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上海市宝山区新进青年党员教师论坛(班主任:罗老师)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2011年上海市宝山区新进青年党员教师论坛(班主任:罗老师)

为了方便学习和交流,建立2011年上海市宝山区新进青年党员教师论坛,希望大家可以在这里发表自己的想法,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您没有登录。 请登录注册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39
三中心虞佳敏
小精灵 王晓维
刘乾琪
杨行中学 万芬
罗泾中学陆郁新
顾村中学周蓓
杨泰实验学校 杨莙
宝山区成人教师进修学校 钱佳
上大附校陈思思
上大附中徐沈逸
菊泉学校 左莹芳
大华一幼 戴忆蓉
大华一幼 陈婷
华师大宝山实验王莹
淞谊中学 谢穹
宝林四小宋惠娟
天馨学校陆文骏
三中心郁轶婷
杨泰实验朱晓溪
共富实验学校倪晓寒
大场中学陆乐
宝钢新世纪石燕
大华二小郑玲
培智 张晓琳
华师大宝山实验陆瑶
大场镇小学 成琦
月浦实验赵婧
沈佼姣
教师进修学院沈亦璋
密山幼儿园 张杰
菊泉学校彭叶飞
和衷小学杨静
宝虹朱蕾
进修学院钱婷婷
宝虹小学沈旭佳
共富实验学校唐怡宁
华师大宝山实验石慧
admin孙利明
上海市天馨学校 马佳音
43 posters

到页面 : 1, 2  下一步

向下  留言 [第1页/共2页]

1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Empty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周四 四月 11, 2013 3:25 am

上海市天馨学校 马佳音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为了使学生在智力上和精神上得到成长,就必须使他有对知识的渴求和有掌握知识的愿望。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使我深信,儿童的学习愿望是一些细小的源泉,它们汇合成“教学与教育的统一”的大河。怎样才能打开这些源泉呢?怎样才能使它们不致淤塞呢?怎样才能防止儿童对学习漠不关心的现象呢?遗憾的是,我们当教师的人经常会遇到这样令人忧虑的现象:儿童在入学的时候是带来渴求知识的火花的,但是这点火花很快就熄灭了,而产生了教学上最凶恶最可怕的敌人——儿童对学习的冷淡态度。(儿童对于学习的冷淡态度,在我们遇到的学生当中已经是成为普遍现象了。)
或者可以这样说:怎样安排班级和学校的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才能使儿童希望自己今天在精神上变得比昨天更丰富,在智力上变得比昨天更聪明,使他感觉和体验到自己在智力上和思想上的成长,为此而感到自豪,使这些情感成为激发儿童去克服困难的动力呢?要知道,儿童想要好好学习的愿望,是跟他乐观地感知世界(认识周围世界,特别是自我认识)不可分割的。很明显,如果儿童对学习没有一种欢乐的喜爱,没有付出紧张的精神努力去发现真理,并在真理面前感到激动和惊奇,那是谈不上热爱科学、热爱知识的。
为了使儿童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他有一种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我们应当经常关心的是: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把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在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我们想让儿童高高兴兴地学习的话,那就无论如何不能用学校常用的那些方法来局限儿童的智力生活,即一味地要求他识记、背诵和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而把知识再现出来。
顺便说明一下,我不希望给读者留下这样的印象,好像作者对识记和背诵抱着轻视的态度。不,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如果把教学变成单纯的记忆活动,那么它就变成了无的放矢的教学,因为只有在把记忆的努力和思考的努力结合起来,只有在对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性深入思考的时候,才可能有真正的智力发展。(原来是这样,记忆背诵是基础,在这基础上,加上动脑,才是完美的结合。)
要使小学生的智力生活丰富多彩,就必须保持思考和记忆的和谐。尊敬的同行们,让我们一起来关心这件事:在小学里,首先要使儿童善于思考,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寻根究底地去探索真理,在认识的世界里去漫游。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好学生。这里我想介绍一下我校低年级教师所取得的一些经验。在我们学校,对儿童的教学是在他们入学前的一年里(即预备班里)就开始的。儿童们生活在一个对他们来说十分有趣的思考的世界里。我们对这些学前儿童进行一种被称为“思维课”的特别的活动。这种活动,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到思维的源泉那儿去旅行。我们带领孩子们到花园里、树林里、湖岸边去,在他们面前展示出各种事物、现象、关系和依存性的极其多种多样的细微差别和各方各面。一个人由于看见世界,他就不会成为消极的观察者,而是成为真理的发现者,由此便产生了活的思想。我们认为,只有在我们教会自己的学生积极地看见世界的情况下,才能防止儿童眼睛里那种好奇的火花熄灭下去。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大家知道,儿童对于从周围世界里以及日后从他本身里所揭示出来的东西的强烈兴趣,是他渴望知识、追求认识真理的志向的源泉。譬如,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懂得了这样一条引人入胜的真理:太阳是生命的源泉;不管生命是以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只有阳光才能使它苏醒。这一真理在孩子们的内心引起很大的激动。在孩子们面前,产生了各种猜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联系和关系,虽然他们还不理解这些联系和关系的实质,但是他们很想去理解它。当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把握住一个真理以后,他就借助它去解释许多新的现象。但是,儿童理解了的东西越多,也就会产生更多的不理解的东西,于是他就会更加积极地思考,对知识的追求就更加迫切。这种精神状态,能使儿童的智慧对于一切必须识记的东西具有特殊的敏感性。一个人勤于思考,能靠自己的努力去发现真理。他也就会以巨大的积极性和强烈的兴趣去感知和识记。(这到是给了我一些如何培养自己未来孩子的启发。可以在学前年龄阶段带自己的孩子接触生活中的各种事物,观察不同的现象,引导他去思考,养成思考的习惯。)
为了创造思维和记忆之间的和谐,需要到自然界里去上一系列这样的思维课(从预备班到四年级末,共5年)。这一套思维课是我们训练思考的学校,没有它,我们就很难设想不仅在小学的所有课堂上,而且在以后的教学和智力发展各阶段,会有完满而有效的脑力劳动。这种训练思维的学校,是发展创造性智力的基础,是为了掌握一批批新的知识所必不可少的。我校低年级的全体教师认为,思维课的教育意义,首先在于它能使知识得到经常不断的运用。要培养儿童的学习愿望,正是需要让儿童在小学里掌握的知识不致成为死的堆积物,不要把它们堆放在儿童的头脑里,仅仅为了教师在一定的时间从这个“堆栈”里取出来检查一下。所谓发展智力,这就是使知识处于运动之中,处于运用之中。充满乐观情绪的自我认识是儿童渴求知识的前提条件。要培养这种乐观的自我认识,就要使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认识到:知识能变成他的思维和劳动的工具,他可以通过运用知识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表现自己的为人。在思维课上进行着一种复杂的过程,这就是个性在创造性的思维中,在对待周围世界的现象的态度中,在解释和深刻理解这些现象中进行的自我表现的过程。正是在这里,在儿童的好钻研的智慧与直接接触到周围世界的现象之间、人的劳动与世界之间的极其精细的相互关系的时候,才能激发和表现出儿童的积极的智力;正是在这里,他才第一次感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才能学会珍视信念,因为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东西是特别宝贵的。(思维智力的锻炼是关键。)
我们深信,由于上了思维课,学生变得善于思考了。当然,这种思维课并不是什么万能的东西,也不是培养智力和学习愿望的唯一手段。但是,考虑到儿童的感知和思维的年龄特点,这可能是形成学生对脑力劳动和对自己本身的观点和态度的最适当的手段。而最主要的是:早在学龄初期,就要使一个人自觉地珍视他的善于思考的个性。离开这一点,那就根本谈不上有自觉地掌握知识的志向。
一个年纪幼小的人,由于经常不断地亲身感觉和体验到运用知识的欢乐,感觉和体验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的自豪,他就会把这种对待周围世界的态度迁移到自己身上和书籍上来。我们教给儿童观察自然界,是为了教会他读书,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爱钻研、会思考的读者,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这跟仅仅教会学生流利地朗读并不是一码事儿。只有当儿童的智力生活是在书籍中度过的时候,他的学习愿望才能确立起来。然而,许多学校的一个最大的弊病,正在于精神生活中缺乏书籍。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学校,那里的图书馆的书架上,正好没有供学龄初期儿童阅读的书籍。我们提倡阅读,并不单单是为了让儿童找点可做的事情,而是为了让他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
现在,书籍正面临着跟其他的信息来源(电影、电视、录音带等等)进行竞争的局面。因此,即使在那些有好书供学生阅读的地方,书籍也会经常摆在书架上,成为“沉睡的巨人”。
我们认为,教育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这场竞争中,要使书籍始终成为胜利者。只有在书籍成为学龄初期儿童的最有吸引力的精神需要的地方,才会有学习的愿望,这种愿望才能确立起来。学生在读些什么,是怎样读的,读后在他们的精神生活中留下什么痕迹?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我们不准备就课外阅读的内容问题提出广泛的建议。一个深思熟悉的教师,从他开始儿童工作的最初几天起,他就在周密地考虑:在小学期间,应当让每一个学生阅读(和反复地阅读)哪些书。当然,图书馆里一定要备有这些书。不如此,学校就会从智力文明的策源地变成死记硬背占统治地位的场所。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尝到这种航行的幸福,感到自己是一个敢于独自闯进人类智慧的无际海洋的勇士。(说到底,还是需要培养孩子们阅读书籍的好习惯。)
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独立阅读在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也影响着他的学习态度。我们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在童年时期,就阅读一些关于自然界、关于本民族的英勇的过去、关于苏维埃人在伟大卫国战争时期为祖国的自由和独立而进行的斗争以及关于文化、科学、教育的优秀作品。我们在几十年时间内编订了一个“童年阅读书目”,其中包括每一个学生在小学期间应当阅读的250种书的名称。我们仔细地为这个书目挑选图书,所选的书籍一定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认识价值。这些书籍将作为宝贵的财富进入学生的精神生活。在这些图书中,关于英雄人物的书籍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些英雄人物成为孩子们摹仿的榜样。真正的教育开始于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开始于儿童对人的道德高尚和伟大的向往。
如果一个人没有在童年时期就体验过面对书籍进行深思的激动人心的欢乐,那就很难设想会有完满的教育。阅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因为人在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摹仿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为人。阅读和面对书籍思考,应成为学生的一种智力需要。这一点对于培养思维素养也是极其重要的,没有思维素养,也就不可能有对学习的渴求和不断掌握新知识的愿望。
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由于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纲规定的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
思想好比火星儿:一颗火星儿会点燃另一颗火星儿。一个深思熟虑的教师和班主任,总是力求在集体中创造一种共同热爱科学和渴求知识的气氛,使智力兴趣成为一些线索,以其真挚的、复杂的关系——即思维的相互关系把一个个的学生连接在一起。早在小学的时候,就要设法使儿童不仅自己热爱学习,而且把自己对知识的热爱转移给同学们,使这种智力情感激励别的学生。建立在思维基础上的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应当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有经验的教师们都时常跟儿童进行一些关于书籍和创作的谈话。让儿童给同学们讲述一些使他感到激动的事情,会使他要在智力上变得更丰富的志向确立起来;他给别人讲述的思想越多,他自己就会变得越丰富。(激起儿童的思想火花。)
创作活动对于建立一个完善的儿童集体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里首先是指语言的创作。我们学校低年级的每一位教师都经常举行儿童创作的晨会。儿童在会上朗读自己写的故事和诗歌。这基本上就是让儿童用艺术的形式,把自己所看到的,以及感到有趣、惊奇和激动的事物表达出来。思维的火花在于它的情感色彩。使一个人感到激动的事,也会使别的人感到激动。例如,一个学生向同学们朗读他写的一篇关于冬天的早晨的作文。他是观察了自然界的现象,为赞叹它的美而写出这篇作文的。当孩子们听着他的朗读时,就体验到对于思考的迷恋。于是,每一个人都想在创作上尝试一下自己的力量。
可能有人会问,如果儿童还达不到这样的创作水平,即一个学生的思想还不能感染别的学生,它的美还不足以激起别人的创作愿望,那该怎么办呢?根据我的亲身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出来首倡,点亮第一颗火花。我自己写一篇关于使我激动、入迷的事物的作文。我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孩子们,在他们的智慧和心灵中激发所需要的意向。
创作是独立思维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儿童认识到自己思考的欢乐,体验到一个创作者的精神上的满足。让每一个学生都做到这一点是多么重要啊!没有智育就不可设想会有完满的教学,而智育正在于使儿童用语言的手段进行创作时,感到自己是一个作者,为把生活、自然界、人与人的关系的美变成思想美而感到由衷的喜悦。
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追求知识的愿望,是靠儿童的虽不轻松然而快乐的、诱人的、出于自愿劳动所创造的千万条根须日以继夜、不知疲劳的工作来滋养的。然而只有使力量的付出跟儿童的自尊感密不可分的时候,他的劳动才能成为快乐的、诱人的、自愿的劳动。必须使儿童感到自己是一个劳动者,使他为自己的努力所达到的劳动成果而感到自豪。培养自豪感也就意味着在儿童心灵中树立一种要成为思考者的愿望。这是整部教育学中最精细微妙的领域之一。没有由于脑力劳动而激发起来的自豪感,也就没有教学过程中的教育,也就谈不上教学与教育的统一。
为了使我们的孩子始终感到对知识的渴求,为了使学习愿望成为他们并不轻松的脑力劳动的主要动力,我们必须关心整个学校教学的这一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儿童的脑力劳动对象既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也应当有适当的难度。只有在脑力劳动对儿童的力量进行一定的考验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儿童具有一个“思考的劳动者”的自尊感。儿童胜利地经受了这种考验,怀着自豪而欢乐的心情回顾走过的道路,能够对自己说:“这是我找到的。这是我发现的。”
让我们举例说明我们是怎样树立这种思考劳动者的自尊感的。我们给二年级学生读了一道应用题:“建成了每幢有9套住宅的房屋4幢和每幢有4套住宅的房屋9幢。已有1/9的住宅里住了人,问还剩下几套住宅没有住人?”我们已经训练了孩子们,对于这样难度的应用题,在二年级一般地都用口头解答。课堂上笼罩着一种集中精力进行思考的气氛。孩子们要先记住已知数(条件),理解它们之间的依存性,然后开始计算。
在应用题没有解答出来以前,孩子们是不动笔的,只有作业都完成以后,他们才把答案写在一张小纸上。教师在课桌当中走着,看见有谁已经做好了作业,就给那些思维最敏捷的学生再发一张卡片,上面布置新的更难一些的题目。在我们把应用题读过后,只经过5、6分钟,有几个孩子的眼睛里就闪耀着快乐的火花:得到了正确的答案。由于受到成功的鼓舞,这些孩子得乐意再做更难的题目。我们看到,又有一批批孩子的眼睛里露出快乐的闪光。可是班里有一个差生尤拉,学习很差。我们专门为他把题目重读一遍。我们看到,这孩子是多么艰难地但终于弄懂了各个已知数之间的依存关系。尤拉只是理解了应用题,但他也为此感到高兴。我们也应当善于对儿童思考的这一点胜利给予评价。尤拉在我们的帮助下,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读着那些已知数。我们知道尤拉的记忆力很差。这孩子单是思考应用题的条件就费了10来分钟。对他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接着他转入计算。我们又一次跟他把应用题的已知数重复一遍。计算正在正确地进行,孩子感到高兴,我们也跟他一起感到高兴。但是突然又出现了困难:又有什么已知数忘记了。孩子付出那么大的劳动而在构筑的房屋又倒塌了。我们又跟尤拉一起重复 应用题的条件,这孩子又抓住了原来断了的思路。当作业已几乎进行到底的时候,又有什么东西忘记了。我们还是耐心地给他解释几遍,让他再进行思考。
终于,尤拉把答案写在纸上了。孩子为他的成功而欢欣鼓舞。在他的精神上,有一种难以表达的欢乐:这胜利是他经过艰苦努力而得来的!正是这种发现的欢乐,这种靠自己的努力而完成作业的欢乐,才是人的自尊感的源泉。这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它能在儿童的心灵中激发出新的思考的能源。我们要珍惜这种力量。我们要千万谨慎地防止儿童的脑力劳动得不到任何结果的现象。一个孩子,只要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的学习愿望就会消失,因为实际上劳动本身也不存在了。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就在于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和体验到取得胜利的欢乐。
在有经验的教师的教育实验中,最困难、最复杂的问题,正是如何使最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体验到思考劳动者的自豪感。有时候,要把一个孩子引到一个胜利的高处,像我们引导尤拉那样,需要花费一星期、两星期甚至更多的时间。是的,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求有巨大的耐心和对儿童的创造力充满信心的啊。(是的,孩子的自尊感,自豪感,孩子的自信心,都是他们爱上学习的基础,我们都忽略了这最重要的一点,转而把大量的时间精力都花在了反复反复巩固书本上那些许的知识点,希望学生可以在考试中取得的成绩有那么一点点的提高。殊不知,这一分两分的提高,是以吞噬学生仅有的学习兴趣为代价的。我们真的该重视这一点了。)

2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Empty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周四 四月 11, 2013 10:18 am

admin孙利明

admin孙利明
Admin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为了使学生在智力上和精神上得到成长,就必须使他有对知识的渴求和有掌握知识的愿望。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使我深信,儿童的学习愿望是一些细小的源泉,它们汇合成“教学与教育的统一”的大河。怎样才能打开这些源泉呢?怎样才能使它们不致淤塞呢?怎样才能防止儿童对学习漠不关心的现象呢?遗憾的是,我们当教师的人经常会遇到这样令人忧虑的现象:儿童在入学的时候是带来渴求知识的火花的,但是这点火花很快就熄灭了,而产生了教学上最凶恶最可怕的敌人——儿童对学习的冷淡态度。
或者可以这样说:怎样安排班级和学校的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才能使儿童希望自己今天在精神上变得比昨天更丰富,在智力上变得比昨天更聪明,使他感觉和体验到自己在智力上和思想上的成长,为此而感到自豪,使这些情感成为激发儿童去克服困难的动力呢?要知道,儿童想要好好学习的愿望,是跟他乐观地感知世界(认识周围世界,特别是自我认识)不可分割的。很明显,如果儿童对学习没有一种欢乐的喜爱,没有付出紧张的精神努力去发现真理,并在真理面前感到激动和惊奇,那是谈不上热爱科学、热爱知识的。
为了使儿童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他有一种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我们应当经常关心的是: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把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在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我们想让儿童高高兴兴地学习的话,那就无论如何不能用学校常用的那些方法来局限儿童的智力生活,即一味地要求他识记、背诵和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而把知识再现出来。
顺便说明一下,我不希望给读者留下这样的印象,好像作者对识记和背诵抱着轻视的态度。不,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如果把教学变成单纯的记忆活动,那么它就变成了无的放矢的教学,因为只有在把记忆的努力和思考的努力结合起来,只有在对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性深入思考的时候,才可能有真正的智力发展。
要使小学生的智力生活丰富多彩,就必须保持思考和记忆的和谐。尊敬的同行们,让我们一起来关心这件事:在小学里,首先要使儿童善于思考,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寻根究底地去探索真理,在认识的世界里去漫游。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好学生。这里我想介绍一下我校低年级教师所取得的一些经验。在我们学校,对儿童的教学是在他们入学前的一年里(即预备班里)就开始的。儿童们生活在一个对他们来说十分有趣的思考的世界里。我们对这些学前儿童进行一种被称为“思维课”的特别的活动。这种活动,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到思维的源泉那儿去旅行。我们带领孩子们到花园里、树林里、湖岸边去,在他们面前展示出各种事物、现象、关系和依存性的极其多种多样的细微差别和各方各面。一个人由于看见世界,他就不会成为消极的观察者,而是成为真理的发现者,由此便产生了活的思想。我们认为,只有在我们教会自己的学生积极地看见世界的情况下,才能防止儿童眼睛里那种好奇的火花熄灭下去。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大家知道,儿童对于从周围世界里以及日后从他本身里所揭示出来的东西的强烈兴趣,是他渴望知识、追求认识真理的志向的源泉。譬如,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懂得了这样一条引人入胜的真理:太阳是生命的源泉;不管生命是以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只有阳光才能使它苏醒。这一真理在孩子们的内心引起很大的激动。在孩子们面前,产生了各种猜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联系和关系,虽然他们还不理解这些联系和关系的实质,但是他们很想去理解它。当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把握住一个真理以后,他就借助它去解释许多新的现象。但是,儿童理解了的东西越多,也就会产生更多的不理解的东西,于是他就会更加积极地思考,对知识的追求就更加迫切。这种精神状态,能使儿童的智慧对于一切必须识记的东西具有特殊的敏感性。一个人勤于思考,能靠自己的努力去发现真理。他也就会以巨大的积极性和强烈的兴趣去感知和识记。
为了创造思维和记忆之间的和谐,需要到自然界里去上一系列这样的思维课(从预备班到四年级末,共5年)。这一套思维课是我们训练思考的学校,没有它,我们就很难设想不仅在小学的所有课堂上,而且在以后的教学和智力发展各阶段,会有完满而有效的脑力劳动。这种训练思维的学校,是发展创造性智力的基础,是为了掌握一批批新的知识所必不可少的。我校低年级的全体教师认为,思维课的教育意义,首先在于它能使知识得到经常不断的运用。要培养儿童的学习愿望,正是需要让儿童在小学里掌握的知识不致成为死的堆积物,不要把它们堆放在儿童的头脑里,仅仅为了教师在一定的时间从这个“堆栈”里取出来检查一下。所谓发展智力,这就是使知识处于运动之中,处于运用之中。充满乐观情绪的自我认识是儿童渴求知识的前提条件。要培养这种乐观的自我认识,就要使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认识到:知识能变成他的思维和劳动的工具,他可以通过运用知识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表现自己的为人。在思维课上进行着一种复杂的过程,这就是个性在创造性的思维中,在对待周围世界的现象的态度中,在解释和深刻理解这些现象中进行的自我表现的过程。正是在这里,在儿童的好钻研的智慧与直接接触到周围世界的现象之间、人的劳动与世界之间的极其精细的相互关系的时候,才能激发和表现出儿童的积极的智力;正是在这里,他才第一次感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才能学会珍视信念,因为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东西是特别宝贵的。
我们深信,由于上了思维课,学生变得善于思考了。当然,这种思维课并不是什么万能的东西,也不是培养智力和学习愿望的唯一手段。但是,考虑到儿童的感知和思维的年龄特点,这可能是形成学生对脑力劳动和对自己本身的观点和态度的最适当的手段。而最主要的是:早在学龄初期,就要使一个人自觉地珍视他的善于思考的个性。离开这一点,那就根本谈不上有自觉地掌握知识的志向。
一个年纪幼小的人,由于经常不断地亲身感觉和体验到运用知识的欢乐,感觉和体验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的自豪,他就会把这种对待周围世界的态度迁移到自己身上和书籍上来。我们教给儿童观察自然界,是为了教会他读书,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爱钻研、会思考的读者,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这跟仅仅教会学生流利地朗读并不是一码事儿。只有当儿童的智力生活是在书籍中度过的时候,他的学习愿望才能确立起来。然而,许多学校的一个最大的弊病,正在于精神生活中缺乏书籍。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学校,那里的图书馆的书架上,正好没有供学龄初期儿童阅读的书籍。我们提倡阅读,并不单单是为了让儿童找点可做的事情,而是为了让他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
现在,书籍正面临着跟其他的信息来源(电影、电视、录音带等等)进行竞争的局面。因此,即使在那些有好书供学生阅读的地方,书籍也会经常摆在书架上,成为“沉睡的巨人”。
我们认为,教育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这场竞争中,要使书籍始终成为胜利者。只有在书籍成为学龄初期儿童的最有吸引力的精神需要的地方,才会有学习的愿望,这种愿望才能确立起来。学生在读些什么,是怎样读的,读后在他们的精神生活中留下什么痕迹?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我们不准备就课外阅读的内容问题提出广泛的建议。一个深思熟悉的教师,从他开始儿童工作的最初几天起,他就在周密地考虑:在小学期间,应当让每一个学生阅读(和反复地阅读)哪些书。当然,图书馆里一定要备有这些书。不如此,学校就会从智力文明的策源地变成死记硬背占统治地位的场所。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尝到这种航行的幸福,感到自己是一个敢于独自闯进人类智慧的无际海洋的勇士。
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独立阅读在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也影响着他的学习态度。我们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在童年时期,就阅读一些关于自然界、关于本民族的英勇的过去、关于苏维埃人在伟大卫国战争时期为祖国的自由和独立而进行的斗争以及关于文化、科学、教育的优秀作品。我们在几十年时间内编订了一个“童年阅读书目”,其中包括每一个学生在小学期间应当阅读的250种书的名称。我们仔细地为这个书目挑选图书,所选的书籍一定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认识价值。这些书籍将作为宝贵的财富进入学生的精神生活。在这些图书中,关于英雄人物的书籍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些英雄人物成为孩子们摹仿的榜样。真正的教育开始于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开始于儿童对人的道德高尚和伟大的向往。
如果一个人没有在童年时期就体验过面对书籍进行深思的激动人心的欢乐,那就很难设想会有完满的教育。阅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因为人在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摹仿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为人。阅读和面对书籍思考,应成为学生的一种智力需要。这一点对于培养思维素养也是极其重要的,没有思维素养,也就不可能有对学习的渴求和不断掌握新知识的愿望。
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由于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纲规定的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
思想好比火星儿:一颗火星儿会点燃另一颗火星儿。一个深思熟虑的教师和班主任,总是力求在集体中创造一种共同热爱科学和渴求知识的气氛,使智力兴趣成为一些线索,以其真挚的、复杂的关系——即思维的相互关系把一个个的学生连接在一起。早在小学的时候,就要设法使儿童不仅自己热爱学习,而且把自己对知识的热爱转移给同学们,使这种智力情感激励别的学生。建立在思维基础上的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应当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有经验的教师们都时常跟儿童进行一些关于书籍和创作的谈话。让儿童给同学们讲述一些使他感到激动的事情,会使他要在智力上变得更丰富的志向确立起来;他给别人讲述的思想越多,他自己就会变得越丰富。
创作活动对于建立一个完善的儿童集体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里首先是指语言的创作。我们学校低年级的每一位教师都经常举行儿童创作的晨会。儿童在会上朗读自己写的故事和诗歌。这基本上就是让儿童用艺术的形式,把自己所看到的,以及感到有趣、惊奇和激动的事物表达出来。思维的火花在于它的情感色彩。使一个人感到激动的事,也会使别的人感到激动。例如,一个学生向同学们朗读他写的一篇关于冬天的早晨的作文。他是观察了自然界的现象,为赞叹它的美而写出这篇作文的。当孩子们听着他的朗读时,就体验到对于思考的迷恋。于是,每一个人都想在创作上尝试一下自己的力量。
可能有人会问,如果儿童还达不到这样的创作水平,即一个学生的思想还不能感染别的学生,它的美还不足以激起别人的创作愿望,那该怎么办呢?根据我的亲身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出来首倡,点亮第一颗火花。我自己写一篇关于使我激动、入迷的事物的作文。我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孩子们,在他们的智慧和心灵中激发所需要的意向。
创作是独立思维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儿童认识到自己思考的欢乐,体验到一个创作者的精神上的满足。让每一个学生都做到这一点是多么重要啊!没有智育就不可设想会有完满的教学,而智育正在于使儿童用语言的手段进行创作时,感到自己是一个作者,为把生活、自然界、人与人的关系的美变成思想美而感到由衷的喜悦。
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追求知识的愿望,是靠儿童的虽不轻松然而快乐的、诱人的、出于自愿劳动所创造的千万条根须日以继夜、不知疲劳的工作来滋养的。然而只有使力量的付出跟儿童的自尊感密不可分的时候,他的劳动才能成为快乐的、诱人的、自愿的劳动。必须使儿童感到自己是一个劳动者,使他为自己的努力所达到的劳动成果而感到自豪。培养自豪感也就意味着在儿童心灵中树立一种要成为思考者的愿望。这是整部教育学中最精细微妙的领域之一。没有由于脑力劳动而激发起来的自豪感,也就没有教学过程中的教育,也就谈不上教学与教育的统一。
为了使我们的孩子始终感到对知识的渴求,为了使学习愿望成为他们并不轻松的脑力劳动的主要动力,我们必须关心整个学校教学的这一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儿童的脑力劳动对象既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也应当有适当的难度。只有在脑力劳动对儿童的力量进行一定的考验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儿童具有一个“思考的劳动者”的自尊感。儿童胜利地经受了这种考验,怀着自豪而欢乐的心情回顾走过的道路,能够对自己说:“这是我找到的。这是我发现的。”
让我们举例说明我们是怎样树立这种思考劳动者的自尊感的。我们给二年级学生读了一道应用题:“建成了每幢有9套住宅的房屋4幢和每幢有4套住宅的房屋9幢。已有1/9的住宅里住了人,问还剩下几套住宅没有住人?”我们已经训练了孩子们,对于这样难度的应用题,在二年级一般地都用口头解答。课堂上笼罩着一种集中精力进行思考的气氛。孩子们要先记住已知数(条件),理解它们之间的依存性,然后开始计算。
在应用题没有解答出来以前,孩子们是不动笔的,只有作业都完成以后,他们才把答案写在一张小纸上。教师在课桌当中走着,看见有谁已经做好了作业,就给那些思维最敏捷的学生再发一张卡片,上面布置新的更难一些的题目。在我们把应用题读过后,只经过5、6分钟,有几个孩子的眼睛里就闪耀着快乐的火花:得到了正确的答案。由于受到成功的鼓舞,这些孩子得乐意再做更难的题目。我们看到,又有一批批孩子的眼睛里露出快乐的闪光。可是班里有一个差生尤拉,学习很差。我们专门为他把题目重读一遍。我们看到,这孩子是多么艰难地但终于弄懂了各个已知数之间的依存关系。尤拉只是理解了应用题,但他也为此感到高兴。我们也应当善于对儿童思考的这一点胜利给予评价。尤拉在我们的帮助下,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读着那些已知数。我们知道尤拉的记忆力很差。这孩子单是思考应用题的条件就费了10来分钟。对他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接着他转入计算。我们又一次跟他把应用题的已知数重复一遍。计算正在正确地进行,孩子感到高兴,我们也跟他一起感到高兴。但是突然又出现了困难:又有什么已知数忘记了。孩子付出那么大的劳动而在构筑的房屋又倒塌了。我们又跟尤拉一起重复 应用题的条件,这孩子又抓住了原来断了的思路。当作业已几乎进行到底的时候,又有什么东西忘记了。我们还是耐心地给他解释几遍,让他再进行思考。
终于,尤拉把答案写在纸上了。孩子为他的成功而欢欣鼓舞。在他的精神上,有一种难以表达的欢乐:这胜利是他经过艰苦努力而得来的!正是这种发现的欢乐,这种靠自己的努力而完成作业的欢乐,才是人的自尊感的源泉。这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它能在儿童的心灵中激发出新的思考的能源。我们要珍惜这种力量。我们要千万谨慎地防止儿童的脑力劳动得不到任何结果的现象。一个孩子,只要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的学习愿望就会消失,因为实际上劳动本身也不存在了。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就在于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和体验到取得胜利的欢乐。
在有经验的教师的教育实验中,最困难、最复杂的问题,正是如何使最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体验到思考劳动者的自豪感。有时候,要把一个孩子引到一个胜利的高处,像我们引导尤拉那样,需要花费一星期、两星期甚至更多的时间。是的,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求有巨大的耐心和对儿童的创造力充满信心的啊。
【读过54条建议,体会到3点影响着小学生的学习:阅读、思考、记忆。人在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摹仿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为人。阅读和面对书籍思考,对于培养思维素养是极其重要的,没有思维素养,也就不可能有对学习的渴求和不断掌握新知识的愿望。儿童理解了的东西越多,也就会产生更多的不理解的东西,于是他就会更加积极地思考,对知识的追求就更加迫切。这种精神状态,能使儿童的智慧对于一切必须识记的东西具有特殊的敏感性。一个人勤于思考,能靠自己的努力去发现真理。他也就会以巨大的积极性和强烈的兴趣去感知和识记。】



