的时候,才能激发和表现出儿童的积极的智力;正是在这里,他才第一次感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才能学会珍视信念,因为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东西是特别宝贵的。【乐观总是给孩子们许多“正能量”他们接触世界的最开始始终相信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将求知转变为探索欲望并付诸于实践正是重点。】
我们深信,由于上了思维课,学生变得善于思考了。当然,这种思维课并不是什么万能的东西,也不是培养智力和学习愿望的唯一手段。但是,考虑到儿童的感知和思维的年龄特点,这可能是形成学生对脑力劳动和对自己本身的观点和态度的最适当的手段。而最主要的是:早在学龄初期,就要使一个人自觉地珍视他的善于思考的个性。离开这一点,那就根本谈不上有自觉地掌握知识的志向。
一个年纪幼小的人,由于经常不断地亲身感觉和体验到运用知识的欢乐,感觉和体验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的自豪,他就会把这种对待周围世界的态度迁移到自己身上和书籍上来。我们教给儿童观察自然界,是为了教会他读书,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爱钻研、会思考的读者,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这跟仅仅教会学生流利地朗读并不是一码事儿。只有当儿童的智力生活是在书籍中度过的时候,他的学习愿望才能确立起来。然而,许多学校的一个最大的弊病,正在于精神生活中缺乏书籍。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学校,那里的图书馆的书架上,正好没有供学龄初期儿童阅读的书籍。我们提倡阅读,并不单单是为了让儿童找点可做的事情,而是为了让他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 【我们班有图书交换的活动,每个学期孩子们带来一本好书,然后阅览活动的时候或者午饭结束以后都会预留一些阅读时间,而且孩子们也乐在其中。他们最爱看的图书是小牛顿百科全书,我想孩子们对科学的热衷是那样发自内心。】
现在,书籍正面临着跟其他的信息来源(电影、电视、录音带等等)进行竞争的局面。因此,即使在那些有好书供学生阅读的地方,书籍也会经常摆在书架上,成为“沉睡的巨人”。
我们认为,教育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这场竞争中,要使书籍始终成为胜利者。只有在书籍成为学龄初期儿童的最有吸引力的精神需要的地方,才会有学习的愿望,这种愿望才能确立起来。学生在读些什么,是怎样读的,读后在他们的精神生活中留下什么痕迹?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我们不准备就课外阅读的内容问题提出广泛的建议。一个深思熟悉的教师,从他开始儿童工作的最初几天起,他就在周密地考虑:在小学期间,应当让每一个学生阅读(和反复地阅读)哪些书。当然,图书馆里一定要备有这些书。不如此,学校就会从智力文明的策源地变成死记硬背占统治地位的场所。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尝到这种航行的幸福,感到自己是一个敢于独自闯进人类智慧的无际海洋的勇士。
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独立阅读在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也影响着他的学习态度。我们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在童年时期,就阅读一些关于自然界、关于本民族的英勇的过去、关于苏维埃人在伟大卫国战争时期为祖国的自由和独立而进行的斗争以及关于文化、科学、教育的优秀作品。我们在几十年时间内编订了一个“童年阅读书目”,其中包括每一个学生在小学期间应当阅读的250种书的名称。我们仔细地为这个书目挑选图书,所选的书籍一定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认识价值。这些书籍将作为宝贵的财富进入学生的精神生活。在这些图书中,关于英雄人物的书籍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些英雄人物成为孩子们摹仿的榜样。真正的教育开始于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开始于儿童对人的道德高尚和伟大的向往。
如果一个人没有在童年时期就体验过面对书籍进行深思的激动人心的欢乐,那就很难设想会有完满的教育。阅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因为人在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摹仿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为人。阅读和面对书籍思考,应成为学生的一种智力需要。这一点对于培养思维素养也是极其重要的,没有思维素养,也就不可能有对学习的渴求和不断掌握新知识的愿望。 【从现在开始就培养孩子的读书的习惯,并在阅读完之后提一些问题,让孩子去回忆刚才阅读的内容并增强记忆力。】
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由于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纲规定的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
思想好比火星儿:一颗火星儿会点燃另一颗火星儿。一个深思熟虑的教师和班主任,总是力求在集体中创造一种共同热爱科学和渴求知识的气氛,使智力兴趣成为一些线索,以其真挚的、复杂的关系——即思维的相互关系把一个个的学生连接在一起。早在小学的时候,就要设法使儿童不仅自己热爱学习,而且把自己对知识的热爱转移给同学们,使这种智力情感激励别的学生。建立在思维基础上的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应当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有经验的教师们都时常跟儿童进行一些关于书籍和创作的谈话。让儿童给同学们讲述一些使他感到激动的事情,会使他要在智力上变得更丰富的志向确立起来;他给别人讲述的思想越多,他自己就会变得越丰富。 【抓住一切机会点燃孩子思考的热情!】
创作活动对于建立一个完善的儿童集体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里首先是指语言的创作。我们学校低年级的每一位教师都经常举行儿童创作的晨会。儿童在会上朗读自己写的故事和诗歌。这基本上就是让儿童用艺术的形式,把自己所看到的,以及感到有趣、惊奇和激动的事物表达出来。思维的火花在于它的情感色彩。使一个人感到激动的事,也会使别的人感到激动。例如,一个学生向同学们朗读他写的一篇关于冬天的早晨的作文。他是观察了自然界的现象,为赞叹它的美而写出这篇作文的。当孩子们听着他的朗读时,就体验到对于思考的迷恋。于是,每一个人都想在创作上尝试一下自己的力量。
可能有人会问,如果儿童还达不到这样的创作水平,即一个学生的思想还不能感染别的学生,它的美还不足以激起别人的创作愿望,那该怎么办呢?根据我的亲身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出来首倡,点亮第一颗火花。我自己写一篇关于使我激动、入迷的事物的作文。我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孩子们,在他们的智慧和心灵中激发所需要的意向。
创作是独立思维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儿童认识到自己思考的欢乐,体验到一个创作者的精神上的满足。让每一个学生都做到这一点是多么重要啊!没有智育就不可设想会有完满的教学,而智育正在于使儿童用语言的手段进行创作时,感到自己是一个作者,为把生活、自然界、人与人的关系的美变成思想美而感到由衷的喜悦。
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追求知识的愿望,是靠儿童的虽不轻松然而快乐的、诱人的、出于自愿劳动所创造的千万条根须日以继夜、不知疲劳的工作来滋养的。然而只有使力量的付出跟儿童的自尊感密不可分的时候,他的劳动才能成为快乐的、诱人的、自愿的劳动。必须使儿童感到自己是一个劳动者,使他为自己的努力所达到的劳动成果而感到自豪。培养自豪感也就意味着在儿童心灵中树立一种要成为思考者的愿望。这是整部教育学中最精细微妙的领域之一。没有由于脑力劳动而激发起来的自豪感,也就没有教学过程中的教育,也就谈不上教学与教育的统一。
为了使我们的孩子始终感到对知识的渴求,为了使学习愿望成为他们并不轻松的脑力劳动的主要动力,我们必须关心整个学校教学的这一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儿童的脑力劳动对象既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也应当有适当的难度。只有在脑力劳动对儿童的力量进行一定的考验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儿童具有一个“思考的劳动者”的自尊感。儿童胜利地经受了这种考验,怀着自豪而欢乐的心情回顾走过的道路,能够对自己说:“这是我找到的。这是我发现的。”
让我们举例说明我们是怎样树立这种思考劳动者的自尊感的。我们给二年级学生读了一道应用题:“建成了每幢有9套住宅的房屋4幢和每幢有4套住宅的房屋9幢。已有1/9的住宅里住了人,问还剩下几套住宅没有住人?”我们已经训练了孩子们,对于这样难度的应用题,在二年级一般地都用口头解答。课堂上笼罩着一种集中精力进行思考的气氛。孩子们要先记住已知数(条件),理解它们之间的依存性,然后开始计算。
在应用题没有解答出来以前,孩子们是不动笔的,只有作业都完成以后,他们才把答案写在一张小纸上。教师在课桌当中走着,看见有谁已经做好了作业,就给那些思维最敏捷的学生再发一张卡片,上面布置新的更难一些的题目。在我们把应用题读过后,只经过5、6分钟,有几个孩子的眼睛里就闪耀着快乐的火花:得到了正确的答案。 由于受到成功的鼓舞,这些孩子得乐意再做更难的题目。我们看到,又有一批批孩子的眼睛里露出快乐的闪光。可是班里有一个差生尤拉,学习很差。我们专门为他把题目重读一遍。我们看到,这孩子是多么艰难地但终于弄懂了各个已知数之间的依存关系。尤拉只是理解了应用题,但他也为此感到高兴。我们也应当善于对儿童思考的这一点胜利给予评价。尤拉在我们的帮助下,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读着那些已知数。我们知道尤拉的记忆力很差。这孩子单是思考应用题的条件就费了10来分钟。对他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接着他转入计算。我们又一次跟他把应用题的已知数重复一遍。计算正在正确地进行,孩子感到高兴,我们也跟他一起感到高兴。但是突然又出现了困难:又有什么已知数忘记了。孩子付出那么大的劳动而在构筑的房屋又倒塌了。我们又跟尤拉一起重复 应用题的条件,这孩子又抓住了原来断了的思路。当作业已几乎进行到底的时候,又有什么东西忘记了。我们还是耐心地给他解释几遍,让他再进行思考。 【针对孩子之间的差异性。我们班也存在一些孩子画画特别快,一些孩子动作慢,我可以学习文中的方法,让动作快的人做一些其他的事情。】
终于,尤拉把答案写在纸上了。孩子为他的成功而欢欣鼓舞。在他的精神上,有一种难以表达的欢乐:这胜利是他经过艰苦努力而得来的!正是这种发现的欢乐,这种靠自己的努力而完成作业的欢乐,才是人的自尊感的源泉。这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它能在儿童的心灵中激发出新的思考的能源。我们要珍惜这种力量。我们要千万谨慎地防止儿童的脑力劳动得不到任何结果的现象。一个孩子,只要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的学习愿望就会消失,因为实际上劳动本身也不存在了。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就在于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和体验到取得胜利的欢乐。
在有经验的教师的教育实验中,最困难、最复杂的问题,正是如何使最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体验到思考劳动者的自豪感。有时候,要把一个孩子引到一个胜利的高处,像我们引导尤拉那样,需要花费一星期、两星期甚至更多的时间。是的,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求有巨大的耐心和对儿童的创造力充满信心的啊。 【幼教工作本身就是需要老师的耐心去引导每个孩子。】

思考:
5-6岁的幼儿,在阶段目标中有这样的一条:探究、操作、实验,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感兴趣,积极尝试用简单的认知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究”是孩子有对事物、问题的兴趣与探索的欲望,“发现问题”的前提是有一定的认知方法并在问题出现以后,积极想出解决方法。
孩子们有能力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那么在孩子们发现问题时,老师抱着何种心态十分重要。教师起着引领的作业,教师对孩子的好奇心是保护还是漠不关心,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如果你泼一盆冷水那么这个孩子下次还敢来问你问题吗?可想而知,教师的态度能影响一个孩子的学习热情。
再观自身,有时候我会对一些孩子莫名其妙的问题搞得一头雾水,也会有不耐烦的时候,但是不能因为我的情绪而去影响孩子,所以,以后的工作中我要更加的注意不要让孩子因为我的关系而降低了学习的兴趣,减少了探索的欲望。
同时继续保持我们班的阅读习惯,在此基础上增加一些复述故事,看图编故事,故事创编,故事提问等活动,一方面丰富阅读的形式,一方面对大班孩子的阅读提高要求并在阅读后形成思考的习惯

30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 页 2 Empty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周四 四月 18, 2013 6:36 pm

菊泉学校 左莹芳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为了使学生在智力上和精神上得到成长,就必须使他有对知识的渴求和有掌握知识的愿望。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使我深信,儿童的学习愿望是一些细小的源泉,它们汇合成“教学与教育的统一”的大河。怎样才能打开这些源泉呢?怎样才能使它们不致淤塞呢?怎样才能防止儿童对学习漠不关心的现象呢?遗憾的是,我们当教师的人经常会遇到这样令人忧虑的现象:儿童在入学的时候是带来渴求知识的火花的,但是这点火花很快就熄灭了,而产生了教学上最凶恶最可怕的敌人——儿童对学习的冷淡态度。【我认为儿童的惰性、不自觉行也是学习的敌人。】
   或者可以这样说:怎样安排班级和学校的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才能使儿童希望自己今天在精神上变得比昨天更丰富,在智力上变得比昨天更聪明,使他感觉和体验到自己在智力上和思想上的成长,为此而感到自豪,使这些情感成为激发儿童去克服困难的动力呢?要知道,儿童想要好好学习的愿望,是跟他乐观地感知世界(认识周围世界,特别是自我认识)不可分割的。很明显,如果儿童对学习没有一种欢乐的喜爱,没有付出紧张的精神努力去发现真理,并在真理面前感到激动和惊奇,那是谈不上热爱科学、热爱知识的。
   为了使儿童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他有一种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我们应当经常关心的是: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把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在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我们想让儿童高高兴兴地学习的话,那就无论如何不能用学校常用的那些方法来局限儿童的智力生活,即一味地要求他识记、背诵和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而把知识再现出来。
   顺便说明一下,我不希望给读者留下这样的印象,好像作者对识记和背诵抱着轻视的态度。不,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如果把教学变成单纯的记忆活动,那么它就变成了无的放矢的教学,因为只有在把记忆的努力和思考的努力结合起来,只有在对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性深入思考的时候,才可能有真正的智力发展。【好。】
   要使小学生的智力生活丰富多彩,就必须保持思考和记忆的和谐。尊敬的同行们,让我们一起来关心这件事:在小学里,首先要使儿童善于思考,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寻根究底地去探索真理,在认识的世界里去漫游。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好学生。这里我想介绍一下我校低年级教师所取得的一些经验。在我们学校,对儿童的教学是在他们入学前的一年里(即预备班里)就开始的。儿童们生活在一个对他们来说十分有趣的思考的世界里。我们对这些学前儿童进行一种被称为“思维课”的特别的活动。这种活动,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到思维的源泉那儿去旅行。我们带领孩子们到花园里、树林里、湖岸边去,在他们面前展示出各种事物、现象、关系和依存性的极其多种多样的细微差别和各方各面。【现在我认为这样认识事物、现象的依存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这些是生活中的知识,是书本知识的原型。】一个人由于看见世界,他就不会成为消极的观察者,而是成为真理的发现者,由此便产生了活的思想。我们认为,只有在我们教会自己的学生积极地看见世界的情况下,才能防止儿童眼睛里那种好奇的火花熄灭下去。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大家知道,儿童对于从周围世界里以及日后从他本身里所揭示出来的东西的强烈兴趣,是他渴望知识、追求认识真理的志向的源泉。譬如,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懂得了这样一条引人入胜的真理:太阳是生命的源泉;不管生命是以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只有阳光才能使它苏醒。这一真理在孩子们的内心引起很大的激动。在孩子们面前,产生了各种猜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联系和关系,虽然他们还不理解这些联系和关系的实质,但是他们很想去理解它。当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把握住一个真理以后,他就借助它去解释许多新的现象。但是,儿童理解了的东西越多,也就会产生更多的不理解的东西,于是他就会更加积极地思考,对知识的追求就更加迫切。这种精神状态,能使儿童的智慧对于一切必须识记的东西具有特殊的敏感性。一个人勤于思考,能靠自己的努力去发现真理。他也就会以巨大的积极性和强烈的兴趣去感知和识记。【有时候,我在思考,很多时候是不是我们自己压制了学生的学习意愿。记得去年冬天,学生们早晨做早操时,发现天上的月亮和太阳,他们就很惊奇,排队的时候总是唧唧喳喳。我很了解他们的好奇,但是又不能任由他们吵闹,随即平息了他们的小声音,但做完早操之后,就在教室里和学生们一起说了一说,为什么太阳和月亮都在天上。他们确实很开心。】
   为了创造思维和记忆之间的和谐,需要到自然界里去上一系列这样的思维课(从预备班到四年级末,共5年)。这一套思维课是我们训练思考的学校,没有它,我们就很难设想不仅在小学的所有课堂上,而且在以后的教学和智力发展各阶段,会有完满而有效的脑力劳动。【我们的学校是没有这样的思维课的。】这种训练思维的学校,是发展创造性智力的基础,是为了掌握一批批新的知识所必不可少的。我校低年级的全体教师认为,思维课的教育意义,首先在于它能使知识得到经常不断的运用。要培养儿童的学习愿望,正是需要让儿童在小学里掌握的知识不致成为死的堆积物,不要把它们堆放在儿童的头脑里,仅仅为了教师在一定的时间从这个“堆栈”里取出来检查一下。所谓发展智力,这就是使知识处于运动之中,处于运用之中。充满乐观情绪的自我认识是儿童渴求知识的前提条件。要培养这种乐观的自我认识,就要使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认识到:知识能变成他的思维和劳动的工具,他可以通过运用知识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表现自己的为人。【非常好!】在思维课上进行着一种复杂的过程,这就是个性在创造性的思维中,在对待周围世界的现象的态度中,在解释和深刻理解这些现象中进行的自我表现的过程。正是在这里,在儿童的好钻研的智慧与直接接触到周围世界的现象之间、人的劳动与世界之间的极其精细的相互关系的时候,才能激发和表现出儿童的积极的智力;正是在这里,他才第一次感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才能学会珍视信念,因为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东西是特别宝贵的。
   我们深信,由于上了思维课,学生变得善于思考了。当然,这种思维课并不是什么万能的东西,也不是培养智力和学习愿望的唯一手段。但是,考虑到儿童的感知和思维的年龄特点,这可能是形成学生对脑力劳动和对自己本身的观点和态度的最适当的手段。【自我肯定多一点,建立学生自信。】而最主要的是:早在学龄初期,就要使一个人自觉地珍视他的善于思考的个性。离开这一点,那就根本谈不上有自觉地掌握知识的志向。 一个年纪幼小的人,由于经常不断地亲身感觉和体验到运用知识的欢乐,感觉和体验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的自豪,他就会把这种对待周围世界的态度迁移到自己身上和书籍上来。我们教给儿童观察自然界,是为了教会他读书,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爱钻研、会思考的读者,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这跟仅仅教会学生流利地朗读并不是一码事儿。只有当儿童的智力生活是在书籍中度过的时候,他的学习愿望才能确立起来。然而,许多学校的一个最大的弊病,正在于精神生活中缺乏书籍。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学校,那里的图书馆的书架上,正好没有供学龄初期儿童阅读的书籍。我们提倡阅读,并不单单是为了让儿童找点可做的事情,而是为了让他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不是很理解。】
   现在,书籍正面临着跟其他的信息来源(电影、电视、录音带等等)进行竞争的局面。因此,即使在那些有好书供学生阅读的地方,书籍也会经常摆在书架上,成为“沉睡的巨人”。
   我们认为,教育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这场竞争中,要使书籍始终成为胜利者。只有在书籍成为学龄初期儿童的最有吸引力的精神需要的地方,才会有学习的愿望,这种愿望才能确立起来。学生在读些什么,是怎样读的,读后在他们的精神生活中留下什么痕迹?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电视、电脑是现代孩子接受信息最多的工具之一,特点是方便、快捷,但是比较被动,省略了思考的过程,这也可能是形成学生不善于主动思考的原因之一。】     我们不准备就课外阅读的内容问题提出广泛的建议。一个深思熟悉的教师,从他开始儿童工作的最初几天起,他就在周密地考虑:在小学期间,应当让每一个学生阅读(和反复地阅读)哪些书。当然,图书馆里一定要备有这些书。不如此,学校就会从智力文明的策源地变成死记硬背占统治地位的场所。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尝到这种航行的幸福,感到自己是一个敢于独自闯进人类智慧的无际海洋的勇士。
   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独立阅读在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也影响着他的学习态度。我们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在童年时期,就阅读一些关于自然界、关于本民族的英勇的过去、关于苏维埃人在伟大卫国战争时期为祖国的自由和独立而进行的斗争以及关于文化、科学、教育的优秀作品。我们在几十年时间内编订了一个“童年阅读书目”,其中包括每一个学生在小学期间应当阅读的250种书的名称。我们仔细地为这个书目挑选图书,所选的书籍一定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认识价值。这些书籍将作为宝贵的财富进入学生的精神生活。在这些图书中,关于英雄人物的书籍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些英雄人物成为孩子们摹仿的榜样。真正的教育开始于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开始于儿童对人的道德高尚和伟大的向往。
   如果一个人没有在童年时期就体验过面对书籍进行深思的激动人心的欢乐,那就很难设想会有完满的教育。阅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因为人在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摹仿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为人。【同意。】阅读和面对书籍思考,应成为学生的一种智力需要。这一点对于培养思维素养也是极其重要的,没有思维素养,也就不可能有对学习的渴求和不断掌握新知识的愿望。
   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由于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纲规定的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
   思想好比火星儿:一颗火星儿会点燃另一颗火星儿。一个深思熟虑的教师和班主任,总是力求在集体中创造一种共同热爱科学和渴求知识的气氛,使智力兴趣成为一些线索,以其真挚的、复杂的关系——即思维的相互关系把一个个的学生连接在一起。【非常同意!所以我们经常很重视一个班级的班风是怎么样的。不是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吗?特别是人是集体的人,总是受集体的影响的。】早在小学的时候,就要设法使儿童不仅自己热爱学习,而且把自己对知识的热爱转移给同学们,使这种智力情感激励别的学生。建立在思维基础上的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应当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有经验的教师们都时常跟儿童进行一些关于书籍和创作的谈话。让儿童给同学们讲述一些使他感到激动的事情,会使他要在智力上变得更丰富的志向确立起来;他给别人讲述的思想越多,他自己就会变得越丰富。
   创作活动对于建立一个完善的儿童集体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里首先是指语言的创作。我们学校低年级的每一位教师都经常举行儿童创作的晨会。儿童在会上朗读自己写的故事和诗歌。这基本上就是让儿童用艺术的形式,把自己所看到的,以及感到有趣、惊奇和激动的事物表达出来。思维的火花在于它的情感色彩。使一个人感到激动的事,也会使别的人感到激动。【最近,我跟我的学生沟通学习情况,他们跟我抱怨造句困难,可见学生是很缺乏这种丰富的语言创作的。虽然我是数学老师,但也是班主任,可以在之后的班会课上增加这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的生活和语言更加多彩。当然数学上也有语言,需要更加精炼和准确。】例如,一个学生向同学们朗读他写的一篇关于冬天的早晨的作文。他是观察了自然界的现象,为赞叹它的美而写出这篇作文的。当孩子们听着他的朗读时,就体验到对于思考的迷恋。于是,每一个人都想在创作上尝试一下自己的力量。
   可能有人会问,如果儿童还达不到这样的创作水平,即一个学生的思想还不能感染别的学生,它的美还不足以激起别人的创作愿望,那该怎么办呢?根据我的亲身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出来首倡,点亮第一颗火花。我自己写一篇关于使我激动、入迷的事物的作文。我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孩子们,在他们的智慧和心灵中激发所需要的意向。
   创作是独立思维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儿童认识到自己思考的欢乐,体验到一个创作者的精神上的满足。让每一个学生都做到这一点是多么重要啊!没有智育就不可设想会有完满的教学,而智育正在于使儿童用语言的手段进行创作时,感到自己是一个作者,为把生活、自然界、人与人的关系的美变成思想美而感到由衷的喜悦。【其实在创作的过程中,学生在认识美、感受美、传播美。】
   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追求知识的愿望,是靠儿童的虽不轻松然而快乐的、诱人的、出于自愿劳动所创造的千万条根须日以继夜、不知疲劳的工作来滋养的。然而只有使力量的付出跟儿童的自尊感密不可分的时候,他的劳动才能成为快乐的、诱人的、自愿的劳动。必须使儿童感到自己是一个劳动者,使他为自己的努力所达到的劳动成果而感到自豪。培养自豪感也就意味着在儿童心灵中树立一种要成为思考者的愿望。这是整部教育学中最精细微妙的领域之一。没有由于脑力劳动而激发起来的自豪感,也就没有教学过程中的教育,也就谈不上教学与教育的统一。
   为了使我们的孩子始终感到对知识的渴求,为了使学习愿望成为他们并不轻松的脑力劳动的主要动力,我们必须关心整个学校教学的这一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儿童的脑力劳动对象既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也应当有适当的难度。只有在脑力劳动对儿童的力量进行一定的考验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儿童具有一个“思考的劳动者”的自尊感。儿童胜利地经受了这种考验,怀着自豪而欢乐的心情回顾走过的道路,能够对自己说:“这是我找到的。这是我发现的。”
   让我们举例说明我们是怎样树立这种思考劳动者的自尊感的。我们给二年级学生读了一道应用题:“建成了每幢有9套住宅的房屋4幢和每幢有4套住宅的房屋9幢。已有1/9的住宅里住了人,问还剩下几套住宅没有住人?”我们已经训练了孩子们,对于这样难度的应用题,在二年级一般地都用口头解答。课堂上笼罩着一种集中精力进行思考的气氛。孩子们要先记住已知数(条件),理解它们之间的依存性,然后开始计算。
   在应用题没有解答出来以前,孩子们是不动笔的,只有作业都完成以后,他们才把答案写在一张小纸上。教师在课桌当中走着,看见有谁已经做好了作业,就给那些思维最敏捷的学生再发一张卡片,上面布置新的更难一些的题目。在我们把应用题读过后,只经过5、6分钟,有几个孩子的眼睛里就闪耀着快乐的火花:得到了正确的答案。由于受到成功的鼓舞,这些孩子得乐意再做更难的题目。我们看到,又有一批批孩子的眼睛里露出快乐的闪光。可是班里有一个差生尤拉,学习很差。我们专门为他把题目重读一遍。我们看到,这孩子是多么艰难地但终于弄懂了各个已知数之间的依存关系。尤拉只是理解了应用题,但他也为此感到高兴。我们也应当善于对儿童思考的这一点胜利给予评价。尤拉在我们的帮助下,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读着那些已知数。我们知道尤拉的记忆力很差。这孩子单是思考应用题的条件就费了10来分钟。对他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接着他转入计算。我们又一次跟他把应用题的已知数重复一遍。计算正在正确地进行,孩子感到高兴,我们也跟他一起感到高兴。但是突然又出现了困难:又有什么已知数忘记了。孩子付出那么大的劳动而在构筑的房屋又倒塌了。我们又跟尤拉一起重复 应用题的条件,这孩子又抓住了原来断了的思路。当作业已几乎进行到底的时候,又有什么东西忘记了。我们还是耐心地给他解释几遍,让他再进行思考。
   终于,尤拉把答案写在纸上了。孩子为他的成功而欢欣鼓舞。在他的精神上,有一种难以表达的欢乐:这胜利是他经过艰苦努力而得来的!正是这种发现的欢乐,这种靠自己的努力而完成作业的欢乐,才是人的自尊感的源泉。这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它能在儿童的心灵中激发出新的思考的能源。我们要珍惜这种力量。我们要千万谨慎地防止儿童的脑力劳动得不到任何结果的现象。一个孩子,只要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的学习愿望就会消失,因为实际上劳动本身也不存在了。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就在于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和体验到取得胜利的欢乐。
   在有经验的教师的教育实验中,最困难、最复杂的问题,正是如何使最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体验到思考劳动者的自豪感。有时候,要把一个孩子引到一个胜利的高处,像我们引导尤拉那样,需要花费一星期、两星期甚至更多的时间。是的,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求有巨大的耐心和对儿童的创造力充满信心的啊。【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是聪明的孩子,教育本身就不会轻松,因此更需要老师要有爱心和耐性。但往往长时间的工作让我们缺乏了耐心。】
   【总批:兴趣是学生学习的起点,所以要学生热爱学习就要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可是作为老师来讲,怎么激发学生的兴趣才是我们考虑的重点。课堂上,用思维的冲突、竞争的气氛、生活化的情景起到的都是一时的作用。最主要的,还是要学生能够认同,获得的知识能够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并从中获得成就感。学习不是为了别人,是为了自己的将来,而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
。】

31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 页 2 Empty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周五 四月 19, 2013 3:43 am