由admin孙利明于周五 四月 19, 2013 1:33 pm进行了最后一次编辑,总共编辑了1次

http://danyuanluntan.365d.info

3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Empty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周四 四月 11, 2013 10:55 am

华师大宝山实验石慧



为了使儿童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他有一种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使学生学会思考并乐于探究,这就提醒我们不能总把学生局限在教室那狭小的天地里,应该让他们到思维的发源地——大自然去,让他们看日出日落,看风花雪月,听虫鸣草长,听雨声风吼。关键要让他们多去感知,多看多听。“一个人由于看见世界,他就不会成为消极的观察者,而是成为真理的发现者,由此便产生了活的思想。“一个人勤于思考,能靠自己的努力去发现真理,他也就会以巨大的积极性强烈的兴趣去感知和识记。”

4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Empty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周四 四月 11, 2013 11:18 am

共富实验学校唐怡宁

共富实验学校唐怡宁

为了使学生在智力上和精神上得到成长,就必须使他有对知识的渴求和有掌握知识的愿望。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使我深信,儿童的学习愿望是一些细小的源泉,它们汇合成“教学与教育的统一”的大河。怎样才能打开这些源泉呢?怎样才能使它们不致淤塞呢?怎样才能防止儿童对学习漠不关心的现象呢?遗憾的是,我们当教师的人经常会遇到这样令人忧虑的现象:儿童在入学的时候是带来渴求知识的火花的,但是这点火花很快就熄灭了,而产生了教学上最凶恶最可怕的敌人——儿童对学习的冷淡态度。【是的,我觉得这是令我最感到担忧的,有些孩子已经出现了懈怠的态度,终日游手好闲,对于我们严厉地职责也是置若罔闻。】
或者可以这样说:怎样安排班级和学校的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才能使儿童希望自己今天在精神上变得比昨天更丰富,在智力上变得比昨天更聪明,使他感觉和体验到自己在智力上和思想上的成长,为此而感到自豪,使这些情感成为激发儿童去克服困难的动力呢?要知道,儿童想要好好学习的愿望,是跟他乐观地感知世界(认识周围世界,特别是自我认识)不可分割的。很明显,如果儿童对学习没有一种欢乐的喜爱,没有付出紧张的精神努力去发现真理,并在真理面前感到激动和惊奇,那是谈不上热爱科学、热爱知识的。【是否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兴趣,因为我看见班中喜爱读书的孩子,学习成绩往往很优秀。他们喜欢看书,看课外书,激发了他们探究的兴趣,这样是否也可以带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为了使儿童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他有一种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我们应当经常关心的是: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把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在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我们想让儿童高高兴兴地学习的话,那就无论如何不能用学校常用的那些方法来局限儿童的智力生活,即一味地要求他识记、背诵和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而把知识再现出来。
顺便说明一下,我不希望给读者留下这样的印象,好像作者对识记和背诵抱着轻视的态度。不,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如果把教学变成单纯的记忆活动,那么它就变成了无的放矢的教学,因为只有在把记忆的努力和思考的努力结合起来,只有在对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性深入思考的时候,才可能有真正的智力发展。
要使小学生的智力生活丰富多彩,就必须保持思考和记忆的和谐。尊敬的同行们,让我们一起来关心这件事:在小学里,首先要使儿童善于思考,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寻根究底地去探索真理,在认识的世界里去漫游。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好学生。这里我想介绍一下我校低年级教师所取得的一些经验。在我们学校,对儿童的教学是在他们入学前的一年里(即预备班里)就开始的。儿童们生活在一个对他们来说十分有趣的思考的世界里。我们对这些学前儿童进行一种被称为“思维课”的特别的活动。这种活动,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到思维的源泉那儿去旅行。我们带领孩子们到花园里、树林里、湖岸边去,在他们面前展示出各种事物、现象、关系和依存性的极其多种多样的细微差别和各方各面。【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对于低幼儿来说,对于坏境的好奇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但是对于我们现在的教学条件来说,很难达到。】一个人由于看见世界,他就不会成为消极的观察者,而是成为真理的发现者,由此便产生了活的思想。我们认为,只有在我们教会自己的学生积极地看见世界的情况下,才能防止儿童眼睛里那种好奇的火花熄灭下去。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大家知道,儿童对于从周围世界里以及日后从他本身里所揭示出来的东西的强烈兴趣,是他渴望知识、追求认识真理的志向的源泉。譬如,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懂得了这样一条引人入胜的真理:太阳是生命的源泉;不管生命是以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只有阳光才能使它苏醒。这一真理在孩子们的内心引起很大的激动。在孩子们面前,产生了各种猜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联系和关系,虽然他们还不理解这些联系和关系的实质,但是他们很想去理解它。当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把握住一个真理以后,他就借助它去解释许多新的现象。但是,儿童理解了的东西越多,也就会产生更多的不理解的东西,于是他就会更加积极地思考,对知识的追求就更加迫切。这种精神状态,能使儿童的智慧对于一切必须识记的东西具有特殊的敏感性。一个人勤于思考,能靠自己的努力去发现真理。他也就会以巨大的积极性和强烈的兴趣去感知和识记。
为了创造思维和记忆之间的和谐,需要到自然界里去上一系列这样的思维课(从预备班到四年级末,共5年)。这一套思维课是我们训练思考的学校,没有它,我们就很难设想不仅在小学的所有课堂上,而且在以后的教学和智力发展各阶段,会有完满而有效的脑力劳动。这种训练思维的学校,是发展创造性智力的基础,是为了掌握一批批新的知识所必不可少的。我校低年级的全体教师认为,思维课的教育意义,首先在于它能使知识得到经常不断的运用。要培养儿童的学习愿望,正是需要让儿童在小学里掌握的知识不致成为死的堆积物,不要把它们堆放在儿童的头脑里,仅仅为了教师在一定的时间从这个“堆栈”里取出来检查一下。所谓发展智力,这就是使知识处于运动之中,处于运用之中。充满乐观情绪的自我认识是儿童渴求知识的前提条件。要培养这种乐观的自我认识,就要使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认识到:知识能变成他的思维和劳动的工具,他可以通过运用知识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表现自己的为人。在思维课上进行着一种复杂的过程,这就是个性在创造性的思维中,在对待周围世界的现象的态度中,在解释和深刻理解这些现象中进行的自我表现的过程。正是在这里,在儿童的好钻研的智慧与直接接触到周围世界的现象之间、人的劳动与世界之间的极其精细的相互关系的时候,才能激发和表现出儿童的积极的智力;正是在这里,他才第一次感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才能学会珍视信念,因为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东西是特别宝贵的。
我们深信,由于上了思维课,学生变得善于思考了。当然,这种思维课并不是什么万能的东西,也不是培养智力和学习愿望的唯一手段。但是,考虑到儿童的感知和思维的年龄特点,这可能是形成学生对脑力劳动和对自己本身的观点和态度的最适当的手段。而最主要的是:早在学龄初期,就要使一个人自觉地珍视他的善于思考的个性。离开这一点,那就根本谈不上有自觉地掌握知识的志向。
一个年纪幼小的人,由于经常不断地亲身感觉和体验到运用知识的欢乐,感觉和体验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的自豪,他就会把这种对待周围世界的态度迁移到自己身上和书籍上来。我们教给儿童观察自然界,是为了教会他读书,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爱钻研、会思考的读者,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这跟仅仅教会学生流利地朗读并不是一码事儿。只有当儿童的智力生活是在书籍中度过的时候,他的学习愿望才能确立起来。然而,许多学校的一个最大的弊病,正在于精神生活中缺乏书籍。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学校,那里的图书馆的书架上,正好没有供学龄初期儿童阅读的书籍。我们提倡阅读,并不单单是为了让儿童找点可做的事情,而是为了让他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
现在,书籍正面临着跟其他的信息来源(电影、电视、录音带等等)进行竞争的局面。因此,即使在那些有好书供学生阅读的地方,书籍也会经常摆在书架上,成为“沉睡的巨人”。【我们班设置了图书角,但是书本类型较杂,平时的课业也很难让他们有机会去看看书。】
我们认为,教育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这场竞争中,要使书籍始终成为胜利者。只有在书籍成为学龄初期儿童的最有吸引力的精神需要的地方,才会有学习的愿望,这种愿望才能确立起来。学生在读些什么,是怎样读的,读后在他们的精神生活中留下什么痕迹?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我们不准备就课外阅读的内容问题提出广泛的建议。一个深思熟悉的教师,从他开始儿童工作的最初几天起,他就在周密地考虑:在小学期间,应当让每一个学生阅读(和反复地阅读)哪些书。当然,图书馆里一定要备有这些书。不如此,学校就会从智力文明的策源地变成死记硬背占统治地位的场所。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尝到这种航行的幸福,感到自己是一个敢于独自闯进人类智慧的无际海洋的勇士。
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独立阅读在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也影响着他的学习态度。我们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在童年时期,就阅读一些关于自然界、关于本民族的英勇的过去、关于苏维埃人在伟大卫国战争时期为祖国的自由和独立而进行的斗争以及关于文化、科学、教育的优秀作品。我们在几十年时间内编订了一个“童年阅读书目”,其中包括每一个学生在小学期间应当阅读的250种书的名称。我们仔细地为这个书目挑选图书,所选的书籍一定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认识价值。这些书籍将作为宝贵的财富进入学生的精神生活。在这些图书中,关于英雄人物的书籍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些英雄人物成为孩子们摹仿的榜样。真正的教育开始于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开始于儿童对人的道德高尚和伟大的向往。
如果一个人没有在童年时期就体验过面对书籍进行深思的激动人心的欢乐,那就很难设想会有完满的教育。阅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因为人在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摹仿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为人。阅读和面对书籍思考,应成为学生的一种智力需要。这一点对于培养思维素养也是极其重要的,没有思维素养,也就不可能有对学习的渴求和不断掌握新知识的愿望。
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由于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纲规定的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
思想好比火星儿:一颗火星儿会点燃另一颗火星儿。一个深思熟虑的教师和班主任,总是力求在集体中创造一种共同热爱科学和渴求知识的气氛,使智力兴趣成为一些线索,以其真挚的、复杂的关系——即思维的相互关系把一个个的学生连接在一起。早在小学的时候,就要设法使儿童不仅自己热爱学习,而且把自己对知识的热爱转移给同学们,使这种智力情感激励别的学生。建立在思维基础上的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应当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有经验的教师们都时常跟儿童进行一些关于书籍和创作的谈话。让儿童给同学们讲述一些使他感到激动的事情,会使他要在智力上变得更丰富的志向确立起来;他给别人讲述的思想越多,他自己就会变得越丰富。
创作活动对于建立一个完善的儿童集体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里首先是指语言的创作。我们学校低年级的每一位教师都经常举行儿童创作的晨会。儿童在会上朗读自己写的故事和诗歌。这基本上就是让儿童用艺术的形式,把自己所看到的,以及感到有趣、惊奇和激动的事物表达出来。思维的火花在于它的情感色彩。使一个人感到激动的事,也会使别的人感到激动。例如,一个学生向同学们朗读他写的一篇关于冬天的早晨的作文。他是观察了自然界的现象,为赞叹它的美而写出这篇作文的。当孩子们听着他的朗读时,就体验到对于思考的迷恋。于是,每一个人都想在创作上尝试一下自己的力量。 【让孩子读自己写的故事,我觉得十分有趣,对于孩子们来说也许也是一个很好的激励方法,让他们有学习的自豪感。】
可能有人会问,如果儿童还达不到这样的创作水平,即一个学生的思想还不能感染别的学生,它的美还不足以激起别人的创作愿望,那该怎么办呢?根据我的亲身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出来首倡,点亮第一颗火花。我自己写一篇关于使我激动、入迷的事物的作文。我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孩子们,在他们的智慧和心灵中激发所需要的意向。
创作是独立思维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儿童认识到自己思考的欢乐,体验到一个创作者的精神上的满足。让每一个学生都做到这一点是多么重要啊!没有智育就不可设想会有完满的教学,而智育正在于使儿童用语言的手段进行创作时,感到自己是一个作者,为把生活、自然界、人与人的关系的美变成思想美而感到由衷的喜悦。 【对于写作,我也让孩子们畅所欲言,不背诵固定文章,而是让他们写自己有趣的事情,可以是童话,我也会把好的作业张贴在教师中。】
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追求知识的愿望,是靠儿童的虽不轻松然而快乐的、诱人的、出于自愿劳动所创造的千万条根须日以继夜、不知疲劳的工作来滋养的。然而只有使力量的付出跟儿童的自尊感密不可分的时候,他的劳动才能成为快乐的、诱人的、自愿的劳动。必须使儿童感到自己是一个劳动者,使他为自己的努力所达到的劳动成果而感到自豪。培养自豪感也就意味着在儿童心灵中树立一种要成为思考者的愿望。这是整部教育学中最精细微妙的领域之一。没有由于脑力劳动而激发起来的自豪感,也就没有教学过程中的教育,也就谈不上教学与教育的统一。
为了使我们的孩子始终感到对知识的渴求,为了使学习愿望成为他们并不轻松的脑力劳动的主要动力,我们必须关心整个学校教学的这一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儿童的脑力劳动对象既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也应当有适当的难度。只有在脑力劳动对儿童的力量进行一定的考验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儿童具有一个“思考的劳动者”的自尊感。儿童胜利地经受了这种考验,怀着自豪而欢乐的心情回顾走过的道路,能够对自己说:“这是我找到的。这是我发现的。”
让我们举例说明我们是怎样树立这种思考劳动者的自尊感的。我们给二年级学生读了一道应用题:“建成了每幢有9套住宅的房屋4幢和每幢有4套住宅的房屋9幢。已有1/9的住宅里住了人,问还剩下几套住宅没有住人?”我们已经训练了孩子们,对于这样难度的应用题,在二年级一般地都用口头解答。课堂上笼罩着一种集中精力进行思考的气氛。孩子们要先记住已知数(条件),理解它们之间的依存性,然后开始计算。
在应用题没有解答出来以前,孩子们是不动笔的,只有作业都完成以后,他们才把答案写在一张小纸上。教师在课桌当中走着,看见有谁已经做好了作业,就给那些思维最敏捷的学生再发一张卡片,上面布置新的更难一些的题目。在我们把应用题读过后,只经过5、6分钟,有几个孩子的眼睛里就闪耀着快乐的火花:得到了正确的答案。由于受到成功的鼓舞,这些孩子得乐意再做更难的题目。我们看到,又有一批批孩子的眼睛里露出快乐的闪光。可是班里有一个差生尤拉,学习很差。我们专门为他把题目重读一遍。我们看到,这孩子是多么艰难地但终于弄懂了各个已知数之间的依存关系。尤拉只是理解了应用题,但他也为此感到高兴。我们也应当善于对儿童思考的这一点胜利给予评价。尤拉在我们的帮助下,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读着那些已知数。我们知道尤拉的记忆力很差。这孩子单是思考应用题的条件就费了10来分钟。对他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接着他转入计算。我们又一次跟他把应用题的已知数重复一遍。计算正在正确地进行,孩子感到高兴,我们也跟他一起感到高兴。但是突然又出现了困难:又有什么已知数忘记了。孩子付出那么大的劳动而在构筑的房屋又倒塌了。我们又跟尤拉一起重复 应用题的条件,这孩子又抓住了原来断了的思路。当作业已几乎进行到底的时候,又有什么东西忘记了。我们还是耐心地给他解释几遍,让他再进行思考。
终于,尤拉把答案写在纸上了。孩子为他的成功而欢欣鼓舞。在他的精神上,有一种难以表达的欢乐:这胜利是他经过艰苦努力而得来的!正是这种发现的欢乐,这种靠自己的努力而完成作业的欢乐,才是人的自尊感的源泉。这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它能在儿童的心灵中激发出新的思考的能源。我们要珍惜这种力量。我们要千万谨慎地防止儿童的脑力劳动得不到任何结果的现象。一个孩子,只要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的学习愿望就会消失,因为实际上劳动本身也不存在了。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就在于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和体验到取得胜利的欢乐。
在有经验的教师的教育实验中,最困难、最复杂的问题,正是如何使最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体验到思考劳动者的自豪感。有时候,要把一个孩子引到一个胜利的高处,像我们引导尤拉那样,需要花费一星期、两星期甚至更多的时间。是的,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求有巨大的耐心和对儿童的创造力充满信心的啊。
【总批:上一章的批读中我就对激发幼儿学习感到疑惑,这一章就给我了很详细的答案。“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尝到这种航行的幸福,感到自己是一个敢于独自闯进人类智慧的无际海洋的勇士。 ”这一句带有童话色彩的总结让我印象深刻,孩子们也是如此,他们不该限制于条条框框,我也许也可以让孩子们各个闯关,自觉完成作业,在学习中尝试到克服困难的自豪感。也许这一章也值得我反反复复的批读。】

5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Empty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周四 四月 11, 2013 11:28 am

宝虹小学沈旭佳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为了使学生在智力上和精神上得到成长,就必须使他有对知识的渴求和有掌握知识的愿望。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使我深信,儿童的学习愿望是一些细小的源泉,它们汇合成“教学与教育的统一”的大河。怎样才能打开这些源泉呢?怎样才能使它们不致淤塞呢?怎样才能防止儿童对学习漠不关心的现象呢?遗憾的是,我们当教师的人经常会遇到这样令人忧虑的现象:儿童在入学的时候是带来渴求知识的火花的,但是这点火花很快就熄灭了,而产生了教学上最凶恶最可怕的敌人——儿童对学习的冷淡态度。
或者可以这样说:怎样安排班级和学校的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才能使儿童希望自己今天在精神上变得比昨天更丰富,在智力上变得比昨天更聪明,使他感觉和体验到自己在智力上和思想上的成长,为此而感到自豪,使这些情感成为激发儿童去克服困难的动力呢?要知道,儿童想要好好学习的愿望,是跟他乐观地感知世界(认识周围世界,特别是自我认识)不可分割的。很明显,如果儿童对学习没有一种欢乐的喜爱,没有付出紧张的精神努力去发现真理,并在真理面前感到激动和惊奇,那是谈不上热爱科学、热爱知识的。
为了使儿童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他有一种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我们应当经常关心的是: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把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在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我们想让儿童高高兴兴地学习的话,那就无论如何不能用学校常用的那些方法来局限儿童的智力生活,即一味地要求他识记、背诵和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而把知识再现出来。【非常同意这个观点,特别是对于像数学这样的理科科目,背诵定义、概念是有必要的,但背诵的方式却是各不一样的,还记得自己的高中数学老师始终会做到这样一点,就是在一节新授课课后,保证让我们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对于公式进行记忆,因此课堂内容看似并不是那样丰富,但由于对于概念的理解,运用起来变得容易很多,解题也自然变成了一种兴趣。】
顺便说明一下,我不希望给读者留下这样的印象,好像作者对识记和背诵抱着轻视的态度。不,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如果把教学变成单纯的记忆活动,那么它就变成了无的放矢的教学,因为只有在把记忆的努力和思考的努力结合起来,只有在对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性深入思考的时候,才可能有真正的智力发展。
要使小学生的智力生活丰富多彩,就必须保持思考和记忆的和谐。尊敬的同行们,让我们一起来关心这件事:在小学里,首先要使儿童善于思考,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寻根究底地去探索真理,在认识的世界里去漫游。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好学生。这里我想介绍一下我校低年级教师所取得的一些经验。在我们学校,对儿童的教学是在他们入学前的一年里(即预备班里)就开始的。儿童们生活在一个对他们来说十分有趣的思考的世界里。我们对这些学前儿童进行一种被称为“思维课”的特别的活动。这种活动,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到思维的源泉那儿去旅行。我们带领孩子们到花园里、树林里、湖岸边去,在他们面前展示出各种事物、现象、关系和依存性的极其多种多样的细微差别和各方各面。一个人由于看见世界,他就不会成为消极的观察者,而是成为真理的发现者,由此便产生了活的思想。我们认为,只有在我们教会自己的学生积极地看见世界的情况下,才能防止儿童眼睛里那种好奇的火花熄灭下去。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大家知道,儿童对于从周围世界里以及日后从他本身里所揭示出来的东西的强烈兴趣,是他渴望知识、追求认识真理的志向的源泉。譬如,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懂得了这样一条引人入胜的真理:太阳是生命的源泉;不管生命是以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只有阳光才能使它苏醒。这一真理在孩子们的内心引起很大的激动。在孩子们面前,产生了各种猜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联系和关系,虽然他们还不理解这些联系和关系的实质,但是他们很想去理解它。当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把握住一个真理以后,他就借助它去解释许多新的现象。但是,儿童理解了的东西越多,也就会产生更多的不理解的东西,于是他就会更加积极地思考,对知识的追求就更加迫切。这种精神状态,能使儿童的智慧对于一切必须识记的东西具有特殊的敏感性。一个人勤于思考,能靠自己的努力去发现真理。他也就会以巨大的积极性和强烈的兴趣去感知和识记。
为了创造思维和记忆之间的和谐,需要到自然界里去上一系列这样的思维课(从预备班到四年级末,共5年)。这一套思维课是我们训练思考的学校,没有它,我们就很难设想不仅在小学的所有课堂上,而且在以后的教学和智力发展各阶段,会有完满而有效的脑力劳动。这种训练思维的学校,是发展创造性智力的基础,是为了掌握一批批新的知识所必不可少的。我校低年级的全体教师认为,思维课的教育意义,首先在于它能使知识得到经常不断的运用。要培养儿童的学习愿望,正是需要让儿童在小学里掌握的知识不致成为死的堆积物,不要把它们堆放在儿童的头脑里,仅仅为了教师在一定的时间从这个“堆栈”里取出来检查一下。所谓发展智力,这就是使知识处于运动之中,处于运用之中。充满乐观情绪的自我认识是儿童渴求知识的前提条件。要培养这种乐观的自我认识,就要使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认识到:知识能变成他的思维和劳动的工具,他可以通过运用知识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表现自己的为人。在思维课上进行着一种复杂的过程,这就是个性在创造性的思维中,在对待周围世界的现象的态度中,在解释和深刻理解这些现象中进行的自我表现的过程。正是在这里,在儿童的好钻研的智慧与直接接触到周围世界的现象之间、人的劳动与世界之间的极其精细的相互关系的时候,才能激发和表现出儿童的积极的智力;正是在这里,他才第一次感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才能学会珍视信念,因为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东西是特别宝贵的。
我们深信,由于上了思维课,学生变得善于思考了。当然,这种思维课并不是什么万能的东西,也不是培养智力和学习愿望的唯一手段。但是,考虑到儿童的感知和思维的年龄特点,这可能是形成学生对脑力劳动和对自己本身的观点和态度的最适当的手段。而最主要的是:早在学龄初期,就要使一个人自觉地珍视他的善于思考的个性。离开这一点,那就根本谈不上有自觉地掌握知识的志向。
一个年纪幼小的人,由于经常不断地亲身感觉和体验到运用知识的欢乐,感觉和体验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的自豪,他就会把这种对待周围世界的态度迁移到自己身上和书籍上来。【对于教学来说,我们就是要让学生体会到获取知识的快乐,有“小主人”的体验,进而主动学习;其实不仅是小学生,对于我自己来说,也是相当有启发,只有调整态度,驾驭工作有“小主人”似的态度,那么工作就会有更多的乐趣,也进而有更多的自信和灵感。】我们教给儿童观察自然界,是为了教会他读书,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爱钻研、会思考的读者,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这跟仅仅教会学生流利地朗读并不是一码事儿。只有当儿童的智力生活是在书籍中度过的时候,他的学习愿望才能确立起来。然而,许多学校的一个最大的弊病,正在于精神生活中缺乏书籍。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学校,那里的图书馆的书架上,正好没有供学龄初期儿童阅读的书籍。我们提倡阅读,并不单单是为了让儿童找点可做的事情,而是为了让他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
现在,书籍正面临着跟其他的信息来源(电影、电视、录音带等等)进行竞争的局面。因此,即使在那些有好书供学生阅读的地方,书籍也会经常摆在书架上,成为“沉睡的巨人”。
我们认为,教育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这场竞争中,要使书籍始终成为胜利者。只有在书籍成为学龄初期儿童的最有吸引力的精神需要的地方,才会有学习的愿望,这种愿望才能确立起来。学生在读些什么,是怎样读的,读后在他们的精神生活中留下什么痕迹?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我们不准备就课外阅读的内容问题提出广泛的建议。一个深思熟悉的教师,从他开始儿童工作的最初几天起,他就在周密地考虑:在小学期间,应当让每一个学生阅读(和反复地阅读)哪些书。当然,图书馆里一定要备有这些书。不如此,学校就会从智力文明的策源地变成死记硬背占统治地位的场所。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尝到这种航行的幸福,感到自己是一个敢于独自闯进人类智慧的无际海洋的勇士。
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独立阅读在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也影响着他的学习态度。我们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在童年时期,就阅读一些关于自然界、关于本民族的英勇的过去、关于苏维埃人在伟大卫国战争时期为祖国的自由和独立而进行的斗争以及关于文化、科学、教育的优秀作品。我们在几十年时间内编订了一个“童年阅读书目”,其中包括每一个学生在小学期间应当阅读的250种书的名称。我们仔细地为这个书目挑选图书,所选的书籍一定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认识价值。这些书籍将作为宝贵的财富进入学生的精神生活。在这些图书中,关于英雄人物的书籍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些英雄人物成为孩子们摹仿的榜样。真正的教育开始于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开始于儿童对人的道德高尚和伟大的向往。
如果一个人没有在童年时期就体验过面对书籍进行深思的激动人心的欢乐,那就很难设想会有完满的教育。阅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因为人在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摹仿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为人。阅读和面对书籍思考,应成为学生的一种智力需要。这一点对于培养思维素养也是极其重要的,没有思维素养,也就不可能有对学习的渴求和不断掌握新知识的愿望。
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由于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纲规定的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
思想好比火星儿:一颗火星儿会点燃另一颗火星儿。一个深思熟虑的教师和班主任,总是力求在集体中创造一种共同热爱科学和渴求知识的气氛,使智力兴趣成为一些线索,以其真挚的、复杂的关系——即思维的相互关系把一个个的学生连接在一起。早在小学的时候,就要设法使儿童不仅自己热爱学习,而且把自己对知识的热爱转移给同学们,使这种智力情感激励别的学生。建立在思维基础上的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应当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有经验的教师们都时常跟儿童进行一些关于书籍和创作的谈话。让儿童给同学们讲述一些使他感到激动的事情,会使他要在智力上变得更丰富的志向确立起来;他给别人讲述的思想越多,他自己就会变得越丰富。
创作活动对于建立一个完善的儿童集体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里首先是指语言的创作。我们学校低年级的每一位教师都经常举行儿童创作的晨会。儿童在会上朗读自己写的故事和诗歌。这基本上就是让儿童用艺术的形式,把自己所看到的,以及感到有趣、惊奇和激动的事物表达出来。思维的火花在于它的情感色彩。使一个人感到激动的事,也会使别的人感到激动。例如,一个学生向同学们朗读他写的一篇关于冬天的早晨的作文。他是观察了自然界的现象,为赞叹它的美而写出这篇作文的。当孩子们听着他的朗读时,就体验到对于思考的迷恋。于是,每一个人都想在创作上尝试一下自己的力量。
可能有人会问,如果儿童还达不到这样的创作水平,即一个学生的思想还不能感染别的学生,它的美还不足以激起别人的创作愿望,那该怎么办呢?根据我的亲身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出来首倡,点亮第一颗火花。我自己写一篇关于使我激动、入迷的事物的作文。我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孩子们,在他们的智慧和心灵中激发所需要的意向。
创作是独立思维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儿童认识到自己思考的欢乐,体验到一个创作者的精神上的满足。让每一个学生都做到这一点是多么重要啊!没有智育就不可设想会有完满的教学,而智育正在于使儿童用语言的手段进行创作时,感到自己是一个作者,为把生活、自然界、人与人的关系的美变成思想美而感到由衷的喜悦。
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追求知识的愿望,是靠儿童的虽不轻松然而快乐的、诱人的、出于自愿劳动所创造的千万条根须日以继夜、不知疲劳的工作来滋养的。然而只有使力量的付出跟儿童的自尊感密不可分的时候,他的劳动才能成为快乐的、诱人的、自愿的劳动。必须使儿童感到自己是一个劳动者,使他为自己的努力所达到的劳动成果而感到自豪。培养自豪感也就意味着在儿童心灵中树立一种要成为思考者的愿望。这是整部教育学中最精细微妙的领域之一。没有由于脑力劳动而激发起来的自豪感,也就没有教学过程中的教育,也就谈不上教学与教育的统一。
为了使我们的孩子始终感到对知识的渴求,为了使学习愿望成为他们并不轻松的脑力劳动的主要动力,我们必须关心整个学校教学的这一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儿童的脑力劳动对象既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也应当有适当的难度。只有在脑力劳动对儿童的力量进行一定的考验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儿童具有一个“思考的劳动者”的自尊感。儿童胜利地经受了这种考验,怀着自豪而欢乐的心情回顾走过的道路,能够对自己说:“这是我找到的。这是我发现的。”
让我们举例说明我们是怎样树立这种思考劳动者的自尊感的。我们给二年级学生读了一道应用题:“建成了每幢有9套住宅的房屋4幢和每幢有4套住宅的房屋9幢。已有1/9的住宅里住了人,问还剩下几套住宅没有住人?”我们已经训练了孩子们,对于这样难度的应用题,在二年级一般地都用口头解答。课堂上笼罩着一种集中精力进行思考的气氛。孩子们要先记住已知数(条件),理解它们之间的依存性,然后开始计算。
在应用题没有解答出来以前,孩子们是不动笔的,只有作业都完成以后,他们才把答案写在一张小纸上。教师在课桌当中走着,看见有谁已经做好了作业,就给那些思维最敏捷的学生再发一张卡片,上面布置新的更难一些的题目。在我们把应用题读过后,只经过5、6分钟,有几个孩子的眼睛里就闪耀着快乐的火花:得到了正确的答案。由于受到成功的鼓舞,这些孩子得乐意再做更难的题目。我们看到,又有一批批孩子的眼睛里露出快乐的闪光。可是班里有一个差生尤拉,学习很差。我们专门为他把题目重读一遍。我们看到,这孩子是多么艰难地但终于弄懂了各个已知数之间的依存关系。尤拉只是理解了应用题,但他也为此感到高兴。我们也应当善于对儿童思考的这一点胜利给予评价。尤拉在我们的帮助下,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读着那些已知数。我们知道尤拉的记忆力很差。这孩子单是思考应用题的条件就费了10来分钟。对他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接着他转入计算。我们又一次跟他把应用题的已知数重复一遍。计算正在正确地进行,孩子感到高兴,我们也跟他一起感到高兴。但是突然又出现了困难:又有什么已知数忘记了。孩子付出那么大的劳动而在构筑的房屋又倒塌了。我们又跟尤拉一起重复 应用题的条件,这孩子又抓住了原来断了的思路。当作业已几乎进行到底的时候,又有什么东西忘记了。我们还是耐心地给他解释几遍,让他再进行思考。
终于,尤拉把答案写在纸上了。孩子为他的成功而欢欣鼓舞。在他的精神上,有一种难以表达的欢乐:这胜利是他经过艰苦努力而得来的!正是这种发现的欢乐,这种靠自己的努力而完成作业的欢乐,才是人的自尊感的源泉。这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它能在儿童的心灵中激发出新的思考的能源。我们要珍惜这种力量。我们要千万谨慎地防止儿童的脑力劳动得不到任何结果的现象。一个孩子,只要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的学习愿望就会消失,因为实际上劳动本身也不存在了。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就在于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和体验到取得胜利的欢乐。
在有经验的教师的教育实验中,最困难、最复杂的问题,正是如何使最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体验到思考劳动者的自豪感。有时候,要把一个孩子引到一个胜利的高处,像我们引导尤拉那样,需要花费一星期、两星期甚至更多的时间。是的,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求有巨大的耐心和对儿童的创造力充满信心的啊。
总评:
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习、爱学习。往往我们都非常关心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忽略了学习源头的动因,故而当学生出现厌学、学习态度不端正等问题时异常棘手。学生对糟糕的成绩转瞬即忘,对老师的苦口婆心无动于衷,究其原因是缺失学习愿望。一个学生如果没有体会到参与学习,体验学习过程的情感,那么学习于他而言就是日复一日,他自然对学习结果也漠不关心。面对学生缺失学习愿望的情况书中给了我们一些启示,教师必须“在课的本身、在教育过程的组织中去寻找学生这种冷漠态度的原因。”但凡努力工作了但收效甚微时,我们一定要多些思考,多些分析,认真思考自己的工作,寻找问题的根源。