上大附中徐沈逸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为了使学生在智力上和精神上得到成长,就必须使他有对知识的渴求和有掌握知识的愿望。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使我深信,儿童的学习愿望是一些细小的源泉,它们汇合成“教学与教育的统一”的大河。怎样才能打开这些源泉呢?怎样才能使它们不致淤塞呢?怎样才能防止儿童对学习漠不关心的现象呢?遗憾的是,我们当教师的人经常会遇到这样令人忧虑的现象:儿童在入学的时候是带来渴求知识的火花的,但是这点火花很快就熄灭了,而产生了教学上最凶恶最可怕的敌人——儿童对学习的冷淡态度。
或者可以这样说:怎样安排班级和学校的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才能使儿童希望自己今天在精神上变得比昨天更丰富,在智力上变得比昨天更聪明,使他感觉和体验到自己在智力上和思想上的成长,为此而感到自豪,使这些情感成为激发儿童去克服困难的动力呢?要知道,儿童想要好好学习的愿望,是跟他乐观地感知世界(认识周围世界,特别是自我认识)不可分割的。很明显,如果儿童对学习没有一种欢乐的喜爱,没有付出紧张的精神努力去发现真理,并在真理面前感到激动和惊奇,那是谈不上热爱科学、热爱知识的。【爱学习,继而热爱别的一切。】
为了使儿童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他有一种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我们应当经常关心的是: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把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在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我们想让儿童高高兴兴地学习的话,那就无论如何不能用学校常用的那些方法来局限儿童的智力生活,即一味地要求他识记、背诵和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而把知识再现出来。【想起我们现在,就是一直要学生背诵,以至于忘记了背诵的初衷。】
顺便说明一下,我不希望给读者留下这样的印象,好像作者对识记和背诵抱着轻视的态度。不,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如果把教学变成单纯的记忆活动,那么它就变成了无的放矢的教学,因为只有在把记忆的努力和思考的努力结合起来,只有在对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性深入思考的时候,才可能有真正的智力发展。【学而不思则罔。】
要使小学生的智力生活丰富多彩,就必须保持思考和记忆的和谐。尊敬的同行们,让我们一起来关心这件事:在小学里,首先要使儿童善于思考,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寻根究底地去探索真理,在认识的世界里去漫游。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好学生。这里我想介绍一下我校低年级教师所取得的一些经验。在我们学校,对儿童的教学是在他们入学前的一年里(即预备班里)就开始的。儿童们生活在一个对他们来说十分有趣的思考的世界里。我们对这些学前儿童进行一种被称为“思维课”的特别的活动。这种活动,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到思维的源泉那儿去旅行。我们带领孩子们到花园里、树林里、湖岸边去,在他们面前展示出各种事物、现象、关系和依存性的极其多种多样的细微差别和各方各面。一个人由于看见世界,他就不会成为消极的观察者,而是成为真理的发现者,由此便产生了活的思想。我们认为,只有在我们教会自己的学生积极地看见世界的情况下,才能防止儿童眼睛里那种好奇的火花熄灭下去。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孩子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大家知道,儿童对于从周围世界里以及日后从他本身里所揭示出来的东西的强烈兴趣,是他渴望知识、追求认识真理的志向的源泉。譬如,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懂得了这样一条引人入胜的真理:太阳是生命的源泉;不管生命是以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只有阳光才能使它苏醒。这一真理在孩子们的内心引起很大的激动。在孩子们面前,产生了各种猜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联系和关系,虽然他们还不理解这些联系和关系的实质,但是他们很想去理解它。当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把握住一个真理以后,他就借助它去解释许多新的现象。但是,儿童理解了的东西越多,也就会产生更多的不理解的东西,于是他就会更加积极地思考,对知识的追求就更加迫切。这种精神状态,能使儿童的智慧对于一切必须识记的东西具有特殊的敏感性。一个人勤于思考,能靠自己的努力去发现真理。他也就会以巨大的积极性和强烈的兴趣去感知和识记。
为了创造思维和记忆之间的和谐,需要到自然界里去上一系列这样的思维课(从预备班到四年级末,共5年)。这一套思维课是我们训练思考的学校,没有它,我们就很难设想不仅在小学的所有课堂上,而且在以后的教学和智力发展各阶段,会有完满而有效的脑力劳动。这种训练思维的学校,是发展创造性智力的基础,是为了掌握一批批新的知识所必不可少的。我校低年级的全体教师认为,思维课的教育意义,首先在于它能使知识得到经常不断的运用。要培养儿童的学习愿望,正是需要让儿童在小学里掌握的知识不致成为死的堆积物,不要把它们堆放在儿童的头脑里,仅仅为了教师在一定的时间从这个“堆栈”里取出来检查一下。所谓发展智力,这就是使知识处于运动之中,处于运用之中。充满乐观情绪的自我认识是儿童渴求知识的前提条件。要培养这种乐观的自我认识,就要使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认识到:知识能变成他的思维和劳动的工具,他可以通过运用知识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表现自己的为人。在思维课上进行着一种复杂的过程,这就是个性在创造性的思维中,在对待周围世界的现象的态度中,在解释和深刻理解这些现象中进行的自我表现的过程。正是在这里,在儿童的好钻研的智慧与直接接触到周围世界的现象之间、人的劳动与世界之间的极其精细的相互关系的时候,才能激发和表现出儿童的积极的智力;正是在这里,他才第一次感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才能学会珍视信念,因为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东西是特别宝贵的。【我们不能什么都为孩子做好,给他的话他不会珍惜。】
我们深信,由于上了思维课,学生变得善于思考了。当然,这种思维课并不是什么万能的东西,也不是培养智力和学习愿望的唯一手段。但是,考虑到儿童的感知和思维的年龄特点,这可能是形成学生对脑力劳动和对自己本身的观点和态度的最适当的手段。而最主要的是:早在学龄初期,就要使一个人自觉地珍视他的善于思考的个性。离开这一点,那就根本谈不上有自觉地掌握知识的志向。
一个年纪幼小的人,由于经常不断地亲身感觉和体验到运用知识的欢乐,感觉和体验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的自豪,他就会把这种对待周围世界的态度迁移到自己身上和书籍上来。我们教给儿童观察自然界,是为了教会他读书,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爱钻研、会思考的读者,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这跟仅仅教会学生流利地朗读并不是一码事儿。只有当儿童的智力生活是在书籍中度过的时候,他的学习愿望才能确立起来。然而,许多学校的一个最大的弊病,正在于精神生活中缺乏书籍。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学校,那里的图书馆的书架上,正好没有供学龄初期儿童阅读的书籍。我们提倡阅读,并不单单是为了让儿童找点可做的事情,而是为了让他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 【阅读也是在运用知识吗?】
现在,书籍正面临着跟其他的信息来源(电影、电视、录音带等等)进行竞争的局面。【现在,还有网络。】因此,即使在那些有好书供学生阅读的地方,书籍也会经常摆在书架上,成为“沉睡的巨人”。
我们认为,教育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这场竞争中,要使书籍始终成为胜利者。只有在书籍成为学龄初期儿童的最有吸引力的精神需要的地方,才会有学习的愿望,这种愿望才能确立起来。学生在读些什么,是怎样读的,读后在他们的精神生活中留下什么痕迹?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我们不准备就课外阅读的内容问题提出广泛的建议。一个深思熟悉的教师,从他开始儿童工作的最初几天起,他就在周密地考虑:在小学期间,应当让每一个学生阅读(和反复地阅读)哪些书。当然,图书馆里一定要备有这些书。不如此,学校就会从智力文明的策源地变成死记硬背占统治地位的场所。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我下次上阅读课的时候,可以把这句话告诉我的学生。】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尝到这种航行的幸福,感到自己是一个敢于独自闯进人类智慧的无际海洋的勇士。
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独立阅读在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也影响着他的学习态度。我们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在童年时期,就阅读一些关于自然界、关于本民族的英勇的过去、关于苏维埃人在伟大卫国战争时期为祖国的自由和独立而进行的斗争以及关于文化、科学、教育的优秀作品。我们在几十年时间内编订了一个“童年阅读书目”,其中包括每一个学生在小学期间应当阅读的250种书的名称。我们仔细地为这个书目挑选图书,所选的书籍一定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认识价值。这些书籍将作为宝贵的财富进入学生的精神生活。在这些图书中,关于英雄人物的书籍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些英雄人物成为孩子们摹仿的榜样。【有了榜样,便有了前进的方向。】真正的教育开始于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开始于儿童对人的道德高尚和伟大的向往。
如果一个人没有在童年时期就体验过面对书籍进行深思的激动人心的欢乐,那就很难设想会有完满的教育。【教育完美主义虽然很难实现,但却使我们心向往之。】阅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因为人在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摹仿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为人。阅读和面对书籍思考,应成为学生的一种智力需要。这一点对于培养思维素养也是极其重要的,没有思维素养,也就不可能有对学习的渴求和不断掌握新知识的愿望。
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由于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纲规定的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 【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思想好比火星儿:一颗火星儿会点燃另一颗火星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个深思熟虑的教师和班主任,总是力求在集体中创造一种共同热爱科学和渴求知识的气氛,使智力兴趣成为一些线索,以其真挚的、复杂的关系——即思维的相互关系把一个个的学生连接在一起。早在小学的时候,就要设法使儿童不仅自己热爱学习,而且把自己对知识的热爱转移给同学们,使这种智力情感激励别的学生。建立在思维基础上的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应当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有经验的教师们都时常跟儿童进行一些关于书籍和创作的谈话。让儿童给同学们讲述一些使他感到激动的事情,会使他要在智力上变得更丰富的志向确立起来;他给别人讲述的思想越多,他自己就会变得越丰富。
创作活动对于建立一个完善的儿童集体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里首先是指语言的创作。我们学校低年级的每一位教师都经常举行儿童创作的晨会。儿童在会上朗读自己写的故事和诗歌。这基本上就是让儿童用艺术的形式,把自己所看到的,以及感到有趣、惊奇和激动的事物表达出来。思维的火花在于它的情感色彩。使一个人感到激动的事,也会使别的人感到激动。【这就是感染力!】例如,一个学生向同学们朗读他写的一篇关于冬天的早晨的作文。他是观察了自然界的现象,为赞叹它的美而写出这篇作文的。当孩子们听着他的朗读时,就体验到对于思考的迷恋。于是,每一个人都想在创作上尝试一下自己的力量。
可能有人会问,如果儿童还达不到这样的创作水平,即一个学生的思想还不能感染别的学生,它的美还不足以激起别人的创作愿望,那该怎么办呢?根据我的亲身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出来首倡,点亮第一颗火花。我自己写一篇关于使我激动、入迷的事物的作文。【老师写下水作文。】我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孩子们,在他们的智慧和心灵中激发所需要的意向。
创作是独立思维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儿童认识到自己思考的欢乐,体验到一个创作者的精神上的满足。让每一个学生都做到这一点是多么重要啊!没有智育就不可设想会有完满的教学,而智育正在于使儿童用语言的手段进行创作时,感到自己是一个作者,为把生活、自然界、人与人的关系的美变成思想美而感到由衷的喜悦。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追求知识的愿望,是靠儿童的虽不轻松然而快乐的、诱人的、出于自愿劳动所创造的千万条根须日以继夜、不知疲劳的工作来滋养的。然而只有使力量的付出跟儿童的自尊感密不可分的时候,他的劳动才能成为快乐的、诱人的、自愿的劳动。必须使儿童感到自己是一个劳动者,使他为自己的努力所达到的劳动成果而感到自豪。培养自豪感也就意味着在儿童心灵中树立一种要成为思考者的愿望。这是整部教育学中最精细微妙的领域之一。没有由于脑力劳动而激发起来的自豪感,也就没有教学过程中的教育,也就谈不上教学与教育的统一。【原来我们以前只是在教学,却忽视了教育。】
为了使我们的孩子始终感到对知识的渴求,为了使学习愿望成为他们并不轻松的脑力劳动的主要动力,我们必须关心整个学校教学的这一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儿童的脑力劳动对象既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也应当有适当的难度。【如果太容易,学生也会没有兴趣。】只有在脑力劳动对儿童的力量进行一定的考验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儿童具有一个“思考的劳动者”的自尊感。儿童胜利地经受了这种考验,怀着自豪而欢乐的心情回顾走过的道路,能够对自己说:“这是我找到的。这是我发现的。”
让我们举例说明我们是怎样树立这种思考劳动者的自尊感的。我们给二年级学生读了一道应用题:“建成了每幢有9套住宅的房屋4幢和每幢有4套住宅的房屋9幢。已有1/9的住宅里住了人,问还剩下几套住宅没有住人?”我们已经训练了孩子们,对于这样难度的应用题,在二年级一般地都用口头解答。课堂上笼罩着一种集中精力进行思考的气氛。孩子们要先记住已知数(条件),理解它们之间的依存性,然后开始计算。
在应用题没有解答出来以前,孩子们是不动笔的,只有作业都完成以后,他们才把答案写在一张小纸上。教师在课桌当中走着,看见有谁已经做好了作业,就给那些思维最敏捷的学生再发一张卡片,上面布置新的更难一些的题目。在我们把应用题读过后,只经过5、6分钟,有几个孩子的眼睛里就闪耀着快乐的火花:得到了正确的答案。由于受到成功的鼓舞,这些孩子得乐意再做更难的题目。我们看到,又有一批批孩子的眼睛里露出快乐的闪光。可是班里有一个差生尤拉,学习很差。我们专门为他把题目重读一遍。我们看到,这孩子是多么艰难地但终于弄懂了各个已知数之间的依存关系。尤拉只是理解了应用题,但他也为此感到高兴。我们也应当善于对儿童思考的这一点胜利给予评价。尤拉在我们的帮助下,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读着那些已知数。我们知道尤拉的记忆力很差。这孩子单是思考应用题的条件就费了10来分钟。对他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接着他转入计算。我们又一次跟他把应用题的已知数重复一遍。计算正在正确地进行,孩子感到高兴,我们也跟他一起感到高兴。但是突然又出现了困难:又有什么已知数忘记了。孩子付出那么大的劳动而在构筑的房屋又倒塌了。我们又跟尤拉一起重复 应用题的条件,这孩子又抓住了原来断了的思路。当作业已几乎进行到底的时候,又有什么东西忘记了。我们还是耐心地给他解释几遍,让他再进行思考。
终于,尤拉把答案写在纸上了。孩子为他的成功而欢欣鼓舞。在他的精神上,有一种难以表达的欢乐:这胜利是他经过艰苦努力而得来的!正是这种发现的欢乐,这种靠自己的努力而完成作业的欢乐,才是人的自尊感的源泉。这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它能在儿童的心灵中激发出新的思考的能源。我们要珍惜这种力量。我们要千万谨慎地防止儿童的脑力劳动得不到任何结果的现象。一个孩子,只要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的学习愿望就会消失,因为实际上劳动本身也不存在了。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就在于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和体验到取得胜利的欢乐。【通过写一个孩子最后解答出题目的过程来启发我们。】
在有经验的教师的教育实验中,最困难、最复杂的问题,正是如何使最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体验到思考劳动者的自豪感。有时候,要把一个孩子引到一个胜利的高处,像我们引导尤拉那样,需要花费一星期、两星期甚至更多的时间。是的,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求有巨大的耐心和对儿童的创造力充满信心的啊。
总评:
苏氏说:“必须使儿童感到自己是一个劳动者,使他为自己的努力所达到的劳动成果而感到自豪。”我觉得,当今的学生已经没有这个概念了。我们会给学生布置很多作业,学生其实是学习的奴隶,而不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者。
老师大概也没有引导好学生吧!于是,学生对学习不再有热情,慢慢冷淡了。所以,这条建议是讲小学生的,也就是说要从小有一个正确的观念。要是到后面中学纠正就比较困难了。

32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 页 2 Empty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周五 四月 19, 2013 8:39 am

上大附校陈思思

上大附校陈思思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为了使学生在智力上和精神上得到成长,就必须使他有对知识的渴求和有掌握知识的愿望。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使我深信,儿童的学习愿望是一些细小的源泉,它们汇合成“教学与教育的统一”的大河。怎样才能打开这些源泉呢?怎样才能使它们不致淤塞呢?怎样才能防止儿童对学习漠不关心的现象呢?遗憾的是,我们当教师的人经常会遇到这样令人忧虑的现象:儿童在入学的时候是带来渴求知识的火花的,但是这点火花很快就熄灭了,而产生了教学上最凶恶最可怕的敌人——儿童对学习的冷淡态度。
或者可以这样说:怎样安排班级和学校的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才能使儿童希望自己今天在精神上变得比昨天更丰富,在智力上变得比昨天更聪明,使他感觉和体验到自己在智力上和思想上的成长,为此而感到自豪,使这些情感成为激发儿童去克服困难的动力呢?要知道,儿童想要好好学习的愿望,是跟他乐观地感知世界(认识周围世界,特别是自我认识)不可分割的。很明显,如果儿童对学习没有一种欢乐的喜爱,没有付出紧张的精神努力去发现真理,并在真理面前感到激动和惊奇,那是谈不上热爱科学、热爱知识的。
为了使儿童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他有一种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我们应当经常关心的是: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把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在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我们想让儿童高高兴兴地学习的话,那就无论如何不能用学校常用的那些方法来局限儿童的智力生活,即一味地要求他识记、背诵和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而把知识再现出来。
顺便说明一下,我不希望给读者留下这样的印象,好像作者对识记和背诵抱着轻视的态度。不,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如果把教学变成单纯的记忆活动,那么它就变成了无的放矢的教学,因为只有在把记忆的努力和思考的努力结合起来,只有在对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性深入思考的时候,才可能有真正的智力发展。
要使小学生的智力生活丰富多彩,就必须保持思考和记忆的和谐。尊敬的同行们,让我们一起来关心这件事:在小学里,首先要使儿童善于思考,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寻根究底地去探索真理,在认识的世界里去漫游。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好学生。这里我想介绍一下我校低年级教师所取得的一些经验。在我们学校,对儿童的教学是在他们入学前的一年里(即预备班里)就开始的。儿童们生活在一个对他们来说十分有趣的思考的世界里。我们对这些学前儿童进行一种被称为“思维课”的特别的活动。这种活动,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到思维的源泉那儿去旅行。我们带领孩子们到花园里、树林里、湖岸边去,在他们面前展示出各种事物、现象、关系和依存性的极其多种多样的细微差别和各方各面。一个人由于看见世界,他就不会成为消极的观察者,而是成为真理的发现者,由此便产生了活的思想。我们认为,只有在我们教会自己的学生积极地看见世界的情况下,才能防止儿童眼睛里那种好奇的火花熄灭下去。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大家知道,儿童对于从周围世界里以及日后从他本身里所揭示出来的东西的强烈兴趣,是他渴望知识、追求认识真理的志向的源泉。譬如,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懂得了这样一条引人入胜的真理:太阳是生命的源泉;不管生命是以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只有阳光才能使它苏醒。这一真理在孩子们的内心引起很大的激动。在孩子们面前,产生了各种猜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联系和关系,虽然他们还不理解这些联系和关系的实质,但是他们很想去理解它。当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把握住一个真理以后,他就借助它去解释许多新的现象。但是,儿童理解了的东西越多,也就会产生更多的不理解的东西,于是他就会更加积极地思考,对知识的追求就更加迫切。这种精神状态,能使儿童的智慧对于一切必须识记的东西具有特殊的敏感性。一个人勤于思考,能靠自己的努力去发现真理。他也就会以巨大的积极性和强烈的兴趣去感知和识记。
为了创造思维和记忆之间的和谐,需要到自然界里去上一系列这样的思维课(从预备班到四年级末,共5年)。这一套思维课是我们训练思考的学校,没有它,我们就很难设想不仅在小学的所有课堂上,而且在以后的教学和智力发展各阶段,会有完满而有效的脑力劳动。这种训练思维的学校,是发展创造性智力的基础,是为了掌握一批批新的知识所必不可少的。我校低年级的全体教师认为,思维课的教育意义,首先在于它能使知识得到经常不断的运用。要培养儿童的学习愿望,正是需要让儿童在小学里掌握的知识不致成为死的堆积物,不要把它们堆放在儿童的头脑里,仅仅为了教师在一定的时间从这个“堆栈”里取出来检查一下。所谓发展智力,这就是使知识处于运动之中,处于运用之中。充满乐观情绪的自我认识是儿童渴求知识的前提条件。要培养这种乐观的自我认识,就要使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认识到:知识能变成他的思维和劳动的工具,他可以通过运用知识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表现自己的为人。在思维课上进行着一种复杂的过程,这就是个性在创造性的思维中,在对待周围世界的现象的态度中,在解释和深刻理解这些现象中进行的自我表现的过程。正是在这里,在儿童的好钻研的智慧与直接接触到周围世界的现象之间、人的劳动与世界之间的极其精细的相互关系的时候,才能激发和表现出儿童的积极的智力;正是在这里,他才第一次感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才能学会珍视信念,因为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东西是特别宝贵的。
我们深信,由于上了思维课,学生变得善于思考了。当然,这种思维课并不是什么万能的东西,也不是培养智力和学习愿望的唯一手段。但是,考虑到儿童的感知和思维的年龄特点,这可能是形成学生对脑力劳动和对自己本身的观点和态度的最适当的手段。而最主要的是:早在学龄初期,就要使一个人自觉地珍视他的善于思考的个性。离开这一点,那就根本谈不上有自觉地掌握知识的志向。
一个年纪幼小的人,由于经常不断地亲身感觉和体验到运用知识的欢乐,感觉和体验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的自豪,他就会把这种对待周围世界的态度迁移到自己身上和书籍上来。我们教给儿童观察自然界,是为了教会他读书,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爱钻研、会思考的读者,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这跟仅仅教会学生流利地朗读并不是一码事儿。只有当儿童的智力生活是在书籍中度过的时候,他的学习愿望才能确立起来。然而,许多学校的一个最大的弊病,正在于精神生活中缺乏书籍。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学校,那里的图书馆的书架上,正好没有供学龄初期儿童阅读的书籍。我们提倡阅读,并不单单是为了让儿童找点可做的事情,而是为了让他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 【有的家长会反对学生看课外书,在他们心中学生只有看语文数学英语书才是认真学习,读除此以外的所有书都是不务正业。】
现在,书籍正面临着跟其他的信息来源(电影、电视、录音带等等)进行竞争的局面。因此,即使在那些有好书供学生阅读的地方,书籍也会经常摆在书架上,成为“沉睡的巨人”。
我们认为,教育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这场竞争中,要使书籍始终成为胜利者。只有在书籍成为学龄初期儿童的最有吸引力的精神需要的地方,才会有学习的愿望,这种愿望才能确立起来。学生在读些什么,是怎样读的,读后在他们的精神生活中留下什么痕迹?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我们不准备就课外阅读的内容问题提出广泛的建议。一个深思熟悉的教师,从他开始儿童工作的最初几天起,他就在周密地考虑:在小学期间,应当让每一个学生阅读(和反复地阅读)哪些书。当然,图书馆里一定要备有这些书。不如此,学校就会从智力文明的策源地变成死记硬背占统治地位的场所。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尝到这种航行的幸福,感到自己是一个敢于独自闯进人类智慧的无际海洋的勇士。
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独立阅读在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也影响着他的学习态度。我们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在童年时期,就阅读一些关于自然界、关于本民族的英勇的过去、关于苏维埃人在伟大卫国战争时期为祖国的自由和独立而进行的斗争以及关于文化、科学、教育的优秀作品。我们在几十年时间内编订了一个“童年阅读书目”,其中包括每一个学生在小学期间应当阅读的250种书的名称。我们仔细地为这个书目挑选图书,所选的书籍一定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认识价值。这些书籍将作为宝贵的财富进入学生的精神生活。在这些图书中,关于英雄人物的书籍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些英雄人物成为孩子们摹仿的榜样。真正的教育开始于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开始于儿童对人的道德高尚和伟大的向往。
如果一个人没有在童年时期就体验过面对书籍进行深思的激动人心的欢乐,那就很难设想会有完满的教育。阅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因为人在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摹仿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为人。阅读和面对书籍思考,应成为学生的一种智力需要。这一点对于培养思维素养也是极其重要的,没有思维素养,也就不可能有对学习的渴求和不断掌握新知识的愿望。
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由于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纲规定的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
思想好比火星儿:一颗火星儿会点燃另一颗火星儿。一个深思熟虑的教师和班主任,总是力求在集体中创造一种共同热爱科学和渴求知识的气氛,使智力兴趣成为一些线索,以其真挚的、复杂的关系——即思维的相互关系把一个个的学生连接在一起。早在小学的时候,就要设法使儿童不仅自己热爱学习,而且把自己对知识的热爱转移给同学们,使这种智力情感激励别的学生。建立在思维基础上的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应当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有经验的教师们都时常跟儿童进行一些关于书籍和创作的谈话。让儿童给同学们讲述一些使他感到激动的事情,会使他要在智力上变得更丰富的志向确立起来;他给别人讲述的思想越多,他自己就会变得越丰富。【集体、团队的力量也很重要。分享知识对分享的人或者被分享的人都有积极的作用】
创作活动对于建立一个完善的儿童集体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里首先是指语言的创作。我们学校低年级的每一位教师都经常举行儿童创作的晨会。儿童在会上朗读自己写的故事和诗歌。这基本上就是让儿童用艺术的形式,把自己所看到的,以及感到有趣、惊奇和激动的事物表达出来。思维的火花在于它的情感色彩。使一个人感到激动的事,也会使别的人感到激动。例如,一个学生向同学们朗读他写的一篇关于冬天的早晨的作文。他是观察了自然界的现象,为赞叹它的美而写出这篇作文的。当孩子们听着他的朗读时,就体验到对于思考的迷恋。于是,每一个人都想在创作上尝试一下自己的力量。
可能有人会问,如果儿童还达不到这样的创作水平,即一个学生的思想还不能感染别的学生,它的美还不足以激起别人的创作愿望,那该怎么办呢?根据我的亲身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出来首倡,点亮第一颗火花。我自己写一篇关于使我激动、入迷的事物的作文。我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孩子们,在他们的智慧和心灵中激发所需要的意向。
创作是独立思维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儿童认识到自己思考的欢乐,体验到一个创作者的精神上的满足。让每一个学生都做到这一点是多么重要啊!没有智育就不可设想会有完满的教学,而智育正在于使儿童用语言的手段进行创作时,感到自己是一个作者,为把生活、自然界、人与人的关系的美变成思想美而感到由衷的喜悦【给学生创造的机会】。
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追求知识的愿望,是靠儿童的虽不轻松然而快乐的、诱人的、出于自愿劳动所创造的千万条根须日以继夜、不知疲劳的工作来滋养的。然而只有使力量的付出跟儿童的自尊感密不可分的时候,他的劳动才能成为快乐的、诱人的、自愿的劳动。必须使儿童感到自己是一个劳动者,使他为自己的努力所达到的劳动成果而感到自豪。培养自豪感也就意味着在儿童心灵中树立一种要成为思考者的愿望。这是整部教育学中最精细微妙的领域之一。没有由于脑力劳动而激发起来的自豪感,也就没有教学过程中的教育,也就谈不上教学与教育的统一【当一个学生有了不起的发言或者发现与举动时要及时进行集体表扬,让他体会到自尊感、自豪感、创造的成就感,继而激发他继续学习的学习愿望】。
为了使我们的孩子始终感到对知识的渴求,为了使学习愿望成为他们并不轻松的脑力劳动的主要动力,我们必须关心整个学校教学的这一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儿童的脑力劳动对象既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也应当有适当的难度。只有在脑力劳动对儿童的力量进行一定的考验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儿童具有一个“思考的劳动者”的自尊感。儿童胜利地经受了这种考验,怀着自豪而欢乐的心情回顾走过的道路,能够对自己说:“这是我找到的。这是我发现的。”
让我们举例说明我们是怎样树立这种思考劳动者的自尊感的。我们给二年级学生读了一道应用题:“建成了每幢有9套住宅的房屋4幢和每幢有4套住宅的房屋9幢。已有1/9的住宅里住了人,问还剩下几套住宅没有住人?”我们已经训练了孩子们,对于这样难度的应用题,在二年级一般地都用口头解答。课堂上笼罩着一种集中精力进行思考的气氛。孩子们要先记住已知数(条件),理解它们之间的依存性,然后开始计算。
在应用题没有解答出来以前,孩子们是不动笔的,只有作业都完成以后,他们才把答案写在一张小纸上。教师在课桌当中走着,看见有谁已经做好了作业,就给那些思维最敏捷的学生再发一张卡片,上面布置新的更难一些的题目。在我们把应用题读过后,只经过5、6分钟,有几个孩子的眼睛里就闪耀着快乐的火花:得到了正确的答案。由于受到成功的鼓舞,这些孩子得乐意再做更难的题目。我们看到,又有一批批孩子的眼睛里露出快乐的闪光。可是班里有一个差生尤拉,学习很差。我们专门为他把题目重读一遍。我们看到,这孩子是多么艰难地但终于弄懂了各个已知数之间的依存关系。尤拉只是理解了应用题,但他也为此感到高兴。我们也应当善于对儿童思考的这一点胜利给予评价。尤拉在我们的帮助下,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读着那些已知数。我们知道尤拉的记忆力很差。这孩子单是思考应用题的条件就费了10来分钟。对他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接着他转入计算。我们又一次跟他把应用题的已知数重复一遍。计算正在正确地进行,孩子感到高兴,我们也跟他一起感到高兴。但是突然又出现了困难:又有什么已知数忘记了。孩子付出那么大的劳动而在构筑的房屋又倒塌了。我们又跟尤拉一起重复 应用题的条件,这孩子又抓住了原来断了的思路。当作业已几乎进行到底的时候,又有什么东西忘记了。我们还是耐心地给他解释几遍,让他再进行思考。
终于,尤拉把答案写在纸上了。孩子为他的成功而欢欣鼓舞。在他的精神上,有一种难以表达的欢乐:这胜利是他经过艰苦努力而得来的!正是这种发现的欢乐,这种靠自己的努力而完成作业的欢乐,才是人的自尊感的源泉。这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它能在儿童的心灵中激发出新的思考的能源。我们要珍惜这种力量。我们要千万谨慎地防止儿童的脑力劳动得不到任何结果的现象。一个孩子,只要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的学习愿望就会消失,因为实际上劳动本身也不存在了。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就在于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和体验到取得胜利的欢乐。
在有经验的教师的教育实验中,最困难、最复杂的问题,正是如何使最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体验到思考劳动者的自豪感。有时候,要把一个孩子引到一个胜利的高处,像我们引导尤拉那样,需要花费一星期、两星期甚至更多的时间。是的,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求有巨大的耐心和对儿童的创造力充满信心的啊。
小结:学生的理解能力与阅读有着必然的关系,所以学习语文其实很重要,他决定着别的科目的命运。怎样让孩子热爱阅读,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的努力。对于家长而言,只要学生看的书积极向上,应该给予支持,甚至每天定时有一些时间分给阅读,这能增加他们的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

33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 页 2 Empty 回复: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周五 四月 19, 2013 4:00 pm

宝山区成人教师进修学校 钱佳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为了使学生在智力上和精神上得到成长,就必须使他有对知识的渴求和有掌握知识的愿望。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使我深信,儿童的学习愿望是一些细小的源泉,它们汇合成“教学与教育的统一”的大河。怎样才能打开这些源泉呢?怎样才能使它们不致淤塞呢?怎样才能防止儿童对学习漠不关心的现象呢?遗憾的是,我们当教师的人经常会遇到这样令人忧虑的现象:儿童在入学的时候是带来渴求知识的火花的,但是这点火花很快就熄灭了,而产生了教学上最凶恶最可怕的敌人——儿童对学习的冷淡态度。
或者可以这样说:怎样安排班级和学校的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才能使儿童希望自己今天在精神上变得比昨天更丰富,在智力上变得比昨天更聪明,使他感觉和体验到自己在智力上和思想上的成长,为此而感到自豪,使这些情感成为激发儿童去克服困难的动力呢?要知道,儿童想要好好学习的愿望,是跟他乐观地感知世界(认识周围世界,特别是自我认识)不可分割的。很明显,如果儿童对学习没有一种欢乐的喜爱,没有付出紧张的精神努力去发现真理,并在真理面前感到激动和惊奇,那是谈不上热爱科学、热爱知识的。
为了使儿童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他有一种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我们应当经常关心的是: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把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在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我们想让儿童高高兴兴地学习的话,那就无论如何不能用学校常用的那些方法来局限儿童的智力生活,即一味地要求他识记、背诵和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而把知识再现出来。
顺便说明一下,我不希望给读者留下这样的印象,好像作者对识记和背诵抱着轻视的态度。不,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如果把教学变成单纯的记忆活动,那么它就变成了无的放矢的教学,因为只有在把记忆的努力和思考的努力结合起来,只有在对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性深入思考的时候,才可能有真正的智力发展。
要使小学生的智力生活丰富多彩,就必须保持思考和记忆的和谐。尊敬的同行们,让我们一起来关心这件事:在小学里,首先要使儿童善于思考,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寻根究底地去探索真理,在认识的世界里去漫游。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好学生。这里我想介绍一下我校低年级教师所取得的一些经验。在我们学校,对儿童的教学是在他们入学前的一年里(即预备班里)就开始的。儿童们生活在一个对他们来说十分有趣的思考的世界里。我们对这些学前儿童进行一种被称为“思维课”的特别的活动。这种活动,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到思维的源泉那儿去旅行。我们带领孩子们到花园里、树林里、湖岸边去,在他们面前展示出各种事物、现象、关系和依存性的极其多种多样的细微差别和各方各面。一个人由于看见世界,他就不会成为消极的观察者,而是成为真理的发现者,由此便产生了活的思想。我们认为,只有在我们教会自己的学生积极地看见世界的情况下,才能防止儿童眼睛里那种好奇的火花熄灭下去。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大家知道,儿童对于从周围世界里以及日后从他本身里所揭示出来的东西的强烈兴趣,是他渴望知识、追求认识真理的志向的源泉。譬如,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懂得了这样一条引人入胜的真理:太阳是生命的源泉;不管生命是以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只有阳光才能使它苏醒。这一真理在孩子们的内心引起很大的激动。在孩子们面前,产生了各种猜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联系和关系,虽然他们还不理解这些联系和关系的实质,但是他们很想去理解它。当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把握住一个真理以后,他就借助它去解释许多新的现象。但是,儿童理解了的东西越多,也就会产生更多的不理解的东西,于是他就会更加积极地思考,对知识的追求就更加迫切。这种精神状态,能使儿童的智慧对于一切必须识记的东西具有特殊的敏感性。一个人勤于思考,能靠自己的努力去发现真理。他也就会以巨大的积极性和强烈的兴趣去感知和识记。
为了创造思维和记忆之间的和谐,需要到自然界里去上一系列这样的思维课(从预备班到四年级末,共5年)。这一套思维课是我们训练思考的学校,没有它,我们就很难设想不仅在小学的所有课堂上,而且在以后的教学和智力发展各阶段,会有完满而有效的脑力劳动。这种训练思维的学校,是发展创造性智力的基础,是为了掌握一批批新的知识所必不可少的。我校低年级的全体教师认为,思维课的教育意义,首先在于它能使知识得到经常不断的运用。要培养儿童的学习愿望,正是需要让儿童在小学里掌握的知识不致成为死的堆积物,不要把它们堆放在儿童的头脑里,仅仅为了教师在一定的时间从这个“堆栈”里取出来检查一下。所谓发展智力,这就是使知识处于运动之中,处于运用之中。充满乐观情绪的自我认识是儿童渴求知识的前提条件。要培养这种乐观的自我认识,就要使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认识到:知识能变成他的思维和劳动的工具,他可以通过运用知识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表现自己的为人。在思维课上进行着一种复杂的过程,这就是个性在创造性的思维中,在对待周围世界的现象的态度中,在解释和深刻理解这些现象中进行的自我表现的过程。正是在这里,在儿童的好钻研的智慧与直接接触到周围世界的现象之间、人的劳动与世界之间的极其精细的相互关系的时候,才能激发和表现出儿童的积极的智力;正是在这里,他才第一次感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才能学会珍视信念,因为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东西是特别宝贵的。
我们深信,由于上了思维课,学生变得善于思考了。当然,这种思维课并不是什么万能的东西,也不是培养智力和学习愿望的唯一手段。但是,考虑到儿童的感知和思维的年龄特点,这可能是形成学生对脑力劳动和对自己本身的观点和态度的最适当的手段。而最主要的是:早在学龄初期,就要使一个人自觉地珍视他的善于思考的个性。离开这一点,那就根本谈不上有自觉地掌握知识的志向。
一个年纪幼小的人,由于经常不断地亲身感觉和体验到运用知识的欢乐,感觉和体验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的自豪,他就会把这种对待周围世界的态度迁移到自己身上和书籍上来。我们教给儿童观察自然界,是为了教会他读书,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爱钻研、会思考的读者,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这跟仅仅教会学生流利地朗读并不是一码事儿。只有当儿童的智力生活是在书籍中度过的时候,他的学习愿望才能确立起来。然而,许多学校的一个最大的弊病,正在于精神生活中缺乏书籍。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学校,那里的图书馆的书架上,正好没有供学龄初期儿童阅读的书籍。我们提倡阅读,并不单单是为了让儿童找点可做的事情,而是为了让他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
现在,书籍正面临着跟其他的信息来源(电影、电视、录音带等等)进行竞争的局面。因此,即使在那些有好书供学生阅读的地方,书籍也会经常摆在书架上,成为“沉睡的巨人”。
我们认为,教育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这场竞争中,要使书籍始终成为胜利者。只有在书籍成为学龄初期儿童的最有吸引力的精神需要的地方,才会有学习的愿望,这种愿望才能确立起来。学生在读些什么,是怎样读的,读后在他们的精神生活中留下什么痕迹?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我们不准备就课外阅读的内容问题提出广泛的建议。一个深思熟悉的教师,从他开始儿童工作的最初几天起,他就在周密地考虑:在小学期间,应当让每一个学生阅读(和反复地阅读)哪些书。当然,图书馆里一定要备有这些书。不如此,学校就会从智力文明的策源地变成死记硬背占统治地位的场所。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尝到这种航行的幸福,感到自己是一个敢于独自闯进人类智慧的无际海洋的勇士。
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独立阅读在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也影响着他的学习态度。我们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在童年时期,就阅读一些关于自然界、关于本民族的英勇的过去、关于苏维埃人在伟大卫国战争时期为祖国的自由和独立而进行的斗争以及关于文化、科学、教育的优秀作品。我们在几十年时间内编订了一个“童年阅读书目”,其中包括每一个学生在小学期间应当阅读的250种书的名称。我们仔细地为这个书目挑选图书,所选的书籍一定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认识价值。这些书籍将作为宝贵的财富进入学生的精神生活。在这些图书中,关于英雄人物的书籍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些英雄人物成为孩子们摹仿的榜样。真正的教育开始于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开始于儿童对人的道德高尚和伟大的向往。
如果一个人没有在童年时期就体验过面对书籍进行深思的激动人心的欢乐,那就很难设想会有完满的教育。阅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因为人在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摹仿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为人。阅读和面对书籍思考,应成为学生的一种智力需要。这一点对于培养思维素养也是极其重要的,没有思维素养,也就不可能有对学习的渴求和不断掌握新知识的愿望。
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由于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纲规定的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
思想好比火星儿:一颗火星儿会点燃另一颗火星儿。一个深思熟虑的教师和班主任,总是力求在集体中创造一种共同热爱科学和渴求知识的气氛,使智力兴趣成为一些线索,以其真挚的、复杂的关系——即思维的相互关系把一个个的学生连接在一起。早在小学的时候,就要设法使儿童不仅自己热爱学习,而且把自己对知识的热爱转移给同学们,使这种智力情感激励别的学生。建立在思维基础上的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应当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有经验的教师们都时常跟儿童进行一些关于书籍和创作的谈话。让儿童给同学们讲述一些使他感到激动的事情,会使他要在智力上变得更丰富的志向确立起来;他给别人讲述的思想越多,他自己就会变得越丰富。
创作活动对于建立一个完善的儿童集体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里首先是指语言的创作。我们学校低年级的每一位教师都经常举行儿童创作的晨会。儿童在会上朗读自己写的故事和诗歌。这基本上就是让儿童用艺术的形式,把自己所看到的,以及感到有趣、惊奇和激动的事物表达出来。思维的火花在于它的情感色彩。使一个人感到激动的事,也会使别的人感到激动。例如,一个学生向同学们朗读他写的一篇关于冬天的早晨的作文。他是观察了自然界的现象,为赞叹它的美而写出这篇作文的。当孩子们听着他的朗读时,就体验到对于思考的迷恋。于是,每一个人都想在创作上尝试一下自己的力量。
可能有人会问,如果儿童还达不到这样的创作水平,即一个学生的思想还不能感染别的学生,它的美还不足以激起别人的创作愿望,那该怎么办呢?根据我的亲身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出来首倡,点亮第一颗火花。我自己写一篇关于使我激动、入迷的事物的作文。我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孩子们,在他们的智慧和心灵中激发所需要的意向。
创作是独立思维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儿童认识到自己思考的欢乐,体验到一个创作者的精神上的满足。让每一个学生都做到这一点是多么重要啊!没有智育就不可设想会有完满的教学,而智育正在于使儿童用语言的手段进行创作时,感到自己是一个作者,为把生活、自然界、人与人的关系的美变成思想美而感到由衷的喜悦。
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追求知识的愿望,是靠儿童的虽不轻松然而快乐的、诱人的、出于自愿劳动所创造的千万条根须日以继夜、不知疲劳的工作来滋养的。然而只有使力量的付出跟儿童的自尊感密不可分的时候,他的劳动才能成为快乐的、诱人的、自愿的劳动。必须使儿童感到自己是一个劳动者,使他为自己的努力所达到的劳动成果而感到自豪。培养自豪感也就意味着在儿童心灵中树立一种要成为思考者的愿望。这是整部教育学中最精细微妙的领域之一。没有由于脑力劳动而激发起来的自豪感,也就没有教学过程中的教育,也就谈不上教学与教育的统一。
为了使我们的孩子始终感到对知识的渴求,为了使学习愿望成为他们并不轻松的脑力劳动的主要动力,我们必须关心整个学校教学的这一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儿童的脑力劳动对象既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也应当有适当的难度。只有在脑力劳动对儿童的力量进行一定的考验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儿童具有一个“思考的劳动者”的自尊感。儿童胜利地经受了这种考验,怀着自豪而欢乐的心情回顾走过的道路,能够对自己说:“这是我找到的。这是我发现的。”
让我们举例说明我们是怎样树立这种思考劳动者的自尊感的。我们给二年级学生读了一道应用题:“建成了每幢有9套住宅的房屋4幢和每幢有4套住宅的房屋9幢。已有1/9的住宅里住了人,问还剩下几套住宅没有住人?”我们已经训练了孩子们,对于这样难度的应用题,在二年级一般地都用口头解答。课堂上笼罩着一种集中精力进行思考的气氛。孩子们要先记住已知数(条件),理解它们之间的依存性,然后开始计算。
在应用题没有解答出来以前,孩子们是不动笔的,只有作业都完成以后,他们才把答案写在一张小纸上。教师在课桌当中走着,看见有谁已经做好了作业,就给那些思维最敏捷的学生再发一张卡片,上面布置新的更难一些的题目。在我们把应用题读过后,只经过5、6分钟,有几个孩子的眼睛里就闪耀着快乐的火花:得到了正确的答案。由于受到成功的鼓舞,这些孩子得乐意再做更难的题目。我们看到,又有一批批孩子的眼睛里露出快乐的闪光。可是班里有一个差生尤拉,学习很差。我们专门为他把题目重读一遍。我们看到,这孩子是多么艰难地但终于弄懂了各个已知数之间的依存关系。尤拉只是理解了应用题,但他也为此感到高兴。我们也应当善于对儿童思考的这一点胜利给予评价。尤拉在我们的帮助下,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读着那些已知数。我们知道尤拉的记忆力很差。这孩子单是思考应用题的条件就费了10来分钟。对他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接着他转入计算。我们又一次跟他把应用题的已知数重复一遍。计算正在正确地进行,孩子感到高兴,我们也跟他一起感到高兴。但是突然又出现了困难:又有什么已知数忘记了。孩子付出那么大的劳动而在构筑的房屋又倒塌了。我们又跟尤拉一起重复 应用题的条件,这孩子又抓住了原来断了的思路。当作业已几乎进行到底的时候,又有什么东西忘记了。我们还是耐心地给他解释几遍,让他再进行思考。
终于,尤拉把答案写在纸上了。孩子为他的成功而欢欣鼓舞。在他的精神上,有一种难以表达的欢乐:这胜利是他经过艰苦努力而得来的!正是这种发现的欢乐,这种靠自己的努力而完成作业的欢乐,才是人的自尊感的源泉。这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它能在儿童的心灵中激发出新的思考的能源。我们要珍惜这种力量。我们要千万谨慎地防止儿童的脑力劳动得不到任何结果的现象。一个孩子,只要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的学习愿望就会消失,因为实际上劳动本身也不存在了。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就在于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和体验到取得胜利的欢乐。
在有经验的教师的教育实验中,最困难、最复杂的问题,正是如何使最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体验到思考劳动者的自豪感。有时候,要把一个孩子引到一个胜利的高处,像我们引导尤拉那样,需要花费一星期、两星期甚至更多的时间。是的,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求有巨大的耐心和对儿童的创造力充满信心的啊。
总批:
如何让学生爱学习,是每一个教师和家长始终头疼的话题。学生的学习需要一个动因,而且每一个人的动因都是不同的,如何找出学生学习的可持续的推动力,本篇建议给了我一些灵感。第一点,本篇中提到大量的阅读书籍。如今的时代已经和从前不同,现在是信息化的时代,媒体,电脑,网络充斥着生活的各个角落。很多小孩从幼儿园开始就玩起ipad,可能对他们而言,ipad就是一本书。我们不能否认信息化时代带来的便捷和时代进步,他的出现激发了孩子学习的欲望。但是这种多媒体设备是否能够代替书籍。我认为是不行的,书籍比起电子设备最大的优势,在于他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书本上通过文字让学生展开想象,虽然形式很简单,但是思想可以很丰满。学生可以通过书写,划句子,直观的去理解。通过摘抄去记忆。这些都是多媒体设备无法达到的。你可以发现,自从有了电脑,我们的错别字变多了,写字的时候往往会想不起来怎么写,这都是电脑带来的弊端,让我们的大脑适应了懒惰的模式。但是孩子不能从一开始就懒惰,所以加大书籍的使用和阅读仍然非常的重要。要多多鼓励学生的纸质阅读和查阅,包括期刊,报纸都是一些很好的渠道。多去去图书馆,不仅仅是阅读书籍,更是培养一种心境,能够少一些诱惑,静下心来学习。

34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 页 2 Empty 55.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周五 四月 19, 2013 6:05 pm

杨泰实验学校 杨莙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为了使学生在智力上和精神上得到成长,就必须使他有对知识的渴求和有掌握知识的愿望。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使我深信,儿童的学习愿望是一些细小的源泉,它们汇合成“教学与教育的统一”的大河。怎样才能打开这些源泉呢?怎样才能使它们不致淤塞呢?怎样才能防止儿童对学习漠不关心的现象呢?遗憾的是,我们当教师的人经常会遇到这样令人忧虑的现象:儿童在入学的时候是带来渴求知识的火花的,但是这点火花很快就熄灭了,而产生了教学上最凶恶最可怕的敌人——儿童对学习的冷淡态度。
或者可以这样说:怎样安排班级和学校的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才能使儿童希望自己今天在精神上变得比昨天更丰富,在智力上变得比昨天更聪明,使他感觉和体验到自己在智力上和思想上的成长,为此而感到自豪,使这些情感成为激发儿童去克服困难的动力呢?要知道,儿童想要好好学习的愿望,是跟他乐观地感知世界(认识周围世界,特别是自我认识)不可分割的。很明显,如果儿童对学习没有一种欢乐的喜爱,没有付出紧张的精神努力去发现真理,并在真理面前感到激动和惊奇,那是谈不上热爱科学、热爱知识的。
为了使儿童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他有一种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我们应当经常关心的是: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把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在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我们想让儿童高高兴兴地学习的话,那就无论如何不能用学校常用的那些方法来局限儿童的智力生活,即一味地要求他识记、背诵和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而把知识再现出来【现在似乎有一种误区,我们只是为了考试为了分数才去学习知识,知识的呈现也只是被动地应付老师,而并没有做到学习知识的真正目的就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作用】。
顺便说明一下,我不希望给读者留下这样的印象,好像作者对识记和背诵抱着轻视的态度。不,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如果把教学变成单纯的记忆活动,那么它就变成了无的放矢的教学,因为只有在把记忆的努力和思考的努力结合起来,只有在对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性深入思考的时候,才可能有真正的智力发展。
要使小学生的智力生活丰富多彩,就必须保持思考和记忆的和谐。尊敬的同行们,让我们一起来关心这件事:在小学里,首先要使儿童善于思考,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寻根究底地去探索真理,在认识的世界里去漫游。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好学生。这里我想介绍一下我校低年级教师所取得的一些经验。在我们学校,对儿童的教学是在他们入学前的一年里(即预备班里)就开始的。儿童们生活在一个对他们来说十分有趣的思考的世界里。我们对这些学前儿童进行一种被称为“思维课”的特别的活动。这种活动,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到思维的源泉那儿去旅行。我们带领孩子们到花园里、树林里、湖岸边去,在他们面前展示出各种事物、现象、关系和依存性的极其多种多样的细微差别和各方各面。一个人由于看见世界,他就不会成为消极的观察者,而是成为真理的发现者,由此便产生了活的思想。我们认为,只有在我们教会自己的学生积极地看见世界的情况下,才能防止儿童眼睛里那种好奇的火花熄灭下去【在我们国内的孩子最缺少地也就是这种没有任何负担地去观察世界,体现生活的经历,因此他们缺乏创造性的思维。】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大家知道,儿童对于从周围世界里以及日后从他本身里所揭示出来的东西的强烈兴趣,是他渴望知识、追求认识真理的志向的源泉。譬如,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懂得了这样一条引人入胜的真理:太阳是生命的源泉;不管生命是以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只有阳光才能使它苏醒。这一真理在孩子们的内心引起很大的激动。在孩子们面前,产生了各种猜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联系和关系,虽然他们还不理解这些联系和关系的实质,但是他们很想去理解它。当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把握住一个真理以后,他就借助它去解释许多新的现象。但是,儿童理解了的东西越多,也就会产生更多的不理解的东西,于是他就会更加积极地思考,对知识的追求就更加迫切。这种精神状态,能使儿童的智慧对于一切必须识记的东西具有特殊的敏感性。一个人勤于思考,能靠自己的努力去发现真理。他也就会以巨大的积极性和强烈的兴趣去感知和识记【我们常说自己努力得来的东西才会特别珍惜,我想知识也是这样的,如果完全是老师灌输的,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更多的是停留在简单识记的层面,而如果能通过自我的观察分析研究而得来的知识,它往往能更快地达到理解和运用的层面】。
为了创造思维和记忆之间的和谐,需要到自然界里去上一系列这样的思维课(从预备班到四年级末,共5年)。这一套思维课是我们训练思考的学校,没有它,我们就很难设想不仅在小学的所有课堂上,而且在以后的教学和智力发展各阶段,会有完满而有效的脑力劳动。这种训练思维的学校,是发展创造性智力的基础,是为了掌握一批批新的知识所必不可少的。我校低年级的全体教师认为,思维课的教育意义,首先在于它能使知识得到经常不断的运用。要培养儿童的学习愿望,正是需要让儿童在小学里掌握的知识不致成为死的堆积物,不要把它们堆放在儿童的头脑里,仅仅为了教师在一定的时间从这个“堆栈”里取出来检查一下。所谓发展智力,这就是使知识处于运动之中,处于运用之中【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是为生活服务的,而知识只有在现实的生活中不断地进行运用,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充满乐观情绪的自我认识是儿童渴求知识的前提条件。要培养这种乐观的自我认识,就要使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认识到:知识能变成他的思维和劳动的工具,他可以通过运用知识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表现自己的为人。在思维课上进行着一种复杂的过程,这就是个性在创造性的思维中,在对待周围世界的现象的态度中,在解释和深刻理解这些现象中进行的自我表现的过程。正是在这里,在儿童的好钻研的智慧与直接接触到周围世界的现象之间、人的劳动与世界之间的极其精细的相互关系的时候,才能激发和表现出儿童的积极的智力;正是在这里,他才第一次感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才能学会珍视信念,因为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东西是特别宝贵的。
我们深信,由于上了思维课,学生变得善于思考了。当然,这种思维课并不是什么万能的东西,也不是培养智力和学习愿望的唯一手段。但是,考虑到儿童的感知和思维的年龄特点,这可能是形成学生对脑力劳动和对自己本身的观点和态度的最适当的手段。而最主要的是:早在学龄初期,就要使一个人自觉地珍视他的善于思考的个性。离开这一点,那就根本谈不上有自觉地掌握知识的志向。
一个年纪幼小的人,由于经常不断地亲身感觉和体验到运用知识的欢乐,感觉和体验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的自豪,他就会把这种对待周围世界的态度迁移到自己身上和书籍上来。我们教给儿童观察自然界,是为了教会他读书,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爱钻研、会思考的读者,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这跟仅仅教会学生流利地朗读并不是一码事儿【朗读或许对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情感世界的提升会哟很大的帮助,但是阅读却能进一步帮助学生进行思维的活动】。只有当儿童的智力生活是在书籍中度过的时候,他的学习愿望才能确立起来。然而,许多学校的一个最大的弊病,正在于精神生活中缺乏书籍。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学校,那里的图书馆的书架上,正好没有供学龄初期儿童阅读的书籍。我们提倡阅读,并不单单是为了让儿童找点可做的事情,而是为了让他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
现在,书籍正面临着跟其他的信息来源(电影、电视、录音带等等)进行竞争的局面。因此,即使在那些有好书供学生阅读的地方,书籍也会经常摆在书架上,成为“沉睡的巨人”。
我们认为,教育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这场竞争中,要使书籍始终成为胜利者。只有在书籍成为学龄初期儿童的最有吸引力的精神需要的地方,才会有学习的愿望,这种愿望才能确立起来。学生在读些什么,是怎样读的,读后在他们的精神生活中留下什么痕迹?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我们不准备就课外阅读的内容问题提出广泛的建议。一个深思熟悉的教师,从他开始儿童工作的最初几天起,他就在周密地考虑:在小学期间,应当让每一个学生阅读(和反复地阅读)哪些书【挑选合适的书籍给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课外书中找到与课内知识有联系的地方,他对知识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了】。当然,图书馆里一定要备有这些书。不如此,学校就会从智力文明的策源地变成死记硬背占统治地位的场所。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尝到这种航行的幸福,感到自己是一个敢于独自闯进人类智慧的无际海洋的勇士。
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独立阅读在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也影响着他的学习态度。我们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在童年时期,就阅读一些关于自然界、关于本民族的英勇的过去、关于苏维埃人在伟大卫国战争时期为祖国的自由和独立而进行的斗争以及关于文化、科学、教育的优秀作品。我们在几十年时间内编订了一个“童年阅读书目”,其中包括每一个学生在小学期间应当阅读的250种书的名称。我们仔细地为这个书目挑选图书,所选的书籍一定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认识价值。这些书籍将作为宝贵的财富进入学生的精神生活。在这些图书中,关于英雄人物的书籍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些英雄人物成为孩子们摹仿的榜样。真正的教育开始于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开始于儿童对人的道德高尚和伟大的向往。
如果一个人没有在童年时期就体验过面对书籍进行深思的激动人心的欢乐,那就很难设想会有完满的教育。阅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因为人在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摹仿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为人。阅读和面对书籍思考,应成为学生的一种智力需要。这一点对于培养思维素养也是极其重要的,没有思维素养,也就不可能有对学习的渴求和不断掌握新知识的愿望【所以我想可以让学生学习写读书心得,将自己从书中获得的点滴感悟记录下来以促进自己的思维】。
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由于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纲规定的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
思想好比火星儿:一颗火星儿会点燃另一颗火星儿。一个深思熟虑的教师和班主任,总是力求在集体中创造一种共同热爱科学和渴求知识的气氛,使智力兴趣成为一些线索,以其真挚的、复杂的关系——即思维的相互关系把一个个的学生连接在一起。早在小学的时候,就要设法使儿童不仅自己热爱学习,而且把自己对知识的热爱转移给同学们,使这种智力情感激励别的学生。建立在思维基础上的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应当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有经验的教师们都时常跟儿童进行一些关于书籍和创作的谈话。让儿童给同学们讲述一些使他感到激动的事情,会使他要在智力上变得更丰富的志向确立起来;他给别人讲述的思想越多,他自己就会变得越丰富。
创作活动对于建立一个完善的儿童集体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里首先是指语言的创作。我们学校低年级的每一位教师都经常举行儿童创作的晨会。儿童在会上朗读自己写的故事和诗歌。这基本上就是让儿童用艺术的形式,把自己所看到的,以及感到有趣、惊奇和激动的事物表达出来。思维的火花在于它的情感色彩。使一个人感到激动的事,也会使别的人感到激动。例如,一个学生向同学们朗读他写的一篇关于冬天的早晨的作文。他是观察了自然界的现象,为赞叹它的美而写出这篇作文的。当孩子们听着他的朗读时,就体验到对于思考的迷恋。于是,每一个人都想在创作上尝试一下自己的力量。
可能有人会问,如果儿童还达不到这样的创作水平,即一个学生的思想还不能感染别的学生,它的美还不足以激起别人的创作愿望,那该怎么办呢?根据我的亲身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出来首倡,点亮第一颗火花。我自己写一篇关于使我激动、入迷的事物的作文。我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孩子们,在他们的智慧和心灵中激发所需要的意向【我想这个时候教师的点评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创作是独立思维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儿童认识到自己思考的欢乐,体验到一个创作者的精神上的满足。让每一个学生都做到这一点是多么重要啊!没有智育就不可设想会有完满的教学,而智育正在于使儿童用语言的手段进行创作时,感到自己是一个作者,为把生活、自然界、人与人的关系的美变成思想美而感到由衷的喜悦。
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追求知识的愿望,是靠儿童的虽不轻松然而快乐的、诱人的、出于自愿劳动所创造的千万条根须日以继夜、不知疲劳的工作来滋养的。然而只有使力量的付出跟儿童的自尊感密不可分的时候,他的劳动才能成为快乐的、诱人的、自愿的劳动。必须使儿童感到自己是一个劳动者,使他为自己的努力所达到的劳动成果而感到自豪。培养自豪感也就意味着在儿童心灵中树立一种要成为思考者的愿望。这是整部教育学中最精细微妙的领域之一。没有由于脑力劳动而激发起来的自豪感,也就没有教学过程中的教育,也就谈不上教学与教育的统一。
为了使我们的孩子始终感到对知识的渴求,为了使学习愿望成为他们并不轻松的脑力劳动的主要动力,我们必须关心整个学校教学的这一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儿童的脑力劳动对象既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也应当有适当的难度。只有在脑力劳动对儿童的力量进行一定的考验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儿童具有一个“思考的劳动者”的自尊感。儿童胜利地经受了这种考验,怀着自豪而欢乐的心情回顾走过的道路,能够对自己说:“这是我找到的。这是我发现的。”
让我们举例说明我们是怎样树立这种思考劳动者的自尊感的。我们给二年级学生读了一道应用题:“建成了每幢有9套住宅的房屋4幢和每幢有4套住宅的房屋9幢。已有1/9的住宅里住了人,问还剩下几套住宅没有住人?”我们已经训练了孩子们,对于这样难度的应用题,在二年级一般地都用口头解答。课堂上笼罩着一种集中精力进行思考的气氛。孩子们要先记住已知数(条件),理解它们之间的依存性,然后开始计算。
在应用题没有解答出来以前,孩子们是不动笔的,只有作业都完成以后,他们才把答案写在一张小纸上。教师在课桌当中走着,看见有谁已经做好了作业,就给那些思维最敏捷的学生再发一张卡片,上面布置新的更难一些的题目。在我们把应用题读过后,只经过5、6分钟,有几个孩子的眼睛里就闪耀着快乐的火花:得到了正确的答案。由于受到成功的鼓舞,这些孩子得乐意再做更难的题目。我们看到,又有一批批孩子的眼睛里露出快乐的闪光。可是班里有一个差生尤拉,学习很差。我们专门为他把题目重读一遍。我们看到,这孩子是多么艰难地但终于弄懂了各个已知数之间的依存关系。尤拉只是理解了应用题,但他也为此感到高兴。我们也应当善于对儿童思考的这一点胜利给予评价。尤拉在我们的帮助下,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读着那些已知数。我们知道尤拉的记忆力很差。这孩子单是思考应用题的条件就费了10来分钟。对他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接着他转入计算。我们又一次跟他把应用题的已知数重复一遍。计算正在正确地进行,孩子感到高兴,我们也跟他一起感到高兴。但是突然又出现了困难:又有什么已知数忘记了。孩子付出那么大的劳动而在构筑的房屋又倒塌了。我们又跟尤拉一起重复 应用题的条件,这孩子又抓住了原来断了的思路。当作业已几乎进行到底的时候,又有什么东西忘记了。我们还是耐心地给他解释几遍,让他再进行思考。
终于,尤拉把答案写在纸上了。孩子为他的成功而欢欣鼓舞。在他的精神上,有一种难以表达的欢乐:这胜利是他经过艰苦努力而得来的!正是这种发现的欢乐,这种靠自己的努力而完成作业的欢乐,才是人的自尊感的源泉。这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它能在儿童的心灵中激发出新的思考的能源。我们要珍惜这种力量。我们要千万谨慎地防止儿童的脑力劳动得不到任何结果的现象。一个孩子,只要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的学习愿望就会消失,因为实际上劳动本身也不存在了。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就在于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和体验到取得胜利的欢乐。
在有经验的教师的教育实验中,最困难、最复杂的问题,正是如何使最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体验到思考劳动者的自豪感。有时候,要把一个孩子引到一个胜利的高处,像我们引导尤拉那样,需要花费一星期、两星期甚至更多的时间。是的,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求有巨大的耐心和对儿童的创造力充满信心的啊。
总批:
想要让孩子愿意学习需要贯穿学校教育生活的各个环节,最重要的是在于课堂,教师生动有趣的肢体语言,旁征博引的讲解,抑扬顿挫的语调都会使学生沉浸在知识的海洋爱上学习。除了课堂之外,在课后老师还可以组织一些集体的教学活动比如朗读比赛,小组表演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团队学习的乐趣,以及自己的团队学习中发挥一定作用的成就感等等,在家里,家长也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比如每天固定一个时段成为全家读书读报时间并交流各自的看法,这也是让孩子全身投入学习从而愿意学习的方法。