6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Empty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54 周四 四月 11, 2013 12:03 pm

进修学院钱婷婷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为了使学生在智力上和精神上得到成长,就必须使他有对知识的渴求和有掌握知识的愿望。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使我深信,儿童的学习愿望是一些细小的源泉,它们汇合成“教学与教育的统一”的大河。怎样才能打开这些源泉呢?怎样才能使它们不致淤塞呢?怎样才能防止儿童对学习漠不关心的现象呢?遗憾的是,我们当教师的人经常会遇到这样令人忧虑的现象:儿童在入学的时候是带来渴求知识的火花的,但是这点火花很快就熄灭了,而产生了教学上最凶恶最可怕的敌人——儿童对学习的冷淡态度。 [在一切关系中,冷漠都是最可怕的,在学生与学习的关系中也是一样的。]
或者可以这样说:怎样安排班级和学校的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才能使儿童希望自己今天在精神上变得比昨天更丰富,在智力上变得比昨天更聪明,使他感觉和体验到自己在智力上和思想上的成长,为此而感到自豪,使这些情感成为激发儿童去克服困难的动力呢?要知道,儿童想要好好学习的愿望,是跟他乐观地感知世界(认识周围世界,特别是自我认识)不可分割的。很明显,如果儿童对学习没有一种欢乐的喜爱,没有付出紧张的精神努力去发现真理,并在真理面前感到激动和惊奇,那是谈不上热爱科学、热爱知识的。
为了使儿童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他有一种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我们应当经常关心的是: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把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在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我们想让儿童高高兴兴地学习的话,那就无论如何不能用学校常用的那些方法来局限儿童的智力生活,即一味地要求他识记、背诵和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而把知识再现出来。
顺便说明一下,我不希望给读者留下这样的印象,好像作者对识记和背诵抱着轻视的态度。不,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如果把教学变成单纯的记忆活动,那么它就变成了无的放矢的教学,因为只有在把记忆的努力和思考的努力结合起来,只有在对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性深入思考的时候,才可能有真正的智力发展。
要使小学生的智力生活丰富多彩,就必须保持思考和记忆的和谐。尊敬的同行们,让我们一起来关心这件事:在小学里,首先要使儿童善于思考,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寻根究底地去探索真理,在认识的世界里去漫游。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好学生。这里我想介绍一下我校低年级教师所取得的一些经验。在我们学校,对儿童的教学是在他们入学前的一年里(即预备班里)就开始的。儿童们生活在一个对他们来说十分有趣的思考的世界里。我们对这些学前儿童进行一种被称为“思维课”的特别的活动。这种活动,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到思维的源泉那儿去旅行。我们带领孩子们到花园里、树林里、湖岸边去,在他们面前展示出各种事物、现象、关系和依存性的极其多种多样的细微差别和各方各面。一个人由于看见世界,他就不会成为消极的观察者,而是成为真理的发现者,由此便产生了活的思想。我们认为,只有在我们教会自己的学生积极地看见世界的情况下,才能防止儿童眼睛里那种好奇的火花熄灭下去。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大家知道,儿童对于从周围世界里以及日后从他本身里所揭示出来的东西的强烈兴趣,是他渴望知识、追求认识真理的志向的源泉。譬如,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懂得了这样一条引人入胜的真理:太阳是生命的源泉;不管生命是以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只有阳光才能使它苏醒。这一真理在孩子们的内心引起很大的激动。在孩子们面前,产生了各种猜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联系和关系,虽然他们还不理解这些联系和关系的实质,但是他们很想去理解它。当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把握住一个真理以后,他就借助它去解释许多新的现象。但是,儿童理解了的东西越多,也就会产生更多的不理解的东西,于是他就会更加积极地思考,对知识的追求就更加迫切。这种精神状态,能使儿童的智慧对于一切必须识记的东西具有特殊的敏感性。一个人勤于思考,能靠自己的努力去发现真理。他也就会以巨大的积极性和强烈的兴趣去感知和识记。[在小学的课堂上更是如此,根据脑科学的研究,大脑喜欢问题。因此,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成功的教学情境应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习的内部动机。这种方法要求教师要熟悉教材,掌握新旧知识的联系,还要充分了解学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
为了创造思维和记忆之间的和谐,需要到自然界里去上一系列这样的思维课(从预备班到四年级末,共5年)。这一套思维课是我们训练思考的学校,没有它,我们就很难设想不仅在小学的所有课堂上,而且在以后的教学和智力发展各阶段,会有完满而有效的脑力劳动。这种训练思维的学校,是发展创造性智力的基础,是为了掌握一批批新的知识所必不可少的。我校低年级的全体教师认为,思维课的教育意义,首先在于它能使知识得到经常不断的运用。要培养儿童的学习愿望,正是需要让儿童在小学里掌握的知识不致成为死的堆积物,不要把它们堆放在儿童的头脑里,仅仅为了教师在一定的时间从这个“堆栈”里取出来检查一下。所谓发展智力,这就是使知识处于运动之中,处于运用之中。充满乐观情绪的自我认识是儿童渴求知识的前提条件。要培养这种乐观的自我认识,就要使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认识到:知识能变成他的思维和劳动的工具,他可以通过运用知识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表现自己的为人。在思维课上进行着一种复杂的过程,这就是个性在创造性的思维中,在对待周围世界的现象的态度中,在解释和深刻理解这些现象中进行的自我表现的过程。正是在这里,在儿童的好钻研的智慧与直接接触到周围世界的现象之间、人的劳动与世界之间的极其精细的相互关系的时候,才能激发和表现出儿童的积极的智力;正是在这里,他才第一次感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才能学会珍视信念,因为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东西是特别宝贵的。
我们深信,由于上了思维课,学生变得善于思考了。当然,这种思维课并不是什么万能的东西,也不是培养智力和学习愿望的唯一手段。但是,考虑到儿童的感知和思维的年龄特点,这可能是形成学生对脑力劳动和对自己本身的观点和态度的最适当的手段。而最主要的是:早在学龄初期,就要使一个人自觉地珍视他的善于思考的个性。离开这一点,那就根本谈不上有自觉地掌握知识的志向。
一个年纪幼小的人,由于经常不断地亲身感觉和体验到运用知识的欢乐,感觉和体验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的自豪,[就像前文说的,学生因为了解了植物根茎学的知识,而救活了路边本来要死去的植物,这就是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知识就是力量。]他就会把这种对待周围世界的态度迁移到自己身上和书籍上来。我们教给儿童观察自然界,是为了教会他读书,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爱钻研、会思考的读者,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这跟仅仅教会学生流利地朗读并不是一码事儿。只有当儿童的智力生活是在书籍中度过的时候,他的学习愿望才能确立起来。然而,许多学校的一个最大的弊病,正在于精神生活中缺乏书籍。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学校,那里的图书馆的书架上,正好没有供学龄初期儿童阅读的书籍。我们提倡阅读,并不单单是为了让儿童找点可做的事情,而是为了让他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
现在,书籍正面临着跟其他的信息来源(电影、电视、录音带等等)进行竞争的局面。因此,即使在那些有好书供学生阅读的地方,书籍也会经常摆在书架上,成为“沉睡的巨人”。[现在的孩子作业越来越多,书籍的确很容易就成为摆设,但是喜欢读书的孩子还是会抽出空闲的时间读自己喜欢的书。]
我们认为,教育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这场竞争中,要使书籍始终成为胜利者。只有在书籍成为学龄初期儿童的最有吸引力的精神需要的地方,才会有学习的愿望,这种愿望才能确立起来。学生在读些什么,是怎样读的,读后在他们的精神生活中留下什么痕迹?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我们不准备就课外阅读的内容问题提出广泛的建议。一个深思熟悉的教师,从他开始儿童工作的最初几天起,他就在周密地考虑:在小学期间,应当让每一个学生阅读(和反复地阅读)哪些书。当然,图书馆里一定要备有这些书。不如此,学校就会从智力文明的策源地变成死记硬背占统治地位的场所。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尝到这种航行的幸福,感到自己是一个敢于独自闯进人类智慧的无际海洋的勇士。
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独立阅读在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也影响着他的学习态度。我们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在童年时期,就阅读一些关于自然界、关于本民族的英勇的过去、关于苏维埃人在伟大卫国战争时期为祖国的自由和独立而进行的斗争以及关于文化、科学、教育的优秀作品。我们在几十年时间内编订了一个“童年阅读书目”,其中包括每一个学生在小学期间应当阅读的250种书的名称。[这个数字让我满吃惊的,250种书,还不是250本书,我们成年人有看过那么多书吗?]我们仔细地为这个书目挑选图书,所选的书籍一定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认识价值。这些书籍将作为宝贵的财富进入学生的精神生活。在这些图书中,关于英雄人物的书籍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些英雄人物成为孩子们摹仿的榜样。真正的教育开始于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开始于儿童对人的道德高尚和伟大的向往。
如果一个人没有在童年时期就体验过面对书籍进行深思的激动人心的欢乐,那就很难设想会有完满的教育。阅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因为人在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摹仿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为人。阅读和面对书籍思考,应成为学生的一种智力需要。这一点对于培养思维素养也是极其重要的,没有思维素养,也就不可能有对学习的渴求和不断掌握新知识的愿望。
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由于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纲规定的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我始终认为,不论现在的电子书再流行,甚至李开复在微博上声称纸质书会消失,但是手捧一本好书,手边一杯清茶,点一盏昏黄的灯,这样的阅读感受是无法被取代的。]
思想好比火星儿:一颗火星儿会点燃另一颗火星儿。一个深思熟虑的教师和班主任,总是力求在集体中创造一种共同热爱科学和渴求知识的气氛,使智力兴趣成为一些线索,以其真挚的、复杂的关系——即思维的相互关系把一个个的学生连接在一起。早在小学的时候,就要设法使儿童不仅自己热爱学习,而且把自己对知识的热爱转移给同学们,使这种智力情感激励别的学生。建立在思维基础上的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应当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有经验的教师们都时常跟儿童进行一些关于书籍和创作的谈话。让儿童给同学们讲述一些使他感到激动的事情,会使他要在智力上变得更丰富的志向确立起来;他给别人讲述的思想越多,他自己就会变得越丰富。
创作活动对于建立一个完善的儿童集体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里首先是指语言的创作。我们学校低年级的每一位教师都经常举行儿童创作的晨会。儿童在会上朗读自己写的故事和诗歌。这基本上就是让儿童用艺术的形式,把自己所看到的,以及感到有趣、惊奇和激动的事物表达出来。思维的火花在于它的情感色彩。使一个人感到激动的事,也会使别的人感到激动。例如,一个学生向同学们朗读他写的一篇关于冬天的早晨的作文。他是观察了自然界的现象,为赞叹它的美而写出这篇作文的。当孩子们听着他的朗读时,就体验到对于思考的迷恋。于是,每一个人都想在创作上尝试一下自己的力量。
可能有人会问,如果儿童还达不到这样的创作水平,即一个学生的思想还不能感染别的学生,它的美还不足以激起别人的创作愿望,那该怎么办呢?根据我的亲身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出来首倡,点亮第一颗火花。我自己写一篇关于使我激动、入迷的事物的作文。我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孩子们,在他们的智慧和心灵中激发所需要的意向。
创作是独立思维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儿童认识到自己思考的欢乐,体验到一个创作者的精神上的满足。让每一个学生都做到这一点是多么重要啊!没有智育就不可设想会有完满的教学,而智育正在于使儿童用语言的手段进行创作时,感到自己是一个作者,为把生活、自然界、人与人的关系的美变成思想美而感到由衷的喜悦。
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追求知识的愿望,是靠儿童的虽不轻松然而快乐的、诱人的、出于自愿劳动所创造的千万条根须日以继夜、不知疲劳的工作来滋养的。然而只有使力量的付出跟儿童的自尊感密不可分的时候,他的劳动才能成为快乐的、诱人的、自愿的劳动。必须使儿童感到自己是一个劳动者,使他为自己的努力所达到的劳动成果而感到自豪。培养自豪感也就意味着在儿童心灵中树立一种要成为思考者的愿望。这是整部教育学中最精细微妙的领域之一。没有由于脑力劳动而激发起来的自豪感,也就没有教学过程中的教育,也就谈不上教学与教育的统一。
为了使我们的孩子始终感到对知识的渴求,为了使学习愿望成为他们并不轻松的脑力劳动的主要动力,我们必须关心整个学校教学的这一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儿童的脑力劳动对象既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也应当有适当的难度。只有在脑力劳动对儿童的力量进行一定的考验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儿童具有一个“思考的劳动者”的自尊感。儿童胜利地经受了这种考验,怀着自豪而欢乐的心情回顾走过的道路,能够对自己说:“这是我找到的。这是我发现的。”
让我们举例说明我们是怎样树立这种思考劳动者的自尊感的。我们给二年级学生读了一道应用题:“建成了每幢有9套住宅的房屋4幢和每幢有4套住宅的房屋9幢。已有1/9的住宅里住了人,问还剩下几套住宅没有住人?”我们已经训练了孩子们,对于这样难度的应用题,在二年级一般地都用口头解答。课堂上笼罩着一种集中精力进行思考的气氛。孩子们要先记住已知数(条件),理解它们之间的依存性,然后开始计算。
在应用题没有解答出来以前,孩子们是不动笔的,只有作业都完成以后,他们才把答案写在一张小纸上。教师在课桌当中走着,看见有谁已经做好了作业,就给那些思维最敏捷的学生再发一张卡片,上面布置新的更难一些的题目。在我们把应用题读过后,只经过5、6分钟,有几个孩子的眼睛里就闪耀着快乐的火花:得到了正确的答案。由于受到成功的鼓舞,这些孩子很乐意再做更难的题目。我们看到,又有一批批孩子的眼睛里露出快乐的闪光。可是班里有一个差生尤拉,学习很差。我们专门为他把题目重读一遍。我们看到,这孩子是多么艰难地但终于弄懂了各个已知数之间的依存关系。尤拉只是理解了应用题,但他也为此感到高兴。[看到孩子每一次小小的进步,尤其是学习不那么好的孩子。可能,他和其他孩子的差距很大;可能,是他拉掉了班级的平均分;可能,他常常让你头痛不已,但是作为教师,我们不仅应该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我们也应当善于对儿童思考的这一点胜利给予评价。尤拉在我们的帮助下,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读着那些已知数。我们知道尤拉的记忆力很差。这孩子单是思考应用题的条件就费了10来分钟。对他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接着他转入计算。我们又一次跟他把应用题的已知数重复一遍。计算正在正确地进行,孩子感到高兴,我们也跟他一起感到高兴。但是突然又出现了困难:又有什么已知数忘记了。孩子付出那么大的劳动而在构筑的房屋又倒塌了。我们又跟尤拉一起重复 应用题的条件,这孩子又抓住了原来断了的思路。当作业已几乎进行到底的时候,又有什么东西忘记了。我们还是耐心地给他解释几遍,让他再进行思考。
终于,尤拉把答案写在纸上了。孩子为他的成功而欢欣鼓舞。[这一幕像不像电影中的镜头?而尤拉对于孩子们,也是一个励志的榜样。]在他的精神上,有一种难以表达的欢乐:这胜利是他经过艰苦努力而得来的!正是这种发现的欢乐,这种靠自己的努力而完成作业的欢乐,才是人的自尊感的源泉。这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它能在儿童的心灵中激发出新的思考的能源。我们要珍惜这种力量。我们要千万谨慎地防止儿童的脑力劳动得不到任何结果的现象。一个孩子,只要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的学习愿望就会消失,因为实际上劳动本身也不存在了。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就在于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和体验到取得胜利的欢乐。
在有经验的教师的教育实验中,最困难、最复杂的问题,正是如何使最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体验到思考劳动者的自豪感。有时候,要把一个孩子引到一个胜利的高处,像我们引导尤拉那样,需要花费一星期、两星期甚至更多的时间。是的,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求有巨大的耐心和对儿童的创造力充满信心的啊。
总批:
[要使小学生愿意学习,最重要的是要激发他的内在学习动机。
所谓内部动机,就是着眼于各种内在心理因素,如需要、预期、好奇心、求知欲、兴趣、自尊和自信等。也就是说,老师在课堂上要满足孩子的这些需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老师们可以这样做:
一、要在课堂上创设问题的情境,制造悬念。根据教学内容提出开放性问题,促进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而不是把知识喂给他。
二、让学生猜测,教师提供反馈。教师不直接提供知识,而是通过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想象力。
三、充分利用学生的原有知识,激发求知欲。教师要做的就是为学生搭建一个新旧知识之间的“脚手架”,发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且找到新旧知识连接点。
四、老师可以在课堂上有意制造一些认知冲突。甚至可以引起学生的争论,激发他们思维火花的碰撞。经过一次激励的辩论之后,相信他们对这个知识点一定记得特别牢。]

7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Empty 回复: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周四 四月 11, 2013 1:02 pm

宝虹朱蕾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为了使学生在智力上和精神上得到成长,就必须使他有对知识的渴求和有掌握知识的愿望。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使我深信,儿童的学习愿望是一些细小的源泉,它们汇合成“教学与教育的统一”的大河。怎样才能打开这些源泉呢?怎样才能使它们不致淤塞呢?怎样才能防止儿童对学习漠不关心的现象呢?遗憾的是,我们当教师的人经常会遇到这样令人忧虑的现象:儿童在入学的时候是带来渴求知识的火花的,但是这点火花很快就熄灭了,而产生了教学上最凶恶最可怕的敌人——儿童对学习的冷淡态度。(一年级刚刚接触这些学生的时候,他们对一些都是那么的好奇,感到一些都很新鲜,有问不完的为什么。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对学校的环境变得较为熟悉了,每天的学习都是按部就班地进行,好奇心似乎也没有以前那么强烈了。我们要呵护学生的这份新奇感,好奇也是学生在思考的表现。)
或者可以这样说:怎样安排班级和学校的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才能使儿童希望自己今天在精神上变得比昨天更丰富,在智力上变得比昨天更聪明,使他感觉和体验到自己在智力上和思想上的成长,为此而感到自豪,使这些情感成为激发儿童去克服困难的动力呢?要知道,儿童想要好好学习的愿望,是跟他乐观地感知世界(认识周围世界,特别是自我认识)不可分割的。很明显,如果儿童对学习没有一种欢乐的喜爱,没有付出紧张的精神努力去发现真理,并在真理面前感到激动和惊奇,那是谈不上热爱科学、热爱知识的。
为了使儿童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他有一种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我们应当经常关心的是: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把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在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我们想让儿童高高兴兴地学习的话,那就无论如何不能用学校常用的那些方法来局限儿童的智力生活,即一味地要求他识记、背诵和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而把知识再现出来。
顺便说明一下,我不希望给读者留下这样的印象,好像作者对识记和背诵抱着轻视的态度。不,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如果把教学变成单纯的记忆活动,那么它就变成了无的放矢的教学,因为只有在把记忆的努力和思考的努力结合起来,只有在对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性深入思考的时候,才可能有真正的智力发展。
要使小学生的智力生活丰富多彩,就必须保持思考和记忆的和谐。尊敬的同行们,让我们一起来关心这件事:在小学里,首先要使儿童善于思考,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寻根究底地去探索真理,在认识的世界里去漫游。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好学生。这里我想介绍一下我校低年级教师所取得的一些经验。在我们学校,对儿童的教学是在他们入学前的一年里(即预备班里)就开始的。儿童们生活在一个对他们来说十分有趣的思考的世界里。我们对这些学前儿童进行一种被称为“思维课”的特别的活动。这种活动,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到思维的源泉那儿去旅行。我们带领孩子们到花园里、树林里、湖岸边去,在他们面前展示出各种事物、现象、关系和依存性的极其多种多样的细微差别和各方各面。一个人由于看见世界,他就不会成为消极的观察者,而是成为真理的发现者,由此便产生了活的思想。我们认为,只有在我们教会自己的学生积极地看见世界的情况下,才能防止儿童眼睛里那种好奇的火花熄灭下去。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大家知道,儿童对于从周围世界里以及日后从他本身里所揭示出来的东西的强烈兴趣,是他渴望知识、追求认识真理的志向的源泉。譬如,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懂得了这样一条引人入胜的真理:太阳是生命的源泉;不管生命是以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只有阳光才能使它苏醒。这一真理在孩子们的内心引起很大的激动。在孩子们面前,产生了各种猜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联系和关系,虽然他们还不理解这些联系和关系的实质,但是他们很想去理解它。当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把握住一个真理以后,他就借助它去解释许多新的现象。但是,儿童理解了的东西越多,也就会产生更多的不理解的东西,于是他就会更加积极地思考,对知识的追求就更加迫切。这种精神状态,能使儿童的智慧对于一切必须识记的东西具有特殊的敏感性。一个人勤于思考,能靠自己的努力去发现真理。他也就会以巨大的积极性和强烈的兴趣去感知和识记。
为了创造思维和记忆之间的和谐,需要到自然界里去上一系列这样的思维课(从预备班到四年级末,共5年)。这一套思维课是我们训练思考的学校,没有它,我们就很难设想不仅在小学的所有课堂上,而且在以后的教学和智力发展各阶段,会有完满而有效的脑力劳动。这种训练思维的学校,是发展创造性智力的基础,是为了掌握一批批新的知识所必不可少的。我校低年级的全体教师认为,思维课的教育意义,首先在于它能使知识得到经常不断的运用。要培养儿童的学习愿望,正是需要让儿童在小学里掌握的知识不致成为死的堆积物,不要把它们堆放在儿童的头脑里,仅仅为了教师在一定的时间从这个“堆栈”里取出来检查一下。所谓发展智力,这就是使知识处于运动之中,处于运用之中。充满乐观情绪的自我认识是儿童渴求知识的前提条件。要培养这种乐观的自我认识,就要使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认识到:知识能变成他的思维和劳动的工具,他可以通过运用知识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表现自己的为人。在思维课上进行着一种复杂的过程,这就是个性在创造性的思维中,在对待周围世界的现象的态度中,在解释和深刻理解这些现象中进行的自我表现的过程。正是在这里,在儿童的好钻研的智慧与直接接触到周围世界的现象之间、人的劳动与世界之间的极其精细的相互关系的时候,才能激发和表现出儿童的积极的智力;正是在这里,他才第一次感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才能学会珍视信念,因为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东西是特别宝贵的。
我们深信,由于上了思维课,学生变得善于思考了。当然,这种思维课并不是什么万能的东西,也不是培养智力和学习愿望的唯一手段。但是,考虑到儿童的感知和思维的年龄特点,这可能是形成学生对脑力劳动和对自己本身的观点和态度的最适当的手段。而最主要的是:早在学龄初期,就要使一个人自觉地珍视他的善于思考的个性。离开这一点,那就根本谈不上有自觉地掌握知识的志向。
一个年纪幼小的人,由于经常不断地亲身感觉和体验到运用知识的欢乐,感觉和体验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的自豪,他就会把这种对待周围世界的态度迁移到自己身上和书籍上来。我们教给儿童观察自然界,是为了教会他读书,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爱钻研、会思考的读者,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这跟仅仅教会学生流利地朗读并不是一码事儿。只有当儿童的智力生活是在书籍中度过的时候,他的学习愿望才能确立起来。然而,许多学校的一个最大的弊病,正在于精神生活中缺乏书籍。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学校,那里的图书馆的书架上,正好没有供学龄初期儿童阅读的书籍。我们提倡阅读,并不单单是为了让儿童找点可做的事情,而是为了让他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
现在,书籍正面临着跟其他的信息来源(电影、电视、录音带等等)进行竞争的局面。因此,即使在那些有好书供学生阅读的地方,书籍也会经常摆在书架上,成为“沉睡的巨人”。
我们认为,教育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这场竞争中,要使书籍始终成为胜利者。只有在书籍成为学龄初期儿童的最有吸引力的精神需要的地方,才会有学习的愿望,这种愿望才能确立起来。学生在读些什么,是怎样读的,读后在他们的精神生活中留下什么痕迹?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我们不准备就课外阅读的内容问题提出广泛的建议。一个深思熟悉的教师,从他开始儿童工作的最初几天起,他就在周密地考虑:在小学期间,应当让每一个学生阅读(和反复地阅读)哪些书。当然,图书馆里一定要备有这些书。不如此,学校就会从智力文明的策源地变成死记硬背占统治地位的场所。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尝到这种航行的幸福,感到自己是一个敢于独自闯进人类智慧的无际海洋的勇士。
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独立阅读在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也影响着他的学习态度。我们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在童年时期,就阅读一些关于自然界、关于本民族的英勇的过去、关于苏维埃人在伟大卫国战争时期为祖国的自由和独立而进行的斗争以及关于文化、科学、教育的优秀作品。我们在几十年时间内编订了一个“童年阅读书目”,其中包括每一个学生在小学期间应当阅读的250种书的名称。我们仔细地为这个书目挑选图书,所选的书籍一定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认识价值。这些书籍将作为宝贵的财富进入学生的精神生活。在这些图书中,关于英雄人物的书籍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些英雄人物成为孩子们摹仿的榜样。真正的教育开始于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开始于儿童对人的道德高尚和伟大的向往。
如果一个人没有在童年时期就体验过面对书籍进行深思的激动人心的欢乐,那就很难设想会有完满的教育。阅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因为人在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摹仿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为人。阅读和面对书籍思考,应成为学生的一种智力需要。这一点对于培养思维素养也是极其重要的,没有思维素养,也就不可能有对学习的渴求和不断掌握新知识的愿望。
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由于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纲规定的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
思想好比火星儿:一颗火星儿会点燃另一颗火星儿。一个深思熟虑的教师和班主任,总是力求在集体中创造一种共同热爱科学和渴求知识的气氛,使智力兴趣成为一些线索,以其真挚的、复杂的关系——即思维的相互关系把一个个的学生连接在一起。早在小学的时候,就要设法使儿童不仅自己热爱学习,而且把自己对知识的热爱转移给同学们,使这种智力情感激励别的学生。建立在思维基础上的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应当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有经验的教师们都时常跟儿童进行一些关于书籍和创作的谈话。让儿童给同学们讲述一些使他感到激动的事情,会使他要在智力上变得更丰富的志向确立起来;他给别人讲述的思想越多,他自己就会变得越丰富。
创作活动对于建立一个完善的儿童集体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里首先是指语言的创作。我们学校低年级的每一位教师都经常举行儿童创作的晨会。儿童在会上朗读自己写的故事和诗歌。这基本上就是让儿童用艺术的形式,把自己所看到的,以及感到有趣、惊奇和激动的事物表达出来。思维的火花在于它的情感色彩。使一个人感到激动的事,也会使别的人感到激动。例如,一个学生向同学们朗读他写的一篇关于冬天的早晨的作文。他是观察了自然界的现象,为赞叹它的美而写出这篇作文的。当孩子们听着他的朗读时,就体验到对于思考的迷恋。于是,每一个人都想在创作上尝试一下自己的力量。
可能有人会问,如果儿童还达不到这样的创作水平,即一个学生的思想还不能感染别的学生,它的美还不足以激起别人的创作愿望,那该怎么办呢?根据我的亲身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出来首倡,点亮第一颗火花。我自己写一篇关于使我激动、入迷的事物的作文。我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孩子们,在他们的智慧和心灵中激发所需要的意向。
创作是独立思维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儿童认识到自己思考的欢乐,体验到一个创作者的精神上的满足。让每一个学生都做到这一点是多么重要啊!没有智育就不可设想会有完满的教学,而智育正在于使儿童用语言的手段进行创作时,感到自己是一个作者,为把生活、自然界、人与人的关系的美变成思想美而感到由衷的喜悦。
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追求知识的愿望,是靠儿童的虽不轻松然而快乐的、诱人的、出于自愿劳动所创造的千万条根须日以继夜、不知疲劳的工作来滋养的。然而只有使力量的付出跟儿童的自尊感密不可分的时候,他的劳动才能成为快乐的、诱人的、自愿的劳动。必须使儿童感到自己是一个劳动者,使他为自己的努力所达到的劳动成果而感到自豪。培养自豪感也就意味着在儿童心灵中树立一种要成为思考者的愿望。这是整部教育学中最精细微妙的领域之一。没有由于脑力劳动而激发起来的自豪感,也就没有教学过程中的教育,也就谈不上教学与教育的统一。
为了使我们的孩子始终感到对知识的渴求,为了使学习愿望成为他们并不轻松的脑力劳动的主要动力,我们必须关心整个学校教学的这一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儿童的脑力劳动对象既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也应当有适当的难度。只有在脑力劳动对儿童的力量进行一定的考验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儿童具有一个“思考的劳动者”的自尊感。儿童胜利地经受了这种考验,怀着自豪而欢乐的心情回顾走过的道路,能够对自己说:“这是我找到的。这是我发现的。”
让我们举例说明我们是怎样树立这种思考劳动者的自尊感的。我们给二年级学生读了一道应用题:“建成了每幢有9套住宅的房屋4幢和每幢有4套住宅的房屋9幢。已有1/9的住宅里住了人,问还剩下几套住宅没有住人?”我们已经训练了孩子们,对于这样难度的应用题,在二年级一般地都用口头解答。课堂上笼罩着一种集中精力进行思考的气氛。孩子们要先记住已知数(条件),理解它们之间的依存性,然后开始计算。
在应用题没有解答出来以前,孩子们是不动笔的,只有作业都完成以后,他们才把答案写在一张小纸上。教师在课桌当中走着,看见有谁已经做好了作业,就给那些思维最敏捷的学生再发一张卡片,上面布置新的更难一些的题目。在我们把应用题读过后,只经过5、6分钟,有几个孩子的眼睛里就闪耀着快乐的火花:得到了正确的答案。由于受到成功的鼓舞,这些孩子得乐意再做更难的题目。我们看到,又有一批批孩子的眼睛里露出快乐的闪光。可是班里有一个差生尤拉,学习很差。我们专门为他把题目重读一遍。我们看到,这孩子是多么艰难地但终于弄懂了各个已知数之间的依存关系。尤拉只是理解了应用题,但他也为此感到高兴。我们也应当善于对儿童思考的这一点胜利给予评价。尤拉在我们的帮助下,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读着那些已知数。我们知道尤拉的记忆力很差。这孩子单是思考应用题的条件就费了10来分钟。对他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接着他转入计算。我们又一次跟他把应用题的已知数重复一遍。计算正在正确地进行,孩子感到高兴,我们也跟他一起感到高兴。但是突然又出现了困难:又有什么已知数忘记了。孩子付出那么大的劳动而在构筑的房屋又倒塌了。我们又跟尤拉一起重复 应用题的条件,这孩子又抓住了原来断了的思路。当作业已几乎进行到底的时候,又有什么东西忘记了。我们还是耐心地给他解释几遍,让他再进行思考。
终于,尤拉把答案写在纸上了。孩子为他的成功而欢欣鼓舞。在他的精神上,有一种难以表达的欢乐:这胜利是他经过艰苦努力而得来的!正是这种发现的欢乐,这种靠自己的努力而完成作业的欢乐,才是人的自尊感的源泉。这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它能在儿童的心灵中激发出新的思考的能源。我们要珍惜这种力量。我们要千万谨慎地防止儿童的脑力劳动得不到任何结果的现象。一个孩子,只要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的学习愿望就会消失,因为实际上劳动本身也不存在了。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就在于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和体验到取得胜利的欢乐。
在有经验的教师的教育实验中,最困难、最复杂的问题,正是如何使最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体验到思考劳动者的自豪感。有时候,要把一个孩子引到一个胜利的高处,像我们引导尤拉那样,需要花费一星期、两星期甚至更多的时间。是的,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求有巨大的耐心和对儿童的创造力充满信心的啊。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主题性阅读,教会学生读书,我们应为孩子提供适合他们阅读的富有趣味的书籍,要让学生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书应当成为孩子最好的朋友。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读什么?还要关注他们是怎样读的?读的书在他们的精神生活里留下了什么痕迹?也就是说,我们得关注孩子读书的全过程,让书真正融入他们的生活,让阅读真正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这种阅读是发自内心需要的阅读,而不是完成老师任务的阅读,我们还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学会“创作”,体会创造的乐趣,而这,更能激起他阅读、思考的兴趣,促使他在这种阅读思考中不断地提升自己,我们应认真思考,善于抓住各种契机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培养他们创作的能力,从而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使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而乐读、善读,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

8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Empty 回复: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周四 四月 11, 2013 1:42 pm

和衷小学杨静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为了使学生在智力上和精神上得到成长,就必须使他有对知识的渴求和有掌握知识的愿望。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使我深信,儿童的学习愿望是一些细小的源泉,它们汇合成“教学与教育的统一”的大河。怎样才能打开这些源泉呢?怎样才能使它们不致淤塞呢?怎样才能防止儿童对学习漠不关心的现象呢?遗憾的是,我们当教师的人经常会遇到这样令人忧虑的现象:儿童在入学的时候是带来渴求知识的火花的,但是这点火花很快就熄灭了,而产生了教学上最凶恶最可怕的敌人——儿童对学习的冷淡态度。
   或者可以这样说:怎样安排班级和学校的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才能使儿童希望自己今天在精神上变得比昨天更丰富,在智力上变得比昨天更聪明,使他感觉和体验到自己在智力上和思想上的成长,为此而感到自豪,使这些情感成为激发儿童去克服困难的动力呢?要知道,儿童想要好好学习的愿望,是跟他乐观地感知世界(认识周围世界,特别是自我认识)不可分割的。很明显,如果儿童对学习没有一种欢乐的喜爱,没有付出紧张的精神努力去发现真理,并在真理面前感到激动和惊奇,那是谈不上热爱科学、热爱知识的。【可能也正是因为这样,成绩好的孩子会越来越出色,因为他们在学习中取得了自我认定,因而更加热爱学习。】     为了使儿童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他有一种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我们应当经常关心的是: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把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在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我们想让儿童高高兴兴地学习的话,那就无论如何不能用学校常用的那些方法来局限儿童的智力生活,即一味地要求他识记、背诵和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而把知识再现出来。
   顺便说明一下,我不希望给读者留下这样的印象,好像作者对识记和背诵抱着轻视的态度。不,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记诵是运用的基础。】但是,如果把教学变成单纯的记忆活动,那么它就变成了无的放矢的教学,因为只有在把记忆的努力和思考的努力结合起来,只有在对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性深入思考的时候,才可能有真正的智力发展。【记诵是为了更好地运用,使用掌握的知识为今后的学习打基础。】    
   要使小学生的智力生活丰富多彩,就必须保持思考和记忆的和谐。尊敬的同行们,让我们一起来关心这件事:在小学里,首先要使儿童善于思考,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寻根究底地去探索真理,在认识的世界里去漫游。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好学生。这里我想介绍一下我校低年级教师所取得的一些经验。在我们学校,对儿童的教学是在他们入学前的一年里(即预备班里)就开始的。儿童们生活在一个对他们来说十分有趣的思考的世界里。我们对这些学前儿童进行一种被称为“思维课”的特别的活动。这种活动,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到思维的源泉那儿去旅行。我们带领孩子们到花园里、树林里、湖岸边去,在他们面前展示出各种事物、现象、关系和依存性的极其多种多样的细微差别和各方各面。一个人由于看见世界,他就不会成为消极的观察者,而是成为真理的发现者,由此便产生了活的思想。【引导孩子在真实世界里探求和发现世界上事物的千千万万的联系,令他们有主动学习的意愿。】我们认为,只有在我们教会自己的学生积极地看见世界的情况下,才能防止儿童眼睛里那种好奇的火花熄灭下去。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大家知道,儿童对于从周围世界里以及日后从他本身里所揭示出来的东西的强烈兴趣,是他渴望知识、追求认识真理的志向的源泉。譬如,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懂得了这样一条引人入胜的真理:太阳是生命的源泉;不管生命是以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只有阳光才能使它苏醒。这一真理在孩子们的内心引起很大的激动。在孩子们面前,产生了各种猜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联系和关系,虽然他们还不理解这些联系和关系的实质,但是他们很想去理解它。当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把握住一个真理以后,他就借助它去解释许多新的现象。但是,儿童理解了的东西越多,也就会产生更多的不理解的东西,于是他就会更加积极地思考,对知识的追求就更加迫切。这种精神状态,能使儿童的智慧对于一切必须识记的东西具有特殊的敏感性。一个人勤于思考,能靠自己的努力去发现真理。他也就会以巨大的积极性和强烈的兴趣去感知和识记。
   为了创造思维和记忆之间的和谐,需要到自然界里去上一系列这样的思维课(从预备班到四年级末,共5年)。这一套思维课是我们训练思考的学校,没有它,我们就很难设想不仅在小学的所有课堂上,而且在以后的教学和智力发展各阶段,会有完满而有效的脑力劳动。这种训练思维的学校,是发展创造性智力的基础,是为了掌握一批批新的知识所必不可少的。我校低年级的全体教师认为,思维课的教育意义,首先在于它能使知识得到经常不断的运用。要培养儿童的学习愿望,正是需要让儿童在小学里掌握的知识不致成为死的堆积物,不要把它们堆放在儿童的头脑里,仅仅为了教师在一定的时间从这个“堆栈”里取出来检查一下。所谓发展智力,这就是使知识处于运动之中,处于运用之中。充满乐观情绪的自我认识是儿童渴求知识的前提条件。要培养这种乐观的自我认识,就要使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认识到:知识能变成他的思维和劳动的工具,他可以通过运用知识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表现自己的为人。【乐观的自我认识能够不断加强孩子的自信心,也因此有了良性循环,有了自信便会更加主动去探索知识。】在思维课上进行着一种复杂的过程,这就是个性在创造性的思维中,在对待周围世界的现象的态度中,在解释和深刻理解这些现象中进行的自我表现的过程。正是在这里,在儿童的好钻研的智慧与直接接触到周围世界的现象之间、人的劳动与世界之间的极其精细的相互关系的时候,才能激发和表现出儿童的积极的智力;正是在这里,他才第一次感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才能学会珍视信念,因为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东西是特别宝贵的。
   我们深信,由于上了思维课,学生变得善于思考了。当然,这种思维课并不是什么万能的东西,也不是培养智力和学习愿望的唯一手段。但是,考虑到儿童的感知和思维的年龄特点,这可能是形成学生对脑力劳动和对自己本身的观点和态度的最适当的手段。而最主要的是:早在学龄初期,就要使一个人自觉地珍视他的善于思考的个性。离开这一点,那就根本谈不上有自觉地掌握知识的志向。 一个年纪幼小的人,由于经常不断地亲身感觉和体验到运用知识的欢乐,感觉和体验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的自豪,他就会把这种对待周围世界的态度迁移到自己身上和书籍上来。我们教给儿童观察自然界,是为了教会他读书,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爱钻研、会思考的读者,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这跟仅仅教会学生流利地朗读并不是一码事儿。只有当儿童的智力生活是在书籍中度过的时候,他的学习愿望才能确立起来。然而,许多学校的一个最大的弊病,正在于精神生活中缺乏书籍。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学校,那里的图书馆的书架上,正好没有供学龄初期儿童阅读的书籍。我们提倡阅读,并不单单是为了让儿童找点可做的事情,而是为了让他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
   现在,书籍正面临着跟其他的信息来源(电影、电视、录音带等等)进行竞争的局面。因此,即使在那些有好书供学生阅读的地方,书籍也会经常摆在书架上,成为“沉睡的巨人”。
   我们认为,教育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这场竞争中,要使书籍始终成为胜利者。只有在书籍成为学龄初期儿童的最有吸引力的精神需要的地方,才会有学习的愿望,这种愿望才能确立起来。学生在读些什么,是怎样读的,读后在他们的精神生活中留下什么痕迹?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我们不准备就课外阅读的内容问题提出广泛的建议。一个深思熟悉的教师,从他开始儿童工作的最初几天起,他就在周密地考虑:在小学期间,应当让每一个学生阅读(和反复地阅读)哪些书。当然,图书馆里一定要备有这些书。不如此,学校就会从智力文明的策源地变成死记硬背占统治地位的场所。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尝到这种航行的幸福,感到自己是一个敢于独自闯进人类智慧的无际海洋的勇士。
   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独立阅读在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也影响着他的学习态度。我们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在童年时期,就阅读一些关于自然界、关于本民族的英勇的过去、关于苏维埃人在伟大卫国战争时期为祖国的自由和独立而进行的斗争以及关于文化、科学、教育的优秀作品。我们在几十年时间内编订了一个“童年阅读书目”,其中包括每一个学生在小学期间应当阅读的250种书的名称。我们仔细地为这个书目挑选图书,所选的书籍一定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认识价值。这些书籍将作为宝贵的财富进入学生的精神生活。在这些图书中,关于英雄人物的书籍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些英雄人物成为孩子们摹仿的榜样。真正的教育开始于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开始于儿童对人的道德高尚和伟大的向往。【独立阅读,独立思考,激起孩子对知识的渴求。】
   如果一个人没有在童年时期就体验过面对书籍进行深思的激动人心的欢乐,那就很难设想会有完满的教育。阅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因为人在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摹仿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为人。阅读和面对书籍思考,应成为学生的一种智力需要。这一点对于培养思维素养也是极其重要的,没有思维素养,也就不可能有对学习的渴求和不断掌握新知识的愿望。
   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由于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纲规定的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
   思想好比火星儿:一颗火星儿会点燃另一颗火星儿。一个深思熟虑的教师和班主任,总是力求在集体中创造一种共同热爱科学和渴求知识的气氛,使智力兴趣成为一些线索,以其真挚的、复杂的关系——即思维的相互关系把一个个的学生连接在一起。早在小学的时候,就要设法使儿童不仅自己热爱学习,而且把自己对知识的热爱转移给同学们,使这种智力情感激励别的学生。建立在思维基础上的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应当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有经验的教师们都时常跟儿童进行一些关于书籍和创作的谈话。让儿童给同学们讲述一些使他感到激动的事情,会使他要在智力上变得更丰富的志向确立起来;他给别人讲述的思想越多,他自己就会变得越丰富。
   创作活动对于建立一个完善的儿童集体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里首先是指语言的创作。我们学校低年级的每一位教师都经常举行儿童创作的晨会。儿童在会上朗读自己写的故事和诗歌。这基本上就是让儿童用艺术的形式,把自己所看到的,以及感到有趣、惊奇和激动的事物表达出来。思维的火花在于它的情感色彩。使一个人感到激动的事,也会使别的人感到激动。例如,一个学生向同学们朗读他写的一篇关于冬天的早晨的作文。他是观察了自然界的现象,为赞叹它的美而写出这篇作文的。当孩子们听着他的朗读时,就体验到对于思考的迷恋。于是,每一个人都想在创作上尝试一下自己的力量。
   可能有人会问,如果儿童还达不到这样的创作水平,即一个学生的思想还不能感染别的学生,它的美还不足以激起别人的创作愿望,那该怎么办呢?根据我的亲身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出来首倡,点亮第一颗火花。我自己写一篇关于使我激动、入迷的事物的作文。我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孩子们,在他们的智慧和心灵中激发所需要的意向。
   创作是独立思维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儿童认识到自己思考的欢乐,体验到一个创作者的精神上的满足。让每一个学生都做到这一点是多么重要啊!没有智育就不可设想会有完满的教学,而智育正在于使儿童用语言的手段进行创作时,感到自己是一个作者,为把生活、自然界、人与人的关系的美变成思想美而感到由衷的喜悦。
   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追求知识的愿望,是靠儿童的虽不轻松然而快乐的、诱人的、出于自愿劳动所创造的千万条根须日以继夜、不知疲劳的工作来滋养的。然而只有使力量的付出跟儿童的自尊感密不可分的时候,他的劳动才能成为快乐的、诱人的、自愿的劳动。必须使儿童感到自己是一个劳动者,使他为自己的努力所达到的劳动成果而感到自豪。培养自豪感也就意味着在儿童心灵中树立一种要成为思考者的愿望。这是整部教育学中最精细微妙的领域之一。没有由于脑力劳动而激发起来的自豪感,也就没有教学过程中的教育,也就谈不上教学与教育的统一。
   为了使我们的孩子始终感到对知识的渴求,为了使学习愿望成为他们并不轻松的脑力劳动的主要动力,我们必须关心整个学校教学的这一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儿童的脑力劳动对象既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也应当有适当的难度。只有在脑力劳动对儿童的力量进行一定的考验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儿童具有一个“思考的劳动者”的自尊感。儿童胜利地经受了这种考验,怀着自豪而欢乐的心情回顾走过的道路,能够对自己说:“这是我找到的。这是我发现的。”
   让我们举例说明我们是怎样树立这种思考劳动者的自尊感的。我们给二年级学生读了一道应用题:“建成了每幢有9套住宅的房屋4幢和每幢有4套住宅的房屋9幢。已有1/9的住宅里住了人,问还剩下几套住宅没有住人?”我们已经训练了孩子们,对于这样难度的应用题,在二年级一般地都用口头解答。课堂上笼罩着一种集中精力进行思考的气氛。孩子们要先记住已知数(条件),理解它们之间的依存性,然后开始计算。
   在应用题没有解答出来以前,孩子们是不动笔的,只有作业都完成以后,他们才把答案写在一张小纸上。教师在课桌当中走着,看见有谁已经做好了作业,就给那些思维最敏捷的学生再发一张卡片,上面布置新的更难一些的题目。在我们把应用题读过后,只经过5、6分钟,有几个孩子的眼睛里就闪耀着快乐的火花:得到了正确的答案。由于受到成功的鼓舞,这些孩子得乐意再做更难的题目。我们看到,又有一批批孩子的眼睛里露出快乐的闪光。可是班里有一个差生尤拉,学习很差。我们专门为他把题目重读一遍。我们看到,这孩子是多么艰难地但终于弄懂了各个已知数之间的依存关系。尤拉只是理解了应用题,但他也为此感到高兴。我们也应当善于对儿童思考的这一点胜利给予评价。尤拉在我们的帮助下,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读着那些已知数。我们知道尤拉的记忆力很差。这孩子单是思考应用题的条件就费了10来分钟。对他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接着他转入计算。我们又一次跟他把应用题的已知数重复一遍。计算正在正确地进行,孩子感到高兴,我们也跟他一起感到高兴。但是突然又出现了困难:又有什么已知数忘记了。孩子付出那么大的劳动而在构筑的房屋又倒塌了。我们又跟尤拉一起重复 应用题的条件,这孩子又抓住了原来断了的思路。当作业已几乎进行到底的时候,又有什么东西忘记了。我们还是耐心地给他解释几遍,让他再进行思考。
   终于,尤拉把答案写在纸上了。孩子为他的成功而欢欣鼓舞。在他的精神上,有一种难以表达的欢乐:这胜利是他经过艰苦努力而得来的!正是这种发现的欢乐,这种靠自己的努力而完成作业的欢乐,才是人的自尊感的源泉。这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它能在儿童的心灵中激发出新的思考的能源。我们要珍惜这种力量。我们要千万谨慎地防止儿童的脑力劳动得不到任何结果的现象。一个孩子,只要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的学习愿望就会消失,因为实际上劳动本身也不存在了。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就在于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和体验到取得胜利的欢乐。
   在有经验的教师的教育实验中,最困难、最复杂的问题,正是如何使最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体验到思考劳动者的自豪感。有时候,要把一个孩子引到一个胜利的高处,像我们引导尤拉那样,需要花费一星期、两星期甚至更多的时间。是的,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求有巨大的耐心和对儿童的创造力充满信心的啊。【其实,让比较差的孩子感受到劳动成果并不难,教师应该针对他们的成长铺设一些台阶,让他们更加容易达到目标。比如开始时尝试着给他们比较容易回答的问题,这样他们也就比较容易取得荣誉感,体验到成功。】
   

9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Empty 回复: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周四 四月 11, 2013 2:18 pm

菊泉学校彭叶飞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为了使学生在智力上和精神上得到成长,就必须使他有对知识的渴求和有掌握知识的愿望。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使我深信,儿童的学习愿望是一些细小的源泉,它们汇合成“教学与教育的统一”的大河。怎样才能打开这些源泉呢?怎样才能使它们不致淤塞呢?怎样才能防止儿童对学习漠不关心的现象呢?遗憾的是,我们当教师的人经常会遇到这样令人忧虑的现象:儿童在入学的时候是带来渴求知识的火花的,但是这点火花很快就熄灭了,而产生了教学上最凶恶最可怕的敌人——儿童对学习的冷淡态度。
或者可以这样说:怎样安排班级和学校的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才能使儿童希望自己今天在精神上变得比昨天更丰富,在智力上变得比昨天更聪明,使他感觉和体验到自己在智力上和思想上的成长,为此而感到自豪,使这些情感成为激发儿童去克服困难的动力呢?要知道,儿童想要好好学习的愿望,是跟他乐观地感知世界(认识周围世界,特别是自我认识)不可分割的。很明显,如果儿童对学习没有一种欢乐的喜爱,没有付出紧张的精神努力去发现真理,并在真理面前感到激动和惊奇,那是谈不上热爱科学、热爱知识的。
为了使儿童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他有一种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我们应当经常关心的是: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把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在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我们想让儿童高高兴兴地学习的话,那就无论如何不能用学校常用的那些方法来局限儿童的智力生活,即一味地要求他识记、背诵和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而把知识再现出来。
顺便说明一下,我不希望给读者留下这样的印象,好像作者对识记和背诵抱着轻视的态度。不,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如果把教学变成单纯的记忆活动,那么它就变成了无的放矢的教学,因为只有在把记忆的努力和思考的努力结合起来,只有在对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性深入思考的时候,才可能有真正的智力发展。
要使小学生的智力生活丰富多彩,就必须保持思考和记忆的和谐。尊敬的同行们,让我们一起来关心这件事:在小学里,首先要使儿童善于思考,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寻根究底地去探索真理,在认识的世界里去漫游。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好学生。这里我想介绍一下我校低年级教师所取得的一些经验。在我们学校,对儿童的教学是在他们入学前的一年里(即预备班里)就开始的。儿童们生活在一个对他们来说十分有趣的思考的世界里。我们对这些学前儿童进行一种被称为“思维课”的特别的活动。这种活动,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到思维的源泉那儿去旅行。我们带领孩子们到花园里、树林里、湖岸边去,在他们面前展示出各种事物、现象、关系和依存性的极其多种多样的细微差别和各方各面。一个人由于看见世界,他就不会成为消极的观察者,而是成为真理的发现者,由此便产生了活的思想。我们认为,只有在我们教会自己的学生积极地看见世界的情况下,才能防止儿童眼睛里那种好奇的火花熄灭下去。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大家知道,儿童对于从周围世界里以及日后从他本身里所揭示出来的东西的强烈兴趣,是他渴望知识、追求认识真理的志向的源泉。譬如,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懂得了这样一条引人入胜的真理:太阳是生命的源泉;不管生命是以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只有阳光才能使它苏醒。这一真理在孩子们的内心引起很大的激动。在孩子们面前,产生了各种猜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联系和关系,虽然他们还不理解这些联系和关系的实质,但是他们很想去理解它。当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把握住一个真理以后,他就借助它去解释许多新的现象。但是,儿童理解了的东西越多,也就会产生更多的不理解的东西,于是他就会更加积极地思考,对知识的追求就更加迫切。这种精神状态,能使儿童的智慧对于一切必须识记的东西具有特殊的敏感性。一个人勤于思考,能靠自己的努力去发现真理。他也就会以巨大的积极性和强烈的兴趣去感知和识记。
为了创造思维和记忆之间的和谐,需要到自然界里去上一系列这样的思维课(从预备班到四年级末,共5年)。这一套思维课是我们训练思考的学校,没有它,我们就很难设想不仅在小学的所有课堂上,而且在以后的教学和智力发展各阶段,会有完满而有效的脑力劳动。这种训练思维的学校,是发展创造性智力的基础,是为了掌握一批批新的知识所必不可少的。我校低年级的全体教师认为,思维课的教育意义,首先在于它能使知识得到经常不断的运用。要培养儿童的学习愿望,正是需要让儿童在小学里掌握的知识不致成为死的堆积物,不要把它们堆放在儿童的头脑里,仅仅为了教师在一定的时间从这个“堆栈”里取出来检查一下。所谓发展智力,这就是使知识处于运动之中,处于运用之中。充满乐观情绪的自我认识是儿童渴求知识的前提条件。要培养这种乐观的自我认识,就要使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认识到:知识能变成他的思维和劳动的工具,他可以通过运用知识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表现自己的为人。【知识不仅是目的,也是手段,运用知识,培养思维,做知识的主人,亲身感觉和体验到运用知识的欢乐,感觉和体验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的自豪,才会激发学习的热情。】在思维课上进行着一种复杂的过程,这就是个性在创造性的思维中,在对待周围世界的现象的态度中,在解释和深刻理解这些现象中进行的自我表现的过程。正是在这里,在儿童的好钻研的智慧与直接接触到周围世界的现象之间、人的劳动与世界之间的极其精细的相互关系的时候,才能激发和表现出儿童的积极的智力;正是在这里,他才第一次感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才能学会珍视信念,因为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东西是特别宝贵的。
我们深信,由于上了思维课,学生变得善于思考了。当然,这种思维课并不是什么万能的东西,也不是培养智力和学习愿望的唯一手段。但是,考虑到儿童的感知和思维的年龄特点,这可能是形成学生对脑力劳动和对自己本身的观点和态度的最适当的手段。而最主要的是:早在学龄初期,就要使一个人自觉地珍视他的善于思考的个性。离开这一点,那就根本谈不上有自觉地掌握知识的志向。
一个年纪幼小的人,由于经常不断地亲身感觉和体验到运用知识的欢乐,感觉和体验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的自豪,他就会把这种对待周围世界的态度迁移到自己身上和书籍上来。我们教给儿童观察自然界,是为了教会他读书,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爱钻研、会思考的读者,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这跟仅仅教会学生流利地朗读并不是一码事儿。只有当儿童的智力生活是在书籍中度过的时候,他的学习愿望才能确立起来。然而,许多学校的一个最大的弊病,正在于精神生活中缺乏书籍。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学校,那里的图书馆的书架上,正好没有供学龄初期儿童阅读的书籍。我们提倡阅读,并不单单是为了让儿童找点可做的事情,而是为了让他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
现在,书籍正面临着跟其他的信息来源(电影、电视、录音带等等)进行竞争的局面。因此,即使在那些有好书供学生阅读的地方,书籍也会经常摆在书架上,成为“沉睡的巨人”。 【我们也经常让学生阅读,但放羊式的阅读居多,学生读些什么,是怎样读的,读后在他们的精神生活中留下什么痕迹,教师缺乏专业的关注、引导。】
我们认为,教育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这场竞争中,要使书籍始终成为胜利者。只有在书籍成为学龄初期儿童的最有吸引力的精神需要的地方,才会有学习的愿望,这种愿望才能确立起来。学生在读些什么,是怎样读的,读后在他们的精神生活中留下什么痕迹?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我们不准备就课外阅读的内容问题提出广泛的建议。一个深思熟悉的教师,从他开始儿童工作的最初几天起,他就在周密地考虑:在小学期间,应当让每一个学生阅读(和反复地阅读)哪些书。当然,图书馆里一定要备有这些书。不如此,学校就会从智力文明的策源地变成死记硬背占统治地位的场所。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尝到这种航行的幸福,感到自己是一个敢于独自闯进人类智慧的无际海洋的勇士。
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独立阅读在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也影响着他的学习态度。我们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在童年时期,就阅读一些关于自然界、关于本民族的英勇的过去、关于苏维埃人在伟大卫国战争时期为祖国的自由和独立而进行的斗争以及关于文化、科学、教育的优秀作品。我们在几十年时间内编订了一个“童年阅读书目”,其中包括每一个学生在小学期间应当阅读的250种书的名称。我们仔细地为这个书目挑选图书,所选的书籍一定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认识价值。这些书籍将作为宝贵的财富进入学生的精神生活。在这些图书中,关于英雄人物的书籍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些英雄人物成为孩子们摹仿的榜样。真正的教育开始于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开始于儿童对人的道德高尚和伟大的向往。
如果一个人没有在童年时期就体验过面对书籍进行深思的激动人心的欢乐,那就很难设想会有完满的教育。阅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因为人在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摹仿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为人。阅读和面对书籍思考,应成为学生的一种智力需要。这一点对于培养思维素养也是极其重要的,没有思维素养,也就不可能有对学习的渴求和不断掌握新知识的愿望。
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由于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纲规定的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
思想好比火星儿:一颗火星儿会点燃另一颗火星儿。一个深思熟虑的教师和班主任,总是力求在集体中创造一种共同热爱科学和渴求知识的气氛,使智力兴趣成为一些线索,以其真挚的、复杂的关系——即思维的相互关系把一个个的学生连接在一起。早在小学的时候,就要设法使儿童不仅自己热爱学习,而且把自己对知识的热爱转移给同学们,使这种智力情感激励别的学生。建立在思维基础上的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应当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有经验的教师们都时常跟儿童进行一些关于书籍和创作的谈话。让儿童给同学们讲述一些使他感到激动的事情,会使他要在智力上变得更丰富的志向确立起来;他给别人讲述的思想越多,他自己就会变得越丰富。
创作活动对于建立一个完善的儿童集体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里首先是指语言的创作。我们学校低年级的每一位教师都经常举行儿童创作的晨会。儿童在会上朗读自己写的故事和诗歌。这基本上就是让儿童用艺术的形式,把自己所看到的,以及感到有趣、惊奇和激动的事物表达出来。思维的火花在于它的情感色彩。使一个人感到激动的事,也会使别的人感到激动。例如,一个学生向同学们朗读他写的一篇关于冬天的早晨的作文。他是观察了自然界的现象,为赞叹它的美而写出这篇作文的。当孩子们听着他的朗读时,就体验到对于思考的迷恋。于是,每一个人都想在创作上尝试一下自己的力量。
可能有人会问,如果儿童还达不到这样的创作水平,即一个学生的思想还不能感染别的学生,它的美还不足以激起别人的创作愿望,那该怎么办呢?根据我的亲身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出来首倡,点亮第一颗火花。我自己写一篇关于使我激动、入迷的事物的作文。我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孩子们,在他们的智慧和心灵中激发所需要的意向。
创作是独立思维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儿童认识到自己思考的欢乐,体验到一个创作者的精神上的满足。让每一个学生都做到这一点是多么重要啊!没有智育就不可设想会有完满的教学,而智育正在于使儿童用语言的手段进行创作时,感到自己是一个作者,为把生活、自然界、人与人的关系的美变成思想美而感到由衷的喜悦。
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追求知识的愿望,是靠儿童的虽不轻松然而快乐的、诱人的、出于自愿劳动所创造的千万条根须日以继夜、不知疲劳的工作来滋养的。然而只有使力量的付出跟儿童的自尊感密不可分的时候,他的劳动才能成为快乐的、诱人的、自愿的劳动。必须使儿童感到自己是一个劳动者,使他为自己的努力所达到的劳动成果而感到自豪。培养自豪感也就意味着在儿童心灵中树立一种要成为思考者的愿望。这是整部教育学中最精细微妙的领域之一。没有由于脑力劳动而激发起来的自豪感,也就没有教学过程中的教育,也就谈不上教学与教育的统一。
为了使我们的孩子始终感到对知识的渴求,为了使学习愿望成为他们并不轻松的脑力劳动的主要动力,我们必须关心整个学校教学的这一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儿童的脑力劳动对象既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也应当有适当的难度。只有在脑力劳动对儿童的力量进行一定的考验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儿童具有一个“思考的劳动者”的自尊感。儿童胜利地经受了这种考验,怀着自豪而欢乐的心情回顾走过的道路,能够对自己说:“这是我找到的。这是我发现的。”
让我们举例说明我们是怎样树立这种思考劳动者的自尊感的。我们给二年级学生读了一道应用题:“建成了每幢有9套住宅的房屋4幢和每幢有4套住宅的房屋9幢。已有1/9的住宅里住了人,问还剩下几套住宅没有住人?”我们已经训练了孩子们,对于这样难度的应用题,在二年级一般地都用口头解答。课堂上笼罩着一种集中精力进行思考的气氛。孩子们要先记住已知数(条件),理解它们之间的依存性,然后开始计算。
在应用题没有解答出来以前,孩子们是不动笔的,只有作业都完成以后,他们才把答案写在一张小纸上。教师在课桌当中走着,看见有谁已经做好了作业,就给那些思维最敏捷的学生再发一张卡片,上面布置新的更难一些的题目。在我们把应用题读过后,只经过5、6分钟,有几个孩子的眼睛里就闪耀着快乐的火花:得到了正确的答案。由于受到成功的鼓舞,这些孩子得乐意再做更难的题目。我们看到,又有一批批孩子的眼睛里露出快乐的闪光。可是班里有一个差生尤拉,学习很差。我们专门为他把题目重读一遍。我们看到,这孩子是多么艰难地但终于弄懂了各个已知数之间的依存关系。尤拉只是理解了应用题,但他也为此感到高兴。我们也应当善于对儿童思考的这一点胜利给予评价。尤拉在我们的帮助下,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读着那些已知数。我们知道尤拉的记忆力很差。这孩子单是思考应用题的条件就费了10来分钟。对他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接着他转入计算。我们又一次跟他把应用题的已知数重复一遍。计算正在正确地进行,孩子感到高兴,我们也跟他一起感到高兴。但是突然又出现了困难:又有什么已知数忘记了。孩子付出那么大的劳动而在构筑的房屋又倒塌了。我们又跟尤拉一起重复 应用题的条件,这孩子又抓住了原来断了的思路。当作业已几乎进行到底的时候,又有什么东西忘记了。我们还是耐心地给他解释几遍,让他再进行思考。
终于,尤拉把答案写在纸上了。孩子为他的成功而欢欣鼓舞。在他的精神上,有一种难以表达的欢乐:这胜利是他经过艰苦努力而得来的!正是这种发现的欢乐,这种靠自己的努力而完成作业的欢乐,才是人的自尊感的源泉。这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它能在儿童的心灵中激发出新的思考的能源。我们要珍惜这种力量。我们要千万谨慎地防止儿童的脑力劳动得不到任何结果的现象。一个孩子,只要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的学习愿望就会消失,因为实际上劳动本身也不存在了。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就在于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和体验到取得胜利的欢乐。
在有经验的教师的教育实验中,最困难、最复杂的问题,正是如何使最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体验到思考劳动者的自豪感。有时候,要把一个孩子引到一个胜利的高处,像我们引导尤拉那样,需要花费一星期、两星期甚至更多的时间。是的,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求有巨大的耐心和对儿童的创造力充满信心的啊。