35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 页 2 Empty 回复: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周六 四月 20, 2013 2:46 am

顾村中学周蓓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为了使学生在智力上和精神上得到成长,就必须使他有对知识的渴求和有掌握知识的愿望。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使我深信,儿童的学习愿望是一些细小的源泉,它们汇合成“教学与教育的统一”的大河。怎样才能打开这些源泉呢?怎样才能使它们不致淤塞呢?怎样才能防止儿童对学习漠不关心的现象呢?(很多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其实是和老师有很大的关系)遗憾的是,我们当教师的人经常会遇到这样令人忧虑的现象:儿童在入学的时候是带来渴求知识的火花的,但是这点火花很快就熄灭了,而产生了教学上最凶恶最可怕的敌人——儿童对学习的冷淡态度。或者可以这样说:怎样安排班级和学校的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才能使儿童希望自己今天在精神上变得比昨天更丰富,在智力上变得比昨天更聪明,使他感觉和体验到自己在智力上和思想上的成长,为此而感到自豪,使这些情感成为激发儿童去克服困难的动力呢?要知道,儿童想要好好学习的愿望,是跟他乐观地感知世界(认识周围世界,特别是自我认识)不可分割的。很明显,如果儿童对学习没有一种欢乐的喜爱,没有付出紧张的精神努力去发现真理,并在真理面前感到激动和惊奇,那是谈不上热爱科学、热爱知识的。 (在课堂上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而不是答题。)为了使儿童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他有一种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我们应当经常关心的是: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把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在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我们想让儿童高高兴兴地学习的话,那就无论如何不能用学校常用的那些方法来局限儿童的智力生活,即一味地要求他识记、背诵和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而把知识再现出来。 顺便说明一下,我不希望给读者留下这样的印象,好像作者对识记和背诵抱着轻视的态度。不,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如果把教学变成单纯的记忆活动,那么它就变成了无的放矢的教学,因为只有在把记忆的努力和思考的努力结合起来,只有在对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性深入思考的时候,才可能有真正的智力发展。要使小学生的智力生活丰富多彩,就必须保持思考和记忆的和谐。尊敬的同行们,让我们一起来关心这件事:在小学里,首先要使儿童善于思考,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寻根究底地去探索真理,在认识的世界里去漫游。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好学生。这里我想介绍一下我校低年级教师所取得的一些经验。在我们学校,对儿童的教学是在他们入学前的一年里(即预备班里)就开始的。儿童们生活在一个对他们来说十分有趣的思考的世界里。我们对这些学前儿童进行一种被称为“思维课”的特别的活动。这种活动,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到思维的源泉那儿去旅行。我们带领孩子们到花园里、树林里、湖岸边去,在他们面前展示出各种事物、现象、关系和依存性的极其多种多样的细微差别和各方各面。一个人由于看见世界,他就不会成为消极的观察者,而是成为真理的发现者,由此便产生了活的思想。我们认为,只有在我们教会自己的学生积极地看见世界的情况下,才能防止儿童眼睛里那种好奇的火花熄灭下去。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大家知道,儿童对于从周围世界里以及日后从他本身里所揭示出来的东西的强烈兴趣,是他渴望知识、追求认识真理的志向的源泉。譬如,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懂得了这样一条引人入胜的真理:太阳是生命的源泉;不管生命是以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只有阳光才能使它苏醒。这一真理在孩子们的内心引起很大的激动。在孩子们面前,产生了各种猜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联系和关系,虽然他们还不理解这些联系和关系的实质,但是他们很想去理解它。当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把握住一个真理以后,他就借助它去解释许多新的现象。但是,儿童理解了的东西越多,也就会产生更多的不理解的东西,于是他就会更加积极地思考,对知识的追求就更加迫切。这种精神状态,能使儿童的智慧对于一切必须识记的东西具有特殊的敏感性。一个人勤于思考,能靠自己的努力去发现真理。他也就会以巨大的积极性和强烈的兴趣去感知和识记。(这到是给了我一些如何培养自己未来孩子的启发。可以在学前年龄阶段带自己的孩子接触生活中的各种事物,观察不同的现象,引导他去思考,养成思考的习惯。)为了创造思维和记忆之间的和谐,需要到自然界里去上一系列这样的思维课(从预备班到四年级末,共5年)。这一套思维课是我们训练思考的学校,没有它,我们就很难设想不仅在小学的所有课堂上,而且在以后的教学和智力发展各阶段,会有完满而有效的脑力劳动。这种训练思维的学校,是发展创造性智力的基础,是为了掌握一批批新的知识所必不可少的。我校低年级的全体教师认为,思维课的教育意义,首先在于它能使知识得到经常不断的运用。要培养儿童的学习愿望,正是需要让儿童在小学里掌握的知识不致成为死的堆积物,不要把它们堆放在儿童的头脑里,仅仅为了教师在一定的时间从这个“堆栈”里取出来检查一下。所谓发展智力,这就是使知识处于运动之中,处于运用之中。充满乐观情绪的自我认识是儿童渴求知识的前提条件。要培养这种乐观的自我认识,就要使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认识到:知识能变成他的思维和劳动的工具,他可以通过运用知识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表现自己的为人。在思维课上进行着一种复杂的过程,这就是个性在创造性的思维中,在对待周围世界的现象的态度中,在解释和深刻理解这些现象中进行的自我表现的过程。正是在这里,在儿童的好钻研的智慧与直接接触到周围世界的现象之间、人的劳动与世界之间的极其精细的相互关系的时候,才能激发和表现出儿童的积极的智力;正是在这里,他才第一次感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才能学会珍视信念,因为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东西是特别宝贵的。(思维智力的锻炼是关键。)我们深信,由于上了思维课,学生变得善于思考了。当然,这种思维课并不是什么万能的东西,也不是培养智力和学习愿望的唯一手段。但是,考虑到儿童的感知和思维的年龄特点,这可能是形成学生对脑力劳动和对自己本身的观点和态度的最适当的手段。而最主要的是:早在学龄初期,就要使一个人自觉地珍视他的善于思考的个性。离开这一点,那就根本谈不上有自觉地掌握知识的志向。 一个年纪幼小的人,由于经常不断地亲身感觉和体验到运用知识的欢乐,感觉和体验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的自豪,他就会把这种对待周围世界的态度迁移到自己身上和书籍上来。我们教给儿童观察自然界,是为了教会他读书,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爱钻研、会思考的读者,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这跟仅仅教会学生流利地朗读并不是一码事儿。只有当儿童的智力生活是在书籍中度过的时候,他的学习愿望才能确立起来。然而,许多学校的一个最大的弊病,正在于精神生活中缺乏书籍。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学校,那里的图书馆的书架上,正好没有供学龄初期儿童阅读的书籍。我们提倡阅读,并不单单是为了让儿童找点可做的事情,而是为了让他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 现在,书籍正面临着跟其他的信息来源(电影、电视、录音带等等)进行竞争的局面。因此,即使在那些有好书供学生阅读的地方,书籍也会经常摆在书架上,成为“沉睡的巨人”。我们认为,教育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这场竞争中,要使书籍始终成为胜利者。只有在书籍成为学龄初期儿童的最有吸引力的精神需要的地方,才会有学习的愿望,这种愿望才能确立起来。学生在读些什么,是怎样读的,读后在他们的精神生活中留下什么痕迹?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我们不准备就课外阅读的内容问题提出广泛的建议。一个深思熟悉的教师,从他开始儿童工作的最初几天起,他就在周密地考虑:在小学期间,应当让每一个学生阅读(和反复地阅读)哪些书。当然,图书馆里一定要备有这些书。不如此,学校就会从智力文明的策源地变成死记硬背占统治地位的场所。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尝到这种航行的幸福,感到自己是一个敢于独自闯进人类智慧的无际海洋的勇士。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独立阅读在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也影响着他的学习态度。我们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在童年时期,就阅读一些关于自然界、关于本民族的英勇的过去、关于苏维埃人在伟大卫国战争时期为祖国的自由和独立而进行的斗争以及关于文化、科学、教育的优秀作品。我们在几十年时间内编订了一个“童年阅读书目”,其中包括每一个学生在小学期间应当阅读的250种书的名称。我们仔细地为这个书目挑选图书,所选的书籍一定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认识价值。这些书籍将作为宝贵的财富进入学生的精神生活。在这些图书中,关于英雄人物的书籍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些英雄人物成为孩子们摹仿的榜样。真正的教育开始于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开始于儿童对人的道德高尚和伟大的向往。 如果一个人没有在童年时期就体验过面对书籍进行深思的激动人心的欢乐,那就很难设想会有完满的教育。阅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因为人在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摹仿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为人。阅读和面对书籍思考,应成为学生的一种智力需要。这一点对于培养思维素养也是极其重要的,没有思维素养,也就不可能有对学习的渴求和不断掌握新知识的愿望。 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由于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纲规定的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 思想好比火星儿:一颗火星儿会点燃另一颗火星儿。一个深思熟虑的教师和班主任,总是力求在集体中创造一种共同热爱科学和渴求知识的气氛,使智力兴趣成为一些线索,以其真挚的、复杂的关系——即思维的相互关系把一个个的学生连接在一起。早在小学的时候,就要设法使儿童不仅自己热爱学习,而且把自己对知识的热爱转移给同学们,使这种智力情感激励别的学生。建立在思维基础上的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应当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有经验的教师们都时常跟儿童进行一些关于书籍和创作的谈话。让儿童给同学们讲述一些使他感到激动的事情,会使他要在智力上变得更丰富的志向确立起来;他给别人讲述的思想越多,他自己就会变得越丰富。创作活动对于建立一个完善的儿童集体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里首先是指语言的创作。我们学校低年级的每一位教师都经常举行儿童创作的晨会。儿童在会上朗读自己写的故事和诗歌。这基本上就是让儿童用艺术的形式,把自己所看到的,以及感到有趣、惊奇和激动的事物表达出来。思维的火花在于它的情感色彩。使一个人感到激动的事,也会使别的人感到激动。例如,一个学生向同学们朗读他写的一篇关于冬天的早晨的作文。他是观察了自然界的现象,为赞叹它的美而写出这篇作文的。当孩子们听着他的朗读时,就体验到对于思考的迷恋。于是,每一个人都想在创作上尝试一下自己的力量。 可能有人会问,如果儿童还达不到这样的创作水平,即一个学生的思想还不能感染别的学生,它的美还不足以激起别人的创作愿望,那该怎么办呢?根据我的亲身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出来首倡,点亮第一颗火花。我自己写一篇关于使我激动、入迷的事物的作文。我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孩子们,在他们的智慧和心灵中激发所需要的意向。 创作是独立思维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儿童认识到自己思考的欢乐,体验到一个创作者的精神上的满足。让每一个学生都做到这一点是多么重要啊!没有智育就不可设想会有完满的教学,而智育正在于使儿童用语言的手段进行创作时,感到自己是一个作者,为把生活、自然界、人与人的关系的美变成思想美而感到由衷的喜悦。 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追求知识的愿望,是靠儿童的虽不轻松然而快乐的、诱人的、出于自愿劳动所创造的千万条根须日以继夜、不知疲劳的工作来滋养的。然而只有使力量的付出跟儿童的自尊感密不可分的时候,他的劳动才能成为快乐的、诱人的、自愿的劳动。必须使儿童感到自己是一个劳动者,使他为自己的努力所达到的劳动成果而感到自豪。培养自豪感也就意味着在儿童心灵中树立一种要成为思考者的愿望。这是整部教育学中最精细微妙的领域之一。没有由于脑力劳动而激发起来的自豪感,也就没有教学过程中的教育,也就谈不上教学与教育的统一。为了使我们的孩子始终感到对知识的渴求,为了使学习愿望成为他们并不轻松的脑力劳动的主要动力,我们必须关心整个学校教学的这一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儿童的脑力劳动对象既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也应当有适当的难度。只有在脑力劳动对儿童的力量进行一定的考验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儿童具有一个“思考的劳动者”的自尊感。儿童胜利地经受了这种考验,怀着自豪而欢乐的心情回顾走过的道路,能够对自己说:“这是我找到的。这是我发现的。”让我们举例说明我们是怎样树立这种思考劳动者的自尊感的。我们给二年级学生读了一道应用题:“建成了每幢有9套住宅的房屋4幢和每幢有4套住宅的房屋9幢。已有1/9的住宅里住了人,问还剩下几套住宅没有住人?”我们已经训练了孩子们,对于这样难度的应用题,在二年级一般地都用口头解答。课堂上笼罩着一种集中精力进行思考的气氛。孩子们要先记住已知数(条件),理解它们之间的依存性,然后开始计算。 在应用题没有解答出来以前,孩子们是不动笔的,只有作业都完成以后,他们才把答案写在一张小纸上。教师在课桌当中走着,看见有谁已经做好了作业,就给那些思维最敏捷的学生再发一张卡片,上面布置新的更难一些的题目。在我们把应用题读过后,只经过5、6分钟,有几个孩子的眼睛里就闪耀着快乐的火花:得到了正确的答案。由于受到成功的鼓舞,这些孩子得乐意再做更难的题目。我们看到,又有一批批孩子的眼睛里露出快乐的闪光。可是班里有一个差生尤拉,学习很差。我们专门为他把题目重读一遍。我们看到,这孩子是多么艰难地但终于弄懂了各个已知数之间的依存关系。尤拉只是理解了应用题,但他也为此感到高兴。我们也应当善于对儿童思考的这一点胜利给予评价。尤拉在我们的帮助下,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读着那些已知数。我们知道尤拉的记忆力很差。这孩子单是思考应用题的条件就费了10来分钟。对他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接着他转入计算。我们又一次跟他把应用题的已知数重复一遍。计算正在正确地进行,孩子感到高兴,我们也跟他一起感到高兴。但是突然又出现了困难:又有什么已知数忘记了。孩子付出那么大的劳动而在构筑的房屋又倒塌了。我们又跟尤拉一起重复 应用题的条件,这孩子又抓住了原来断了的思路。当作业已几乎进行到底的时候,又有什么东西忘记了。我们还是耐心地给他解释几遍,让他再进行思考。 终于,尤拉把答案写在纸上了。孩子为他的成功而欢欣鼓舞。在他的精神上,有一种难以表达的欢乐:这胜利是他经过艰苦努力而得来的!正是这种发现的欢乐,这种靠自己的努力而完成作业的欢乐,才是人的自尊感的源泉。这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它能在儿童的心灵中激发出新的思考的能源。我们要珍惜这种力量。我们要千万谨慎地防止儿童的脑力劳动得不到任何结果的现象。一个孩子,只要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的学习愿望就会消失,因为实际上劳动本身也不存在了。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就在于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和体验到取得胜利的欢乐。 在有经验的教师的教育实验中,最困难、最复杂的问题,正是如何使最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体验到思考劳动者的自豪感。有时候,要把一个孩子引到一个胜利的高处,像我们引导尤拉那样,需要花费一星期、两星期甚至更多的时间。是的,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求有巨大的耐心和对儿童的创造力充满信心的啊。
总批:在教学中,我们总会发现会有能力强的孩子和能力弱的孩子,但这些孩子都一样的对世界有无限的好奇。能力强的孩子可能在之前的小学教育中,有比较好的基础。但是有的时候身为教师,过分的强调背诵、默写和基础的知识,可能在分数上会有一两分的差别,但是抹杀的是学生乐于探索的天性。背诵是一项基本功,在语文中,其实可以做到熟读成诵,养成良好的朗读的习惯。而其余的时间应该利用好书籍、图片、多媒体、大自然,去充分开发学生的思维,带领他们去感悟、去探索。

36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 页 2 Empty 回复: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周六 四月 20, 2013 4:24 pm

罗泾中学陆郁新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为了使学生在智力上和精神上得到成长,就必须使他有对知识的渴求和有掌握知识的愿望。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使我深信,儿童的学习愿望是一些细小的源泉,它们汇合成“教学与教育的统一”的大河。怎样才能打开这些源泉呢?怎样才能使它们不致淤塞呢?怎样才能防止儿童对学习漠不关心的现象呢?遗憾的是,我们当教师的人经常会遇到这样令人忧虑的现象:儿童在入学的时候是带来渴求知识的火花的,但是这点火花很快就熄灭了,而产生了教学上最凶恶最可怕的敌人——儿童对学习的冷淡态度。
或者可以这样说:怎样安排班级和学校的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才能使儿童希望自己今天在精神上变得比昨天更丰富,在智力上变得比昨天更聪明,使他感觉和体验到自己在智力上和思想上的成长,为此而感到自豪,使这些情感成为激发儿童去克服困难的动力呢?要知道,儿童想要好好学习的愿望,是跟他乐观地感知世界(认识周围世界,特别是自我认识)不可分割的。很明显,如果儿童对学习没有一种欢乐的喜爱,没有付出紧张的精神努力去发现真理,并在真理面前感到激动和惊奇,那是谈不上热爱科学、热爱知识的。
为了使儿童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他有一种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我们应当经常关心的是: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把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在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我们想让儿童高高兴兴地学习的话,那就无论如何不能用学校常用的那些方法来局限儿童的智力生活,即一味地要求他识记、背诵和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而把知识再现出来。
顺便说明一下,我不希望给读者留下这样的印象,好像作者对识记和背诵抱着轻视的态度。不,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如果把教学变成单纯的记忆活动,那么它就变成了无的放矢的教学,因为只有在把记忆的努力和思考的努力结合起来,只有在对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性深入思考的时候,才可能有真正的智力发展。
要使小学生的智力生活丰富多彩,就必须保持思考和记忆的和谐。尊敬的同行们,让我们一起来关心这件事:在小学里,首先要使儿童善于思考,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寻根究底地去探索真理,在认识的世界里去漫游。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好学生。这里我想介绍一下我校低年级教师所取得的一些经验。在我们学校,对儿童的教学是在他们入学前的一年里(即预备班里)就开始的。儿童们生活在一个对他们来说十分有趣的思考的世界里。我们对这些学前儿童进行一种被称为“思维课”的特别的活动。这种活动,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到思维的源泉那儿去旅行。我们带领孩子们到花园里、树林里、湖岸边去,在他们面前展示出各种事物、现象、关系和依存性的极其多种多样的细微差别和各方各面。一个人由于看见世界,他就不会成为消极的观察者,而是成为真理的发现者,由此便产生了活的思想。我们认为,只有在我们教会自己的学生积极地看见世界的情况下,才能防止儿童眼睛里那种好奇的火花熄灭下去。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大家知道,儿童对于从周围世界里以及日后从他本身里所揭示出来的东西的强烈兴趣,是他渴望知识、追求认识真理的志向的源泉。譬如,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懂得了这样一条引人入胜的真理:太阳是生命的源泉;不管生命是以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只有阳光才能使它苏醒。这一真理在孩子们的内心引起很大的激动。在孩子们面前,产生了各种猜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联系和关系,虽然他们还不理解这些联系和关系的实质,但是他们很想去理解它。当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把握住一个真理以后,他就借助它去解释许多新的现象。但是,儿童理解了的东西越多,也就会产生更多的不理解的东西,于是他就会更加积极地思考,对知识的追求就更加迫切。这种精神状态,能使儿童的智慧对于一切必须识记的东西具有特殊的敏感性。一个人勤于思考,能靠自己的努力去发现真理。他也就会以巨大的积极性和强烈的兴趣去感知和识记。
为了创造思维和记忆之间的和谐,需要到自然界里去上一系列这样的思维课(从预备班到四年级末,共5年)。这一套思维课是我们训练思考的学校,没有它,我们就很难设想不仅在小学的所有课堂上,而且在以后的教学和智力发展各阶段,会有完满而有效的脑力劳动。这种训练思维的学校,是发展创造性智力的基础,是为了掌握一批批新的知识所必不可少的。我校低年级的全体教师认为,思维课的教育意义,首先在于它能使知识得到经常不断的运用。要培养儿童的学习愿望,正是需要让儿童在小学里掌握的知识不致成为死的堆积物,不要把它们堆放在儿童的头脑里,仅仅为了教师在一定的时间从这个“堆栈”里取出来检查一下。所谓发展智力,这就是使知识处于运动之中,处于运用之中。充满乐观情绪的自我认识是儿童渴求知识的前提条件。要培养这种乐观的自我认识,就要使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认识到:知识能变成他的思维和劳动的工具,他可以通过运用知识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表现自己的为人。在思维课上进行着一种复杂的过程,这就是个性在创造性的思维中,在对待周围世界的现象的态度中,在解释和深刻理解这些现象中进行的自我表现的过程。正是在这里,在儿童的好钻研的智慧与直接接触到周围世界的现象之间、人的劳动与世界之间的极其精细的相互关系的时候,才能激发和表现出儿童的积极的智力;正是在这里,他才第一次感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才能学会珍视信念,因为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东西是特别宝贵的。
我们深信,由于上了思维课,学生变得善于思考了。当然,这种思维课并不是什么万能的东西,也不是培养智力和学习愿望的唯一手段。但是,考虑到儿童的感知和思维的年龄特点,这可能是形成学生对脑力劳动和对自己本身的观点和态度的最适当的手段。而最主要的是:早在学龄初期,就要使一个人自觉地珍视他的善于思考的个性。离开这一点,那就根本谈不上有自觉地掌握知识的志向。
一个年纪幼小的人,由于经常不断地亲身感觉和体验到运用知识的欢乐,感觉和体验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的自豪,他就会把这种对待周围世界的态度迁移到自己身上和书籍上来。我们教给儿童观察自然界,是为了教会他读书,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爱钻研、会思考的读者,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这跟仅仅教会学生流利地朗读并不是一码事儿。只有当儿童的智力生活是在书籍中度过的时候,他的学习愿望才能确立起来。然而,许多学校的一个最大的弊病,正在于精神生活中缺乏书籍。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学校,那里的图书馆的书架上,正好没有供学龄初期儿童阅读的书籍。我们提倡阅读,并不单单是为了让儿童找点可做的事情,而是为了让他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
现在,书籍正面临着跟其他的信息来源(电影、电视、录音带等等)进行竞争的局面。因此,即使在那些有好书供学生阅读的地方,书籍也会经常摆在书架上,成为“沉睡的巨人”。
我们认为,教育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这场竞争中,要使书籍始终成为胜利者。只有在书籍成为学龄初期儿童的最有吸引力的精神需要的地方,才会有学习的愿望,这种愿望才能确立起来。学生在读些什么,是怎样读的,读后在他们的精神生活中留下什么痕迹?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我们不准备就课外阅读的内容问题提出广泛的建议。一个深思熟悉的教师,从他开始儿童工作的最初几天起,他就在周密地考虑:在小学期间,应当让每一个学生阅读(和反复地阅读)哪些书。当然,图书馆里一定要备有这些书。不如此,学校就会从智力文明的策源地变成死记硬背占统治地位的场所。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尝到这种航行的幸福,感到自己是一个敢于独自闯进人类智慧的无际海洋的勇士。
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独立阅读在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也影响着他的学习态度。我们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在童年时期,就阅读一些关于自然界、关于本民族的英勇的过去、关于苏维埃人在伟大卫国战争时期为祖国的自由和独立而进行的斗争以及关于文化、科学、教育的优秀作品。我们在几十年时间内编订了一个“童年阅读书目”,其中包括每一个学生在小学期间应当阅读的250种书的名称。我们仔细地为这个书目挑选图书,所选的书籍一定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认识价值。这些书籍将作为宝贵的财富进入学生的精神生活。在这些图书中,关于英雄人物的书籍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些英雄人物成为孩子们摹仿的榜样。真正的教育开始于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开始于儿童对人的道德高尚和伟大的向往。
如果一个人没有在童年时期就体验过面对书籍进行深思的激动人心的欢乐,那就很难设想会有完满的教育。阅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因为人在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摹仿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为人。阅读和面对书籍思考,应成为学生的一种智力需要。这一点对于培养思维素养也是极其重要的,没有思维素养,也就不可能有对学习的渴求和不断掌握新知识的愿望。
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由于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纲规定的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
思想好比火星儿:一颗火星儿会点燃另一颗火星儿。一个深思熟虑的教师和班主任,总是力求在集体中创造一种共同热爱科学和渴求知识的气氛,使智力兴趣成为一些线索,以其真挚的、复杂的关系——即思维的相互关系把一个个的学生连接在一起。早在小学的时候,就要设法使儿童不仅自己热爱学习,而且把自己对知识的热爱转移给同学们,使这种智力情感激励别的学生。建立在思维基础上的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应当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有经验的教师们都时常跟儿童进行一些关于书籍和创作的谈话。让儿童给同学们讲述一些使他感到激动的事情,会使他要在智力上变得更丰富的志向确立起来;他给别人讲述的思想越多,他自己就会变得越丰富。
创作活动对于建立一个完善的儿童集体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里首先是指语言的创作。我们学校低年级的每一位教师都经常举行儿童创作的晨会。儿童在会上朗读自己写的故事和诗歌。这基本上就是让儿童用艺术的形式,把自己所看到的,以及感到有趣、惊奇和激动的事物表达出来。思维的火花在于它的情感色彩。使一个人感到激动的事,也会使别的人感到激动。例如,一个学生向同学们朗读他写的一篇关于冬天的早晨的作文。他是观察了自然界的现象,为赞叹它的美而写出这篇作文的。当孩子们听着他的朗读时,就体验到对于思考的迷恋。于是,每一个人都想在创作上尝试一下自己的力量。
可能有人会问,如果儿童还达不到这样的创作水平,即一个学生的思想还不能感染别的学生,它的美还不足以激起别人的创作愿望,那该怎么办呢?根据我的亲身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出来首倡,点亮第一颗火花。我自己写一篇关于使我激动、入迷的事物的作文。我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孩子们,在他们的智慧和心灵中激发所需要的意向。
创作是独立思维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儿童认识到自己思考的欢乐,体验到一个创作者的精神上的满足。让每一个学生都做到这一点是多么重要啊!没有智育就不可设想会有完满的教学,而智育正在于使儿童用语言的手段进行创作时,感到自己是一个作者,为把生活、自然界、人与人的关系的美变成思想美而感到由衷的喜悦。
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追求知识的愿望,是靠儿童的虽不轻松然而快乐的、诱人的、出于自愿劳动所创造的千万条根须日以继夜、不知疲劳的工作来滋养的。然而只有使力量的付出跟儿童的自尊感密不可分的时候,他的劳动才能成为快乐的、诱人的、自愿的劳动。必须使儿童感到自己是一个劳动者,使他为自己的努力所达到的劳动成果而感到自豪。培养自豪感也就意味着在儿童心灵中树立一种要成为思考者的愿望。这是整部教育学中最精细微妙的领域之一。没有由于脑力劳动而激发起来的自豪感,也就没有教学过程中的教育,也就谈不上教学与教育的统一。
为了使我们的孩子始终感到对知识的渴求,为了使学习愿望成为他们并不轻松的脑力劳动的主要动力,我们必须关心整个学校教学的这一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儿童的脑力劳动对象既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也应当有适当的难度。只有在脑力劳动对儿童的力量进行一定的考验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儿童具有一个“思考的劳动者”的自尊感。儿童胜利地经受了这种考验,怀着自豪而欢乐的心情回顾走过的道路,能够对自己说:“这是我找到的。这是我发现的。”
让我们举例说明我们是怎样树立这种思考劳动者的自尊感的。我们给二年级学生读了一道应用题:“建成了每幢有9套住宅的房屋4幢和每幢有4套住宅的房屋9幢。已有1/9的住宅里住了人,问还剩下几套住宅没有住人?”我们已经训练了孩子们,对于这样难度的应用题,在二年级一般地都用口头解答。课堂上笼罩着一种集中精力进行思考的气氛。孩子们要先记住已知数(条件),理解它们之间的依存性,然后开始计算。
在应用题没有解答出来以前,孩子们是不动笔的,只有作业都完成以后,他们才把答案写在一张小纸上。教师在课桌当中走着,看见有谁已经做好了作业,就给那些思维最敏捷的学生再发一张卡片,上面布置新的更难一些的题目。在我们把应用题读过后,只经过5、6分钟,有几个孩子的眼睛里就闪耀着快乐的火花:得到了正确的答案。由于受到成功的鼓舞,这些孩子得乐意再做更难的题目。我们看到,又有一批批孩子的眼睛里露出快乐的闪光。可是班里有一个差生尤拉,学习很差。我们专门为他把题目重读一遍。我们看到,这孩子是多么艰难地但终于弄懂了各个已知数之间的依存关系。尤拉只是理解了应用题,但他也为此感到高兴。我们也应当善于对儿童思考的这一点胜利给予评价。尤拉在我们的帮助下,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读着那些已知数。我们知道尤拉的记忆力很差。这孩子单是思考应用题的条件就费了10来分钟。对他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接着他转入计算。我们又一次跟他把应用题的已知数重复一遍。计算正在正确地进行,孩子感到高兴,我们也跟他一起感到高兴。但是突然又出现了困难:又有什么已知数忘记了。孩子付出那么大的劳动而在构筑的房屋又倒塌了。我们又跟尤拉一起重复 应用题的条件,这孩子又抓住了原来断了的思路。当作业已几乎进行到底的时候,又有什么东西忘记了。我们还是耐心地给他解释几遍,让他再进行思考。
终于,尤拉把答案写在纸上了。孩子为他的成功而欢欣鼓舞。在他的精神上,有一种难以表达的欢乐:这胜利是他经过艰苦努力而得来的!正是这种发现的欢乐,这种靠自己的努力而完成作业的欢乐,才是人的自尊感的源泉。这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它能在儿童的心灵中激发出新的思考的能源。我们要珍惜这种力量。我们要千万谨慎地防止儿童的脑力劳动得不到任何结果的现象。一个孩子,只要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的学习愿望就会消失,因为实际上劳动本身也不存在了。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就在于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和体验到取得胜利的欢乐。
在有经验的教师的教育实验中,最困难、最复杂的问题,正是如何使最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体验到思考劳动者的自豪感。有时候,要把一个孩子引到一个胜利的高处,像我们引导尤拉那样,需要花费一星期、两星期甚至更多的时间。是的,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求有巨大的耐心和对儿童的创造力充满信心的啊。
总批:中学生和小学生的差别还是蛮大的,这篇文章可能更适合小学老师,我涉猎一二,浅尝辄止。