10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Empty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周四 四月 11, 2013 3:59 pm

密山幼儿园 张杰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为了使学生在智力上和精神上得到成长,就必须使他有对知识的渴求和有掌握知识的愿望。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使我深信,儿童的学习愿望是一些细小的源泉,它们汇合成“教学与教育的统一”的大河。怎样才能打开这些源泉呢?怎样才能使它们不致淤塞呢?怎样才能防止儿童对学习漠不关心的现象呢?遗憾的是,我们当教师的人经常会遇到这样令人忧虑的现象:儿童在入学的时候是带来渴求知识的火花的,但是这点火花很快就熄灭了,而产生了教学上最凶恶最可怕的敌人——儿童对学习的冷淡态度。
或者可以这样说:怎样安排班级和学校的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才能使儿童希望自己今天在精神上变得比昨天更丰富,在智力上变得比昨天更聪明,使他感觉和体验到自己在智力上和思想上的成长,为此而感到自豪,使这些情感成为激发儿童去克服困难的动力呢?要知道,儿童想要好好学习的愿望,是跟他乐观地感知世界(认识周围世界,特别是自我认识)不可分割的。很明显,如果儿童对学习没有一种欢乐的喜爱,没有付出紧张的精神努力去发现真理,并在真理面前感到激动和惊奇,那是谈不上热爱科学、热爱知识的。
为了使儿童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他有一种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我们应当经常关心的是: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把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在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我们想让儿童高高兴兴地学习的话,那就无论如何不能用学校常用的那些方法来局限儿童的智力生活,即一味地要求他识记、背诵和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而把知识再现出来。【同样我要将小学迁移到幼儿园。现在我所教授的大班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已有所提高。所以适当开展竞赛不失为一个使幼儿愿意主动学习的方法。当然要适当矢量,过于频繁的竞赛不但会失去激励作用,反而会制造紧张气氛,加重学习负担,有损孩子身心健康,学习差的孩子常因竞赛失败而丧失学习信心。当然,我要选择竞赛的方式,使不同幼儿在竞赛中都有获胜的机会,如可以按能力分组竞赛,也可鼓励幼儿自己和自己竞赛。】

顺便说明一下,我不希望给读者留下这样的印象,好像作者对识记和背诵抱着轻视的态度。不,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如果把教学变成单纯的记忆活动,那么它就变成了无的放矢的教学,因为只有在把记忆的努力和思考的努力结合起来,只有在对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性深入思考的时候,才可能有真正的智力发展。
要使小学生的智力生活丰富多彩,就必须保持思考和记忆的和谐。尊敬的同行们,让我们一起来关心这件事:在小学里,首先要使儿童善于思考,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寻根究底地去探索真理,在认识的世界里去漫游。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好学生。这里我想介绍一下我校低年级教师所取得的一些经验。在我们学校,对儿童的教学是在他们入学前的一年里(即预备班里)就开始的。儿童们生活在一个对他们来说十分有趣的思考的世界里。我们对这些学前儿童进行一种被称为“思维课”的特别的活动。这种活动,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到思维的源泉那儿去旅行。我们带领孩子们到花园里、树林里、湖岸边去,在他们面前展示出各种事物、现象、关系和依存性的极其多种多样的细微差别和各方各面。一个人由于看见世界,他就不会成为消极的观察者,而是成为真理的发现者,由此便产生了活的思想。我们认为,只有在我们教会自己的学生积极地看见世界的情况下,才能防止儿童眼睛里那种好奇的火花熄灭下去。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大家知道,儿童对于从周围世界里以及日后从他本身里所揭示出来的东西的强烈兴趣,是他渴望知识、追求认识真理的志向的源泉。譬如,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懂得了这样一条引人入胜的真理:太阳是生命的源泉;不管生命是以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只有阳光才能使它苏醒。这一真理在孩子们的内心引起很大的激动。在孩子们面前,产生了各种猜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联系和关系,虽然他们还不理解这些联系和关系的实质,但是他们很想去理解它。当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把握住一个真理以后,他就借助它去解释许多新的现象。但是,儿童理解了的东西越多,也就会产生更多的不理解的东西,于是他就会更加积极地思考,对知识的追求就更加迫切。这种精神状态,能使儿童的智慧对于一切必须识记的东西具有特殊的敏感性。一个人勤于思考,能靠自己的努力去发现真理。他也就会以巨大的积极性和强烈的兴趣去感知和识记。
为了创造思维和记忆之间的和谐,需要到自然界里去上一系列这样的思维课(从预备班到四年级末,共5年)。这一套思维课是我们训练思考的学校,没有它,我们就很难设想不仅在小学的所有课堂上,而且在以后的教学和智力发展各阶段,会有完满而有效的脑力劳动。这种训练思维的学校,是发展创造性智力的基础,是为了掌握一批批新的知识所必不可少的。我校低年级的全体教师认为,思维课的教育意义,首先在于它能使知识得到经常不断的运用。要培养儿童的学习愿望,正是需要让儿童在小学里掌握的知识不致成为死的堆积物,不要把它们堆放在儿童的头脑里,仅仅为了教师在一定的时间从这个“堆栈”里取出来检查一下。所谓发展智力,这就是使知识处于运动之中,处于运用之中。充满乐观情绪的自我认识是儿童渴求知识的前提条件。要培养这种乐观的自我认识,就要使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认识到:知识能变成他的思维和劳动的工具,他可以通过运用知识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表现自己的为人。在思维课上进行着一种复杂的过程,这就是个性在创造性的思维中,在对待周围世界的现象的态度中,在解释和深刻理解这些现象中进行的自我表现的过程。正是在这里,在儿童的好钻研的智慧与直接接触到周围世界的现象之间、人的劳动与世界之间的极其精细的相互关系的时候,才能激发和表现出儿童的积极的智力;正是在这里,他才第一次感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才能学会珍视信念,因为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东西是特别宝贵的。
我们深信,由于上了思维课,学生变得善于思考了。当然,这种思维课并不是什么万能的东西,也不是培养智力和学习愿望的唯一手段。但是,考虑到儿童的感知和思维的年龄特点,这可能是形成学生对脑力劳动和对自己本身的观点和态度的最适当的手段。而最主要的是:早在学龄初期,就要使一个人自觉地珍视他的善于思考的个性。离开这一点,那就根本谈不上有自觉地掌握知识的志向。
一个年纪幼小的人,由于经常不断地亲身感觉和体验到运用知识的欢乐,感觉和体验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的自豪,他就会把这种对待周围世界的态度迁移到自己身上和书籍上来。我们教给儿童观察自然界,是为了教会他读书,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爱钻研、会思考的读者,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这跟仅仅教会学生流利地朗读并不是一码事儿。只有当儿童的智力生活是在书籍中度过的时候,他的学习愿望才能确立起来。然而,许多学校的一个最大的弊病,正在于精神生活中缺乏书籍。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学校,那里的图书馆的书架上,正好没有供学龄初期儿童阅读的书籍。我们提倡阅读,并不单单是为了让儿童找点可做的事情,而是为了让他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
现在,书籍正面临着跟其他的信息来源(电影、电视、录音带等等)进行竞争的局面。因此,即使在那些有好书供学生阅读的地方,书籍也会经常摆在书架上,成为“沉睡的巨人”。 【使孩子乐意学习需要具体的方法。我的工作经验告诉我,教育幼儿明确学习知识的社会意义。幼儿一旦理解了知识的社会价值,就会对学习活动产生兴趣。另外培养幼儿对没门课程的积极的学习态度,形成定势,有助于培养学习兴趣。这在前几章提到过。我们的教学方法需要不断改进。运用幻灯、电视、电影、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呈现教材,还可以通过模拟教材内容的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教学。还有一点是我会忽略的,就是不断扩大幼儿的知识面,使幼儿在某一领域的知识不断积累,这是对某一具体知识领域产生稳定而浓厚兴趣的基本条件。】
我们认为,教育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这场竞争中,要使书籍始终成为胜利者。只有在书籍成为学龄初期儿童的最有吸引力的精神需要的地方,才会有学习的愿望,这种愿望才能确立起来。学生在读些什么,是怎样读的,读后在他们的精神生活中留下什么痕迹?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我们不准备就课外阅读的内容问题提出广泛的建议。一个深思熟悉的教师,从他开始儿童工作的最初几天起,他就在周密地考虑:在小学期间,应当让每一个学生阅读(和反复地阅读)哪些书。当然,图书馆里一定要备有这些书。不如此,学校就会从智力文明的策源地变成死记硬背占统治地位的场所。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尝到这种航行的幸福,感到自己是一个敢于独自闯进人类智慧的无际海洋的勇士。
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独立阅读在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也影响着他的学习态度。我们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在童年时期,就阅读一些关于自然界、关于本民族的英勇的过去、关于苏维埃人在伟大卫国战争时期为祖国的自由和独立而进行的斗争以及关于文化、科学、教育的优秀作品。我们在几十年时间内编订了一个“童年阅读书目”,其中包括每一个学生在小学期间应当阅读的250种书的名称。我们仔细地为这个书目挑选图书,所选的书籍一定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认识价值。这些书籍将作为宝贵的财富进入学生的精神生活。在这些图书中,关于英雄人物的书籍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些英雄人物成为孩子们摹仿的榜样。真正的教育开始于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开始于儿童对人的道德高尚和伟大的向往。
如果一个人没有在童年时期就体验过面对书籍进行深思的激动人心的欢乐,那就很难设想会有完满的教育。阅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因为人在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摹仿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为人。阅读和面对书籍思考,应成为学生的一种智力需要。这一点对于培养思维素养也是极其重要的,没有思维素养,也就不可能有对学习的渴求和不断掌握新知识的愿望。
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由于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纲规定的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
思想好比火星儿:一颗火星儿会点燃另一颗火星儿。一个深思熟虑的教师和班主任,总是力求在集体中创造一种共同热爱科学和渴求知识的气氛,使智力兴趣成为一些线索,以其真挚的、复杂的关系——即思维的相互关系把一个个的学生连接在一起。早在小学的时候,就要设法使儿童不仅自己热爱学习,而且把自己对知识的热爱转移给同学们,使这种智力情感激励别的学生。建立在思维基础上的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应当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有经验的教师们都时常跟儿童进行一些关于书籍和创作的谈话。让儿童给同学们讲述一些使他感到激动的事情,会使他要在智力上变得更丰富的志向确立起来;他给别人讲述的思想越多,他自己就会变得越丰富。
创作活动对于建立一个完善的儿童集体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里首先是指语言的创作。我们学校低年级的每一位教师都经常举行儿童创作的晨会。儿童在会上朗读自己写的故事和诗歌。这基本上就是让儿童用艺术的形式,把自己所看到的,以及感到有趣、惊奇和激动的事物表达出来。思维的火花在于它的情感色彩。使一个人感到激动的事,也会使别的人感到激动。例如,一个学生向同学们朗读他写的一篇关于冬天的早晨的作文。他是观察了自然界的现象,为赞叹它的美而写出这篇作文的。当孩子们听着他的朗读时,就体验到对于思考的迷恋。于是,每一个人都想在创作上尝试一下自己的力量。
可能有人会问,如果儿童还达不到这样的创作水平,即一个学生的思想还不能感染别的学生,它的美还不足以激起别人的创作愿望,那该怎么办呢?根据我的亲身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出来首倡,点亮第一颗火花。我自己写一篇关于使我激动、入迷的事物的作文。我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孩子们,在他们的智慧和心灵中激发所需要的意向。
创作是独立思维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儿童认识到自己思考的欢乐,体验到一个创作者的精神上的满足。让每一个学生都做到这一点是多么重要啊!没有智育就不可设想会有完满的教学,而智育正在于使儿童用语言的手段进行创作时,感到自己是一个作者,为把生活、自然界、人与人的关系的美变成思想美而感到由衷的喜悦。
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追求知识的愿望,是靠儿童的虽不轻松然而快乐的、诱人的、出于自愿劳动所创造的千万条根须日以继夜、不知疲劳的工作来滋养的。然而只有使力量的付出跟儿童的自尊感密不可分的时候,他的劳动才能成为快乐的、诱人的、自愿的劳动。必须使儿童感到自己是一个劳动者,使他为自己的努力所达到的劳动成果而感到自豪。培养自豪感也就意味着在儿童心灵中树立一种要成为思考者的愿望。这是整部教育学中最精细微妙的领域之一。没有由于脑力劳动而激发起来的自豪感,也就没有教学过程中的教育,也就谈不上教学与教育的统一。
为了使我们的孩子始终感到对知识的渴求,为了使学习愿望成为他们并不轻松的脑力劳动的主要动力,我们必须关心整个学校教学的这一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儿童的脑力劳动对象既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也应当有适当的难度。只有在脑力劳动对儿童的力量进行一定的考验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儿童具有一个“思考的劳动者”的自尊感。儿童胜利地经受了这种考验,怀着自豪而欢乐的心情回顾走过的道路,能够对自己说:“这是我找到的。这是我发现的。”
让我们举例说明我们是怎样树立这种思考劳动者的自尊感的。我们给二年级学生读了一道应用题:“建成了每幢有9套住宅的房屋4幢和每幢有4套住宅的房屋9幢。已有1/9的住宅里住了人,问还剩下几套住宅没有住人?”我们已经训练了孩子们,对于这样难度的应用题,在二年级一般地都用口头解答。课堂上笼罩着一种集中精力进行思考的气氛。孩子们要先记住已知数(条件),理解它们之间的依存性,然后开始计算。
在应用题没有解答出来以前,孩子们是不动笔的,只有作业都完成以后,他们才把答案写在一张小纸上。教师在课桌当中走着,看见有谁已经做好了作业,就给那些思维最敏捷的学生再发一张卡片,上面布置新的更难一些的题目。在我们把应用题读过后,只经过5、6分钟,有几个孩子的眼睛里就闪耀着快乐的火花:得到了正确的答案。由于受到成功的鼓舞,这些孩子得乐意再做更难的题目。我们看到,又有一批批孩子的眼睛里露出快乐的闪光。可是班里有一个差生尤拉,学习很差。我们专门为他把题目重读一遍。我们看到,这孩子是多么艰难地但终于弄懂了各个已知数之间的依存关系。尤拉只是理解了应用题,但他也为此感到高兴。我们也应当善于对儿童思考的这一点胜利给予评价。尤拉在我们的帮助下,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读着那些已知数。我们知道尤拉的记忆力很差。这孩子单是思考应用题的条件就费了10来分钟。对他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接着他转入计算。我们又一次跟他把应用题的已知数重复一遍。计算正在正确地进行,孩子感到高兴,我们也跟他一起感到高兴。但是突然又出现了困难:又有什么已知数忘记了。孩子付出那么大的劳动而在构筑的房屋又倒塌了。我们又跟尤拉一起重复 应用题的条件,这孩子又抓住了原来断了的思路。当作业已几乎进行到底的时候,又有什么东西忘记了。我们还是耐心地给他解释几遍,让他再进行思考。
终于,尤拉把答案写在纸上了。孩子为他的成功而欢欣鼓舞。在他的精神上,有一种难以表达的欢乐:这胜利是他经过艰苦努力而得来的!正是这种发现的欢乐,这种靠自己的努力而完成作业的欢乐,才是人的自尊感的源泉。这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它能在儿童的心灵中激发出新的思考的能源。我们要珍惜这种力量。我们要千万谨慎地防止儿童的脑力劳动得不到任何结果的现象。一个孩子,只要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的学习愿望就会消失,因为实际上劳动本身也不存在了。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就在于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和体验到取得胜利的欢乐。
在有经验的教师的教育实验中,最困难、最复杂的问题,正是如何使最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体验到思考劳动者的自豪感。有时候,要把一个孩子引到一个胜利的高处,像我们引导尤拉那样,需要花费一星期、两星期甚至更多的时间。是的,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求有巨大的耐心和对儿童的创造力充满信心的啊。

11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Empty 回复: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周四 四月 11, 2013 4:00 pm

教师进修学院沈亦璋

教师进修学院沈亦璋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为了使学生在智力上和精神上得到成长,就必须使他有对知识的渴求和有掌握知识的愿望。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使我深信,儿童的学习愿望是一些细小的源泉,它们汇合成“教学与教育的统一”的大河。怎样才能打开这些源泉呢?怎样才能使它们不致淤塞呢?怎样才能防止儿童对学习漠不关心的现象呢?遗憾的是,我们当教师的人经常会遇到这样令人忧虑的现象:儿童在入学的时候是带来渴求知识的火花的,但是这点火花很快就熄灭了,而产生了教学上最凶恶最可怕的敌人——儿童对学习的冷淡态度(不只是儿童对学习的冷淡可怕,成人对于学习的冷淡,我觉得才更可怕。因为,成人的冷态会在不知不觉之中传达给孩子。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更要培养起自己热爱学习、渴求新知的态度)。
   或者可以这样说:怎样安排班级和学校的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才能使儿童希望自己今天在精神上变得比昨天更丰富,在智力上变得比昨天更聪明,使他感觉和体验到自己在智力上和思想上的成长,为此而感到自豪,使这些情感成为激发儿童去克服困难的动力呢?要知道,儿童想要好好学习的愿望,是跟他乐观地感知世界(认识周围世界,特别是自我认识)不可分割的。很明显,如果儿童对学习没有一种欢乐的喜爱,没有付出紧张的精神努力去发现真理,并在真理面前感到激动和惊奇,那是谈不上热爱科学、热爱知识的。     为了使儿童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他有一种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我们应当经常关心的是: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把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在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我们想让儿童高高兴兴地学习的话,那就无论如何不能用学校常用的那些方法来局限儿童的智力生活,即一味地要求他识记、背诵和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而把知识再现出来(看到这段,这的是有点悲哀的感觉。虽然苏氏早在这么久就已经看清了应试教育的弊端,可是,一直到现在这种弊端仍然存在)。
   顺便说明一下,我不希望给读者留下这样的印象,好像作者对识记和背诵抱着轻视的态度。不,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如果把教学变成单纯的记忆活动,那么它就变成了无的放矢的教学,因为只有在把记忆的努力和思考的努力结合起来,只有在对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性深入思考的时候,才可能有真正的智力发展(看到这点,突然联想到最近社会上、新闻中报道的许多事。突然发现,中国人真的有时候太过聪明,最后却往往聪明反被聪明误。我们会去直接寻找能够达到目的的最短、最快、最捷径的路,却往往忘记了很多东西,没有经历,只是为了结果而做的话,就是本末倒置了)。    
   要使小学生的智力生活丰富多彩,就必须保持思考和记忆的和谐。尊敬的同行们,让我们一起来关心这件事:在小学里,首先要使儿童善于思考,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寻根究底地去探索真理,在认识的世界里去漫游。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好学生。这里我想介绍一下我校低年级教师所取得的一些经验。在我们学校,对儿童的教学是在他们入学前的一年里(即预备班里)就开始的。儿童们生活在一个对他们来说十分有趣的思考的世界里。我们对这些学前儿童进行一种被称为“思维课”的特别的活动。这种活动,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到思维的源泉那儿去旅行。我们带领孩子们到花园里、树林里、湖岸边去,在他们面前展示出各种事物、现象、关系和依存性的极其多种多样的细微差别和各方各面(同样的提前教学,我们的就成为了幼儿园学科化。又是冲着功利的目的,而非真的为孩子打好认识世界的基础)。一个人由于看见世界,他就不会成为消极的观察者,而是成为真理的发现者,由此便产生了活的思想。我们认为,只有在我们教会自己的学生积极地看见世界的情况下,才能防止儿童眼睛里那种好奇的火花熄灭下去。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大家知道,儿童对于从周围世界里以及日后从他本身里所揭示出来的东西的强烈兴趣,是他渴望知识、追求认识真理的志向的源泉。譬如,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懂得了这样一条引人入胜的真理:太阳是生命的源泉;不管生命是以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只有阳光才能使它苏醒。这一真理在孩子们的内心引起很大的激动。在孩子们面前,产生了各种猜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联系和关系,虽然他们还不理解这些联系和关系的实质,但是他们很想去理解它。当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把握住一个真理以后,他就借助它去解释许多新的现象。但是,儿童理解了的东西越多,也就会产生更多的不理解的东西,于是他就会更加积极地思考,对知识的追求就更加迫切。这种精神状态,能使儿童的智慧对于一切必须识记的东西具有特殊的敏感性。(不得不说,我们的基础教育不仅是没有促进孩子积极思考,反而是越来越消磨了孩子们的思考能力)一个人勤于思考,能靠自己的努力去发现真理。他也就会以巨大的积极性和强烈的兴趣去感知和识记。
   为了创造思维和记忆之间的和谐,需要到自然界里去上一系列这样的思维课(从预备班到四年级末,共5年)。这一套思维课是我们训练思考的学校,没有它,我们就很难设想不仅在小学的所有课堂上,而且在以后的教学和智力发展各阶段,会有完满而有效的脑力劳动(T-T 我们的孩子现在就没有这样的思维课)。这种训练思维的学校,是发展创造性智力的基础,是为了掌握一批批新的知识所必不可少的。我校低年级的全体教师认为,思维课的教育意义,首先在于它能使知识得到经常不断的运用(学习的本质就是要不断地运用!)。要培养儿童的学习愿望,正是需要让儿童在小学里掌握的知识不致成为死的堆积物,不要把它们堆放在儿童的头脑里,仅仅为了教师在一定的时间从这个“堆栈”里取出来检查一下。所谓发展智力,这就是使知识处于运动之中,处于运用之中。充满乐观情绪的自我认识是儿童渴求知识的前提条件。要培养这种乐观的自我认识,就要使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认识到:知识能变成他的思维和劳动的工具,他可以通过运用知识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表现自己的为人。在思维课上进行着一种复杂的过程,这就是个性在创造性的思维中,在对待周围世界的现象的态度中,在解释和深刻理解这些现象中进行的自我表现的过程。正是在这里,在儿童的好钻研的智慧与直接接触到周围世界的现象之间、人的劳动与世界之间的极其精细的相互关系的时候,才能激发和表现出儿童的积极的智力;正是在这里,他才第一次感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才能学会珍视信念,因为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东西是特别宝贵的(苏老真的是说的太好了!完全地把这一学习的过程阐述了出来)。
   我们深信,由于上了思维课,学生变得善于思考了。当然,这种思维课并不是什么万能的东西,也不是培养智力和学习愿望的唯一手段。但是,考虑到儿童的感知和思维的年龄特点,这可能是形成学生对脑力劳动和对自己本身的观点和态度的最适当的手段。而最主要的是:早在学龄初期,就要使一个人自觉地珍视他的善于思考的个性(确实,有些习惯,如若小时候未养成,长大了再培养就会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所以,如果尽我们的努力,可以让孩子们在小时候就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就应该要努力去做到)。离开这一点,那就根本谈不上有自觉地掌握知识的志向。 一个年纪幼小的人,由于经常不断地亲身感觉和体验到运用知识的欢乐,感觉和体验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的自豪,他就会把这种对待周围世界的态度迁移到自己身上和书籍上来。我们教给儿童观察自然界,是为了教会他读书,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爱钻研、会思考的读者,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这跟仅仅教会学生流利地朗读并不是一码事儿。只有当儿童的智力生活是在书籍中度过的时候,他的学习愿望才能确立起来。然而,许多学校的一个最大的弊病,正在于精神生活中缺乏书籍。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学校,那里的图书馆的书架上,正好没有供学龄初期儿童阅读的书籍。我们提倡阅读,并不单单是为了让儿童找点可做的事情,而是为了让他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
   现在,书籍正面临着跟其他的信息来源(电影、电视、录音带等等)进行竞争的局面。因此,即使在那些有好书供学生阅读的地方,书籍也会经常摆在书架上,成为“沉睡的巨人”(苏氏的时代如此,现在的社会更是如此。有太多太多比书本更加抢眼、更加让孩子们乐于沉迷其中的诱惑,把他们从书本中拉走。不要说孩子,就是成人,要抗拒这种诱惑,都是要付出一些努力的)。
   我们认为,教育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这场竞争中,要使书籍始终成为胜利者(非常重要!但是如何做到呢?)。只有在书籍成为学龄初期儿童的最有吸引力的精神需要的地方,才会有学习的愿望,这种愿望才能确立起来。学生在读些什么,是怎样读的,读后在他们的精神生活中留下什么痕迹?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我们不准备就课外阅读的内容问题提出广泛的建议。一个深思熟悉的教师,从他开始儿童工作的最初几天起,他就在周密地考虑:在小学期间,应当让每一个学生阅读(和反复地阅读)哪些书。当然,图书馆里一定要备有这些书。不如此,学校就会从智力文明的策源地变成死记硬背占统治地位的场所。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尝到这种航行的幸福,感到自己是一个敢于独自闯进人类智慧的无际海洋的勇士(每个学校、每个老师都知道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苏氏真正解释了这种重要性)。
   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独立阅读在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也影响着他的学习态度。我们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在童年时期,就阅读一些关于自然界、关于本民族的英勇的过去、关于苏维埃人在伟大卫国战争时期为祖国的自由和独立而进行的斗争以及关于文化、科学、教育的优秀作品。我们在几十年时间内编订了一个“童年阅读书目”,其中包括每一个学生在小学期间应当阅读的250种书的名称。我们仔细地为这个书目挑选图书,所选的书籍一定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认识价值。这些书籍将作为宝贵的财富进入学生的精神生活。在这些图书中,关于英雄人物的书籍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些英雄人物成为孩子们摹仿的榜样。真正的教育开始于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开始于儿童对人的道德高尚和伟大的向往(人性、品德的教育,这是无论什么国籍、无论什么血统都是想通的)。
   如果一个人没有在童年时期就体验过面对书籍进行深思的激动人心的欢乐,那就很难设想会有完满的教育。阅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因为人在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摹仿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为人。阅读和面对书籍思考,应成为学生的一种智力需要。这一点对于培养思维素养也是极其重要的,没有思维素养,也就不可能有对学习的渴求和不断掌握新知识的愿望。
   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由于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纲规定的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对于这段,太喜欢了)。
   思想好比火星儿:一颗火星儿会点燃另一颗火星儿。一个深思熟虑的教师和班主任,总是力求在集体中创造一种共同热爱科学和渴求知识的气氛,使智力兴趣成为一些线索,以其真挚的、复杂的关系——即思维的相互关系把一个个的学生连接在一起。早在小学的时候,就要设法使儿童不仅自己热爱学习,而且把自己对知识的热爱转移给同学们,使这种智力情感激励别的学生。建立在思维基础上的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应当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有经验的教师们都时常跟儿童进行一些关于书籍和创作的谈话。让儿童给同学们讲述一些使他感到激动的事情,会使他要在智力上变得更丰富的志向确立起来;他给别人讲述的思想越多,他自己就会变得越丰富。
   创作活动对于建立一个完善的儿童集体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里首先是指语言的创作。我们学校低年级的每一位教师都经常举行儿童创作的晨会。儿童在会上朗读自己写的故事和诗歌。这基本上就是让儿童用艺术的形式,把自己所看到的,以及感到有趣、惊奇和激动的事物表达出来。思维的火花在于它的情感色彩。使一个人感到激动的事,也会使别的人感到激动。例如,一个学生向同学们朗读他写的一篇关于冬天的早晨的作文。他是观察了自然界的现象,为赞叹它的美而写出这篇作文的。当孩子们听着他的朗读时,就体验到对于思考的迷恋。于是,每一个人都想在创作上尝试一下自己的力量。(阅读-思考-创作,循序渐进)
   可能有人会问,如果儿童还达不到这样的创作水平,即一个学生的思想还不能感染别的学生,它的美还不足以激起别人的创作愿望,那该怎么办呢?根据我的亲身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出来首倡,点亮第一颗火花。我自己写一篇关于使我激动、入迷的事物的作文。我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孩子们,在他们的智慧和心灵中激发所需要的意向(教师从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眼光,感受学生的感受所做的下水文,对于学生的影响应该比课本上的范围有用的多吧)。
   创作是独立思维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儿童认识到自己思考的欢乐,体验到一个创作者的精神上的满足。让每一个学生都做到这一点是多么重要啊!没有智育就不可设想会有完满的教学,而智育正在于使儿童用语言的手段进行创作时,感到自己是一个作者,为把生活、自然界、人与人的关系的美变成思想美而感到由衷的喜悦。
   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追求知识的愿望,是靠儿童的虽不轻松然而快乐的、诱人的、出于自愿劳动所创造的千万条根须日以继夜、不知疲劳的工作来滋养的。然而只有使力量的付出跟儿童的自尊感密不可分的时候,他的劳动才能成为快乐的、诱人的、自愿的劳动。必须使儿童感到自己是一个劳动者,使他为自己的努力所达到的劳动成果而感到自豪。培养自豪感也就意味着在儿童心灵中树立一种要成为思考者的愿望。这是整部教育学中最精细微妙的领域之一。没有由于脑力劳动而激发起来的自豪感,也就没有教学过程中的教育,也就谈不上教学与教育的统一(要有外在的教育,更要有内在的动因)。
   为了使我们的孩子始终感到对知识的渴求,为了使学习愿望成为他们并不轻松的脑力劳动的主要动力,我们必须关心整个学校教学的这一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儿童的脑力劳动对象既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也应当有适当的难度。只有在脑力劳动对儿童的力量进行一定的考验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儿童具有一个“思考的劳动者”的自尊感。儿童胜利地经受了这种考验,怀着自豪而欢乐的心情回顾走过的道路,能够对自己说:“这是我找到的。这是我发现的。”(关注最近发展区)
   让我们举例说明我们是怎样树立这种思考劳动者的自尊感的。我们给二年级学生读了一道应用题:“建成了每幢有9套住宅的房屋4幢和每幢有4套住宅的房屋9幢。已有1/9的住宅里住了人,问还剩下几套住宅没有住人?”我们已经训练了孩子们,对于这样难度的应用题,在二年级一般地都用口头解答。课堂上笼罩着一种集中精力进行思考的气氛。孩子们要先记住已知数(条件),理解它们之间的依存性,然后开始计算。
   在应用题没有解答出来以前,孩子们是不动笔的,只有作业都完成以后,他们才把答案写在一张小纸上。教师在课桌当中走着,看见有谁已经做好了作业,就给那些思维最敏捷的学生再发一张卡片,上面布置新的更难一些的题目。在我们把应用题读过后,只经过5、6分钟,有几个孩子的眼睛里就闪耀着快乐的火花:得到了正确的答案。由于受到成功的鼓舞,这些孩子得乐意再做更难的题目。我们看到,又有一批批孩子的眼睛里露出快乐的闪光。可是班里有一个差生尤拉,学习很差。我们专门为他把题目重读一遍。我们看到,这孩子是多么艰难地但终于弄懂了各个已知数之间的依存关系。尤拉只是理解了应用题,但他也为此感到高兴。我们也应当善于对儿童思考的这一点胜利给予评价。尤拉在我们的帮助下,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读着那些已知数。我们知道尤拉的记忆力很差。这孩子单是思考应用题的条件就费了10来分钟。对他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接着他转入计算。我们又一次跟他把应用题的已知数重复一遍。计算正在正确地进行,孩子感到高兴,我们也跟他一起感到高兴。但是突然又出现了困难:又有什么已知数忘记了。孩子付出那么大的劳动而在构筑的房屋又倒塌了。我们又跟尤拉一起重复 应用题的条件,这孩子又抓住了原来断了的思路。当作业已几乎进行到底的时候,又有什么东西忘记了。我们还是耐心地给他解释几遍,让他再进行思考。(从这个例子,我觉得让我沉思最多的,是教师应有的耐心。对待孩子的耐心。设想,如果在尤拉学习的过程中,在他一次次的遗忘中,老师表现出的是不耐烦,是厌烦,那结果会怎样,尤拉又会怎样。真的将会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老师也难免会有烦躁、不耐心的时候,可是,这种时候,更要牢记,我们再多一点、再多一点的耐心,改变的可能是一个孩子一生的命运)
   终于,尤拉把答案写在纸上了。孩子为他的成功而欢欣鼓舞。在他的精神上,有一种难以表达的欢乐:这胜利是他经过艰苦努力而得来的!正是这种发现的欢乐,这种靠自己的努力而完成作业的欢乐,才是人的自尊感的源泉。这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它能在儿童的心灵中激发出新的思考的能源。我们要珍惜这种力量。我们要千万谨慎地防止儿童的脑力劳动得不到任何结果的现象。一个孩子,只要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的学习愿望就会消失,因为实际上劳动本身也不存在了。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就在于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和体验到取得胜利的欢乐。(自己的劳动+成功的体验,缺一不可)
   在有经验的教师的教育实验中,最困难、最复杂的问题,正是如何使最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体验到思考劳动者的自豪感。有时候,要把一个孩子引到一个胜利的高处,像我们引导尤拉那样,需要花费一星期、两星期甚至更多的时间。是的,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求有巨大的耐心和对儿童的创造力充满信心的啊。(耐心!!信心!!!)
   

12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Empty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周四 四月 11, 2013 5:01 pm

沈佼姣

沈佼姣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为了使学生在智力上和精神上得到成长,就必须使他有对知识的渴求和有掌握知识的愿望。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使我深信,儿童的学习愿望是一些细小的源泉,它们汇合成“教学与教育的统一”的大河。怎样才能打开这些源泉呢?怎样才能使它们不致淤塞呢?怎样才能防止儿童对学习漠不关心的现象呢?遗憾的是,我们当教师的人经常会遇到这样令人忧虑的现象:儿童在入学的时候是带来渴求知识的火花的,但是这点火花很快就熄灭了,而产生了教学上最凶恶最可怕的敌人——儿童对学习的冷淡态度。
   或者可以这样说:怎样安排班级和学校的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才能使儿童希望自己今天在精神上变得比昨天更丰富,在智力上变得比昨天更聪明,使他感觉和体验到自己在智力上和思想上的成长,为此而感到自豪,使这些情感成为激发儿童去克服困难的动力呢?要知道,儿童想要好好学习的愿望,是跟他乐观地感知世界(认识周围世界,特别是自我认识)不可分割的。很明显,如果儿童对学习没有一种欢乐的喜爱,没有付出紧张的精神努力去发现真理,并在真理面前感到激动和惊奇,那是谈不上热爱科学、热爱知识的。【没有付出紧张的精神努力去发现真理,我觉得这个对现在的学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现在的学生面对的是完成学业的巨大压力,可能是自己的灰心,是家长、老师的责备,在这样的高压下,其实完全没有信心去探索真理,也就是为什么现在的小孩很容易出现厌学的情绪,确实是被管的太紧了,这种不愉快的学习体验对之后的学习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为了使儿童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他有一种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我们应当经常关心的是: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把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在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我们想让儿童高高兴兴地学习的话,那就无论如何不能用学校常用的那些方法来局限儿童的智力生活,即一味地要求他识记、背诵和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而把知识再现出来。
   顺便说明一下,我不希望给读者留下这样的印象,好像作者对识记和背诵抱着轻视的态度。不,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如果把教学变成单纯的记忆活动,那么它就变成了无的放矢的教学,因为只有在把记忆的努力和思考的努力结合起来,只有在对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性深入思考的时候,才可能有真正的智力发展。  【单纯的识记和背诵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也要把这种机械劳动和趣味的思考结合起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要使小学生的智力生活丰富多彩,就必须保持思考和记忆的和谐。尊敬的同行们,让我们一起来关心这件事:在小学里,首先要使儿童善于思考,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寻根究底地去探索真理,在认识的世界里去漫游。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好学生。这里我想介绍一下我校低年级教师所取得的一些经验。在我们学校,对儿童的教学是在他们入学前的一年里(即预备班里)就开始的。儿童们生活在一个对他们来说十分有趣的思考的世界里。我们对这些学前儿童进行一种被称为“思维课”的特别的活动。这种活动,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到思维的源泉那儿去旅行。我们带领孩子们到花园里、树林里、湖岸边去,在他们面前展示出各种事物、现象、关系和依存性的极其多种多样的细微差别和各方各面。一个人由于看见世界,他就不会成为消极的观察者,而是成为真理的发现者,由此便产生了活的思想。我们认为,只有在我们教会自己的学生积极地看见世界的情况下,才能防止儿童眼睛里那种好奇的火花熄灭下去。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大家知道,儿童对于从周围世界里以及日后从他本身里所揭示出来的东西的强烈兴趣,是他渴望知识、追求认识真理的志向的源泉。譬如,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懂得了这样一条引人入胜的真理:太阳是生命的源泉;不管生命是以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只有阳光才能使它苏醒。这一真理在孩子们的内心引起很大的激动。在孩子们面前,产生了各种猜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联系和关系,虽然他们还不理解这些联系和关系的实质,但是他们很想去理解它。当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把握住一个真理以后,他就借助它去解释许多新的现象。但是,儿童理解了的东西越多,也就会产生更多的不理解的东西,于是他就会更加积极地思考,对知识的追求就更加迫切。这种精神状态,能使儿童的智慧对于一切必须识记的东西具有特殊的敏感性。一个人勤于思考,能靠自己的努力去发现真理。他也就会以巨大的积极性和强烈的兴趣去感知和识记。
   为了创造思维和记忆之间的和谐,需要到自然界里去上一系列这样的思维课(从预备班到四年级末,共5年)。这一套思维课是我们训练思考的学校,没有它,我们就很难设想不仅在小学的所有课堂上,而且在以后的教学和智力发展各阶段,会有完满而有效的脑力劳动。这种训练思维的学校,是发展创造性智力的基础,是为了掌握一批批新的知识所必不可少的。我校低年级的全体教师认为,思维课的教育意义,首先在于它能使知识得到经常不断的运用。要培养儿童的学习愿望,正是需要让儿童在小学里掌握的知识不致成为死的堆积物,不要把它们堆放在儿童的头脑里,仅仅为了教师在一定的时间从这个“堆栈”里取出来检查一下。所谓发展智力,这就是使知识处于运动之中,处于运用之中。充满乐观情绪的自我认识是儿童渴求知识的前提条件。要培养这种乐观的自我认识,就要使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认识到:知识能变成他的思维和劳动的工具,他可以通过运用知识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表现自己的为人。在思维课上进行着一种复杂的过程,这就是个性在创造性的思维中,在对待周围世界的现象的态度中,在解释和深刻理解这些现象中进行的自我表现的过程。正是在这里,在儿童的好钻研的智慧与直接接触到周围世界的现象之间、人的劳动与世界之间的极其精细的相互关系的时候,才能激发和表现出儿童的积极的智力;正是在这里,他才第一次感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才能学会珍视信念,因为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东西是特别宝贵的。
   我们深信,由于上了思维课,学生变得善于思考了。当然,这种思维课并不是什么万能的东西,也不是培养智力和学习愿望的唯一手段。但是,考虑到儿童的感知和思维的年龄特点,这可能是形成学生对脑力劳动和对自己本身的观点和态度的最适当的手段。而最主要的是:早在学龄初期,就要使一个人自觉地珍视他的善于思考的个性。离开这一点,那就根本谈不上有自觉地掌握知识的志向。 一个年纪幼小的人,由于经常不断地亲身感觉和体验到运用知识的欢乐,感觉和体验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的自豪,他就会把这种对待周围世界的态度迁移到自己身上和书籍上来。【感受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是一种非常积极的体验,可以让学生把学的知识表达出来,家长可以作为非常好的聆听对象】我们教给儿童观察自然界,是为了教会他读书,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爱钻研、会思考的读者,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这跟仅仅教会学生流利地朗读并不是一码事儿。只有当儿童的智力生活是在书籍中度过的时候,他的学习愿望才能确立起来。然而,许多学校的一个最大的弊病,正在于精神生活中缺乏书籍。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学校,那里的图书馆的书架上,正好没有供学龄初期儿童阅读的书籍。我们提倡阅读,并不单单是为了让儿童找点可做的事情,而是为了让他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
   现在,书籍正面临着跟其他的信息来源(电影、电视、录音带等等)进行竞争的局面。因此,即使在那些有好书供学生阅读的地方,书籍也会经常摆在书架上,成为“沉睡的巨人”。
   我们认为,教育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这场竞争中,要使书籍始终成为胜利者。【努力让书籍击败生活中的其他诱惑】只有在书籍成为学龄初期儿童的最有吸引力的精神需要的地方,才会有学习的愿望,这种愿望才能确立起来。学生在读些什么,是怎样读的,读后在他们的精神生活中留下什么痕迹?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我们不准备就课外阅读的内容问题提出广泛的建议。一个深思熟悉的教师,从他开始儿童工作的最初几天起,他就在周密地考虑:在小学期间,应当让每一个学生阅读(和反复地阅读)哪些书。当然,图书馆里一定要备有这些书。不如此,学校就会从智力文明的策源地变成死记硬背占统治地位的场所。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尝到这种航行的幸福,感到自己是一个敢于独自闯进人类智慧的无际海洋的勇士。
   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独立阅读在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也影响着他的学习态度。我们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在童年时期,就阅读一些关于自然界、关于本民族的英勇的过去、关于苏维埃人在伟大卫国战争时期为祖国的自由和独立而进行的斗争以及关于文化、科学、教育的优秀作品。我们在几十年时间内编订了一个“童年阅读书目”,其中包括每一个学生在小学期间应当阅读的250种书的名称。我们仔细地为这个书目挑选图书,所选的书籍一定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认识价值。这些书籍将作为宝贵的财富进入学生的精神生活。在这些图书中,关于英雄人物的书籍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些英雄人物成为孩子们摹仿的榜样。真正的教育开始于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开始于儿童对人的道德高尚和伟大的向往。
   如果一个人没有在童年时期就体验过面对书籍进行深思的激动人心的欢乐,那就很难设想会有完满的教育。阅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因为人在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摹仿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为人。阅读和面对书籍思考,应成为学生的一种智力需要。这一点对于培养思维素养也是极其重要的,没有思维素养,也就不可能有对学习的渴求和不断掌握新知识的愿望。
   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由于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纲规定的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
   思想好比火星儿:一颗火星儿会点燃另一颗火星儿。一个深思熟虑的教师和班主任,总是力求在集体中创造一种共同热爱科学和渴求知识的气氛,使智力兴趣成为一些线索,以其真挚的、复杂的关系——即思维的相互关系把一个个的学生连接在一起。早在小学的时候,就要设法使儿童不仅自己热爱学习,而且把自己对知识的热爱转移给同学们,使这种智力情感激励别的学生。建立在思维基础上的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应当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有经验的教师们都时常跟儿童进行一些关于书籍和创作的谈话。让儿童给同学们讲述一些使他感到激动的事情,会使他要在智力上变得更丰富的志向确立起来;他给别人讲述的思想越多,他自己就会变得越丰富。
   创作活动对于建立一个完善的儿童集体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里首先是指语言的创作。我们学校低年级的每一位教师都经常举行儿童创作的晨会。儿童在会上朗读自己写的故事和诗歌。这基本上就是让儿童用艺术的形式,把自己所看到的,以及感到有趣、惊奇和激动的事物表达出来。思维的火花在于它的情感色彩。使一个人感到激动的事,也会使别的人感到激动。例如,一个学生向同学们朗读他写的一篇关于冬天的早晨的作文。他是观察了自然界的现象,为赞叹它的美而写出这篇作文的。当孩子们听着他的朗读时,就体验到对于思考的迷恋。于是,每一个人都想在创作上尝试一下自己的力量。
   可能有人会问,如果儿童还达不到这样的创作水平,即一个学生的思想还不能感染别的学生,它的美还不足以激起别人的创作愿望,那该怎么办呢?根据我的亲身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出来首倡,点亮第一颗火花。我自己写一篇关于使我激动、入迷的事物的作文。我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孩子们,在他们的智慧和心灵中激发所需要的意向。
   创作是独立思维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儿童认识到自己思考的欢乐,体验到一个创作者的精神上的满足。让每一个学生都做到这一点是多么重要啊!没有智育就不可设想会有完满的教学,而智育正在于使儿童用语言的手段进行创作时,感到自己是一个作者,为把生活、自然界、人与人的关系的美变成思想美而感到由衷的喜悦。
   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追求知识的愿望,是靠儿童的虽不轻松然而快乐的、诱人的、出于自愿劳动所创造的千万条根须日以继夜、不知疲劳的工作来滋养的。然而只有使力量的付出跟儿童的自尊感密不可分的时候,他的劳动才能成为快乐的、诱人的、自愿的劳动。必须使儿童感到自己是一个劳动者,使他为自己的努力所达到的劳动成果而感到自豪。培养自豪感也就意味着在儿童心灵中树立一种要成为思考者的愿望。这是整部教育学中最精细微妙的领域之一。没有由于脑力劳动而激发起来的自豪感,也就没有教学过程中的教育,也就谈不上教学与教育的统一。
   为了使我们的孩子始终感到对知识的渴求,为了使学习愿望成为他们并不轻松的脑力劳动的主要动力,我们必须关心整个学校教学的这一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儿童的脑力劳动对象既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也应当有适当的难度。只有在脑力劳动对儿童的力量进行一定的考验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儿童具有一个“思考的劳动者”的自尊感。儿童胜利地经受了这种考验,怀着自豪而欢乐的心情回顾走过的道路,能够对自己说:“这是我找到的。这是我发现的。”
   让我们举例说明我们是怎样树立这种思考劳动者的自尊感的。我们给二年级学生读了一道应用题:“建成了每幢有9套住宅的房屋4幢和每幢有4套住宅的房屋9幢。已有1/9的住宅里住了人,问还剩下几套住宅没有住人?”我们已经训练了孩子们,对于这样难度的应用题,在二年级一般地都用口头解答。课堂上笼罩着一种集中精力进行思考的气氛。孩子们要先记住已知数(条件),理解它们之间的依存性,然后开始计算。
   在应用题没有解答出来以前,孩子们是不动笔的,只有作业都完成以后,他们才把答案写在一张小纸上。教师在课桌当中走着,看见有谁已经做好了作业,就给那些思维最敏捷的学生再发一张卡片,上面布置新的更难一些的题目。在我们把应用题读过后,只经过5、6分钟,有几个孩子的眼睛里就闪耀着快乐的火花:得到了正确的答案。由于受到成功的鼓舞,这些孩子得乐意再做更难的题目。我们看到,又有一批批孩子的眼睛里露出快乐的闪光。可是班里有一个差生尤拉,学习很差。我们专门为他把题目重读一遍。我们看到,这孩子是多么艰难地但终于弄懂了各个已知数之间的依存关系。尤拉只是理解了应用题,但他也为此感到高兴。我们也应当善于对儿童思考的这一点胜利给予评价。尤拉在我们的帮助下,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读着那些已知数。我们知道尤拉的记忆力很差。这孩子单是思考应用题的条件就费了10来分钟。对他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接着他转入计算。我们又一次跟他把应用题的已知数重复一遍。计算正在正确地进行,孩子感到高兴,我们也跟他一起感到高兴。但是突然又出现了困难:又有什么已知数忘记了。孩子付出那么大的劳动而在构筑的房屋又倒塌了。我们又跟尤拉一起重复 应用题的条件,这孩子又抓住了原来断了的思路。当作业已几乎进行到底的时候,又有什么东西忘记了。我们还是耐心地给他解释几遍,让他再进行思考。
   终于,尤拉把答案写在纸上了。孩子为他的成功而欢欣鼓舞。在他的精神上,有一种难以表达的欢乐:这胜利是他经过艰苦努力而得来的!正是这种发现的欢乐,这种靠自己的努力而完成作业的欢乐,才是人的自尊感的源泉。这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它能在儿童的心灵中激发出新的思考的能源。我们要珍惜这种力量。我们要千万谨慎地防止儿童的脑力劳动得不到任何结果的现象。一个孩子,只要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的学习愿望就会消失,因为实际上劳动本身也不存在了。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就在于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和体验到取得胜利的欢乐。
   在有经验的教师的教育实验中,最困难、最复杂的问题,正是如何使最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体验到思考劳动者的自豪感。有时候,要把一个孩子引到一个胜利的高处,像我们引导尤拉那样,需要花费一星期、两星期甚至更多的时间。是的,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求有巨大的耐心和对儿童的创造力充满信心的啊。
   小结:要使得学生愿意学习,小学真的是非常重要的阶段,一定要做到记忆和思考的和谐,现在很多时候为了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过于强调记忆,记忆固然重要,但是尝试着让学生去思考,才能使他们对学科产生真正的兴趣,才能可持续地学习,所以作为老师目光一定要放的长远,要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做打算。

13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Empty 回复: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周五 四月 12, 2013 3:30 am