37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 页 2 Empty 回复: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周一 四月 22, 2013 8:25 am

杨行中学 万芬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为了使学生在智力上和精神上得到成长,就必须使他有对知识的渴求和有掌握知识的愿望。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使我深信,儿童的学习愿望是一些细小的源泉,它们汇合成“教学与教育的统一”的大河。怎样才能打开这些源泉呢?怎样才能使它们不致淤塞呢?怎样才能防止儿童对学习漠不关心的现象呢?遗憾的是,我们当教师的人经常会遇到这样令人忧虑的现象:儿童在入学的时候是带来渴求知识的火花的,但是这点火花很快就熄灭了,而产生了教学上最凶恶最可怕的敌人——儿童对学习的冷淡态度。(可能每个教师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起初出现这样的现象的时候,教师会对学生关心,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会对这样的学生失去信心,然后任其发展)
或者可以这样说:怎样安排班级和学校的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才能使儿童希望自己今天在精神上变得比昨天更丰富,在智力上变得比昨天更聪明,使他感觉和体验到自己在智力上和思想上的成长,为此而感到自豪,使这些情感成为激发儿童去克服困难的动力呢?要知道,儿童想要好好学习的愿望,是跟他乐观地感知世界(认识周围世界,特别是自我认识)不可分割的。很明显,如果儿童对学习没有一种欢乐的喜爱,没有付出紧张的精神努力去发现真理,并在真理面前感到激动和惊奇,那是谈不上热爱科学、热爱知识的。 (现在教师关心的是学生是否背诵完了一个单词,一篇文章,成绩考的如何,很少有教师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学生的智力)
为了使儿童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他有一种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我们应当经常关心的是: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把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在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我们想让儿童高高兴兴地学习的话,那就无论如何不能用学校常用的那些方法来局限儿童的智力生活,即一味地要求他识记、背诵和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而把知识再现出来。 (我们现在的教育,把孩子整天关在教室里,机械地记忆老师要求他们记得东西,这样孩子们是不可能对学习产生兴趣的)
顺便说明一下,我不希望给读者留下这样的印象,好像作者对识记和背诵抱着轻视的态度。不,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如果把教学变成单纯的记忆活动,那么它就变成了无的放矢的教学,因为只有在把记忆的努力和思考的努力结合起来,只有在对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性深入思考的时候,才可能有真正的智力发展。 (这就是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的区别了,主动学习会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掌握得更好)
要使小学生的智力生活丰富多彩,就必须保持思考和记忆的和谐。尊敬的同行们,让我们一起来关心这件事:在小学里,首先要使儿童善于思考,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寻根究底地去探索真理,在认识的世界里去漫游。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好学生。这里我想介绍一下我校低年级教师所取得的一些经验。在我们学校,对儿童的教学是在他们入学前的一年里(即预备班里)就开始的。儿童们生活在一个对他们来说十分有趣的思考的世界里。我们对这些学前儿童进行一种被称为“思维课”的特别的活动。这种活动,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到思维的源泉那儿去旅行。我们带领孩子们到花园里、树林里、湖岸边去,在他们面前展示出各种事物、现象、关系和依存性的极其多种多样的细微差别和各方各面。一个人由于看见世界,他就不会成为消极的观察者,而是成为真理的发现者,由此便产生了活的思想。我们认为,只有在我们教会自己的学生积极地看见世界的情况下,才能防止儿童眼睛里那种好奇的火花熄灭下去。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大家知道,儿童对于从周围世界里以及日后从他本身里所揭示出来的东西的强烈兴趣,是他渴望知识、追求认识真理的志向的源泉。譬如,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懂得了这样一条引人入胜的真理:太阳是生命的源泉;不管生命是以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只有阳光才能使它苏醒。这一真理在孩子们的内心引起很大的激动。在孩子们面前,产生了各种猜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联系和关系,虽然他们还不理解这些联系和关系的实质,但是他们很想去理解它。当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把握住一个真理以后,他就借助它去解释许多新的现象。但是,儿童理解了的东西越多,也就会产生更多的不理解的东西,于是他就会更加积极地思考,对知识的追求就更加迫切。这种精神状态,能使儿童的智慧对于一切必须识记的东西具有特殊的敏感性。一个人勤于思考,能靠自己的努力去发现真理。他也就会以巨大的积极性和强烈的兴趣去感知和识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这是我们每个老师都知道的事情,可是做起来就是那么的难,我们总是把背诵放在思考的前面进行,殊不知这样就抹杀了孩子们的天性)
为了创造思维和记忆之间的和谐,需要到自然界里去上一系列这样的思维课(从预备班到四年级末,共5年)。这一套思维课是我们训练思考的学校,没有它,我们就很难设想不仅在小学的所有课堂上,而且在以后的教学和智力发展各阶段,会有完满而有效的脑力劳动。这种训练思维的学校,是发展创造性智力的基础,是为了掌握一批批新的知识所必不可少的。我校低年级的全体教师认为,思维课的教育意义,首先在于它能使知识得到经常不断的运用。要培养儿童的学习愿望,正是需要让儿童在小学里掌握的知识不致成为死的堆积物,不要把它们堆放在儿童的头脑里,仅仅为了教师在一定的时间从这个“堆栈”里取出来检查一下。所谓发展智力,这就是使知识处于运动之中,处于运用之中。充满乐观情绪的自我认识是儿童渴求知识的前提条件。要培养这种乐观的自我认识,就要使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认识到:知识能变成他的思维和劳动的工具,他可以通过运用知识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表现自己的为人。在思维课上进行着一种复杂的过程,这就是个性在创造性的思维中,在对待周围世界的现象的态度中,在解释和深刻理解这些现象中进行的自我表现的过程。正是在这里,在儿童的好钻研的智慧与直接接触到周围世界的现象之间、人的劳动与世界之间的极其精细的相互关系的时候,才能激发和表现出儿童的积极的智力;正是在这里,他才第一次感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才能学会珍视信念,因为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东西是特别宝贵的。 (到底什么是思维课,看到这里我还是不太清楚,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具体怎么操作呢?是否分学科呢?)
我们深信,由于上了思维课,学生变得善于思考了。当然,这种思维课并不是什么万能的东西,也不是培养智力和学习愿望的唯一手段。但是,考虑到儿童的感知和思维的年龄特点,这可能是形成学生对脑力劳动和对自己本身的观点和态度的最适当的手段。而最主要的是:早在学龄初期,就要使一个人自觉地珍视他的善于思考的个性。离开这一点,那就根本谈不上有自觉地掌握知识的志向。
一个年纪幼小的人,由于经常不断地亲身感觉和体验到运用知识的欢乐,感觉和体验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的自豪,他就会把这种对待周围世界的态度迁移到自己身上和书籍上来。我们教给儿童观察自然界,是为了教会他读书,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爱钻研、会思考的读者,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这跟仅仅教会学生流利地朗读并不是一码事儿。只有当儿童的智力生活是在书籍中度过的时候,他的学习愿望才能确立起来。然而,许多学校的一个最大的弊病,正在于精神生活中缺乏书籍。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学校,那里的图书馆的书架上,正好没有供学龄初期儿童阅读的书籍。我们提倡阅读,并不单单是为了让儿童找点可做的事情,而是为了让他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
现在,书籍正面临着跟其他的信息来源(电影、电视、录音带等等)进行竞争的局面。因此,即使在那些有好书供学生阅读的地方,书籍也会经常摆在书架上,成为“沉睡的巨人”。(确实是这样的,现在学校里有阅览室,每周都有图书管理员去图书馆里借书提供给班级里的学生阅读,但是我往往发现最最畅销的书永远是那些不用动脑筋的笑话、漫画、言情、武侠等等,很少有人会去阅读对他们来说能提供他们思考的书籍)
我们认为,教育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这场竞争中,要使书籍始终成为胜利者。只有在书籍成为学龄初期儿童的最有吸引力的精神需要的地方,才会有学习的愿望,这种愿望才能确立起来。学生在读些什么,是怎样读的,读后在他们的精神生活中留下什么痕迹?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我们不准备就课外阅读的内容问题提出广泛的建议。一个深思熟悉的教师,从他开始儿童工作的最初几天起,他就在周密地考虑:在小学期间,应当让每一个学生阅读(和反复地阅读)哪些书。当然,图书馆里一定要备有这些书。不如此,学校就会从智力文明的策源地变成死记硬背占统治地位的场所。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尝到这种航行的幸福,感到自己是一个敢于独自闯进人类智慧的无际海洋的勇士。 (问题是现在课业那么紧张,每个老师都忙着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都专注于学生的成绩,又有多少老师会考虑到学生的今后的发展呢?)
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独立阅读在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也影响着他的学习态度。我们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在童年时期,就阅读一些关于自然界、关于本民族的英勇的过去、关于苏维埃人在伟大卫国战争时期为祖国的自由和独立而进行的斗争以及关于文化、科学、教育的优秀作品。我们在几十年时间内编订了一个“童年阅读书目”,其中包括每一个学生在小学期间应当阅读的250种书的名称。我们仔细地为这个书目挑选图书,所选的书籍一定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认识价值。这些书籍将作为宝贵的财富进入学生的精神生活。在这些图书中,关于英雄人物的书籍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些英雄人物成为孩子们摹仿的榜样。真正的教育开始于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开始于儿童对人的道德高尚和伟大的向往。 (现在网络,电视这些生动的东西都展现在孩子们面前,又有几个孩子愿意去读这样的书呢?)
如果一个人没有在童年时期就体验过面对书籍进行深思的激动人心的欢乐,那就很难设想会有完满的教育。阅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因为人在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摹仿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为人。阅读和面对书籍思考,应成为学生的一种智力需要。这一点对于培养思维素养也是极其重要的,没有思维素养,也就不可能有对学习的渴求和不断掌握新知识的愿望。
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由于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纲规定的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
思想好比火星儿:一颗火星儿会点燃另一颗火星儿。一个深思熟虑的教师和班主任,总是力求在集体中创造一种共同热爱科学和渴求知识的气氛,使智力兴趣成为一些线索,以其真挚的、复杂的关系——即思维的相互关系把一个个的学生连接在一起。早在小学的时候,就要设法使儿童不仅自己热爱学习,而且把自己对知识的热爱转移给同学们,使这种智力情感激励别的学生。建立在思维基础上的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应当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有经验的教师们都时常跟儿童进行一些关于书籍和创作的谈话。让儿童给同学们讲述一些使他感到激动的事情,会使他要在智力上变得更丰富的志向确立起来;他给别人讲述的思想越多,他自己就会变得越丰富。
创作活动对于建立一个完善的儿童集体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里首先是指语言的创作。我们学校低年级的每一位教师都经常举行儿童创作的晨会。儿童在会上朗读自己写的故事和诗歌。这基本上就是让儿童用艺术的形式,把自己所看到的,以及感到有趣、惊奇和激动的事物表达出来。思维的火花在于它的情感色彩。使一个人感到激动的事,也会使别的人感到激动。例如,一个学生向同学们朗读他写的一篇关于冬天的早晨的作文。他是观察了自然界的现象,为赞叹它的美而写出这篇作文的。当孩子们听着他的朗读时,就体验到对于思考的迷恋。于是,每一个人都想在创作上尝试一下自己的力量。
可能有人会问,如果儿童还达不到这样的创作水平,即一个学生的思想还不能感染别的学生,它的美还不足以激起别人的创作愿望,那该怎么办呢?根据我的亲身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出来首倡,点亮第一颗火花。我自己写一篇关于使我激动、入迷的事物的作文。我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孩子们,在他们的智慧和心灵中激发所需要的意向。 (看来这样需要再开一门课,让专门的教师来完成这项任务)
创作是独立思维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儿童认识到自己思考的欢乐,体验到一个创作者的精神上的满足。让每一个学生都做到这一点是多么重要啊!没有智育就不可设想会有完满的教学,而智育正在于使儿童用语言的手段进行创作时,感到自己是一个作者,为把生活、自然界、人与人的关系的美变成思想美而感到由衷的喜悦。
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追求知识的愿望,是靠儿童的虽不轻松然而快乐的、诱人的、出于自愿劳动所创造的千万条根须日以继夜、不知疲劳的工作来滋养的。然而只有使力量的付出跟儿童的自尊感密不可分的时候,他的劳动才能成为快乐的、诱人的、自愿的劳动。必须使儿童感到自己是一个劳动者,使他为自己的努力所达到的劳动成果而感到自豪。培养自豪感也就意味着在儿童心灵中树立一种要成为思考者的愿望。这是整部教育学中最精细微妙的领域之一。没有由于脑力劳动而激发起来的自豪感,也就没有教学过程中的教育,也就谈不上教学与教育的统一。(要让学生在学习上产生成就感,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也就有了学习的愿望)
为了使我们的孩子始终感到对知识的渴求,为了使学习愿望成为他们并不轻松的脑力劳动的主要动力,我们必须关心整个学校教学的这一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儿童的脑力劳动对象既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也应当有适当的难度。只有在脑力劳动对儿童的力量进行一定的考验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儿童具有一个“思考的劳动者”的自尊感。儿童胜利地经受了这种考验,怀着自豪而欢乐的心情回顾走过的道路,能够对自己说:“这是我找到的。这是我发现的。”
让我们举例说明我们是怎样树立这种思考劳动者的自尊感的。我们给二年级学生读了一道应用题:“建成了每幢有9套住宅的房屋4幢和每幢有4套住宅的房屋9幢。已有1/9的住宅里住了人,问还剩下几套住宅没有住人?”我们已经训练了孩子们,对于这样难度的应用题,在二年级一般地都用口头解答。课堂上笼罩着一种集中精力进行思考的气氛。孩子们要先记住已知数(条件),理解它们之间的依存性,然后开始计算。
在应用题没有解答出来以前,孩子们是不动笔的,只有作业都完成以后,他们才把答案写在一张小纸上。教师在课桌当中走着,看见有谁已经做好了作业,就给那些思维最敏捷的学生再发一张卡片,上面布置新的更难一些的题目。在我们把应用题读过后,只经过5、6分钟,有几个孩子的眼睛里就闪耀着快乐的火花:得到了正确的答案。由于受到成功的鼓舞,这些孩子得乐意再做更难的题目。我们看到,又有一批批孩子的眼睛里露出快乐的闪光。可是班里有一个差生尤拉,学习很差。我们专门为他把题目重读一遍。我们看到,这孩子是多么艰难地但终于弄懂了各个已知数之间的依存关系。尤拉只是理解了应用题,但他也为此感到高兴。我们也应当善于对儿童思考的这一点胜利给予评价。尤拉在我们的帮助下,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读着那些已知数。我们知道尤拉的记忆力很差。这孩子单是思考应用题的条件就费了10来分钟。对他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接着他转入计算。我们又一次跟他把应用题的已知数重复一遍。计算正在正确地进行,孩子感到高兴,我们也跟他一起感到高兴。但是突然又出现了困难:又有什么已知数忘记了。孩子付出那么大的劳动而在构筑的房屋又倒塌了。我们又跟尤拉一起重复 应用题的条件,这孩子又抓住了原来断了的思路。当作业已几乎进行到底的时候,又有什么东西忘记了。我们还是耐心地给他解释几遍,让他再进行思考。
终于,尤拉把答案写在纸上了。孩子为他的成功而欢欣鼓舞。在他的精神上,有一种难以表达的欢乐:这胜利是他经过艰苦努力而得来的!正是这种发现的欢乐,这种靠自己的努力而完成作业的欢乐,才是人的自尊感的源泉。这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它能在儿童的心灵中激发出新的思考的能源。我们要珍惜这种力量。我们要千万谨慎地防止儿童的脑力劳动得不到任何结果的现象。一个孩子,只要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的学习愿望就会消失,因为实际上劳动本身也不存在了。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就在于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和体验到取得胜利的欢乐。
在有经验的教师的教育实验中,最困难、最复杂的问题,正是如何使最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体验到思考劳动者的自豪感。有时候,要把一个孩子引到一个胜利的高处,像我们引导尤拉那样,需要花费一星期、两星期甚至更多的时间。是的,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求有巨大的耐心和对儿童的创造力充满信心的啊。

总批:
我们都有着这样的感触,为什么孩子们刚到小学时一个个都是活泼的,生动的,然而好景不长,一个个的孩子都变了,好像是另外一个人一样,我们不可以否认,这跟孩子年龄的增长,知识层面的扩大有关,但同时也出现了危机,渐渐地,一些所谓的后进生出现了,实际上也就是说这一部分孩子的学习愿望没有被调动起来,当我们老师们披星戴月的工作的同时,我们是不是该静下来更多地来思考一下,该怎样调动这些孩子的积极性呢,其实,在很多时候,思考比盲目的忙碌更重要。

38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 页 2 Empty 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周一 四月 22, 2013 3:46 pm

刘乾琪



当知识能够变成学生的思维和劳动工具,可以通过运用知识啦表现自己的只会,表现自己的为人时,学生会变得更加愿意去学习。办公室一个同事,孩子才幼儿园小班,已经帮她报名了一整年的英语辅导班和暑假的强化班,有老师担心这样会使得孩子以后产生厌学情绪,这位的同事提出了她的观点:只要家长引导好,让孩子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和作用就可以了,而且之所以会报强化班,就是觉得现在所学的内容已经满足不了孩子的需要了。
孩子如何愿意学习,要让他们通过学习,体会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不一定所有的孩子都能学得有多好,但最重要的是,让他们一直保持着愿意学习的心

39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 页 2 Empty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54 周五 四月 26, 2013 5:37 am

小精灵 王晓维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为了使学生在智力上和精神上得到成长,就必须使他有对知识的渴求和有掌握知识的愿望。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使我深信,儿童的学习愿望是一些细小的源泉,它们汇合成“教学与教育的统一”的大河。怎样才能打开这些源泉呢?怎样才能使它们不致淤塞呢?怎样才能防止儿童对学习漠不关心的现象呢?遗憾的是,我们当教师的人经常会遇到这样令人忧虑的现象:儿童在入学的时候是带来渴求知识的火花的,但是这点火花很快就熄灭了,而产生了教学上最凶恶最可怕的敌人——儿童对学习的冷淡态度。 (随着时代的发展,其赋予的紧迫感也越来越强烈。从过去的不提倡读到大学到现在的人人都是大学生、从过去的从小学生抓起到现在的早教风靡一时。无论是学校、家长、老师都背负着巨大的压力,更别提我们的孩子们了。无形中,孩子在没有上学前已经可能潜在地存在着厌学、对学习不敢兴趣、态度冷漠的状态了。如果教师给新入学的孩子上的第一节课又是枯燥乏味的,那么可想他们会怎么看待学习。作为幼儿园的教师,如何让孩子每天都和快乐地来上课,回去能够拖着爸爸妈妈讲讲今天我懂得了什么,我想这样他们在几年后一定会带着憧憬,期盼着进入小学的那一刻。)
或者可以这样说:怎样安排班级和学校的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才能使儿童希望自己今天在精神上变得比昨天更丰富,在智力上变得比昨天更聪明,使他感觉和体验到自己在智力上和思想上的成长,为此而感到自豪,使这些情感成为激发儿童去克服困难的动力呢?要知道,儿童想要好好学习的愿望,是跟他乐观地感知世界(认识周围世界,特别是自我认识)不可分割的。很明显,如果儿童对学习没有一种欢乐的喜爱,没有付出紧张的精神努力去发现真理,并在真理面前感到激动和惊奇,那是谈不上热爱科学、热爱知识的。
为了使儿童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他有一种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我们应当经常关心的是: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把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在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我们想让儿童高高兴兴地学习的话,那就无论如何不能用学校常用的那些方法来局限儿童的智力生活,即一味地要求他识记、背诵和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而把知识再现出来。
顺便说明一下,我不希望给读者留下这样的印象,好像作者对识记和背诵抱着轻视的态度。不,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如果把教学变成单纯的记忆活动,那么它就变成了无的放矢的教学,因为只有在把记忆的努力和思考的努力结合起来,只有在对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性深入思考的时候,才可能有真正的智力发展。
要使小学生的智力生活丰富多彩,就必须保持思考和记忆的和谐。尊敬的同行们,让我们一起来关心这件事:在小学里,首先要使儿童善于思考,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寻根究底地去探索真理,在认识的世界里去漫游。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好学生。这里我想介绍一下我校低年级教师所取得的一些经验。在我们学校,对儿童的教学是在他们入学前的一年里(即预备班里)就开始的。(幼儿园阶段)儿童们生活在一个对他们来说十分有趣的思考的世界里。我们对这些学前儿童进行一种被称为“思维课”的特别的活动。这种活动,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到思维的源泉那儿去旅行。我们带领孩子们到花园里、树林里、湖岸边去,在他们面前展示出各种事物、现象、关系和依存性的极其多种多样的细微差别和各方各面。一个人由于看见世界,他就不会成为消极的观察者,而是成为真理的发现者,由此便产生了活的思想。我们认为,只有在我们教会自己的学生积极地看见世界的情况下,才能防止儿童眼睛里那种好奇的火花熄灭下去。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大家知道,儿童对于从周围世界里以及日后从他本身里所揭示出来的东西的强烈兴趣,是他渴望知识、追求认识真理的志向的源泉。譬如,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懂得了这样一条引人入胜的真理:太阳是生命的源泉;不管生命是以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只有阳光才能使它苏醒。这一真理在孩子们的内心引起很大的激动。在孩子们面前,产生了各种猜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联系和关系,虽然他们还不理解这些联系和关系的实质,但是他们很想去理解它。当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把握住一个真理以后,他就借助它去解释许多新的现象。但是,儿童理解了的东西越多,也就会产生更多的不理解的东西,于是他就会更加积极地思考,对知识的追求就更加迫切。这种精神状态,能使儿童的智慧对于一切必须识记的东西具有特殊的敏感性。一个人勤于思考,能靠自己的努力去发现真理。他也就会以巨大的积极性和强烈的兴趣去感知和识记。
为了创造思维和记忆之间的和谐,需要到自然界里去上一系列这样的思维课(从预备班到四年级末,共5年)。这一套思维课是我们训练思考的学校,没有它,我们就很难设想不仅在小学的所有课堂上,而且在以后的教学和智力发展各阶段,会有完满而有效的脑力劳动。这种训练思维的学校,是发展创造性智力的基础,是为了掌握一批批新的知识所必不可少的。我校低年级的全体教师认为,思维课的教育意义,首先在于它能使知识得到经常不断的运用。要培养儿童的学习愿望,正是需要让儿童在小学里掌握的知识不致成为死的堆积物,不要把它们堆放在儿童的头脑里,仅仅为了教师在一定的时间从这个“堆栈”里取出来检查一下。所谓发展智力,这就是使知识处于运动之中,处于运用之中。充满乐观情绪的自我认识是儿童渴求知识的前提条件。要培养这种乐观的自我认识,就要使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认识到:知识能变成他的思维和劳动的工具,他可以通过运用知识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表现自己的为人。在思维课上进行着一种复杂的过程,这就是个性在创造性的思维中,在对待周围世界的现象的态度中,在解释和深刻理解这些现象中进行的自我表现的过程。正是在这里,在儿童的好钻研的智慧与直接接触到周围世界的现象之间、人的劳动与世界之间的极其精细的相互关系的时候,才能激发和表现出儿童的积极的智力;正是在这里,他才第一次感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才能学会珍视信念,因为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东西是特别宝贵的。
我们深信,由于上了思维课,学生变得善于思考了。当然,这种思维课并不是什么万能的东西,也不是培养智力和学习愿望的唯一手段。但是,考虑到儿童的感知和思维的年龄特点,这可能是形成学生对脑力劳动和对自己本身的观点和态度的最适当的手段。而最主要的是:早在学龄初期,就要使一个人自觉地珍视他的善于思考的个性。离开这一点,那就根本谈不上有自觉地掌握知识的志向。
一个年纪幼小的人,由于经常不断地亲身感觉和体验到运用知识的欢乐,感觉和体验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的自豪,他就会把这种对待周围世界的态度迁移到自己身上和书籍上来。我们教给儿童观察自然界,是为了教会他读书,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爱钻研、会思考的读者,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这跟仅仅教会学生流利地朗读并不是一码事儿。只有当儿童的智力生活是在书籍中度过的时候,他的学习愿望才能确立起来。然而,许多学校的一个最大的弊病,正在于精神生活中缺乏书籍。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学校,那里的图书馆的书架上,正好没有供学龄初期儿童阅读的书籍。我们提倡阅读,并不单单是为了让儿童找点可做的事情,而是为了让他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
现在,书籍正面临着跟其他的信息来源(电影、电视、录音带等等)进行竞争的局面。因此,即使在那些有好书供学生阅读的地方,书籍也会经常摆在书架上,成为“沉睡的巨人”。
我们认为,教育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这场竞争中,要使书籍始终成为胜利者。只有在书籍成为学龄初期儿童的最有吸引力的精神需要的地方,才会有学习的愿望,这种愿望才能确立起来。学生在读些什么,是怎样读的,读后在他们的精神生活中留下什么痕迹?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我们不准备就课外阅读的内容问题提出广泛的建议。一个深思熟悉的教师,从他开始儿童工作的最初几天起,他就在周密地考虑:在小学期间,应当让每一个学生阅读(和反复地阅读)哪些书。当然,图书馆里一定要备有这些书。不如此,学校就会从智力文明的策源地变成死记硬背占统治地位的场所。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尝到这种航行的幸福,感到自己是一个敢于独自闯进人类智慧的无际海洋的勇士。
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独立阅读在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也影响着他的学习态度。我们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在童年时期,就阅读一些关于自然界、关于本民族的英勇的过去、关于苏维埃人在伟大卫国战争时期为祖国的自由和独立而进行的斗争以及关于文化、科学、教育的优秀作品。我们在几十年时间内编订了一个“童年阅读书目”,其中包括每一个学生在小学期间应当阅读的250种书的名称。我们仔细地为这个书目挑选图书,所选的书籍一定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认识价值。这些书籍将作为宝贵的财富进入学生的精神生活。在这些图书中,关于英雄人物的书籍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些英雄人物成为孩子们摹仿的榜样。真正的教育开始于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开始于儿童对人的道德高尚和伟大的向往。
如果一个人没有在童年时期就体验过面对书籍进行深思的激动人心的欢乐,那就很难设想会有完满的教育。阅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因为人在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摹仿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为人。阅读和面对书籍思考,应成为学生的一种智力需要。这一点对于培养思维素养也是极其重要的,没有思维素养,也就不可能有对学习的渴求和不断掌握新知识的愿望。
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由于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纲规定的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
思想好比火星儿:一颗火星儿会点燃另一颗火星儿。一个深思熟虑的教师和班主任,总是力求在集体中创造一种共同热爱科学和渴求知识的气氛,使智力兴趣成为一些线索,以其真挚的、复杂的关系——即思维的相互关系把一个个的学生连接在一起。早在小学的时候,就要设法使儿童不仅自己热爱学习,而且把自己对知识的热爱转移给同学们,使这种智力情感激励别的学生。建立在思维基础上的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应当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有经验的教师们都时常跟儿童进行一些关于书籍和创作的谈话。让儿童给同学们讲述一些使他感到激动的事情,会使他要在智力上变得更丰富的志向确立起来;他给别人讲述的思想越多,他自己就会变得越丰富。
创作活动对于建立一个完善的儿童集体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里首先是指语言的创作。我们学校低年级的每一位教师都经常举行儿童创作的晨会。儿童在会上朗读自己写的故事和诗歌。这基本上就是让儿童用艺术的形式,把自己所看到的,以及感到有趣、惊奇和激动的事物表达出来。思维的火花在于它的情感色彩。使一个人感到激动的事,也会使别的人感到激动。例如,一个学生向同学们朗读他写的一篇关于冬天的早晨的作文。他是观察了自然界的现象,为赞叹它的美而写出这篇作文的。当孩子们听着他的朗读时,就体验到对于思考的迷恋。于是,每一个人都想在创作上尝试一下自己的力量。
可能有人会问,如果儿童还达不到这样的创作水平,即一个学生的思想还不能感染别的学生,它的美还不足以激起别人的创作愿望,那该怎么办呢?根据我的亲身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出来首倡,点亮第一颗火花。我自己写一篇关于使我激动、入迷的事物的作文。我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孩子们,在他们的智慧和心灵中激发所需要的意向。
创作是独立思维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儿童认识到自己思考的欢乐,体验到一个创作者的精神上的满足。让每一个学生都做到这一点是多么重要啊!没有智育就不可设想会有完满的教学,而智育正在于使儿童用语言的手段进行创作时,感到自己是一个作者,为把生活、自然界、人与人的关系的美变成思想美而感到由衷的喜悦。
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追求知识的愿望,是靠儿童的虽不轻松然而快乐的、诱人的、出于自愿劳动所创造的千万条根须日以继夜、不知疲劳的工作来滋养的。然而只有使力量的付出跟儿童的自尊感密不可分的时候,他的劳动才能成为快乐的、诱人的、自愿的劳动。必须使儿童感到自己是一个劳动者,使他为自己的努力所达到的劳动成果而感到自豪。培养自豪感也就意味着在儿童心灵中树立一种要成为思考者的愿望。这是整部教育学中最精细微妙的领域之一。没有由于脑力劳动而激发起来的自豪感,也就没有教学过程中的教育,也就谈不上教学与教育的统一。
为了使我们的孩子始终感到对知识的渴求,为了使学习愿望成为他们并不轻松的脑力劳动的主要动力,我们必须关心整个学校教学的这一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儿童的脑力劳动对象既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也应当有适当的难度。只有在脑力劳动对儿童的力量进行一定的考验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儿童具有一个“思考的劳动者”的自尊感。儿童胜利地经受了这种考验,怀着自豪而欢乐的心情回顾走过的道路,能够对自己说:“这是我找到的。这是我发现的。”
让我们举例说明我们是怎样树立这种思考劳动者的自尊感的。我们给二年级学生读了一道应用题:“建成了每幢有9套住宅的房屋4幢和每幢有4套住宅的房屋9幢。已有1/9的住宅里住了人,问还剩下几套住宅没有住人?”我们已经训练了孩子们,对于这样难度的应用题,在二年级一般地都用口头解答。课堂上笼罩着一种集中精力进行思考的气氛。孩子们要先记住已知数(条件),理解它们之间的依存性,然后开始计算。
在应用题没有解答出来以前,孩子们是不动笔的,只有作业都完成以后,他们才把答案写在一张小纸上。教师在课桌当中走着,看见有谁已经做好了作业,就给那些思维最敏捷的学生再发一张卡片,上面布置新的更难一些的题目。在我们把应用题读过后,只经过5、6分钟,有几个孩子的眼睛里就闪耀着快乐的火花:得到了正确的答案。由于受到成功的鼓舞,这些孩子得乐意再做更难的题目。我们看到,又有一批批孩子的眼睛里露出快乐的闪光。可是班里有一个差生尤拉,学习很差。我们专门为他把题目重读一遍。我们看到,这孩子是多么艰难地但终于弄懂了各个已知数之间的依存关系。尤拉只是理解了应用题,但他也为此感到高兴。我们也应当善于对儿童思考的这一点胜利给予评价。尤拉在我们的帮助下,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读着那些已知数。我们知道尤拉的记忆力很差。这孩子单是思考应用题的条件就费了10来分钟。对他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接着他转入计算。我们又一次跟他把应用题的已知数重复一遍。计算正在正确地进行,孩子感到高兴,我们也跟他一起感到高兴。但是突然又出现了困难:又有什么已知数忘记了。孩子付出那么大的劳动而在构筑的房屋又倒塌了。我们又跟尤拉一起重复 应用题的条件,这孩子又抓住了原来断了的思路。当作业已几乎进行到底的时候,又有什么东西忘记了。我们还是耐心地给他解释几遍,让他再进行思考。
终于,尤拉把答案写在纸上了。孩子为他的成功而欢欣鼓舞。在他的精神上,有一种难以表达的欢乐:这胜利是他经过艰苦努力而得来的!正是这种发现的欢乐,这种靠自己的努力而完成作业的欢乐,才是人的自尊感的源泉。这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它能在儿童的心灵中激发出新的思考的能源。我们要珍惜这种力量。我们要千万谨慎地防止儿童的脑力劳动得不到任何结果的现象。一个孩子,只要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的学习愿望就会消失,因为实际上劳动本身也不存在了。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就在于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和体验到取得胜利的欢乐。
在有经验的教师的教育实验中,最困难、最复杂的问题,正是如何使最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体验到思考劳动者的自豪感。有时候,要把一个孩子引到一个胜利的高处,像我们引导尤拉那样,需要花费一星期、两星期甚至更多的时间。是的,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求有巨大的耐心和对儿童的创造力充满信心的啊。

40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 页 2 Empty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周五 四月 26, 2013 5:51 am

三中心虞佳敏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为了使学生在智力上和精神上得到成长,就必须使他有对知识的渴求和有掌握知识的愿望。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使我深信,儿童的学习愿望是一些细小的源泉,它们汇合成“教学与教育的统一”的大河。怎样才能打开这些源泉呢?怎样才能使它们不致淤塞呢?怎样才能防止儿童对学习漠不关心的现象呢?遗憾的是,我们当教师的人经常会遇到这样令人忧虑的现象:儿童在入学的时候是带来渴求知识的火花的,但是这点火花很快就熄灭了,而产生了教学上最凶恶最可怕的敌人——儿童对学习的冷淡态度。
或者可以这样说:怎样安排班级和学校的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才能使儿童希望自己今天在精神上变得比昨天更丰富,在智力上变得比昨天更聪明,使他感觉和体验到自己在智力上和思想上的成长,为此而感到自豪,使这些情感成为激发儿童去克服困难的动力呢?要知道,儿童想要好好学习的愿望,是跟他乐观地感知世界(认识周围世界,特别是自我认识)不可分割的。很明显,如果儿童对学习没有一种欢乐的喜爱,没有付出紧张的精神努力去发现真理,并在真理面前感到激动和惊奇,那是谈不上热爱科学、热爱知识的。[在学校里能感受到快乐的孩子,他们就喜欢学习。]
为了使儿童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他有一种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我们应当经常关心的是: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把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在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我们想让儿童高高兴兴地学习的话,那就无论如何不能用学校常用的那些方法来局限儿童的智力生活,即一味地要求他识记、背诵和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而把知识再现出来。[让孩子在学习上感受到快乐,感受到满足感,会促进他们更积极地学习。]
顺便说明一下,我不希望给读者留下这样的印象,好像作者对识记和背诵抱着轻视的态度。不,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如果把教学变成单纯的记忆活动,那么它就变成了无的放矢的教学,因为只有在把记忆的努力和思考的努力结合起来,只有在对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性深入思考的时候,才可能有真正的智力发展。
要使小学生的智力生活丰富多彩,就必须保持思考和记忆的和谐。尊敬的同行们,让我们一起来关心这件事:在小学里,首先要使儿童善于思考,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寻根究底地去探索真理,在认识的世界里去漫游。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好学生。这里我想介绍一下我校低年级教师所取得的一些经验。在我们学校,对儿童的教学是在他们入学前的一年里(即预备班里)就开始的。儿童们生活在一个对他们来说十分有趣的思考的世界里。我们对这些学前儿童进行一种被称为“思维课”的特别的活动。这种活动,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到思维的源泉那儿去旅行。我们带领孩子们到花园里、树林里、湖岸边去,在他们面前展示出各种事物、现象、关系和依存性的极其多种多样的细微差别和各方各面。一个人由于看见世界,他就不会成为消极的观察者,而是成为真理的发现者,由此便产生了活的思想。我们认为,只有在我们教会自己的学生积极地看见世界的情况下,才能防止儿童眼睛里那种好奇的火花熄灭下去。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大家知道,儿童对于从周围世界里以及日后从他本身里所揭示出来的东西的强烈兴趣,是他渴望知识、追求认识真理的志向的源泉。譬如,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懂得了这样一条引人入胜的真理:太阳是生命的源泉;不管生命是以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只有阳光才能使它苏醒。这一真理在孩子们的内心引起很大的激动。在孩子们面前,产生了各种猜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联系和关系,虽然他们还不理解这些联系和关系的实质,但是他们很想去理解它。当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把握住一个真理以后,他就借助它去解释许多新的现象。但是,儿童理解了的东西越多,也就会产生更多的不理解的东西,于是他就会更加积极地思考,对知识的追求就更加迫切。这种精神状态,能使儿童的智慧对于一切必须识记的东西具有特殊的敏感性。一个人勤于思考,能靠自己的努力去发现真理。他也就会以巨大的积极性和强烈的兴趣去感知和识记。
为了创造思维和记忆之间的和谐,需要到自然界里去上一系列这样的思维课(从预备班到四年级末,共5年)。这一套思维课是我们训练思考的学校,没有它,我们就很难设想不仅在小学的所有课堂上,而且在以后的教学和智力发展各阶段,会有完满而有效的脑力劳动。这种训练思维的学校,是发展创造性智力的基础,是为了掌握一批批新的知识所必不可少的。我校低年级的全体教师认为,思维课的教育意义,首先在于它能使知识得到经常不断的运用。要培养儿童的学习愿望,正是需要让儿童在小学里掌握的知识不致成为死的堆积物,不要把它们堆放在儿童的头脑里,仅仅为了教师在一定的时间从这个“堆栈”里取出来检查一下。所谓发展智力,这就是使知识处于运动之中,处于运用之中。充满乐观情绪的自我认识是儿童渴求知识的前提条件。要培养这种乐观的自我认识,就要使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认识到:知识能变成他的思维和劳动的工具,他可以通过运用知识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表现自己的为人。在思维课上进行着一种复杂的过程,这就是个性在创造性的思维中,在对待周围世界的现象的态度中,在解释和深刻理解这些现象中进行的自我表现的过程。正是在这里,在儿童的好钻研的智慧与直接接触到周围世界的现象之间、人的劳动与世界之间的极其精细的相互关系的时候,才能激发和表现出儿童的积极的智力;正是在这里,他才第一次感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才能学会珍视信念,因为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东西是特别宝贵的。
我们深信,由于上了思维课,学生变得善于思考了。当然,这种思维课并不是什么万能的东西,也不是培养智力和学习愿望的唯一手段。但是,考虑到儿童的感知和思维的年龄特点,这可能是形成学生对脑力劳动和对自己本身的观点和态度的最适当的手段。而最主要的是:早在学龄初期,就要使一个人自觉地珍视他的善于思考的个性。离开这一点,那就根本谈不上有自觉地掌握知识的志向。
一个年纪幼小的人,由于经常不断地亲身感觉和体验到运用知识的欢乐,感觉和体验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的自豪,他就会把这种对待周围世界的态度迁移到自己身上和书籍上来。我们教给儿童观察自然界,是为了教会他读书,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爱钻研、会思考的读者,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这跟仅仅教会学生流利地朗读并不是一码事儿。只有当儿童的智力生活是在书籍中度过的时候,他的学习愿望才能确立起来。然而,许多学校的一个最大的弊病,正在于精神生活中缺乏书籍。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学校,那里的图书馆的书架上,正好没有供学龄初期儿童阅读的书籍。我们提倡阅读,并不单单是为了让儿童找点可做的事情,而是为了让他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鼓励他们思考比什么都重要。]
现在,书籍正面临着跟其他的信息来源(电影、电视、录音带等等)进行竞争的局面。因此,即使在那些有好书供学生阅读的地方,书籍也会经常摆在书架上,成为“沉睡的巨人”。
我们认为,教育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这场竞争中,要使书籍始终成为胜利者。只有在书籍成为学龄初期儿童的最有吸引力的精神需要的地方,才会有学习的愿望,这种愿望才能确立起来。学生在读些什么,是怎样读的,读后在他们的精神生活中留下什么痕迹?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不准备就课外阅读的内容问题提出广泛的建议。一个深思熟悉的教师,从他开始儿童工作的最初几天起,他就在周密地考虑:在小学期间,应当让每一个学生阅读(和反复地阅读)哪些书。当然,图书馆里一定要备有这些书。不如此,学校就会从智力文明的策源地变成死记硬背占统治地位的场所。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尝到这种航行的幸福,感到自己是一个敢于独自闯进人类智慧的无际海洋的勇士。[反思自己,自己在这方面是做得有缺陷的,对与孩子们如何去阅读,如何去思考,教师并没有过多的思考。]
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独立阅读在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也影响着他的学习态度。我们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在童年时期,就阅读一些关于自然界、关于本民族的英勇的过去、关于苏维埃人在伟大卫国战争时期为祖国的自由和独立而进行的斗争以及关于文化、科学、教育的优秀作品。我们在几十年时间内编订了一个“童年阅读书目”,其中包括每一个学生在小学期间应当阅读的250种书的名称。我们仔细地为这个书目挑选图书,所选的书籍一定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认识价值。这些书籍将作为宝贵的财富进入学生的精神生活。在这些图书中,关于英雄人物的书籍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些英雄人物成为孩子们摹仿的榜样。真正的教育开始于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开始于儿童对人的道德高尚和伟大的向往。
如果一个人没有在童年时期就体验过面对书籍进行深思的激动人心的欢乐,那就很难设想会有完满的教育。阅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因为人在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摹仿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为人。阅读和面对书籍思考,应成为学生的一种智力需要。这一点对于培养思维素养也是极其重要的,没有思维素养,也就不可能有对学习的渴求和不断掌握新知识的愿望。
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由于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纲规定的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书籍对于孩子们来说是十分有意义的,低年级通过读书看图,识字记字,高年级通过读书,学会语言的表达。]
思想好比火星儿:一颗火星儿会点燃另一颗火星儿。一个深思熟虑的教师和班主任,总是力求在集体中创造一种共同热爱科学和渴求知识的气氛,使智力兴趣成为一些线索,以其真挚的、复杂的关系——即思维的相互关系把一个个的学生连接在一起。早在小学的时候,就要设法使儿童不仅自己热爱学习,而且把自己对知识的热爱转移给同学们,使这种智力情感激励别的学生。建立在思维基础上的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应当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有经验的教师们都时常跟儿童进行一些关于书籍和创作的谈话。让儿童给同学们讲述一些使他感到激动的事情,会使他要在智力上变得更丰富的志向确立起来;他给别人讲述的思想越多,他自己就会变得越丰富。
创作活动对于建立一个完善的儿童集体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里首先是指语言的创作。我们学校低年级的每一位教师都经常举行儿童创作的晨会。儿童在会上朗读自己写的故事和诗歌。这基本上就是让儿童用艺术的形式,把自己所看到的,以及感到有趣、惊奇和激动的事物表达出来。思维的火花在于它的情感色彩。使一个人感到激动的事,也会使别的人感到激动。例如,一个学生向同学们朗读他写的一篇关于冬天的早晨的作文。他是观察了自然界的现象,为赞叹它的美而写出这篇作文的。当孩子们听着他的朗读时,就体验到对于思考的迷恋。于是,每一个人都想在创作上尝试一下自己的力量。
可能有人会问,如果儿童还达不到这样的创作水平,即一个学生的思想还不能感染别的学生,它的美还不足以激起别人的创作愿望,那该怎么办呢?根据我的亲身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出来首倡,点亮第一颗火花。我自己写一篇关于使我激动、入迷的事物的作文。我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孩子们,在他们的智慧和心灵中激发所需要的意向。
创作是独立思维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儿童认识到自己思考的欢乐,体验到一个创作者的精神上的满足。让每一个学生都做到这一点是多么重要啊!没有智育就不可设想会有完满的教学,而智育正在于使儿童用语言的手段进行创作时,感到自己是一个作者,为把生活、自然界、人与人的关系的美变成思想美而感到由衷的喜悦。
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追求知识的愿望,是靠儿童的虽不轻松然而快乐的、诱人的、出于自愿劳动所创造的千万条根须日以继夜、不知疲劳的工作来滋养的。然而只有使力量的付出跟儿童的自尊感密不可分的时候,他的劳动才能成为快乐的、诱人的、自愿的劳动。必须使儿童感到自己是一个劳动者,使他为自己的努力所达到的劳动成果而感到自豪。培养自豪感也就意味着在儿童心灵中树立一种要成为思考者的愿望。这是整部教育学中最精细微妙的领域之一。没有由于脑力劳动而激发起来的自豪感,也就没有教学过程中的教育,也就谈不上教学与教育的统一。
为了使我们的孩子始终感到对知识的渴求,为了使学习愿望成为他们并不轻松的脑力劳动的主要动力,我们必须关心整个学校教学的这一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儿童的脑力劳动对象既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也应当有适当的难度。只有在脑力劳动对儿童的力量进行一定的考验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儿童具有一个“思考的劳动者”的自尊感。儿童胜利地经受了这种考验,怀着自豪而欢乐的心情回顾走过的道路,能够对自己说:“这是我找到的。这是我发现的。”
让我们举例说明我们是怎样树立这种思考劳动者的自尊感的。我们给二年级学生读了一道应用题:“建成了每幢有9套住宅的房屋4幢和每幢有4套住宅的房屋9幢。已有1/9的住宅里住了人,问还剩下几套住宅没有住人?”我们已经训练了孩子们,对于这样难度的应用题,在二年级一般地都用口头解答。课堂上笼罩着一种集中精力进行思考的气氛。孩子们要先记住已知数(条件),理解它们之间的依存性,然后开始计算。
在应用题没有解答出来以前,孩子们是不动笔的,只有作业都完成以后,他们才把答案写在一张小纸上。教师在课桌当中走着,看见有谁已经做好了作业,就给那些思维最敏捷的学生再发一张卡片,上面布置新的更难一些的题目。在我们把应用题读过后,只经过5、6分钟,有几个孩子的眼睛里就闪耀着快乐的火花:得到了正确的答案。由于受到成功的鼓舞,这些孩子得乐意再做更难的题目。我们看到,又有一批批孩子的眼睛里露出快乐的闪光。可是班里有一个差生尤拉,学习很差。我们专门为他把题目重读一遍。我们看到,这孩子是多么艰难地但终于弄懂了各个已知数之间的依存关系。尤拉只是理解了应用题,但他也为此感到高兴。我们也应当善于对儿童思考的这一点胜利给予评价。尤拉在我们的帮助下,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读着那些已知数。我们知道尤拉的记忆力很差。这孩子单是思考应用题的条件就费了10来分钟。对他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接着他转入计算。我们又一次跟他把应用题的已知数重复一遍。计算正在正确地进行,孩子感到高兴,我们也跟他一起感到高兴。但是突然又出现了困难:又有什么已知数忘记了。孩子付出那么大的劳动而在构筑的房屋又倒塌了。我们又跟尤拉一起重复 应用题的条件,这孩子又抓住了原来断了的思路。当作业已几乎进行到底的时候,又有什么东西忘记了。我们还是耐心地给他解释几遍,让他再进行思考。
终于,尤拉把答案写在纸上了。孩子为他的成功而欢欣鼓舞。在他的精神上,有一种难以表达的欢乐:这胜利是他经过艰苦努力而得来的!正是这种发现的欢乐,这种靠自己的努力而完成作业的欢乐,才是人的自尊感的源泉。这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它能在儿童的心灵中激发出新的思考的能源。我们要珍惜这种力量。我们要千万谨慎地防止儿童的脑力劳动得不到任何结果的现象。一个孩子,只要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的学习愿望就会消失,因为实际上劳动本身也不存在了。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就在于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和体验到取得胜利的欢乐。
在有经验的教师的教育实验中,最困难、最复杂的问题,正是如何使最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体验到思考劳动者的自豪感。有时候,要把一个孩子引到一个胜利的高处,像我们引导尤拉那样,需要花费一星期、两星期甚至更多的时间。是的,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求有巨大的耐心和对儿童的创造力充满信心的啊。
总批:
就算是我所任教的语文学科,也需要教会孩子思考。语文学习并不是抄、背、默,它也需要思维的参与,如同数学学科一样。如何让孩子愿意去学,其实归根到底,还是对学习的一种喜爱,和对学习的一种满足感,从而成为他们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一个方向。让孩子们喜欢读书、喜欢学习,这样才能培养他们学习的能力,而不是我今天认识了几个字。

41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 页 2 Empty 回复: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周六 四月 27, 2013 5:18 am