月浦实验赵婧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为了使学生在智力上和精神上得到成长,就必须使他有对知识的渴求和有掌握知识的愿望。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使我深信,儿童的学习愿望是一些细小的源泉,它们汇合成“教学与教育的统一”的大河。怎样才能打开这些源泉呢?怎样才能使它们不致淤塞呢?怎样才能防止儿童对学习漠不关心的现象呢?遗憾的是,我们当教师的人经常会遇到这样令人忧虑的现象:儿童在入学的时候是带来渴求知识的火花的,但是这点火花很快就熄灭了,而产生了教学上最凶恶最可怕的敌人——儿童对学习的冷淡态度。
或者可以这样说:怎样安排班级和学校的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才能使儿童希望自己今天在精神上变得比昨天更丰富,在智力上变得比昨天更聪明,使他感觉和体验到自己在智力上和思想上的成长,为此而感到自豪,使这些情感成为激发儿童去克服困难的动力呢?要知道,儿童想要好好学习的愿望,是跟他乐观地感知世界(认识周围世界,特别是自我认识)不可分割的。很明显,如果儿童对学习没有一种欢乐的喜爱,没有付出紧张的精神努力去发现真理,并在真理面前感到激动和惊奇,那是谈不上热爱科学、热爱知识的。
为了使儿童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他有一种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我们应当经常关心的是: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把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在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我们想让儿童高高兴兴地学习的话,那就无论如何不能用学校常用的那些方法来局限儿童的智力生活,即一味地要求他识记、背诵和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而把知识再现出来。
顺便说明一下,我不希望给读者留下这样的印象,好像作者对识记和背诵抱着轻视的态度。不,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如果把教学变成单纯的记忆活动,那么它就变成了无的放矢的教学,因为只有在把记忆的努力和思考的努力结合起来,只有在对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性深入思考的时候,才可能有真正的智力发展。
要使小学生的智力生活丰富多彩,就必须保持思考和记忆的和谐。尊敬的同行们,让我们一起来关心这件事:在小学里,首先要使儿童善于思考,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寻根究底地去探索真理,在认识的世界里去漫游。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好学生。这里我想介绍一下我校低年级教师所取得的一些经验。在我们学校,对儿童的教学是在他们入学前的一年里(即预备班里)就开始的。儿童们生活在一个对他们来说十分有趣的思考的世界里。我们对这些学前儿童进行一种被称为“思维课”的特别的活动。这种活动,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到思维的源泉那儿去旅行。我们带领孩子们到花园里、树林里、湖岸边去,在他们面前展示出各种事物、现象、关系和依存性的极其多种多样的细微差别和各方各面。一个人由于看见世界,他就不会成为消极的观察者,而是成为真理的发现者,由此便产生了活的思想。我们认为,只有在我们教会自己的学生积极地看见世界的情况下,才能防止儿童眼睛里那种好奇的火花熄灭下去。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大家知道,儿童对于从周围世界里以及日后从他本身里所揭示出来的东西的强烈兴趣,是他渴望知识、追求认识真理的志向的源泉。譬如,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懂得了这样一条引人入胜的真理:太阳是生命的源泉;不管生命是以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只有阳光才能使它苏醒。这一真理在孩子们的内心引起很大的激动。在孩子们面前,产生了各种猜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联系和关系,虽然他们还不理解这些联系和关系的实质,但是他们很想去理解它。当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把握住一个真理以后,他就借助它去解释许多新的现象。但是,儿童理解了的东西越多,也就会产生更多的不理解的东西,于是他就会更加积极地思考,对知识的追求就更加迫切。这种精神状态,能使儿童的智慧对于一切必须识记的东西具有特殊的敏感性。一个人勤于思考,能靠自己的努力去发现真理。他也就会以巨大的积极性和强烈的兴趣去感知和识记。【固然是一种很好的形式,但目前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中可行性不大。】
为了创造思维和记忆之间的和谐,需要到自然界里去上一系列这样的思维课(从预备班到四年级末,共5年)。这一套思维课是我们训练思考的学校,没有它,我们就很难设想不仅在小学的所有课堂上,而且在以后的教学和智力发展各阶段,会有完满而有效的脑力劳动。这种训练思维的学校,是发展创造性智力的基础,是为了掌握一批批新的知识所必不可少的。我校低年级的全体教师认为,思维课的教育意义,首先在于它能使知识得到经常不断的运用。要培养儿童的学习愿望,正是需要让儿童在小学里掌握的知识不致成为死的堆积物,不要把它们堆放在儿童的头脑里,仅仅为了教师在一定的时间从这个“堆栈”里取出来检查一下。所谓发展智力,这就是使知识处于运动之中,处于运用之中。充满乐观情绪的自我认识是儿童渴求知识的前提条件。要培养这种乐观的自我认识,就要使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认识到:知识能变成他的思维和劳动的工具,他可以通过运用知识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表现自己的为人。在思维课上进行着一种复杂的过程,这就是个性在创造性的思维中,在对待周围世界的现象的态度中,在解释和深刻理解这些现象中进行的自我表现的过程。正是在这里,在儿童的好钻研的智慧与直接接触到周围世界的现象之间、人的劳动与世界之间的极其精细的相互关系的时候,才能激发和表现出儿童的积极的智力;正是在这里,他才第一次感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才能学会珍视信念,因为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东西是特别宝贵的。
我们深信,由于上了思维课,学生变得善于思考了。当然,这种思维课并不是什么万能的东西,也不是培养智力和学习愿望的唯一手段。但是,考虑到儿童的感知和思维的年龄特点,这可能是形成学生对脑力劳动和对自己本身的观点和态度的最适当的手段。而最主要的是:早在学龄初期,就要使一个人自觉地珍视他的善于思考的个性。离开这一点,那就根本谈不上有自觉地掌握知识的志向。
一个年纪幼小的人,由于经常不断地亲身感觉和体验到运用知识的欢乐,感觉和体验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的自豪,他就会把这种对待周围世界的态度迁移到自己身上和书籍上来。我们教给儿童观察自然界,是为了教会他读书,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爱钻研、会思考的读者,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这跟仅仅教会学生流利地朗读并不是一码事儿。只有当儿童的智力生活是在书籍中度过的时候,他的学习愿望才能确立起来。然而,许多学校的一个最大的弊病,正在于精神生活中缺乏书籍。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学校,那里的图书馆的书架上,正好没有供学龄初期儿童阅读的书籍。我们提倡阅读,并不单单是为了让儿童找点可做的事情,而是为了让他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
现在,书籍正面临着跟其他的信息来源(电影、电视、录音带等等)进行竞争的局面。因此,即使在那些有好书供学生阅读的地方,书籍也会经常摆在书架上,成为“沉睡的巨人”。【21世纪,互联网通讯技术十分发达,学生们对于网络的痴迷程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这种网络“信息快餐”对学生而言弊大于利。】
我们认为,教育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这场竞争中,要使书籍始终成为胜利者。只有在书籍成为学龄初期儿童的最有吸引力的精神需要的地方,才会有学习的愿望,这种愿望才能确立起来。学生在读些什么,是怎样读的,读后在他们的精神生活中留下什么痕迹?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我们不准备就课外阅读的内容问题提出广泛的建议。一个深思熟悉的教师,从他开始儿童工作的最初几天起,他就在周密地考虑:在小学期间,应当让每一个学生阅读(和反复地阅读)哪些书。当然,图书馆里一定要备有这些书。不如此,学校就会从智力文明的策源地变成死记硬背占统治地位的场所。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尝到这种航行的幸福,感到自己是一个敢于独自闯进人类智慧的无际海洋的勇士。
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独立阅读在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也影响着他的学习态度。我们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在童年时期,就阅读一些关于自然界、关于本民族的英勇的过去、关于苏维埃人在伟大卫国战争时期为祖国的自由和独立而进行的斗争以及关于文化、科学、教育的优秀作品。我们在几十年时间内编订了一个“童年阅读书目”,其中包括每一个学生在小学期间应当阅读的250种书的名称。我们仔细地为这个书目挑选图书,所选的书籍一定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认识价值。这些书籍将作为宝贵的财富进入学生的精神生活。在这些图书中,关于英雄人物的书籍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些英雄人物成为孩子们摹仿的榜样。真正的教育开始于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开始于儿童对人的道德高尚和伟大的向往。
如果一个人没有在童年时期就体验过面对书籍进行深思的激动人心的欢乐,那就很难设想会有完满的教育。阅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因为人在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摹仿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为人。阅读和面对书籍思考,应成为学生的一种智力需要。这一点对于培养思维素养也是极其重要的,没有思维素养,也就不可能有对学习的渴求和不断掌握新知识的愿望。
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由于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纲规定的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
思想好比火星儿:一颗火星儿会点燃另一颗火星儿。一个深思熟虑的教师和班主任,总是力求在集体中创造一种共同热爱科学和渴求知识的气氛,使智力兴趣成为一些线索,以其真挚的、复杂的关系——即思维的相互关系把一个个的学生连接在一起。早在小学的时候,就要设法使儿童不仅自己热爱学习,而且把自己对知识的热爱转移给同学们,使这种智力情感激励别的学生。建立在思维基础上的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应当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有经验的教师们都时常跟儿童进行一些关于书籍和创作的谈话。让儿童给同学们讲述一些使他感到激动的事情,会使他要在智力上变得更丰富的志向确立起来;他给别人讲述的思想越多,他自己就会变得越丰富。
创作活动对于建立一个完善的儿童集体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里首先是指语言的创作。我们学校低年级的每一位教师都经常举行儿童创作的晨会。儿童在会上朗读自己写的故事和诗歌。这基本上就是让儿童用艺术的形式,把自己所看到的,以及感到有趣、惊奇和激动的事物表达出来。思维的火花在于它的情感色彩。使一个人感到激动的事,也会使别的人感到激动。例如,一个学生向同学们朗读他写的一篇关于冬天的早晨的作文。他是观察了自然界的现象,为赞叹它的美而写出这篇作文的。当孩子们听着他的朗读时,就体验到对于思考的迷恋。于是,每一个人都想在创作上尝试一下自己的力量。
可能有人会问,如果儿童还达不到这样的创作水平,即一个学生的思想还不能感染别的学生,它的美还不足以激起别人的创作愿望,那该怎么办呢?根据我的亲身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出来首倡,点亮第一颗火花。我自己写一篇关于使我激动、入迷的事物的作文。我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孩子们,在他们的智慧和心灵中激发所需要的意向。
创作是独立思维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儿童认识到自己思考的欢乐,体验到一个创作者的精神上的满足。让每一个学生都做到这一点是多么重要啊!没有智育就不可设想会有完满的教学,而智育正在于使儿童用语言的手段进行创作时,感到自己是一个作者,为把生活、自然界、人与人的关系的美变成思想美而感到由衷的喜悦。
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追求知识的愿望,是靠儿童的虽不轻松然而快乐的、诱人的、出于自愿劳动所创造的千万条根须日以继夜、不知疲劳的工作来滋养的。然而只有使力量的付出跟儿童的自尊感密不可分的时候,他的劳动才能成为快乐的、诱人的、自愿的劳动。必须使儿童感到自己是一个劳动者,使他为自己的努力所达到的劳动成果而感到自豪。培养自豪感也就意味着在儿童心灵中树立一种要成为思考者的愿望。这是整部教育学中最精细微妙的领域之一。没有由于脑力劳动而激发起来的自豪感,也就没有教学过程中的教育,也就谈不上教学与教育的统一。
为了使我们的孩子始终感到对知识的渴求,为了使学习愿望成为他们并不轻松的脑力劳动的主要动力,我们必须关心整个学校教学的这一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儿童的脑力劳动对象既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也应当有适当的难度。只有在脑力劳动对儿童的力量进行一定的考验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儿童具有一个“思考的劳动者”的自尊感。儿童胜利地经受了这种考验,怀着自豪而欢乐的心情回顾走过的道路,能够对自己说:“这是我找到的。这是我发现的。”
让我们举例说明我们是怎样树立这种思考劳动者的自尊感的。我们给二年级学生读了一道应用题:“建成了每幢有9套住宅的房屋4幢和每幢有4套住宅的房屋9幢。已有1/9的住宅里住了人,问还剩下几套住宅没有住人?”我们已经训练了孩子们,对于这样难度的应用题,在二年级一般地都用口头解答。课堂上笼罩着一种集中精力进行思考的气氛。孩子们要先记住已知数(条件),理解它们之间的依存性,然后开始计算。
在应用题没有解答出来以前,孩子们是不动笔的,只有作业都完成以后,他们才把答案写在一张小纸上。教师在课桌当中走着,看见有谁已经做好了作业,就给那些思维最敏捷的学生再发一张卡片,上面布置新的更难一些的题目。在我们把应用题读过后,只经过5、6分钟,有几个孩子的眼睛里就闪耀着快乐的火花:得到了正确的答案。由于受到成功的鼓舞,这些孩子得乐意再做更难的题目。我们看到,又有一批批孩子的眼睛里露出快乐的闪光。可是班里有一个差生尤拉,学习很差。我们专门为他把题目重读一遍。我们看到,这孩子是多么艰难地但终于弄懂了各个已知数之间的依存关系。尤拉只是理解了应用题,但他也为此感到高兴。我们也应当善于对儿童思考的这一点胜利给予评价。尤拉在我们的帮助下,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读着那些已知数。我们知道尤拉的记忆力很差。这孩子单是思考应用题的条件就费了10来分钟。对他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接着他转入计算。我们又一次跟他把应用题的已知数重复一遍。计算正在正确地进行,孩子感到高兴,我们也跟他一起感到高兴。但是突然又出现了困难:又有什么已知数忘记了。孩子付出那么大的劳动而在构筑的房屋又倒塌了。我们又跟尤拉一起重复 应用题的条件,这孩子又抓住了原来断了的思路。当作业已几乎进行到底的时候,又有什么东西忘记了。我们还是耐心地给他解释几遍,让他再进行思考。
终于,尤拉把答案写在纸上了。孩子为他的成功而欢欣鼓舞。在他的精神上,有一种难以表达的欢乐:这胜利是他经过艰苦努力而得来的!正是这种发现的欢乐,这种靠自己的努力而完成作业的欢乐,才是人的自尊感的源泉。这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它能在儿童的心灵中激发出新的思考的能源。我们要珍惜这种力量。我们要千万谨慎地防止儿童的脑力劳动得不到任何结果的现象。一个孩子,只要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的学习愿望就会消失,因为实际上劳动本身也不存在了。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就在于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和体验到取得胜利的欢乐。
在有经验的教师的教育实验中,最困难、最复杂的问题,正是如何使最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体验到思考劳动者的自豪感。有时候,要把一个孩子引到一个胜利的高处,像我们引导尤拉那样,需要花费一星期、两星期甚至更多的时间。是的,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求有巨大的耐心和对儿童的创造力充满信心的啊。【要把每一个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这样才能多出十倍、甚至百倍的信心和耐心。】

14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Empty 批读54条 周五 四月 12, 2013 7:46 am

大场镇小学 成琦

大场镇小学 成琦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为了使学生在智力上和精神上得到成长,就必须使他有对知识的渴求和有掌握知识的愿望。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使我深信,儿童的学习愿望是一些细小的源泉,它们汇合成“教学与教育的统一”的大河。怎样才能打开这些源泉呢?怎样才能使它们不致淤塞呢?怎样才能防止儿童对学习漠不关心的现象呢?遗憾的是,我们当教师的人经常会遇到这样令人忧虑的现象:儿童在入学的时候是带来渴求知识的火花的,但是这点火花很快就熄灭了,而产生了教学上最凶恶最可怕的敌人——儿童对学习的冷淡态度。【这就是为什么孩子越长大,举手回答问题的人和次数都明显递减。】
或者可以这样说:怎样安排班级和学校的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才能使儿童希望自己今天在精神上变得比昨天更丰富,在智力上变得比昨天更聪明,使他感觉和体验到自己在智力上和思想上的成长,为此而感到自豪,使这些情感成为激发儿童去克服困难的动力呢?要知道,儿童想要好好学习的愿望,是跟他乐观地感知世界(认识周围世界,特别是自我认识)不可分割的。很明显,如果儿童对学习没有一种欢乐的喜爱,没有付出紧张的精神努力去发现真理,并在真理面前感到激动和惊奇,那是谈不上热爱科学、热爱知识的。
为了使儿童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他有一种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我们应当经常关心的是: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把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在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我们想让儿童高高兴兴地学习的话,那就无论如何不能用学校常用的那些方法来局限儿童的智力生活,即一味地要求他识记、背诵和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而把知识再现出来。
顺便说明一下,我不希望给读者留下这样的印象,好像作者对识记和背诵抱着轻视的态度。不,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如果把教学变成单纯的记忆活动,那么它就变成了无的放矢的教学,因为只有在把记忆的努力和思考的努力结合起来,只有在对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性深入思考的时候,才可能有真正的智力发展。
要使小学生的智力生活丰富多彩,就必须保持思考和记忆的和谐。尊敬的同行们,让我们一起来关心这件事:在小学里,首先要使儿童善于思考,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寻根究底地去探索真理,在认识的世界里去漫游。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好学生。这里我想介绍一下我校低年级教师所取得的一些经验。在我们学校,对儿童的教学是在他们入学前的一年里(即预备班里)就开始的。儿童们生活在一个对他们来说十分有趣的思考的世界里。我们对这些学前儿童进行一种被称为“思维课”的特别的活动。这种活动,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到思维的源泉那儿去旅行。我们带领孩子们到花园里、树林里、湖岸边去,在他们面前展示出各种事物、现象、关系和依存性的极其多种多样的细微差别和各方各面。一个人由于看见世界,他就不会成为消极的观察者,而是成为真理的发现者,由此便产生了活的思想。我们认为,只有在我们教会自己的学生积极地看见世界的情况下,才能防止儿童眼睛里那种好奇的火花熄灭下去。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大家知道,儿童对于从周围世界里以及日后从他本身里所揭示出来的东西的强烈兴趣,是他渴望知识、追求认识真理的志向的源泉。譬如,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懂得了这样一条引人入胜的真理:太阳是生命的源泉;不管生命是以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只有阳光才能使它苏醒。这一真理在孩子们的内心引起很大的激动。在孩子们面前,产生了各种猜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联系和关系,虽然他们还不理解这些联系和关系的实质,但是他们很想去理解它。当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把握住一个真理以后,他就借助它去解释许多新的现象。但是,儿童理解了的东西越多,也就会产生更多的不理解的东西,于是他就会更加积极地思考,对知识的追求就更加迫切。这种精神状态,能使儿童的智慧对于一切必须识记的东西具有特殊的敏感性。一个人勤于思考,能靠自己的努力去发现真理。他也就会以巨大的积极性和强烈的兴趣去感知和识记。
为了创造思维和记忆之间的和谐,需要到自然界里去上一系列这样的思维课(从预备班到四年级末,共5年)。这一套思维课是我们训练思考的学校,没有它,我们就很难设想不仅在小学的所有课堂上,而且在以后的教学和智力发展各阶段,会有完满而有效的脑力劳动。这种训练思维的学校,是发展创造性智力的基础,是为了掌握一批批新的知识所必不可少的。我校低年级的全体教师认为,思维课的教育意义,首先在于它能使知识得到经常不断的运用。要培养儿童的学习愿望,正是需要让儿童在小学里掌握的知识不致成为死的堆积物,不要把它们堆放在儿童的头脑里,仅仅为了教师在一定的时间从这个“堆栈”里取出来检查一下。所谓发展智力,这就是使知识处于运动之中,处于运用之中。充满乐观情绪的自我认识是儿童渴求知识的前提条件。要培养这种乐观的自我认识,就要使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认识到:知识能变成他的思维和劳动的工具,他可以通过运用知识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表现自己的为人。在思维课上进行着一种复杂的过程,这就是个性在创造性的思维中,在对待周围世界的现象的态度中,在解释和深刻理解这些现象中进行的自我表现的过程。正是在这里,在儿童的好钻研的智慧与直接接触到周围世界的现象之间、人的劳动与世界之间的极其精细的相互关系的时候,才能激发和表现出儿童的积极的智力;正是在这里,他才第一次感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才能学会珍视信念,因为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东西是特别宝贵的。
我们深信,由于上了思维课,学生变得善于思考了。当然,这种思维课并不是什么万能的东西,也不是培养智力和学习愿望的唯一手段。但是,考虑到儿童的感知和思维的年龄特点,这可能是形成学生对脑力劳动和对自己本身的观点和态度的最适当的手段。而最主要的是:早在学龄初期,就要使一个人自觉地珍视他的善于思考的个性。离开这一点,那就根本谈不上有自觉地掌握知识的志向。
一个年纪幼小的人,由于经常不断地亲身感觉和体验到运用知识的欢乐,感觉和体验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的自豪,他就会把这种对待周围世界的态度迁移到自己身上和书籍上来。我们教给儿童观察自然界,是为了教会他读书,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爱钻研、会思考的读者,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这跟仅仅教会学生流利地朗读并不是一码事儿。只有当儿童的智力生活是在书籍中度过的时候,他的学习愿望才能确立起来。然而,许多学校的一个最大的弊病,正在于精神生活中缺乏书籍。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学校,那里的图书馆的书架上,正好没有供学龄初期儿童阅读的书籍。我们提倡阅读,并不单单是为了让儿童找点可做的事情,而是为了让他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
现在,书籍正面临着跟其他的信息来源(电影、电视、录音带等等)进行竞争的局面。因此,即使在那些有好书供学生阅读的地方,书籍也会经常摆在书架上,成为“沉睡的巨人”。
我们认为,教育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这场竞争中,要使书籍始终成为胜利者。只有在书籍成为学龄初期儿童的最有吸引力的精神需要的地方,才会有学习的愿望,这种愿望才能确立起来。学生在读些什么,是怎样读的,读后在他们的精神生活中留下什么痕迹?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我们不准备就课外阅读的内容问题提出广泛的建议。一个深思熟悉的教师,从他开始儿童工作的最初几天起,他就在周密地考虑:在小学期间,应当让每一个学生阅读(和反复地阅读)哪些书。当然,图书馆里一定要备有这些书。不如此,学校就会从智力文明的策源地变成死记硬背占统治地位的场所。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尝到这种航行的幸福,感到自己是一个敢于独自闯进人类智慧的无际海洋的勇士。
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独立阅读在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也影响着他的学习态度。我们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在童年时期,就阅读一些关于自然界、关于本民族的英勇的过去、关于苏维埃人在伟大卫国战争时期为祖国的自由和独立而进行的斗争以及关于文化、科学、教育的优秀作品。我们在几十年时间内编订了一个“童年阅读书目”,其中包括每一个学生在小学期间应当阅读的250种书的名称。我们仔细地为这个书目挑选图书,所选的书籍一定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认识价值。这些书籍将作为宝贵的财富进入学生的精神生活。在这些图书中,关于英雄人物的书籍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些英雄人物成为孩子们摹仿的榜样。真正的教育开始于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开始于儿童对人的道德高尚和伟大的向往。
如果一个人没有在童年时期就体验过面对书籍进行深思的激动人心的欢乐,那就很难设想会有完满的教育。阅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因为人在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摹仿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为人。阅读和面对书籍思考,应成为学生的一种智力需要。这一点对于培养思维素养也是极其重要的,没有思维素养,也就不可能有对学习的渴求和不断掌握新知识的愿望。
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由于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纲规定的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
思想好比火星儿:一颗火星儿会点燃另一颗火星儿。一个深思熟虑的教师和班主任,总是力求在集体中创造一种共同热爱科学和渴求知识的气氛,使智力兴趣成为一些线索,以其真挚的、复杂的关系——即思维的相互关系把一个个的学生连接在一起。早在小学的时候,就要设法使儿童不仅自己热爱学习,而且把自己对知识的热爱转移给同学们,使这种智力情感激励别的学生。建立在思维基础上的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应当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有经验的教师们都时常跟儿童进行一些关于书籍和创作的谈话。让儿童给同学们讲述一些使他感到激动的事情,会使他要在智力上变得更丰富的志向确立起来;他给别人讲述的思想越多,他自己就会变得越丰富。
创作活动对于建立一个完善的儿童集体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里首先是指语言的创作。我们学校低年级的每一位教师都经常举行儿童创作的晨会。儿童在会上朗读自己写的故事和诗歌。这基本上就是让儿童用艺术的形式,把自己所看到的,以及感到有趣、惊奇和激动的事物表达出来。思维的火花在于它的情感色彩。使一个人感到激动的事,也会使别的人感到激动。例如,一个学生向同学们朗读他写的一篇关于冬天的早晨的作文。他是观察了自然界的现象,为赞叹它的美而写出这篇作文的。当孩子们听着他的朗读时,就体验到对于思考的迷恋。于是,每一个人都想在创作上尝试一下自己的力量。
可能有人会问,如果儿童还达不到这样的创作水平,即一个学生的思想还不能感染别的学生,它的美还不足以激起别人的创作愿望,那该怎么办呢?根据我的亲身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出来首倡,点亮第一颗火花。我自己写一篇关于使我激动、入迷的事物的作文。我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孩子们,在他们的智慧和心灵中激发所需要的意向。【老师可以做演员。】
创作是独立思维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儿童认识到自己思考的欢乐,体验到一个创作者的精神上的满足。让每一个学生都做到这一点是多么重要啊!没有智育就不可设想会有完满的教学,而智育正在于使儿童用语言的手段进行创作时,感到自己是一个作者,为把生活、自然界、人与人的关系的美变成思想美而感到由衷的喜悦。
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追求知识的愿望,是靠儿童的虽不轻松然而快乐的、诱人的、出于自愿劳动所创造的千万条根须日以继夜、不知疲劳的工作来滋养的。然而只有使力量的付出跟儿童的自尊感密不可分的时候,他的劳动才能成为快乐的、诱人的、自愿的劳动。必须使儿童感到自己是一个劳动者,使他为自己的努力所达到的劳动成果而感到自豪。培养自豪感也就意味着在儿童心灵中树立一种要成为思考者的愿望。这是整部教育学中最精细微妙的领域之一。没有由于脑力劳动而激发起来的自豪感,也就没有教学过程中的教育,也就谈不上教学与教育的统一。
为了使我们的孩子始终感到对知识的渴求,为了使学习愿望成为他们并不轻松的脑力劳动的主要动力,我们必须关心整个学校教学的这一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儿童的脑力劳动对象既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也应当有适当的难度。只有在脑力劳动对儿童的力量进行一定的考验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儿童具有一个“思考的劳动者”的自尊感。儿童胜利地经受了这种考验,怀着自豪而欢乐的心情回顾走过的道路,能够对自己说:“这是我找到的。这是我发现的。”
让我们举例说明我们是怎样树立这种思考劳动者的自尊感的。我们给二年级学生读了一道应用题:“建成了每幢有9套住宅的房屋4幢和每幢有4套住宅的房屋9幢。已有1/9的住宅里住了人,问还剩下几套住宅没有住人?”我们已经训练了孩子们,对于这样难度的应用题,在二年级一般地都用口头解答。课堂上笼罩着一种集中精力进行思考的气氛。孩子们要先记住已知数(条件),理解它们之间的依存性,然后开始计算。
在应用题没有解答出来以前,孩子们是不动笔的,只有作业都完成以后,他们才把答案写在一张小纸上。教师在课桌当中走着,看见有谁已经做好了作业,就给那些思维最敏捷的学生再发一张卡片,上面布置新的更难一些的题目。在我们把应用题读过后,只经过5、6分钟,有几个孩子的眼睛里就闪耀着快乐的火花:得到了正确的答案。由于受到成功的鼓舞,这些孩子得乐意再做更难的题目。我们看到,又有一批批孩子的眼睛里露出快乐的闪光。可是班里有一个差生尤拉,学习很差。我们专门为他把题目重读一遍。我们看到,这孩子是多么艰难地但终于弄懂了各个已知数之间的依存关系。尤拉只是理解了应用题,但他也为此感到高兴。我们也应当善于对儿童思考的这一点胜利给予评价。尤拉在我们的帮助下,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读着那些已知数。我们知道尤拉的记忆力很差。这孩子单是思考应用题的条件就费了10来分钟。对他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接着他转入计算。我们又一次跟他把应用题的已知数重复一遍。计算正在正确地进行,孩子感到高兴,我们也跟他一起感到高兴。但是突然又出现了困难:又有什么已知数忘记了。孩子付出那么大的劳动而在构筑的房屋又倒塌了。我们又跟尤拉一起重复 应用题的条件,这孩子又抓住了原来断了的思路。当作业已几乎进行到底的时候,又有什么东西忘记了。我们还是耐心地给他解释几遍,让他再进行思考。
终于,尤拉把答案写在纸上了。孩子为他的成功而欢欣鼓舞。在他的精神上,有一种难以表达的欢乐:这胜利是他经过艰苦努力而得来的!正是这种发现的欢乐,这种靠自己的努力而完成作业的欢乐,才是人的自尊感的源泉。这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它能在儿童的心灵中激发出新的思考的能源。我们要珍惜这种力量。我们要千万谨慎地防止儿童的脑力劳动得不到任何结果的现象。一个孩子,只要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的学习愿望就会消失,因为实际上劳动本身也不存在了。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就在于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和体验到取得胜利的欢乐。
在有经验的教师的教育实验中,最困难、最复杂的问题,正是如何使最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体验到思考劳动者的自豪感。有时候,要把一个孩子引到一个胜利的高处,像我们引导尤拉那样,需要花费一星期、两星期甚至更多的时间。是的,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求有巨大的耐心和对儿童的创造力充满信心的啊。
【我接触的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入学前我把教室布置了一下。毕竟都是才满6周岁的孩子,给予他们一些小奖励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鼓舞。通过贴小粘纸,敲章,每周评选一名智多星换奖品等手段大大增长了学生你追我赶的势头,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风。我奉行小干部管理原则,努力挖掘每个孩子的闪光点,争取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手脚迅速的孩子担任小组长,每天负责收齐小组作业,有威信的孩子做纪律委员,在老师繁忙的时候管理班级,声音好听的孩子每节课的预备铃做好领读工作,环环相扣,保证课堂有序进行。
对于大部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都很高,对于那些学习上很吃力的孩子,有时因为得到了4颗星都会兴奋雀跃,的确,有进步,老师就该和他们一起乐。】

15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Empty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周五 四月 12, 2013 9:21 am