大场镇小学彭逸斐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为了使学生在智力上和精神上得到成长,就必须使他有对知识的渴求和有掌握知识的愿望。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使我深信,儿童的学习愿望是一些细小的源泉,它们汇合成“教学与教育的统一”的大河。怎样才能打开这些源泉呢?怎样才能使它们不致淤塞呢?怎样才能防止儿童对学习漠不关心的现象呢?遗憾的是,我们当教师的人经常会遇到这样令人忧虑的现象:儿童在入学的时候是带来渴求知识的火花的,但是这点火花很快就熄灭了,而产生了教学上最凶恶最可怕的敌人——儿童对学习的冷淡态度。
或者可以这样说:怎样安排班级和学校的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才能使儿童希望自己今天在精神上变得比昨天更丰富,在智力上变得比昨天更聪明,使他感觉和体验到自己在智力上和思想上的成长,为此而感到自豪,使这些情感成为激发儿童去克服困难的动力呢?要知道,儿童想要好好学习的愿望,是跟他乐观地感知世界(认识周围世界,特别是自我认识)不可分割的。很明显,如果儿童对学习没有一种欢乐的喜爱,没有付出紧张的精神努力去发现真理,并在真理面前感到激动和惊奇,那是谈不上热爱科学、热爱知识的。
为了使儿童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他有一种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我们应当经常关心的是: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把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在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我们想让儿童高高兴兴地学习的话,那就无论如何不能用学校常用的那些方法来局限儿童的智力生活,即一味地要求他识记、背诵和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而把知识再现出来。
顺便说明一下,我不希望给读者留下这样的印象,好像作者对识记和背诵抱着轻视的态度。不,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如果把教学变成单纯的记忆活动,那么它就变成了无的放矢的教学,因为只有在把记忆的努力和思考的努力结合起来,只有在对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性深入思考的时候,才可能有真正的智力发展。
要使小学生的智力生活丰富多彩,就必须保持思考和记忆的和谐。尊敬的同行们,让我们一起来关心这件事:在小学里,首先要使儿童善于思考,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寻根究底地去探索真理,在认识的世界里去漫游。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好学生。这里我想介绍一下我校低年级教师所取得的一些经验。在我们学校,对儿童的教学是在他们入学前的一年里(即预备班里)就开始的。儿童们生活在一个对他们来说十分有趣的思考的世界里。我们对这些学前儿童进行一种被称为“思维课”的特别的活动。这种活动,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到思维的源泉那儿去旅行。我们带领孩子们到花园里、树林里、湖岸边去,在他们面前展示出各种事物、现象、关系和依存性的极其多种多样的细微差别和各方各面。一个人由于看见世界,他就不会成为消极的观察者,而是成为真理的发现者,由此便产生了活的思想。我们认为,只有在我们教会自己的学生积极地看见世界的情况下,才能防止儿童眼睛里那种好奇的火花熄灭下去。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大家知道,儿童对于从周围世界里以及日后从他本身里所揭示出来的东西的强烈兴趣,是他渴望知识、追求认识真理的志向的源泉。譬如,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懂得了这样一条引人入胜的真理:太阳是生命的源泉;不管生命是以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只有阳光才能使它苏醒。这一真理在孩子们的内心引起很大的激动。在孩子们面前,产生了各种猜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联系和关系,虽然他们还不理解这些联系和关系的实质,但是他们很想去理解它。当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把握住一个真理以后,他就借助它去解释许多新的现象。但是,儿童理解了的东西越多,也就会产生更多的不理解的东西,于是他就会更加积极地思考,对知识的追求就更加迫切。这种精神状态,能使儿童的智慧对于一切必须识记的东西具有特殊的敏感性。一个人勤于思考,能靠自己的努力去发现真理。他也就会以巨大的积极性和强烈的兴趣去感知和识记。
为了创造思维和记忆之间的和谐,需要到自然界里去上一系列这样的思维课(从预备班到四年级末,共5年)。这一套思维课是我们训练思考的学校,没有它,我们就很难设想不仅在小学的所有课堂上,而且在以后的教学和智力发展各阶段,会有完满而有效的脑力劳动。这种训练思维的学校,是发展创造性智力的基础,是为了掌握一批批新的知识所必不可少的。我校低年级的全体教师认为,思维课的教育意义,首先在于它能使知识得到经常不断的运用。要培养儿童的学习愿望,正是需要让儿童在小学里掌握的知识不致成为死的堆积物,不要把它们堆放在儿童的头脑里,仅仅为了教师在一定的时间从这个“堆栈”里取出来检查一下。所谓发展智力,这就是使知识处于运动之中,处于运用之中。充满乐观情绪的自我认识是儿童渴求知识的前提条件。要培养这种乐观的自我认识,就要使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认识到:知识能变成他的思维和劳动的工具,他可以通过运用知识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表现自己的为人。在思维课上进行着一种复杂的过程,这就是个性在创造性的思维中,在对待周围世界的现象的态度中,在解释和深刻理解这些现象中进行的自我表现的过程。正是在这里,在儿童的好钻研的智慧与直接接触到周围世界的现象之间、人的劳动与世界之间的极其精细的相互关系的时候,才能激发和表现出儿童的积极的智力;正是在这里,他才第一次感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才能学会珍视信念,因为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东西是特别宝贵的。
我们深信,由于上了思维课,学生变得善于思考了。当然,这种思维课并不是什么万能的东西,也不是培养智力和学习愿望的唯一手段。但是,考虑到儿童的感知和思维的年龄特点,这可能是形成学生对脑力劳动和对自己本身的观点和态度的最适当的手段。而最主要的是:早在学龄初期,就要使一个人自觉地珍视他的善于思考的个性。离开这一点,那就根本谈不上有自觉地掌握知识的志向。
一个年纪幼小的人,由于经常不断地亲身感觉和体验到运用知识的欢乐,感觉和体验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的自豪,他就会把这种对待周围世界的态度迁移到自己身上和书籍上来。我们教给儿童观察自然界,是为了教会他读书,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爱钻研、会思考的读者,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这跟仅仅教会学生流利地朗读并不是一码事儿。只有当儿童的智力生活是在书籍中度过的时候,他的学习愿望才能确立起来。然而,许多学校的一个最大的弊病,正在于精神生活中缺乏书籍。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学校,那里的图书馆的书架上,正好没有供学龄初期儿童阅读的书籍。我们提倡阅读,并不单单是为了让儿童找点可做的事情,而是为了让他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
现在,书籍正面临着跟其他的信息来源(电影、电视、录音带等等)进行竞争的局面。因此,即使在那些有好书供学生阅读的地方,书籍也会经常摆在书架上,成为“沉睡的巨人”。
我们认为,教育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这场竞争中,要使书籍始终成为胜利者。只有在书籍成为学龄初期儿童的最有吸引力的精神需要的地方,才会有学习的愿望,这种愿望才能确立起来。学生在读些什么,是怎样读的,读后在他们的精神生活中留下什么痕迹?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我们不准备就课外阅读的内容问题提出广泛的建议。一个深思熟悉的教师,从他开始儿童工作的最初几天起,他就在周密地考虑:在小学期间,应当让每一个学生阅读(和反复地阅读)哪些书。当然,图书馆里一定要备有这些书。不如此,学校就会从智力文明的策源地变成死记硬背占统治地位的场所。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尝到这种航行的幸福,感到自己是一个敢于独自闯进人类智慧的无际海洋的勇士。
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独立阅读在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也影响着他的学习态度。我们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在童年时期,就阅读一些关于自然界、关于本民族的英勇的过去、关于苏维埃人在伟大卫国战争时期为祖国的自由和独立而进行的斗争以及关于文化、科学、教育的优秀作品。我们在几十年时间内编订了一个“童年阅读书目”,其中包括每一个学生在小学期间应当阅读的250种书的名称。我们仔细地为这个书目挑选图书,所选的书籍一定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认识价值。这些书籍将作为宝贵的财富进入学生的精神生活。在这些图书中,关于英雄人物的书籍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些英雄人物成为孩子们摹仿的榜样。真正的教育开始于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开始于儿童对人的道德高尚和伟大的向往。
如果一个人没有在童年时期就体验过面对书籍进行深思的激动人心的欢乐,那就很难设想会有完满的教育。阅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因为人在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摹仿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为人。阅读和面对书籍思考,应成为学生的一种智力需要。这一点对于培养思维素养也是极其重要的,没有思维素养,也就不可能有对学习的渴求和不断掌握新知识的愿望。
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由于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纲规定的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
思想好比火星儿:一颗火星儿会点燃另一颗火星儿。一个深思熟虑的教师和班主任,总是力求在集体中创造一种共同热爱科学和渴求知识的气氛,使智力兴趣成为一些线索,以其真挚的、复杂的关系——即思维的相互关系把一个个的学生连接在一起。早在小学的时候,就要设法使儿童不仅自己热爱学习,而且把自己对知识的热爱转移给同学们,使这种智力情感激励别的学生。建立在思维基础上的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应当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有经验的教师们都时常跟儿童进行一些关于书籍和创作的谈话。让儿童给同学们讲述一些使他感到激动的事情,会使他要在智力上变得更丰富的志向确立起来;他给别人讲述的思想越多,他自己就会变得越丰富。
创作活动对于建立一个完善的儿童集体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里首先是指语言的创作。我们学校低年级的每一位教师都经常举行儿童创作的晨会。儿童在会上朗读自己写的故事和诗歌。这基本上就是让儿童用艺术的形式,把自己所看到的,以及感到有趣、惊奇和激动的事物表达出来。思维的火花在于它的情感色彩。使一个人感到激动的事,也会使别的人感到激动。例如,一个学生向同学们朗读他写的一篇关于冬天的早晨的作文。他是观察了自然界的现象,为赞叹它的美而写出这篇作文的。当孩子们听着他的朗读时,就体验到对于思考的迷恋。于是,每一个人都想在创作上尝试一下自己的力量。
可能有人会问,如果儿童还达不到这样的创作水平,即一个学生的思想还不能感染别的学生,它的美还不足以激起别人的创作愿望,那该怎么办呢?根据我的亲身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出来首倡,点亮第一颗火花。我自己写一篇关于使我激动、入迷的事物的作文。我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孩子们,在他们的智慧和心灵中激发所需要的意向。
创作是独立思维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儿童认识到自己思考的欢乐,体验到一个创作者的精神上的满足。让每一个学生都做到这一点是多么重要啊!没有智育就不可设想会有完满的教学,而智育正在于使儿童用语言的手段进行创作时,感到自己是一个作者,为把生活、自然界、人与人的关系的美变成思想美而感到由衷的喜悦。
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追求知识的愿望,是靠儿童的虽不轻松然而快乐的、诱人的、出于自愿劳动所创造的千万条根须日以继夜、不知疲劳的工作来滋养的。然而只有使力量的付出跟儿童的自尊感密不可分的时候,他的劳动才能成为快乐的、诱人的、自愿的劳动。必须使儿童感到自己是一个劳动者,使他为自己的努力所达到的劳动成果而感到自豪。培养自豪感也就意味着在儿童心灵中树立一种要成为思考者的愿望。这是整部教育学中最精细微妙的领域之一。没有由于脑力劳动而激发起来的自豪感,也就没有教学过程中的教育,也就谈不上教学与教育的统一。
为了使我们的孩子始终感到对知识的渴求,为了使学习愿望成为他们并不轻松的脑力劳动的主要动力,我们必须关心整个学校教学的这一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儿童的脑力劳动对象既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也应当有适当的难度。只有在脑力劳动对儿童的力量进行一定的考验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儿童具有一个“思考的劳动者”的自尊感。儿童胜利地经受了这种考验,怀着自豪而欢乐的心情回顾走过的道路,能够对自己说:“这是我找到的。这是我发现的。”
让我们举例说明我们是怎样树立这种思考劳动者的自尊感的。我们给二年级学生读了一道应用题:“建成了每幢有9套住宅的房屋4幢和每幢有4套住宅的房屋9幢。已有1/9的住宅里住了人,问还剩下几套住宅没有住人?”我们已经训练了孩子们,对于这样难度的应用题,在二年级一般地都用口头解答。课堂上笼罩着一种集中精力进行思考的气氛。孩子们要先记住已知数(条件),理解它们之间的依存性,然后开始计算。
在应用题没有解答出来以前,孩子们是不动笔的,只有作业都完成以后,他们才把答案写在一张小纸上。教师在课桌当中走着,看见有谁已经做好了作业,就给那些思维最敏捷的学生再发一张卡片,上面布置新的更难一些的题目。在我们把应用题读过后,只经过5、6分钟,有几个孩子的眼睛里就闪耀着快乐的火花:得到了正确的答案。由于受到成功的鼓舞,这些孩子得乐意再做更难的题目。我们看到,又有一批批孩子的眼睛里露出快乐的闪光。可是班里有一个差生尤拉,学习很差。我们专门为他把题目重读一遍。我们看到,这孩子是多么艰难地但终于弄懂了各个已知数之间的依存关系。尤拉只是理解了应用题,但他也为此感到高兴。我们也应当善于对儿童思考的这一点胜利给予评价。尤拉在我们的帮助下,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读着那些已知数。我们知道尤拉的记忆力很差。这孩子单是思考应用题的条件就费了10来分钟。对他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接着他转入计算。我们又一次跟他把应用题的已知数重复一遍。计算正在正确地进行,孩子感到高兴,我们也跟他一起感到高兴。但是突然又出现了困难:又有什么已知数忘记了。孩子付出那么大的劳动而在构筑的房屋又倒塌了。我们又跟尤拉一起重复 应用题的条件,这孩子又抓住了原来断了的思路。当作业已几乎进行到底的时候,又有什么东西忘记了。我们还是耐心地给他解释几遍,让他再进行思考。
终于,尤拉把答案写在纸上了。孩子为他的成功而欢欣鼓舞。在他的精神上,有一种难以表达的欢乐:这胜利是他经过艰苦努力而得来的!正是这种发现的欢乐,这种靠自己的努力而完成作业的欢乐,才是人的自尊感的源泉。这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它能在儿童的心灵中激发出新的思考的能源。我们要珍惜这种力量。我们要千万谨慎地防止儿童的脑力劳动得不到任何结果的现象。一个孩子,只要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的学习愿望就会消失,因为实际上劳动本身也不存在了。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就在于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和体验到取得胜利的欢乐。
在有经验的教师的教育实验中,最困难、最复杂的问题,正是如何使最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体验到思考劳动者的自豪感。有时候,要把一个孩子引到一个胜利的高处,像我们引导尤拉那样,需要花费一星期、两星期甚至更多的时间。是的,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求有巨大的耐心和对儿童的创造力充满信心的啊。
总批:
创造性的活动有时可以引起孩子很大的兴趣,孩子们都愿意尝试一些新鲜的东西。但是我们更要关注如何让一样新鲜的事物保鲜,并且产生充分的作用和影响。

42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 页 2 Empty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周六 四月 27, 2013 6:28 am

少科站叶梦得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为了使学生在智力上和精神上得到成长,就必须使他有对知识的渴求和有掌握知识的愿望。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使我深信,儿童的学习愿望是一些细小的源泉,它们汇合成“教学与教育的统一”的大河。怎样才能打开这些源泉呢?怎样才能使它们不致淤塞呢?怎样才能防止儿童对学习漠不关心的现象呢?遗憾的是,我们当教师的人经常会遇到这样令人忧虑的现象:儿童在入学的时候是带来渴求知识的火花的,但是这点火花很快就熄灭了,而产生了教学上最凶恶最可怕的敌人——儿童对学习的冷淡态度。
或者可以这样说:怎样安排班级和学校的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才能使儿童希望自己今天在精神上变得比昨天更丰富,在智力上变得比昨天更聪明,使他感觉和体验到自己在智力上和思想上的成长,为此而感到自豪,使这些情感成为激发儿童去克服困难的动力呢?要知道,儿童想要好好学习的愿望,是跟他乐观地感知世界(认识周围世界,特别是自我认识)不可分割的。很明显,如果儿童对学习没有一种欢乐的喜爱,没有付出紧张的精神努力去发现真理,并在真理面前感到激动和惊奇,那是谈不上热爱科学、热爱知识的。
为了使儿童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他有一种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我们应当经常关心的是: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把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在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我们想让儿童高高兴兴地学习的话,那就无论如何不能用学校常用的那些方法来局限儿童的智力生活,即一味地要求他识记、背诵和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而把知识再现出来。
顺便说明一下,我不希望给读者留下这样的印象,好像作者对识记和背诵抱着轻视的态度。不,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如果把教学变成单纯的记忆活动,那么它就变成了无的放矢的教学,因为只有在把记忆的努力和思考的努力结合起来,只有在对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性深入思考的时候,才可能有真正的智力发展。
要使小学生的智力生活丰富多彩,就必须保持思考和记忆的和谐。尊敬的同行们,让我们一起来关心这件事:在小学里,首先要使儿童善于思考,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寻根究底地去探索真理,在认识的世界里去漫游。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好学生。这里我想介绍一下我校低年级教师所取得的一些经验。在我们学校,对儿童的教学是在他们入学前的一年里(即预备班里)就开始的。儿童们生活在一个对他们来说十分有趣的思考的世界里。我们对这些学前儿童进行一种被称为“思维课”的特别的活动。这种活动,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到思维的源泉那儿去旅行。我们带领孩子们到花园里、树林里、湖岸边去,在他们面前展示出各种事物、现象、关系和依存性的极其多种多样的细微差别和各方各面。一个人由于看见世界,他就不会成为消极的观察者,而是成为真理的发现者,由此便产生了活的思想。我们认为,只有在我们教会自己的学生积极地看见世界的情况下,才能防止儿童眼睛里那种好奇的火花熄灭下去。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大家知道,儿童对于从周围世界里以及日后从他本身里所揭示出来的东西的强烈兴趣,是他渴望知识、追求认识真理的志向的源泉。譬如,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懂得了这样一条引人入胜的真理:太阳是生命的源泉;不管生命是以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只有阳光才能使它苏醒。这一真理在孩子们的内心引起很大的激动。在孩子们面前,产生了各种猜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联系和关系,虽然他们还不理解这些联系和关系的实质,但是他们很想去理解它。当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把握住一个真理以后,他就借助它去解释许多新的现象。但是,儿童理解了的东西越多,也就会产生更多的不理解的东西,于是他就会更加积极地思考,对知识的追求就更加迫切。这种精神状态,能使儿童的智慧对于一切必须识记的东西具有特殊的敏感性。一个人勤于思考,能靠自己的努力去发现真理。他也就会以巨大的积极性和强烈的兴趣去感知和识记。
为了创造思维和记忆之间的和谐,需要到自然界里去上一系列这样的思维课(从预备班到四年级末,共5年)。这一套思维课是我们训练思考的学校,没有它,我们就很难设想不仅在小学的所有课堂上,而且在以后的教学和智力发展各阶段,会有完满而有效的脑力劳动。这种训练思维的学校,是发展创造性智力的基础,是为了掌握一批批新的知识所必不可少的。我校低年级的全体教师认为,思维课的教育意义,首先在于它能使知识得到经常不断的运用。要培养儿童的学习愿望,正是需要让儿童在小学里掌握的知识不致成为死的堆积物,不要把它们堆放在儿童的头脑里,仅仅为了教师在一定的时间从这个“堆栈”里取出来检查一下。所谓发展智力,这就是使知识处于运动之中,处于运用之中。(看到这句话让我想到了一个很有趣的话题,随便涉及的领域有所不同,但是它们揭示出的道理可能会不谋而合。高中时期,我练了三年的跆拳道,在力量训练时,教练告诉我们不要去追求肌肉的体积大小,那通常是健身房中锻炼出来的健美人的身材;作为竞技类体育,我们所要追求的是肌肉的爆发力和灵敏度,这样才能真正地运用到实战中去。同样的,在学生的学习中,我们不能追求一味地死记硬背,更多地要进行思维的训练,让头脑“运动”起来,随时可用。)充满乐观情绪的自我认识是儿童渴求知识的前提条件。要培养这种乐观的自我认识,就要使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认识到:知识能变成他的思维和劳动的工具,他可以通过运用知识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表现自己的为人。在思维课上进行着一种复杂的过程,这就是个性在创造性的思维中,在对待周围世界的现象的态度中,在解释和深刻理解这些现象中进行的自我表现的过程。正是在这里,在儿童的好钻研的智慧与直接接触到周围世界的现象之间、人的劳动与世界之间的极其精细的相互关系的时候,才能激发和表现出儿童的积极的智力;正是在这里,他才第一次感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才能学会珍视信念,因为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东西是特别宝贵的。
我们深信,由于上了思维课,学生变得善于思考了。当然,这种思维课并不是什么万能的东西,也不是培养智力和学习愿望的唯一手段。但是,考虑到儿童的感知和思维的年龄特点,这可能是形成学生对脑力劳动和对自己本身的观点和态度的最适当的手段。而最主要的是:早在学龄初期,就要使一个人自觉地珍视他的善于思考的个性。离开这一点,那就根本谈不上有自觉地掌握知识的志向。
一个年纪幼小的人,由于经常不断地亲身感觉和体验到运用知识的欢乐,感觉和体验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的自豪,他就会把这种对待周围世界的态度迁移到自己身上和书籍上来。我们教给儿童观察自然界,是为了教会他读书,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爱钻研、会思考的读者,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这跟仅仅教会学生流利地朗读并不是一码事儿。只有当儿童的智力生活是在书籍中度过的时候,他的学习愿望才能确立起来。然而,许多学校的一个最大的弊病,正在于精神生活中缺乏书籍。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学校,那里的图书馆的书架上,正好没有供学龄初期儿童阅读的书籍。我们提倡阅读,并不单单是为了让儿童找点可做的事情,而是为了让他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
现在,书籍正面临着跟其他的信息来源(电影、电视、录音带等等)进行竞争的局面。因此,即使在那些有好书供学生阅读的地方,书籍也会经常摆在书架上,成为“沉睡的巨人”。
我们认为,教育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这场竞争中,要使书籍始终成为胜利者。只有在书籍成为学龄初期儿童的最有吸引力的精神需要的地方,才会有学习的愿望,这种愿望才能确立起来。学生在读些什么,是怎样读的,读后在他们的精神生活中留下什么痕迹?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我们不准备就课外阅读的内容问题提出广泛的建议。一个深思熟悉的教师,从他开始儿童工作的最初几天起,他就在周密地考虑:在小学期间,应当让每一个学生阅读(和反复地阅读)哪些书。当然,图书馆里一定要备有这些书。不如此,学校就会从智力文明的策源地变成死记硬背占统治地位的场所。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尝到这种航行的幸福,感到自己是一个敢于独自闯进人类智慧的无际海洋的勇士。
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独立阅读在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也影响着他的学习态度。我们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在童年时期,就阅读一些关于自然界、关于本民族的英勇的过去、关于苏维埃人在伟大卫国战争时期为祖国的自由和独立而进行的斗争以及关于文化、科学、教育的优秀作品。我们在几十年时间内编订了一个“童年阅读书目”,其中包括每一个学生在小学期间应当阅读的250种书的名称。我们仔细地为这个书目挑选图书,所选的书籍一定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认识价值。这些书籍将作为宝贵的财富进入学生的精神生活。在这些图书中,关于英雄人物的书籍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些英雄人物成为孩子们摹仿的榜样。真正的教育开始于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开始于儿童对人的道德高尚和伟大的向往。
如果一个人没有在童年时期就体验过面对书籍进行深思的激动人心的欢乐,那就很难设想会有完满的教育。阅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因为人在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摹仿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为人。阅读和面对书籍思考,应成为学生的一种智力需要。这一点对于培养思维素养也是极其重要的,没有思维素养,也就不可能有对学习的渴求和不断掌握新知识的愿望。
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由于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纲规定的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
思想好比火星儿:一颗火星儿会点燃另一颗火星儿。一个深思熟虑的教师和班主任,总是力求在集体中创造一种共同热爱科学和渴求知识的气氛,使智力兴趣成为一些线索,以其真挚的、复杂的关系——即思维的相互关系把一个个的学生连接在一起。早在小学的时候,就要设法使儿童不仅自己热爱学习,而且把自己对知识的热爱转移给同学们,使这种智力情感激励别的学生。建立在思维基础上的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应当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有经验的教师们都时常跟儿童进行一些关于书籍和创作的谈话。让儿童给同学们讲述一些使他感到激动的事情,会使他要在智力上变得更丰富的志向确立起来;他给别人讲述的思想越多,他自己就会变得越丰富。
创作活动对于建立一个完善的儿童集体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里首先是指语言的创作。我们学校低年级的每一位教师都经常举行儿童创作的晨会。儿童在会上朗读自己写的故事和诗歌。这基本上就是让儿童用艺术的形式,把自己所看到的,以及感到有趣、惊奇和激动的事物表达出来。思维的火花在于它的情感色彩。使一个人感到激动的事,也会使别的人感到激动。例如,一个学生向同学们朗读他写的一篇关于冬天的早晨的作文。他是观察了自然界的现象,为赞叹它的美而写出这篇作文的。当孩子们听着他的朗读时,就体验到对于思考的迷恋。于是,每一个人都想在创作上尝试一下自己的力量。
可能有人会问,如果儿童还达不到这样的创作水平,即一个学生的思想还不能感染别的学生,它的美还不足以激起别人的创作愿望,那该怎么办呢?根据我的亲身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出来首倡,点亮第一颗火花。我自己写一篇关于使我激动、入迷的事物的作文。我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孩子们,在他们的智慧和心灵中激发所需要的意向。
创作是独立思维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儿童认识到自己思考的欢乐,体验到一个创作者的精神上的满足。让每一个学生都做到这一点是多么重要啊!没有智育就不可设想会有完满的教学,而智育正在于使儿童用语言的手段进行创作时,感到自己是一个作者,为把生活、自然界、人与人的关系的美变成思想美而感到由衷的喜悦。
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追求知识的愿望,是靠儿童的虽不轻松然而快乐的、诱人的、出于自愿劳动所创造的千万条根须日以继夜、不知疲劳的工作来滋养的。然而只有使力量的付出跟儿童的自尊感密不可分的时候,他的劳动才能成为快乐的、诱人的、自愿的劳动。必须使儿童感到自己是一个劳动者,使他为自己的努力所达到的劳动成果而感到自豪。培养自豪感也就意味着在儿童心灵中树立一种要成为思考者的愿望。这是整部教育学中最精细微妙的领域之一。没有由于脑力劳动而激发起来的自豪感,也就没有教学过程中的教育,也就谈不上教学与教育的统一。
为了使我们的孩子始终感到对知识的渴求,为了使学习愿望成为他们并不轻松的脑力劳动的主要动力,我们必须关心整个学校教学的这一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儿童的脑力劳动对象既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也应当有适当的难度。只有在脑力劳动对儿童的力量进行一定的考验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儿童具有一个“思考的劳动者”的自尊感。儿童胜利地经受了这种考验,怀着自豪而欢乐的心情回顾走过的道路,能够对自己说:“这是我找到的。这是我发现的。”
让我们举例说明我们是怎样树立这种思考劳动者的自尊感的。我们给二年级学生读了一道应用题:“建成了每幢有9套住宅的房屋4幢和每幢有4套住宅的房屋9幢。已有1/9的住宅里住了人,问还剩下几套住宅没有住人?”我们已经训练了孩子们,对于这样难度的应用题,在二年级一般地都用口头解答。课堂上笼罩着一种集中精力进行思考的气氛。孩子们要先记住已知数(条件),理解它们之间的依存性,然后开始计算。
在应用题没有解答出来以前,孩子们是不动笔的,只有作业都完成以后,他们才把答案写在一张小纸上。教师在课桌当中走着,看见有谁已经做好了作业,就给那些思维最敏捷的学生再发一张卡片,上面布置新的更难一些的题目。在我们把应用题读过后,只经过5、6分钟,有几个孩子的眼睛里就闪耀着快乐的火花:得到了正确的答案。由于受到成功的鼓舞,这些孩子得乐意再做更难的题目。我们看到,又有一批批孩子的眼睛里露出快乐的闪光。可是班里有一个差生尤拉,学习很差。我们专门为他把题目重读一遍。我们看到,这孩子是多么艰难地但终于弄懂了各个已知数之间的依存关系。尤拉只是理解了应用题,但他也为此感到高兴。我们也应当善于对儿童思考的这一点胜利给予评价。尤拉在我们的帮助下,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读着那些已知数。我们知道尤拉的记忆力很差。这孩子单是思考应用题的条件就费了10来分钟。对他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接着他转入计算。我们又一次跟他把应用题的已知数重复一遍。计算正在正确地进行,孩子感到高兴,我们也跟他一起感到高兴。但是突然又出现了困难:又有什么已知数忘记了。孩子付出那么大的劳动而在构筑的房屋又倒塌了。我们又跟尤拉一起重复 应用题的条件,这孩子又抓住了原来断了的思路。当作业已几乎进行到底的时候,又有什么东西忘记了。我们还是耐心地给他解释几遍,让他再进行思考。
终于,尤拉把答案写在纸上了。孩子为他的成功而欢欣鼓舞。在他的精神上,有一种难以表达的欢乐:这胜利是他经过艰苦努力而得来的!正是这种发现的欢乐,这种靠自己的努力而完成作业的欢乐,才是人的自尊感的源泉。这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它能在儿童的心灵中激发出新的思考的能源。我们要珍惜这种力量。我们要千万谨慎地防止儿童的脑力劳动得不到任何结果的现象。一个孩子,只要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的学习愿望就会消失,因为实际上劳动本身也不存在了。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就在于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和体验到取得胜利的欢乐。
在有经验的教师的教育实验中,最困难、最复杂的问题,正是如何使最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体验到思考劳动者的自豪感。有时候,要把一个孩子引到一个胜利的高处,像我们引导尤拉那样,需要花费一星期、两星期甚至更多的时间。是的,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求有巨大的耐心和对儿童的创造力充满信心的啊。

43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 页 2 Empty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周日 五月 05, 2013 12:57 pm

大华小学 戴祺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为了使学生在智力上和精神上得到成长,就必须使他有对知识的渴求和有掌握知识的愿望。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使我深信,儿童的学习愿望是一些细小的源泉,它们汇合成“教学与教育的统一”的大河。怎样才能打开这些源泉呢?怎样才能使它们不致淤塞呢?怎样才能防止儿童对学习漠不关心的现象呢?遗憾的是,我们当教师的人经常会遇到这样令人忧虑的现象:儿童在入学的时候是带来渴求知识的火花的,但是这点火花很快就熄灭了,而产生了教学上最凶恶最可怕的敌人——儿童对学习的冷淡态度。 (一旦儿童在主观上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学习将会变得十分困难。)
或者可以这样说:怎样安排班级和学校的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才能使儿童希望自己今天在精神上变得比昨天更丰富,在智力上变得比昨天更聪明,使他感觉和体验到自己在智力上和思想上的成长,为此而感到自豪,使这些情感成为激发儿童去克服困难的动力呢?要知道,儿童想要好好学习的愿望,是跟他乐观地感知世界(认识周围世界,特别是自我认识)不可分割的。很明显,如果儿童对学习没有一种欢乐的喜爱,没有付出紧张的精神努力去发现真理,并在真理面前感到激动和惊奇,那是谈不上热爱科学、热爱知识的。
为了使儿童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他有一种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我们应当经常关心的是: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把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在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我们想让儿童高高兴兴地学习的话,那就无论如何不能用学校常用的那些方法来局限儿童的智力生活,即一味地要求他识记、背诵和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而把知识再现出来。
顺便说明一下,我不希望给读者留下这样的印象,好像作者对识记和背诵抱着轻视的态度。不,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如果把教学变成单纯的记忆活动,那么它就变成了无的放矢的教学,因为只有在把记忆的努力和思考的努力结合起来,只有在对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性深入思考的时候,才可能有真正的智力发展。 (只记忆不思考或只思考不记忆对学习来说都是无用功,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学习的最佳状态。培养学生边记忆边思考的学习习惯是日常课堂中的要点所在,尤其对于英语学科来说。)
要使小学生的智力生活丰富多彩,就必须保持思考和记忆的和谐。尊敬的同行们,让我们一起来关心这件事:在小学里,首先要使儿童善于思考,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寻根究底地去探索真理,在认识的世界里去漫游。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好学生。这里我想介绍一下我校低年级教师所取得的一些经验。在我们学校,对儿童的教学是在他们入学前的一年里(即预备班里)就开始的。儿童们生活在一个对他们来说十分有趣的思考的世界里。我们对这些学前儿童进行一种被称为“思维课”的特别的活动。这种活动,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到思维的源泉那儿去旅行。我们带领孩子们到花园里、树林里、湖岸边去,在他们面前展示出各种事物、现象、关系和依存性的极其多种多样的细微差别和各方各面。一个人由于看见世界,他就不会成为消极的观察者,而是成为真理的发现者,由此便产生了活的思想。我们认为,只有在我们教会自己的学生积极地看见世界的情况下,才能防止儿童眼睛里那种好奇的火花熄灭下去。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大家知道,儿童对于从周围世界里以及日后从他本身里所揭示出来的东西的强烈兴趣,是他渴望知识、追求认识真理的志向的源泉。譬如,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懂得了这样一条引人入胜的真理:太阳是生命的源泉;不管生命是以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只有阳光才能使它苏醒。这一真理在孩子们的内心引起很大的激动。在孩子们面前,产生了各种猜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联系和关系,虽然他们还不理解这些联系和关系的实质,但是他们很想去理解它。当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把握住一个真理以后,他就借助它去解释许多新的现象。但是,儿童理解了的东西越多,也就会产生更多的不理解的东西,于是他就会更加积极地思考,对知识的追求就更加迫切。这种精神状态,能使儿童的智慧对于一切必须识记的东西具有特殊的敏感性。一个人勤于思考,能靠自己的努力去发现真理。他也就会以巨大的积极性和强烈的兴趣去感知和识记。
为了创造思维和记忆之间的和谐,需要到自然界里去上一系列这样的思维课(从预备班到四年级末,共5年)。这一套思维课是我们训练思考的学校,没有它,我们就很难设想不仅在小学的所有课堂上,而且在以后的教学和智力发展各阶段,会有完满而有效的脑力劳动。这种训练思维的学校,是发展创造性智力的基础,是为了掌握一批批新的知识所必不可少的。我校低年级的全体教师认为,思维课的教育意义,首先在于它能使知识得到经常不断的运用。要培养儿童的学习愿望,正是需要让儿童在小学里掌握的知识不致成为死的堆积物,不要把它们堆放在儿童的头脑里,仅仅为了教师在一定的时间从这个“堆栈”里取出来检查一下。所谓发展智力,这就是使知识处于运动之中,处于运用之中。充满乐观情绪的自我认识是儿童渴求知识的前提条件。要培养这种乐观的自我认识,就要使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认识到:知识能变成他的思维和劳动的工具,他可以通过运用知识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表现自己的为人。在思维课上进行着一种复杂的过程,这就是个性在创造性的思维中,在对待周围世界的现象的态度中,在解释和深刻理解这些现象中进行的自我表现的过程。正是在这里,在儿童的好钻研的智慧与直接接触到周围世界的现象之间、人的劳动与世界之间的极其精细的相互关系的时候,才能激发和表现出儿童的积极的智力;正是在这里,他才第一次感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才能学会珍视信念,因为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东西是特别宝贵的。
我们深信,由于上了思维课,学生变得善于思考了。当然,这种思维课并不是什么万能的东西,也不是培养智力和学习愿望的唯一手段。但是,考虑到儿童的感知和思维的年龄特点,这可能是形成学生对脑力劳动和对自己本身的观点和态度的最适当的手段。而最主要的是:早在学龄初期,就要使一个人自觉地珍视他的善于思考的个性。离开这一点,那就根本谈不上有自觉地掌握知识的志向。
一个年纪幼小的人,由于经常不断地亲身感觉和体验到运用知识的欢乐,感觉和体验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的自豪,他就会把这种对待周围世界的态度迁移到自己身上和书籍上来。(也就是说,主动思考是从年幼时就要开始培养的。)我们教给儿童观察自然界,是为了教会他读书,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爱钻研、会思考的读者,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这跟仅仅教会学生流利地朗读并不是一码事儿。只有当儿童的智力生活是在书籍中度过的时候,他的学习愿望才能确立起来。然而,许多学校的一个最大的弊病,正在于精神生活中缺乏书籍。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学校,那里的图书馆的书架上,正好没有供学龄初期儿童阅读的书籍。我们提倡阅读,并不单单是为了让儿童找点可做的事情,而是为了让他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
现在,书籍正面临着跟其他的信息来源(电影、电视、录音带等等)进行竞争的局面。因此,即使在那些有好书供学生阅读的地方,书籍也会经常摆在书架上,成为“沉睡的巨人”。(在当今越来越高科技的信息社会中,这个现象显得越发泛滥。)
我们认为,教育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这场竞争中,要使书籍始终成为胜利者。只有在书籍成为学龄初期儿童的最有吸引力的精神需要的地方,才会有学习的愿望,这种愿望才能确立起来。学生在读些什么,是怎样读的,读后在他们的精神生活中留下什么痕迹?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不准备就课外阅读的内容问题提出广泛的建议。一个深思熟虑的教师,从他开始儿童工作的最初几天起,他就在周密地考虑:在小学期间,应当让每一个学生阅读(和反复地阅读)哪些书。当然,图书馆里一定要备有这些书。不如此,学校就会从智力文明的策源地变成死记硬背占统治地位的场所。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尝到这种航行的幸福,感到自己是一个敢于独自闯进人类智慧的无际海洋的勇士。
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独立阅读在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也影响着他的学习态度。我们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在童年时期,就阅读一些关于自然界、关于本民族的英勇的过去、关于苏维埃人在伟大卫国战争时期为祖国的自由和独立而进行的斗争以及关于文化、科学、教育的优秀作品。我们在几十年时间内编订了一个“童年阅读书目”,其中包括每一个学生在小学期间应当阅读的250种书的名称。我们仔细地为这个书目挑选图书,所选的书籍一定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认识价值。这些书籍将作为宝贵的财富进入学生的精神生活。在这些图书中,关于英雄人物的书籍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些英雄人物成为孩子们摹仿的榜样。真正的教育开始于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开始于儿童对人的道德高尚和伟大的向往。
如果一个人没有在童年时期就体验过面对书籍进行深思的激动人心的欢乐,那就很难设想会有完满的教育。阅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因为人在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摹仿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为人。阅读和面对书籍思考,应成为学生的一种智力需要。这一点对于培养思维素养也是极其重要的,没有思维素养,也就不可能有对学习的渴求和不断掌握新知识的愿望。
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由于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纲规定的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
思想好比火星儿:一颗火星儿会点燃另一颗火星儿。一个深思熟虑的教师和班主任,总是力求在集体中创造一种共同热爱科学和渴求知识的气氛,使智力兴趣成为一些线索,以其真挚的、复杂的关系——即思维的相互关系把一个个的学生连接在一起。早在小学的时候,就要设法使儿童不仅自己热爱学习,而且把自己对知识的热爱转移给同学们,使这种智力情感激励别的学生。建立在思维基础上的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应当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有经验的教师们都时常跟儿童进行一些关于书籍和创作的谈话。让儿童给同学们讲述一些使他感到激动的事情,会使他要在智力上变得更丰富的志向确立起来;他给别人讲述的思想越多,他自己就会变得越丰富。
创作活动对于建立一个完善的儿童集体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里首先是指语言的创作。我们学校低年级的每一位教师都经常举行儿童创作的晨会。儿童在会上朗读自己写的故事和诗歌。这基本上就是让儿童用艺术的形式,把自己所看到的,以及感到有趣、惊奇和激动的事物表达出来。思维的火花在于它的情感色彩。使一个人感到激动的事,也会使别的人感到激动。例如,一个学生向同学们朗读他写的一篇关于冬天的早晨的作文。他是观察了自然界的现象,为赞叹它的美而写出这篇作文的。当孩子们听着他的朗读时,就体验到对于思考的迷恋。于是,每一个人都想在创作上尝试一下自己的力量。
可能有人会问,如果儿童还达不到这样的创作水平,即一个学生的思想还不能感染别的学生,它的美还不足以激起别人的创作愿望,那该怎么办呢?根据我的亲身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出来首倡,点亮第一颗火花。我自己写一篇关于使我激动、入迷的事物的作文。我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孩子们,在他们的智慧和心灵中激发所需要的意向。
创作是独立思维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儿童认识到自己思考的欢乐,体验到一个创作者的精神上的满足。让每一个学生都做到这一点是多么重要啊!没有智育就不可设想会有完满的教学,而智育正在于使儿童用语言的手段进行创作时,感到自己是一个作者,为把生活、自然界、人与人的关系的美变成思想美而感到由衷的喜悦。
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追求知识的愿望,是靠儿童的虽不轻松然而快乐的、诱人的、出于自愿劳动所创造的千万条根须日以继夜、不知疲劳的工作来滋养的。然而只有使力量的付出跟儿童的自尊感密不可分的时候,他的劳动才能成为快乐的、诱人的、自愿的劳动。必须使儿童感到自己是一个劳动者,使他为自己的努力所达到的劳动成果而感到自豪。培养自豪感也就意味着在儿童心灵中树立一种要成为思考者的愿望。这是整部教育学中最精细微妙的领域之一。没有由于脑力劳动而激发起来的自豪感,也就没有教学过程中的教育,也就谈不上教学与教育的统一。
为了使我们的孩子始终感到对知识的渴求,为了使学习愿望成为他们并不轻松的脑力劳动的主要动力,我们必须关心整个学校教学的这一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儿童的脑力劳动对象既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也应当有适当的难度。只有在脑力劳动对儿童的力量进行一定的考验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儿童具有一个“思考的劳动者”的自尊感。儿童胜利地经受了这种考验,怀着自豪而欢乐的心情回顾走过的道路,能够对自己说:“这是我找到的。这是我发现的。”
让我们举例说明我们是怎样树立这种思考劳动者的自尊感的。我们给二年级学生读了一道应用题:“建成了每幢有9套住宅的房屋4幢和每幢有4套住宅的房屋9幢。已有1/9的住宅里住了人,问还剩下几套住宅没有住人?”我们已经训练了孩子们,对于这样难度的应用题,在二年级一般地都用口头解答。课堂上笼罩着一种集中精力进行思考的气氛。孩子们要先记住已知数(条件),理解它们之间的依存性,然后开始计算。
在应用题没有解答出来以前,孩子们是不动笔的,只有作业都完成以后,他们才把答案写在一张小纸上。教师在课桌当中走着,看见有谁已经做好了作业,就给那些思维最敏捷的学生再发一张卡片,上面布置新的更难一些的题目。在我们把应用题读过后,只经过5、6分钟,有几个孩子的眼睛里就闪耀着快乐的火花:得到了正确的答案。由于受到成功的鼓舞,这些孩子得乐意再做更难的题目。我们看到,又有一批批孩子的眼睛里露出快乐的闪光。可是班里有一个差生尤拉,学习很差。我们专门为他把题目重读一遍。我们看到,这孩子是多么艰难地但终于弄懂了各个已知数之间的依存关系。尤拉只是理解了应用题,但他也为此感到高兴。我们也应当善于对儿童思考的这一点胜利给予评价。(对于后进生,鼓励是再重要不过的。即使是再细微的成就,教师也要及时给予相应的肯定,这是他们前行的动力。)尤拉在我们的帮助下,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读着那些已知数。我们知道尤拉的记忆力很差。这孩子单是思考应用题的条件就费了10来分钟。对他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接着他转入计算。我们又一次跟他把应用题的已知数重复一遍。计算正在正确地进行,孩子感到高兴,我们也跟他一起感到高兴。但是突然又出现了困难:又有什么已知数忘记了。孩子付出那么大的劳动而在构筑的房屋又倒塌了。我们又跟尤拉一起重复 应用题的条件,这孩子又抓住了原来断了的思路。当作业已几乎进行到底的时候,又有什么东西忘记了。我们还是耐心地给他解释几遍,让他再进行思考。
终于,尤拉把答案写在纸上了。孩子为他的成功而欢欣鼓舞。在他的精神上,有一种难以表达的欢乐:这胜利是他经过艰苦努力而得来的!正是这种发现的欢乐,这种靠自己的努力而完成作业的欢乐,才是人的自尊感的源泉。这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它能在儿童的心灵中激发出新的思考的能源。我们要珍惜这种力量。我们要千万谨慎地防止儿童的脑力劳动得不到任何结果的现象。一个孩子,只要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的学习愿望就会消失,因为实际上劳动本身也不存在了。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就在于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和体验到取得胜利的欢乐。
在有经验的教师的教育实验中,最困难、最复杂的问题,正是如何使最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体验到思考劳动者的自豪感。有时候,要把一个孩子引到一个胜利的高处,像我们引导尤拉那样,需要花费一星期、两星期甚至更多的时间。是的,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求有巨大的耐心和对儿童的创造力充满信心的啊。
“没有由于脑力劳动而激发起来的自豪感,也就没有教学过程中的教育,也就谈不上教学与教育的统一。”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也发现,学生,尤其是年纪尚小的小学生,他们的学习动力除了来自于外部的压力,其实更重要的是源于对成就感的追求。教师的一句不经意的鼓励或赞美,都会意外地激起他们学习的斗志。因为这是他们通过思考得来的“成就”。因此,面对小学生们,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后进生,鼓励与赞美来的尤为重要。不断地给他们“添砖加瓦”,他们才会产生前进的动力。

44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 页 2 Empty 回复: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周六 六月 01, 2013 2:23 pm

四季万科陆珲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为了使学生在智力上和精神上得到成长,就必须使他有对知识的渴求和有掌握知识的愿望。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使我深信,儿童的学习愿望是一些细小的源泉,它们汇合成“教学与教育的统一”的大河。怎样才能打开这些源泉呢?怎样才能使它们不致淤塞呢?怎样才能防止儿童对学习漠不关心的现象呢?遗憾的是,我们当教师的人经常会遇到这样令人忧虑的现象:儿童在入学的时候是带来渴求知识的火花的,但是这点火花很快就熄灭了,而产生了教学上最凶恶最可怕的敌人——儿童对学习的冷淡态度。
   或者可以这样说:怎样安排班级和学校的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才能使儿童希望自己今天在精神上变得比昨天更丰富,在智力上变得比昨天更聪明,使他感觉和体验到自己在智力上和思想上的成长,为此而感到自豪,使这些情感成为激发儿童去克服困难的动力呢?要知道,儿童想要好好学习的愿望,是跟他乐观地感知世界(认识周围世界,特别是自我认识)不可分割的。很明显,如果儿童对学习没有一种欢乐的喜爱,没有付出紧张的精神努力去发现真理,并在真理面前感到激动和惊奇,那是谈不上热爱科学、热爱知识的。     为了使儿童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他有一种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我们应当经常关心的是: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把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在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我们想让儿童高高兴兴地学习的话,那就无论如何不能用学校常用的那些方法来局限儿童的智力生活,即一味地要求他识记、背诵和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而把知识再现出来。
   顺便说明一下,我不希望给读者留下这样的印象,好像作者对识记和背诵抱着轻视的态度。不,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如果把教学变成单纯的记忆活动,那么它就变成了无的放矢的教学,因为只有在把记忆的努力和思考的努力结合起来,只有在对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性深入思考的时候,才可能有真正的智力发展。    
   要使小学生的智力生活丰富多彩,就必须保持思考和记忆的和谐。尊敬的同行们,让我们一起来关心这件事:在小学里,首先要使儿童善于思考,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寻根究底地去探索真理,在认识的世界里去漫游。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好学生。这里我想介绍一下我校低年级教师所取得的一些经验。在我们学校,对儿童的教学是在他们入学前的一年里(即预备班里)就开始的。儿童们生活在一个对他们来说十分有趣的思考的世界里。我们对这些学前儿童进行一种被称为“思维课”的特别的活动。这种活动,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到思维的源泉那儿去旅行。我们带领孩子们到花园里、树林里、湖岸边去,在他们面前展示出各种事物、现象、关系和依存性的极其多种多样的细微差别和各方各面。一个人由于看见世界,他就不会成为消极的观察者,而是成为真理的发现者,由此便产生了活的思想。我们认为,只有在我们教会自己的学生积极地看见世界的情况下,才能防止儿童眼睛里那种好奇的火花熄灭下去。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大家知道,儿童对于从周围世界里以及日后从他本身里所揭示出来的东西的强烈兴趣,是他渴望知识、追求认识真理的志向的源泉。譬如,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懂得了这样一条引人入胜的真理:太阳是生命的源泉;不管生命是以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只有阳光才能使它苏醒。这一真理在孩子们的内心引起很大的激动。在孩子们面前,产生了各种猜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联系和关系,虽然他们还不理解这些联系和关系的实质,但是他们很想去理解它。当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把握住一个真理以后,他就借助它去解释许多新的现象。但是,儿童理解了的东西越多,也就会产生更多的不理解的东西,于是他就会更加积极地思考,对知识的追求就更加迫切。这种精神状态,能使儿童的智慧对于一切必须识记的东西具有特殊的敏感性。一个人勤于思考,能靠自己的努力去发现真理。他也就会以巨大的积极性和强烈的兴趣去感知和识记。(但事实上,当下多变而丰富的多媒体让孩子们变得不愿动脑子去思考。)
   为了创造思维和记忆之间的和谐,需要到自然界里去上一系列这样的思维课(从预备班到四年级末,共5年)。这一套思维课是我们训练思考的学校,没有它,我们就很难设想不仅在小学的所有课堂上,而且在以后的教学和智力发展各阶段,会有完满而有效的脑力劳动。这种训练思维的学校,是发展创造性智力的基础,是为了掌握一批批新的知识所必不可少的。我校低年级的全体教师认为,思维课的教育意义,首先在于它能使知识得到经常不断的运用。要培养儿童的学习愿望,正是需要让儿童在小学里掌握的知识不致成为死的堆积物,不要把它们堆放在儿童的头脑里,仅仅为了教师在一定的时间从这个“堆栈”里取出来检查一下。所谓发展智力,这就是使知识处于运动之中,处于运用之中。充满乐观情绪的自我认识是儿童渴求知识的前提条件。要培养这种乐观的自我认识,就要使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认识到:知识能变成他的思维和劳动的工具,他可以通过运用知识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表现自己的为人。在思维课上进行着一种复杂的过程,这就是个性在创造性的思维中,在对待周围世界的现象的态度中,在解释和深刻理解这些现象中进行的自我表现的过程。正是在这里,在儿童的好钻研的智慧与直接接触到周围世界的现象之间、人的劳动与世界之间的极其精细的相互关系的时候,才能激发和表现出儿童的积极的智力;正是在这里,他才第一次感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才能学会珍视信念,因为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东西是特别宝贵的。
   我们深信,由于上了思维课,学生变得善于思考了。当然,这种思维课并不是什么万能的东西,也不是培养智力和学习愿望的唯一手段。但是,考虑到儿童的感知和思维的年龄特点,这可能是形成学生对脑力劳动和对自己本身的观点和态度的最适当的手段。而最主要的是:早在学龄初期,就要使一个人自觉地珍视他的善于思考的个性。离开这一点,那就根本谈不上有自觉地掌握知识的志向。 一个年纪幼小的人,由于经常不断地亲身感觉和体验到运用知识的欢乐,感觉和体验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的自豪,他就会把这种对待周围世界的态度迁移到自己身上和书籍上来。我们教给儿童观察自然界,是为了教会他读书,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爱钻研、会思考的读者,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这跟仅仅教会学生流利地朗读并不是一码事儿。只有当儿童的智力生活是在书籍中度过的时候,他的学习愿望才能确立起来。然而,许多学校的一个最大的弊病,正在于精神生活中缺乏书籍。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学校,那里的图书馆的书架上,正好没有供学龄初期儿童阅读的书籍。我们提倡阅读,并不单单是为了让儿童找点可做的事情,而是为了让他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
   现在,书籍正面临着跟其他的信息来源(电影、电视、录音带等等)进行竞争的局面。因此,即使在那些有好书供学生阅读的地方,书籍也会经常摆在书架上,成为“沉睡的巨人”。
   我们认为,教育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这场竞争中,要使书籍始终成为胜利者。只有在书籍成为学龄初期儿童的最有吸引力的精神需要的地方,才会有学习的愿望,这种愿望才能确立起来。学生在读些什么,是怎样读的,读后在他们的精神生活中留下什么痕迹?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我们不准备就课外阅读的内容问题提出广泛的建议。一个深思熟悉的教师,从他开始儿童工作的最初几天起,他就在周密地考虑:在小学期间,应当让每一个学生阅读(和反复地阅读)哪些书。当然,图书馆里一定要备有这些书。不如此,学校就会从智力文明的策源地变成死记硬背占统治地位的场所。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尝到这种航行的幸福,感到自己是一个敢于独自闯进人类智慧的无际海洋的勇士。
   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独立阅读在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也影响着他的学习态度。我们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在童年时期,就阅读一些关于自然界、关于本民族的英勇的过去、关于苏维埃人在伟大卫国战争时期为祖国的自由和独立而进行的斗争以及关于文化、科学、教育的优秀作品。我们在几十年时间内编订了一个“童年阅读书目”,其中包括每一个学生在小学期间应当阅读的250种书的名称。我们仔细地为这个书目挑选图书,所选的书籍一定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认识价值。这些书籍将作为宝贵的财富进入学生的精神生活。在这些图书中,关于英雄人物的书籍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些英雄人物成为孩子们摹仿的榜样。真正的教育开始于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开始于儿童对人的道德高尚和伟大的向往。
   如果一个人没有在童年时期就体验过面对书籍进行深思的激动人心的欢乐,那就很难设想会有完满的教育。阅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因为人在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摹仿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为人。阅读和面对书籍思考,应成为学生的一种智力需要。这一点对于培养思维素养也是极其重要的,没有思维素养,也就不可能有对学习的渴求和不断掌握新知识的愿望。
   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由于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纲规定的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
   思想好比火星儿:一颗火星儿会点燃另一颗火星儿。一个深思熟虑的教师和班主任,总是力求在集体中创造一种共同热爱科学和渴求知识的气氛,使智力兴趣成为一些线索,以其真挚的、复杂的关系——即思维的相互关系把一个个的学生连接在一起。早在小学的时候,就要设法使儿童不仅自己热爱学习,而且把自己对知识的热爱转移给同学们,使这种智力情感激励别的学生。建立在思维基础上的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应当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有经验的教师们都时常跟儿童进行一些关于书籍和创作的谈话。让儿童给同学们讲述一些使他感到激动的事情,会使他要在智力上变得更丰富的志向确立起来;他给别人讲述的思想越多,他自己就会变得越丰富。
   创作活动对于建立一个完善的儿童集体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里首先是指语言的创作。我们学校低年级的每一位教师都经常举行儿童创作的晨会。儿童在会上朗读自己写的故事和诗歌。这基本上就是让儿童用艺术的形式,把自己所看到的,以及感到有趣、惊奇和激动的事物表达出来。思维的火花在于它的情感色彩。使一个人感到激动的事,也会使别的人感到激动。例如,一个学生向同学们朗读他写的一篇关于冬天的早晨的作文。他是观察了自然界的现象,为赞叹它的美而写出这篇作文的。当孩子们听着他的朗读时,就体验到对于思考的迷恋。于是,每一个人都想在创作上尝试一下自己的力量。
   可能有人会问,如果儿童还达不到这样的创作水平,即一个学生的思想还不能感染别的学生,它的美还不足以激起别人的创作愿望,那该怎么办呢?根据我的亲身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出来首倡,点亮第一颗火花。我自己写一篇关于使我激动、入迷的事物的作文。我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孩子们,在他们的智慧和心灵中激发所需要的意向。
   创作是独立思维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儿童认识到自己思考的欢乐,体验到一个创作者的精神上的满足。让每一个学生都做到这一点是多么重要啊!没有智育就不可设想会有完满的教学,而智育正在于使儿童用语言的手段进行创作时,感到自己是一个作者,为把生活、自然界、人与人的关系的美变成思想美而感到由衷的喜悦。
   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追求知识的愿望,是靠儿童的虽不轻松然而快乐的、诱人的、出于自愿劳动所创造的千万条根须日以继夜、不知疲劳的工作来滋养的。然而只有使力量的付出跟儿童的自尊感密不可分的时候,他的劳动才能成为快乐的、诱人的、自愿的劳动。必须使儿童感到自己是一个劳动者,使他为自己的努力所达到的劳动成果而感到自豪。培养自豪感也就意味着在儿童心灵中树立一种要成为思考者的愿望。这是整部教育学中最精细微妙的领域之一。没有由于脑力劳动而激发起来的自豪感,也就没有教学过程中的教育,也就谈不上教学与教育的统一。
   为了使我们的孩子始终感到对知识的渴求,为了使学习愿望成为他们并不轻松的脑力劳动的主要动力,我们必须关心整个学校教学的这一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儿童的脑力劳动对象既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也应当有适当的难度。只有在脑力劳动对儿童的力量进行一定的考验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儿童具有一个“思考的劳动者”的自尊感。儿童胜利地经受了这种考验,怀着自豪而欢乐的心情回顾走过的道路,能够对自己说:“这是我找到的。这是我发现的。”
   让我们举例说明我们是怎样树立这种思考劳动者的自尊感的。我们给二年级学生读了一道应用题:“建成了每幢有9套住宅的房屋4幢和每幢有4套住宅的房屋9幢。已有1/9的住宅里住了人,问还剩下几套住宅没有住人?”我们已经训练了孩子们,对于这样难度的应用题,在二年级一般地都用口头解答。课堂上笼罩着一种集中精力进行思考的气氛。孩子们要先记住已知数(条件),理解它们之间的依存性,然后开始计算。
   在应用题没有解答出来以前,孩子们是不动笔的,只有作业都完成以后,他们才把答案写在一张小纸上。教师在课桌当中走着,看见有谁已经做好了作业,就给那些思维最敏捷的学生再发一张卡片,上面布置新的更难一些的题目。在我们把应用题读过后,只经过5、6分钟,有几个孩子的眼睛里就闪耀着快乐的火花:得到了正确的答案。由于受到成功的鼓舞,这些孩子得乐意再做更难的题目。我们看到,又有一批批孩子的眼睛里露出快乐的闪光。可是班里有一个差生尤拉,学习很差。我们专门为他把题目重读一遍。我们看到,这孩子是多么艰难地但终于弄懂了各个已知数之间的依存关系。尤拉只是理解了应用题,但他也为此感到高兴。我们也应当善于对儿童思考的这一点胜利给予评价。尤拉在我们的帮助下,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读着那些已知数。我们知道尤拉的记忆力很差。这孩子单是思考应用题的条件就费了10来分钟。对他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接着他转入计算。我们又一次跟他把应用题的已知数重复一遍。计算正在正确地进行,孩子感到高兴,我们也跟他一起感到高兴。但是突然又出现了困难:又有什么已知数忘记了。孩子付出那么大的劳动而在构筑的房屋又倒塌了。我们又跟尤拉一起重复 应用题的条件,这孩子又抓住了原来断了的思路。当作业已几乎进行到底的时候,又有什么东西忘记了。我们还是耐心地给他解释几遍,让他再进行思考。
   终于,尤拉把答案写在纸上了。孩子为他的成功而欢欣鼓舞。在他的精神上,有一种难以表达的欢乐:这胜利是他经过艰苦努力而得来的!正是这种发现的欢乐,这种靠自己的努力而完成作业的欢乐,才是人的自尊感的源泉。这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它能在儿童的心灵中激发出新的思考的能源。我们要珍惜这种力量。我们要千万谨慎地防止儿童的脑力劳动得不到任何结果的现象。一个孩子,只要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的学习愿望就会消失,因为实际上劳动本身也不存在了。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就在于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和体验到取得胜利的欢乐。
   在有经验的教师的教育实验中,最困难、最复杂的问题,正是如何使最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体验到思考劳动者的自豪感。有时候,要把一个孩子引到一个胜利的高处,像我们引导尤拉那样,需要花费一星期、两星期甚至更多的时间。是的,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求有巨大的耐心和对儿童的创造力充满信心的啊。
   这里我不得不再次说到幼儿园和小学中学的区别。孩子们都是兴致勃勃的,他们没有一定的目标或是被期望着必须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因此他们的学习是真正发至内心的想学。因此,再加上幼儿园课程本身的生动有趣,他们并没有学习兴趣方面的问题。

返回页首  留言 [第2页/共2页]

到页面 : 上一页  1, 2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