华师大宝山实验陆瑶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为了使学生在智力上和精神上得到成长,就必须使他有对知识的渴求和有掌握知识的愿望。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使我深信,儿童的学习愿望是一些细小的源泉,它们汇合成“教学与教育的统一”的大河。怎样才能打开这些源泉呢?怎样才能使它们不致淤塞呢?怎样才能防止儿童对学习漠不关心的现象呢?遗憾的是,我们当教师的人经常会遇到这样令人忧虑的现象:儿童在入学的时候是带来渴求知识的火花的,但是这点火花很快就熄灭了,而产生了教学上最凶恶最可怕的敌人——儿童对学习的冷淡态度。 批注: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或者可以这样说:怎样安排班级和学校的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才能使儿童希望自己今天在精神上变得比昨天更丰富,在智力上变得比昨天更聪明,使他感觉和体验到自己在智力上和思想上的成长,为此而感到自豪,使这些情感成为激发儿童去克服困难的动力呢?要知道,儿童想要好好学习的愿望,是跟他乐观地感知世界(认识周围世界,特别是自我认识)不可分割的。很明显,如果儿童对学习没有一种欢乐的喜爱,没有付出紧张的精神努力去发现真理,并在真理面前感到激动和惊奇,那是谈不上热爱科学、热爱知识的。
为了使儿童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他有一种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我们应当经常关心的是: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把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在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我们想让儿童高高兴兴地学习的话,那就无论如何不能用学校常用的那些方法来局限儿童的智力生活,即一味地要求他识记、背诵和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而把知识再现出来。
顺便说明一下,我不希望给读者留下这样的印象,好像作者对识记和背诵抱着轻视的态度。不,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如果把教学变成单纯的记忆活动,那么它就变成了无的放矢的教学,因为只有在把记忆的努力和思考的努力结合起来,只有在对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性深入思考的时候,才可能有真正的智力发展。
要使小学生的智力生活丰富多彩,就必须保持思考和记忆的和谐。尊敬的同行们,让我们一起来关心这件事:在小学里,首先要使儿童善于思考,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寻根究底地去探索真理,在认识的世界里去漫游。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好学生。这里我想介绍一下我校低年级教师所取得的一些经验。在我们学校,对儿童的教学是在他们入学前的一年里(即预备班里)就开始的。儿童们生活在一个对他们来说十分有趣的思考的世界里。我们对这些学前儿童进行一种被称为“思维课”的特别的活动。这种活动,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到思维的源泉那儿去旅行。我们带领孩子们到花园里、树林里、湖岸边去,在他们面前展示出各种事物、现象、关系和依存性的极其多种多样的细微差别和各方各面。一个人由于看见世界,他就不会成为消极的观察者,而是成为真理的发现者,由此便产生了活的思想。我们认为,只有在我们教会自己的学生积极地看见世界的情况下,才能防止儿童眼睛里那种好奇的火花熄灭下去。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大家知道,儿童对于从周围世界里以及日后从他本身里所揭示出来的东西的强烈兴趣,是他渴望知识、追求认识真理的志向的源泉。譬如,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懂得了这样一条引人入胜的真理:太阳是生命的源泉;不管生命是以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只有阳光才能使它苏醒。这一真理在孩子们的内心引起很大的激动。在孩子们面前,产生了各种猜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联系和关系,虽然他们还不理解这些联系和关系的实质,但是他们很想去理解它。当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把握住一个真理以后,他就借助它去解释许多新的现象。但是,儿童理解了的东西越多,也就会产生更多的不理解的东西,于是他就会更加积极地思考,对知识的追求就更加迫切。这种精神状态,能使儿童的智慧对于一切必须识记的东西具有特殊的敏感性。一个人勤于思考,能靠自己的努力去发现真理。他也就会以巨大的积极性和强烈的兴趣去感知和识记。批注:好奇是发现知识的有效前提
为了创造思维和记忆之间的和谐,需要到自然界里去上一系列这样的思维课(从预备班到四年级末,共5年)。这一套思维课是我们训练思考的学校,没有它,我们就很难设想不仅在小学的所有课堂上,而且在以后的教学和智力发展各阶段,会有完满而有效的脑力劳动。这种训练思维的学校,是发展创造性智力的基础,是为了掌握一批批新的知识所必不可少的。我校低年级的全体教师认为,思维课的教育意义,首先在于它能使知识得到经常不断的运用。要培养儿童的学习愿望,正是需要让儿童在小学里掌握的知识不致成为死的堆积物,不要把它们堆放在儿童的头脑里,仅仅为了教师在一定的时间从这个“堆栈”里取出来检查一下。所谓发展智力,这就是使知识处于运动之中,处于运用之中。充满乐观情绪的自我认识是儿童渴求知识的前提条件。要培养这种乐观的自我认识,就要使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认识到:知识能变成他的思维和劳动的工具,他可以通过运用知识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表现自己的为人。在思维课上进行着一种复杂的过程,这就是个性在创造性的思维中,在对待周围世界的现象的态度中,在解释和深刻理解这些现象中进行的自我表现的过程。正是在这里,在儿童的好钻研的智慧与直接接触到周围世界的现象之间、人的劳动与世界之间的极其精细的相互关系的时候,才能激发和表现出儿童的积极的智力;正是在这里,他才第一次感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才能学会珍视信念,因为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东西是特别宝贵的。
我们深信,由于上了思维课,学生变得善于思考了。当然,这种思维课并不是什么万能的东西,也不是培养智力和学习愿望的唯一手段。但是,考虑到儿童的感知和思维的年龄特点,这可能是形成学生对脑力劳动和对自己本身的观点和态度的最适当的手段。而最主要的是:早在学龄初期,就要使一个人自觉地珍视他的善于思考的个性。离开这一点,那就根本谈不上有自觉地掌握知识的志向。
一个年纪幼小的人,由于经常不断地亲身感觉和体验到运用知识的欢乐,感觉和体验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的自豪,他就会把这种对待周围世界的态度迁移到自己身上和书籍上来。我们教给儿童观察自然界,是为了教会他读书,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爱钻研、会思考的读者,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这跟仅仅教会学生流利地朗读并不是一码事儿。只有当儿童的智力生活是在书籍中度过的时候,他的学习愿望才能确立起来。然而,许多学校的一个最大的弊病,正在于精神生活中缺乏书籍。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学校,那里的图书馆的书架上,正好没有供学龄初期儿童阅读的书籍。我们提倡阅读,并不单单是为了让儿童找点可做的事情,而是为了让他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
现在,书籍正面临着跟其他的信息来源(电影、电视、录音带等等)进行竞争的局面。因此,即使在那些有好书供学生阅读的地方,书籍也会经常摆在书架上,成为“沉睡的巨人”。
我们认为,教育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这场竞争中,要使书籍始终成为胜利者。只有在书籍成为学龄初期儿童的最有吸引力的精神需要的地方,才会有学习的愿望,这种愿望才能确立起来。学生在读些什么,是怎样读的,读后在他们的精神生活中留下什么痕迹?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我们不准备就课外阅读的内容问题提出广泛的建议。一个深思熟悉的教师,从他开始儿童工作的最初几天起,他就在周密地考虑:在小学期间,应当让每一个学生阅读(和反复地阅读)哪些书。当然,图书馆里一定要备有这些书。不如此,学校就会从智力文明的策源地变成死记硬背占统治地位的场所。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尝到这种航行的幸福,感到自己是一个敢于独自闯进人类智慧的无际海洋的勇士。 批注:阅读对小学生重要性
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独立阅读在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也影响着他的学习态度。我们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在童年时期,就阅读一些关于自然界、关于本民族的英勇的过去、关于苏维埃人在伟大卫国战争时期为祖国的自由和独立而进行的斗争以及关于文化、科学、教育的优秀作品。我们在几十年时间内编订了一个“童年阅读书目”,其中包括每一个学生在小学期间应当阅读的250种书的名称。我们仔细地为这个书目挑选图书,所选的书籍一定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认识价值。这些书籍将作为宝贵的财富进入学生的精神生活。在这些图书中,关于英雄人物的书籍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些英雄人物成为孩子们摹仿的榜样。真正的教育开始于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开始于儿童对人的道德高尚和伟大的向往。
如果一个人没有在童年时期就体验过面对书籍进行深思的激动人心的欢乐,那就很难设想会有完满的教育。阅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因为人在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摹仿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为人。阅读和面对书籍思考,应成为学生的一种智力需要。这一点对于培养思维素养也是极其重要的,没有思维素养,也就不可能有对学习的渴求和不断掌握新知识的愿望。
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由于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纲规定的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
思想好比火星儿:一颗火星儿会点燃另一颗火星儿。一个深思熟虑的教师和班主任,总是力求在集体中创造一种共同热爱科学和渴求知识的气氛,使智力兴趣成为一些线索,以其真挚的、复杂的关系——即思维的相互关系把一个个的学生连接在一起。早在小学的时候,就要设法使儿童不仅自己热爱学习,而且把自己对知识的热爱转移给同学们,使这种智力情感激励别的学生。建立在思维基础上的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应当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有经验的教师们都时常跟儿童进行一些关于书籍和创作的谈话。让儿童给同学们讲述一些使他感到激动的事情,会使他要在智力上变得更丰富的志向确立起来;他给别人讲述的思想越多,他自己就会变得越丰富。
创作活动对于建立一个完善的儿童集体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里首先是指语言的创作。我们学校低年级的每一位教师都经常举行儿童创作的晨会。儿童在会上朗读自己写的故事和诗歌。这基本上就是让儿童用艺术的形式,把自己所看到的,以及感到有趣、惊奇和激动的事物表达出来。思维的火花在于它的情感色彩。使一个人感到激动的事,也会使别的人感到激动。例如,一个学生向同学们朗读他写的一篇关于冬天的早晨的作文。他是观察了自然界的现象,为赞叹它的美而写出这篇作文的。当孩子们听着他的朗读时,就体验到对于思考的迷恋。于是,每一个人都想在创作上尝试一下自己的力量。
可能有人会问,如果儿童还达不到这样的创作水平,即一个学生的思想还不能感染别的学生,它的美还不足以激起别人的创作愿望,那该怎么办呢?根据我的亲身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出来首倡,点亮第一颗火花。我自己写一篇关于使我激动、入迷的事物的作文。我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孩子们,在他们的智慧和心灵中激发所需要的意向。
创作是独立思维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儿童认识到自己思考的欢乐,体验到一个创作者的精神上的满足。让每一个学生都做到这一点是多么重要啊!没有智育就不可设想会有完满的教学,而智育正在于使儿童用语言的手段进行创作时,感到自己是一个作者,为把生活、自然界、人与人的关系的美变成思想美而感到由衷的喜悦。
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追求知识的愿望,是靠儿童的虽不轻松然而快乐的、诱人的、出于自愿劳动所创造的千万条根须日以继夜、不知疲劳的工作来滋养的。然而只有使力量的付出跟儿童的自尊感密不可分的时候,他的劳动才能成为快乐的、诱人的、自愿的劳动。必须使儿童感到自己是一个劳动者,使他为自己的努力所达到的劳动成果而感到自豪。培养自豪感也就意味着在儿童心灵中树立一种要成为思考者的愿望。这是整部教育学中最精细微妙的领域之一。没有由于脑力劳动而激发起来的自豪感,也就没有教学过程中的教育,也就谈不上教学与教育的统一。
为了使我们的孩子始终感到对知识的渴求,为了使学习愿望成为他们并不轻松的脑力劳动的主要动力,我们必须关心整个学校教学的这一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儿童的脑力劳动对象既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也应当有适当的难度。只有在脑力劳动对儿童的力量进行一定的考验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儿童具有一个“思考的劳动者”的自尊感。儿童胜利地经受了这种考验,怀着自豪而欢乐的心情回顾走过的道路,能够对自己说:“这是我找到的。这是我发现的。”
让我们举例说明我们是怎样树立这种思考劳动者的自尊感的。我们给二年级学生读了一道应用题:“建成了每幢有9套住宅的房屋4幢和每幢有4套住宅的房屋9幢。已有1/9的住宅里住了人,问还剩下几套住宅没有住人?”我们已经训练了孩子们,对于这样难度的应用题,在二年级一般地都用口头解答。课堂上笼罩着一种集中精力进行思考的气氛。孩子们要先记住已知数(条件),理解它们之间的依存性,然后开始计算。
在应用题没有解答出来以前,孩子们是不动笔的,只有作业都完成以后,他们才把答案写在一张小纸上。教师在课桌当中走着,看见有谁已经做好了作业,就给那些思维最敏捷的学生再发一张卡片,上面布置新的更难一些的题目。在我们把应用题读过后,只经过5、6分钟,有几个孩子的眼睛里就闪耀着快乐的火花:得到了正确的答案。由于受到成功的鼓舞,这些孩子得乐意再做更难的题目。我们看到,又有一批批孩子的眼睛里露出快乐的闪光。可是班里有一个差生尤拉,学习很差。我们专门为他把题目重读一遍。我们看到,这孩子是多么艰难地但终于弄懂了各个已知数之间的依存关系。尤拉只是理解了应用题,但他也为此感到高兴。我们也应当善于对儿童思考的这一点胜利给予评价。尤拉在我们的帮助下,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读着那些已知数。我们知道尤拉的记忆力很差。这孩子单是思考应用题的条件就费了10来分钟。对他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接着他转入计算。我们又一次跟他把应用题的已知数重复一遍。计算正在正确地进行,孩子感到高兴,我们也跟他一起感到高兴。但是突然又出现了困难:又有什么已知数忘记了。孩子付出那么大的劳动而在构筑的房屋又倒塌了。我们又跟尤拉一起重复 应用题的条件,这孩子又抓住了原来断了的思路。当作业已几乎进行到底的时候,又有什么东西忘记了。我们还是耐心地给他解释几遍,让他再进行思考。
终于,尤拉把答案写在纸上了。孩子为他的成功而欢欣鼓舞。在他的精神上,有一种难以表达的欢乐:这胜利是他经过艰苦努力而得来的!正是这种发现的欢乐,这种靠自己的努力而完成作业的欢乐,才是人的自尊感的源泉。这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它能在儿童的心灵中激发出新的思考的能源。我们要珍惜这种力量。我们要千万谨慎地防止儿童的脑力劳动得不到任何结果的现象。一个孩子,只要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的学习愿望就会消失,因为实际上劳动本身也不存在了。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就在于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和体验到取得胜利的欢乐。
在有经验的教师的教育实验中,最困难、最复杂的问题,正是如何使最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体验到思考劳动者的自豪感。有时候,要把一个孩子引到一个胜利的高处,像我们引导尤拉那样,需要花费一星期、两星期甚至更多的时间。是的,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求有巨大的耐心和对儿童的创造力充满信心的啊。

总批:
这篇对学生的学习愿望,特别是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了很多的建议,其中让我特别感兴趣的就是要引起小学生的好奇。在我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发现小学生有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容易发散的特点,所以我上课过程中一直想方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其中尝试最多的就是让小学生产生好奇,而愿意往下探索。例如在英语课堂中,有很多的环节,每个环节用各种方式进行操练,其中我常常使用的一个就是riddle,通过对新授单词的描述让他们产生兴趣,并愿意自己去挖掘这个单词的意思与读音。后来我渐渐发现,在这个环节小朋友们举手的积极性明显比其他时候高,并且小朋友在回答对这一问题的时候成就感更高,这是他们通过思考得出的。

华师大宝山实验学校 陆瑶

16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Empty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周六 四月 13, 2013 11:52 am

培智 张晓琳



为了使学生在智力上和精神上得到成长,就必须使他有对知识的渴求和有掌握知识的愿望。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使我深信,儿童的学习愿望是一些细小的源泉,它们汇合成“教学与教育的统一”的大河。怎样才能打开这些源泉呢?怎样才能使它们不致淤塞呢?怎样才能防止儿童对学习漠不关心的现象呢?遗憾的是,我们当教师的人经常会遇到这样令人忧虑的现象:儿童在入学的时候是带来渴求知识的火花的,但是这点火花很快就熄灭了,而产生了教学上最凶恶最可怕的敌人——儿童对学习的冷淡态度。
或者可以这样说:怎样安排班级和学校的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才能使儿童希望自己今天在精神上变得比昨天更丰富,在智力上变得比昨天更聪明,使他感觉和体验到自己在智力上和思想上的成长,为此而感到自豪,使这些情感成为激发儿童去克服困难的动力呢?要知道,儿童想要好好学习的愿望,是跟他乐观地感知世界(认识周围世界,特别是自我认识)不可分割的。很明显,如果儿童对学习没有一种欢乐的喜爱,没有付出紧张的精神努力去发现真理,并在真理面前感到激动和惊奇,那是谈不上热爱科学、热爱知识的。
为了使儿童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他有一种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我们应当经常关心的是: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把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在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我们想让儿童高高兴兴地学习的话,那就无论如何不能用学校常用的那些方法来局限儿童的智力生活,即一味地要求他识记、背诵和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而把知识再现出来。
顺便说明一下,我不希望给读者留下这样的印象,好像作者对识记和背诵抱着轻视的态度。不,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如果把教学变成单纯的记忆活动,那么它就变成了无的放矢的教学,因为只有在把记忆的努力和思考的努力结合起来,只有在对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性深入思考的时候,才可能有真正的智力发展。
要使小学生的智力生活丰富多彩,就必须保持思考和记忆的和谐。尊敬的同行们,让我们一起来关心这件事:在小学里,首先要使儿童善于思考,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寻根究底地去探索真理,在认识的世界里去漫游。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好学生。这里我想介绍一下我校低年级教师所取得的一些经验。在我们学校,对儿童的教学是在他们入学前的一年里(即预备班里)就开始的。儿童们生活在一个对他们来说十分有趣的思考的世界里。我们对这些学前儿童进行一种被称为“思维课”的特别的活动。这种活动,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到思维的源泉那儿去旅行。我们带领孩子们到花园里、树林里、湖岸边去,在他们面前展示出各种事物、现象、关系和依存性的极其多种多样的细微差别和各方各面。一个人由于看见世界,他就不会成为消极的观察者,而是成为真理的发现者,由此便产生了活的思想。我们认为,只有在我们教会自己的学生积极地看见世界的情况下,才能防止儿童眼睛里那种好奇的火花熄灭下去。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大家知道,儿童对于从周围世界里以及日后从他本身里所揭示出来的东西的强烈兴趣,是他渴望知识、追求认识真理的志向的源泉。譬如,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懂得了这样一条引人入胜的真理:太阳是生命的源泉;不管生命是以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只有阳光才能使它苏醒。这一真理在孩子们的内心引起很大的激动。在孩子们面前,产生了各种猜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联系和关系,虽然他们还不理解这些联系和关系的实质,但是他们很想去理解它。当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把握住一个真理以后,他就借助它去解释许多新的现象。但是,儿童理解了的东西越多,也就会产生更多的不理解的东西,于是他就会更加积极地思考,对知识的追求就更加迫切。这种精神状态,能使儿童的智慧对于一切必须识记的东西具有特殊的敏感性。一个人勤于思考,能靠自己的努力去发现真理。他也就会以巨大的积极性和强烈的兴趣去感知和识记。
为了创造思维和记忆之间的和谐,需要到自然界里去上一系列这样的思维课(从预备班到四年级末,共5年)。这一套思维课是我们训练思考的学校,没有它,我们就很难设想不仅在小学的所有课堂上,而且在以后的教学和智力发展各阶段,会有完满而有效的脑力劳动。这种训练思维的学校,是发展创造性智力的基础,是为了掌握一批批新的知识所必不可少的。我校低年级的全体教师认为,思维课的教育意义,首先在于它能使知识得到经常不断的运用。要培养儿童的学习愿望,正是需要让儿童在小学里掌握的知识不致成为死的堆积物,不要把它们堆放在儿童的头脑里,仅仅为了教师在一定的时间从这个“堆栈”里取出来检查一下。所谓发展智力,这就是使知识处于运动之中,处于运用之中。充满乐观情绪的自我认识是儿童渴求知识的前提条件。要培养这种乐观的自我认识,就要使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认识到:知识能变成他的思维和劳动的工具,他可以通过运用知识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表现自己的为人。在思维课上进行着一种复杂的过程,这就是个性在创造性的思维中,在对待周围世界的现象的态度中,在解释和深刻理解这些现象中进行的自我表现的过程。正是在这里,在儿童的好钻研的智慧与直接接触到周围世界的现象之间、人的劳动与世界之间的极其精细的相互关系的时候,才能激发和表现出儿童的积极的智力;正是在这里,他才第一次感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才能学会珍视信念,因为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东西是特别宝贵的。
我们深信,由于上了思维课,学生变得善于思考了。当然,这种思维课并不是什么万能的东西,也不是培养智力和学习愿望的唯一手段。但是,考虑到儿童的感知和思维的年龄特点,这可能是形成学生对脑力劳动和对自己本身的观点和态度的最适当的手段。而最主要的是:早在学龄初期,就要使一个人自觉地珍视他的善于思考的个性。离开这一点,那就根本谈不上有自觉地掌握知识的志向。
一个年纪幼小的人,由于经常不断地亲身感觉和体验到运用知识的欢乐,感觉和体验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的自豪,他就会把这种对待周围世界的态度迁移到自己身上和书籍上来。我们教给儿童观察自然界,是为了教会他读书,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爱钻研、会思考的读者,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这跟仅仅教会学生流利地朗读并不是一码事儿。只有当儿童的智力生活是在书籍中度过的时候,他的学习愿望才能确立起来。然而,许多学校的一个最大的弊病,正在于精神生活中缺乏书籍。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学校,那里的图书馆的书架上,正好没有供学龄初期儿童阅读的书籍。我们提倡阅读,并不单单是为了让儿童找点可做的事情,而是为了让他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
现在,书籍正面临着跟其他的信息来源(电影、电视、录音带等等)进行竞争的局面。因此,即使在那些有好书供学生阅读的地方,书籍也会经常摆在书架上,成为“沉睡的巨人”。
我们认为,教育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这场竞争中,要使书籍始终成为胜利者。只有在书籍成为学龄初期儿童的最有吸引力的精神需要的地方,才会有学习的愿望,这种愿望才能确立起来。学生在读些什么,是怎样读的,读后在他们的精神生活中留下什么痕迹?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我们不准备就课外阅读的内容问题提出广泛的建议。一个深思熟悉的教师,从他开始儿童工作的最初几天起,他就在周密地考虑:在小学期间,应当让每一个学生阅读(和反复地阅读)哪些书。当然,图书馆里一定要备有这些书。不如此,学校就会从智力文明的策源地变成死记硬背占统治地位的场所。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尝到这种航行的幸福,感到自己是一个敢于独自闯进人类智慧的无际海洋的勇士。
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独立阅读在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也影响着他的学习态度。我们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在童年时期,就阅读一些关于自然界、关于本民族的英勇的过去、关于苏维埃人在伟大卫国战争时期为祖国的自由和独立而进行的斗争以及关于文化、科学、教育的优秀作品。我们在几十年时间内编订了一个“童年阅读书目”,其中包括每一个学生在小学期间应当阅读的250种书的名称。我们仔细地为这个书目挑选图书,所选的书籍一定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认识价值。这些书籍将作为宝贵的财富进入学生的精神生活。在这些图书中,关于英雄人物的书籍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些英雄人物成为孩子们摹仿的榜样。真正的教育开始于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开始于儿童对人的道德高尚和伟大的向往。
如果一个人没有在童年时期就体验过面对书籍进行深思的激动人心的欢乐,那就很难设想会有完满的教育。阅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因为人在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摹仿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为人。阅读和面对书籍思考,应成为学生的一种智力需要。这一点对于培养思维素养也是极其重要的,没有思维素养,也就不可能有对学习的渴求和不断掌握新知识的愿望。
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由于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纲规定的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
思想好比火星儿:一颗火星儿会点燃另一颗火星儿。一个深思熟虑的教师和班主任,总是力求在集体中创造一种共同热爱科学和渴求知识的气氛,使智力兴趣成为一些线索,以其真挚的、复杂的关系——即思维的相互关系把一个个的学生连接在一起。早在小学的时候,就要设法使儿童不仅自己热爱学习,而且把自己对知识的热爱转移给同学们,使这种智力情感激励别的学生。建立在思维基础上的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应当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有经验的教师们都时常跟儿童进行一些关于书籍和创作的谈话。让儿童给同学们讲述一些使他感到激动的事情,会使他要在智力上变得更丰富的志向确立起来;他给别人讲述的思想越多,他自己就会变得越丰富。
创作活动对于建立一个完善的儿童集体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里首先是指语言的创作。我们学校低年级的每一位教师都经常举行儿童创作的晨会。儿童在会上朗读自己写的故事和诗歌。这基本上就是让儿童用艺术的形式,把自己所看到的,以及感到有趣、惊奇和激动的事物表达出来。思维的火花在于它的情感色彩。使一个人感到激动的事,也会使别的人感到激动。例如,一个学生向同学们朗读他写的一篇关于冬天的早晨的作文。他是观察了自然界的现象,为赞叹它的美而写出这篇作文的。当孩子们听着他的朗读时,就体验到对于思考的迷恋。于是,每一个人都想在创作上尝试一下自己的力量。
可能有人会问,如果儿童还达不到这样的创作水平,即一个学生的思想还不能感染别的学生,它的美还不足以激起别人的创作愿望,那该怎么办呢?根据我的亲身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出来首倡,点亮第一颗火花。我自己写一篇关于使我激动、入迷的事物的作文。我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孩子们,在他们的智慧和心灵中激发所需要的意向。
创作是独立思维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儿童认识到自己思考的欢乐,体验到一个创作者的精神上的满足。让每一个学生都做到这一点是多么重要啊!没有智育就不可设想会有完满的教学,而智育正在于使儿童用语言的手段进行创作时,感到自己是一个作者,为把生活、自然界、人与人的关系的美变成思想美而感到由衷的喜悦。
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追求知识的愿望,是靠儿童的虽不轻松然而快乐的、诱人的、出于自愿劳动所创造的千万条根须日以继夜、不知疲劳的工作来滋养的。然而只有使力量的付出跟儿童的自尊感密不可分的时候,他的劳动才能成为快乐的、诱人的、自愿的劳动。必须使儿童感到自己是一个劳动者,使他为自己的努力所达到的劳动成果而感到自豪。培养自豪感也就意味着在儿童心灵中树立一种要成为思考者的愿望。这是整部教育学中最精细微妙的领域之一。没有由于脑力劳动而激发起来的自豪感,也就没有教学过程中的教育,也就谈不上教学与教育的统一。
为了使我们的孩子始终感到对知识的渴求,为了使学习愿望成为他们并不轻松的脑力劳动的主要动力,我们必须关心整个学校教学的这一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儿童的脑力劳动对象既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也应当有适当的难度。只有在脑力劳动对儿童的力量进行一定的考验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儿童具有一个“思考的劳动者”的自尊感。儿童胜利地经受了这种考验,怀着自豪而欢乐的心情回顾走过的道路,能够对自己说:“这是我找到的。这是我发现的。”
让我们举例说明我们是怎样树立这种思考劳动者的自尊感的。我们给二年级学生读了一道应用题:“建成了每幢有9套住宅的房屋4幢和每幢有4套住宅的房屋9幢。已有1/9的住宅里住了人,问还剩下几套住宅没有住人?”我们已经训练了孩子们,对于这样难度的应用题,在二年级一般地都用口头解答。课堂上笼罩着一种集中精力进行思考的气氛。孩子们要先记住已知数(条件),理解它们之间的依存性,然后开始计算。
在应用题没有解答出来以前,孩子们是不动笔的,只有作业都完成以后,他们才把答案写在一张小纸上。教师在课桌当中走着,看见有谁已经做好了作业,就给那些思维最敏捷的学生再发一张卡片,上面布置新的更难一些的题目。在我们把应用题读过后,只经过5、6分钟,有几个孩子的眼睛里就闪耀着快乐的火花:得到了正确的答案。由于受到成功的鼓舞,这些孩子得乐意再做更难的题目。我们看到,又有一批批孩子的眼睛里露出快乐的闪光。可是班里有一个差生尤拉,学习很差。我们专门为他把题目重读一遍。我们看到,这孩子是多么艰难地但终于弄懂了各个已知数之间的依存关系。尤拉只是理解了应用题,但他也为此感到高兴。我们也应当善于对儿童思考的这一点胜利给予评价。尤拉在我们的帮助下,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读着那些已知数。我们知道尤拉的记忆力很差。这孩子单是思考应用题的条件就费了10来分钟。对他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接着他转入计算。我们又一次跟他把应用题的已知数重复一遍。计算正在正确地进行,孩子感到高兴,我们也跟他一起感到高兴。但是突然又出现了困难:又有什么已知数忘记了。孩子付出那么大的劳动而在构筑的房屋又倒塌了。我们又跟尤拉一起重复 应用题的条件,这孩子又抓住了原来断了的思路。当作业已几乎进行到底的时候,又有什么东西忘记了。我们还是耐心地给他解释几遍,让他再进行思考。
终于,尤拉把答案写在纸上了。孩子为他的成功而欢欣鼓舞。在他的精神上,有一种难以表达的欢乐:这胜利是他经过艰苦努力而得来的!正是这种发现的欢乐,这种靠自己的努力而完成作业的欢乐,才是人的自尊感的源泉。这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它能在儿童的心灵中激发出新的思考的能源。我们要珍惜这种力量。我们要千万谨慎地防止儿童的脑力劳动得不到任何结果的现象。一个孩子,只要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的学习愿望就会消失,因为实际上劳动本身也不存在了。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就在于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和体验到取得胜利的欢乐。
在有经验的教师的教育实验中,最困难、最复杂的问题,正是如何使最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体验到思考劳动者的自豪感。有时候,要把一个孩子引到一个胜利的高处,像我们引导尤拉那样,需要花费一星期、两星期甚至更多的时间。是的,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求有巨大的耐心和对儿童的创造力充满信心的啊。
总评: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在脑力劳动对儿童的力量进行一定的考验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儿童具有一个‘思考的劳动者’的自尊感。”其中,在困难和复杂的问题是:如何使最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体验到思考劳动者的自豪感。尤其是在我们学校,智障学生的个别差异非常大,尽管他们的智商都很低,但在记忆、注意、语言、计算等各种智力因素的差异更加明显。为了让每一个智障学生在课堂上都感受到思考的劳动者的自尊感,为了让他们健康成长,满足他们的个体需要,个别化教学尤为重要。

17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Empty 学生学习意愿第54条 周日 四月 14, 2013 7:34 am

大华二小郑玲

大华二小郑玲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为了使学生在智力上和精神上得到成长,就必须使他有对知识的渴求和有掌握知识的愿望。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使我深信,儿童的学习愿望是一些细小的源泉,它们汇合成“教学与教育的统一”的大河。怎样才能打开这些源泉呢?怎样才能使它们不致淤塞呢?怎样才能防止儿童对学习漠不关心的现象呢?遗憾的是,我们当教师的人经常会遇到这样令人忧虑的现象:儿童在入学的时候是带来渴求知识的火花的,但是这点火花很快就熄灭了,而产生了教学上最凶恶最可怕的敌人——儿童对学习的冷淡态度。
或者可以这样说:怎样安排班级和学校的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才能使儿童希望自己今天在精神上变得比昨天更丰富,在智力上变得比昨天更聪明,使他感觉和体验到自己在智力上和思想上的成长,为此而感到自豪,使这些情感成为激发儿童去克服困难的动力呢?要知道,儿童想要好好学习的愿望,是跟他乐观地感知世界(认识周围世界,特别是自我认识)不可分割的。很明显,如果儿童对学习没有一种欢乐的喜爱,没有付出紧张的精神努力去发现真理,并在真理面前感到激动和惊奇,那是谈不上热爱科学、热爱知识的。
为了使儿童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他有一种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我们应当经常关心的是: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把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在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我们想让儿童高高兴兴地学习的话,那就无论如何不能用学校常用的那些方法来局限儿童的智力生活,即一味地要求他识记、背诵和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而把知识再现出来。
顺便说明一下,我不希望给读者留下这样的印象,好像作者对识记和背诵抱着轻视的态度。不,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如果把教学变成单纯的记忆活动,那么它就变成了无的放矢的教学,因为只有在把记忆的努力和思考的努力结合起来,只有在对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性深入思考的时候,才可能有真正的智力发展。
要使小学生的智力生活丰富多彩,就必须保持思考和记忆的和谐。尊敬的同行们,让我们一起来关心这件事:在小学里,首先要使儿童善于思考,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寻根究底地去探索真理,在认识的世界里去漫游。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好学生。这里我想介绍一下我校低年级教师所取得的一些经验。在我们学校,对儿童的教学是在他们入学前的一年里(即预备班里)就开始的。儿童们生活在一个对他们来说十分有趣的思考的世界里。我们对这些学前儿童进行一种被称为“思维课”的特别的活动。这种活动,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到思维的源泉那儿去旅行。我们带领孩子们到花园里、树林里、湖岸边去,在他们面前展示出各种事物、现象、关系和依存性的极其多种多样的细微差别和各方各面。一个人由于看见世界,他就不会成为消极的观察者,而是成为真理的发现者,由此便产生了活的思想。我们认为,只有在我们教会自己的学生积极地看见世界的情况下,才能防止儿童眼睛里那种好奇的火花熄灭下去。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大家知道,儿童对于从周围世界里以及日后从他本身里所揭示出来的东西的强烈兴趣,是他渴望知识、追求认识真理的志向的源泉。譬如,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懂得了这样一条引人入胜的真理:太阳是生命的源泉;不管生命是以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只有阳光才能使它苏醒。这一真理在孩子们的内心引起很大的激动。在孩子们面前,产生了各种猜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联系和关系,虽然他们还不理解这些联系和关系的实质,但是他们很想去理解它。当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把握住一个真理以后,他就借助它去解释许多新的现象。但是,儿童理解了的东西越多,也就会产生更多的不理解的东西,于是他就会更加积极地思考,对知识的追求就更加迫切。这种精神状态,能使儿童的智慧对于一切必须识记的东西具有特殊的敏感性。一个人勤于思考,能靠自己的努力去发现真理。他也就会以巨大的积极性和强烈的兴趣去感知和识记。
为了创造思维和记忆之间的和谐,需要到自然界里去上一系列这样的思维课(从预备班到四年级末,共5年)。这一套思维课是我们训练思考的学校,没有它,我们就很难设想不仅在小学的所有课堂上,而且在以后的教学和智力发展各阶段,会有完满而有效的脑力劳动。这种训练思维的学校,是发展创造性智力的基础,是为了掌握一批批新的知识所必不可少的。我校低年级的全体教师认为,思维课的教育意义,首先在于它能使知识得到经常不断的运用。要培养儿童的学习愿望,正是需要让儿童在小学里掌握的知识不致成为死的堆积物,不要把它们堆放在儿童的头脑里,仅仅为了教师在一定的时间从这个“堆栈”里取出来检查一下。所谓发展智力,这就是使知识处于运动之中,处于运用之中。充满乐观情绪的自我认识是儿童渴求知识的前提条件。要培养这种乐观的自我认识,就要使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认识到:知识能变成他的思维和劳动的工具,他可以通过运用知识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表现自己的为人。在思维课上进行着一种复杂的过程,这就是个性在创造性的思维中,在对待周围世界的现象的态度中,在解释和深刻理解这些现象中进行的自我表现的过程。正是在这里,在儿童的好钻研的智慧与直接接触到周围世界的现象之间、人的劳动与世界之间的极其精细的相互关系的时候,才能激发和表现出儿童的积极的智力;正是在这里,他才第一次感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才能学会珍视信念,因为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东西是特别宝贵的。
我们深信,由于上了思维课,学生变得善于思考了。当然,这种思维课并不是什么万能的东西,也不是培养智力和学习愿望的唯一手段。但是,考虑到儿童的感知和思维的年龄特点,这可能是形成学生对脑力劳动和对自己本身的观点和态度的最适当的手段。而最主要的是:早在学龄初期,就要使一个人自觉地珍视他的善于思考的个性。离开这一点,那就根本谈不上有自觉地掌握知识的志向。
一个年纪幼小的人,由于经常不断地亲身感觉和体验到运用知识的欢乐,感觉和体验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的自豪,他就会把这种对待周围世界的态度迁移到自己身上和书籍上来。我们教给儿童观察自然界,是为了教会他读书,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爱钻研、会思考的读者,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这跟仅仅教会学生流利地朗读并不是一码事儿。只有当儿童的智力生活是在书籍中度过的时候,他的学习愿望才能确立起来。然而,许多学校的一个最大的弊病,正在于精神生活中缺乏书籍。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学校,那里的图书馆的书架上,正好没有供学龄初期儿童阅读的书籍。我们提倡阅读,并不单单是为了让儿童找点可做的事情,而是为了让他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
现在,书籍正面临着跟其他的信息来源(电影、电视、录音带等等)进行竞争的局面。因此,即使在那些有好书供学生阅读的地方,书籍也会经常摆在书架上,成为“沉睡的巨人”。
我们认为,教育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这场竞争中,要使书籍始终成为胜利者。只有在书籍成为学龄初期儿童的最有吸引力的精神需要的地方,才会有学习的愿望,这种愿望才能确立起来。学生在读些什么,是怎样读的,读后在他们的精神生活中留下什么痕迹?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我们不准备就课外阅读的内容问题提出广泛的建议。一个深思熟悉的教师,从他开始儿童工作的最初几天起,他就在周密地考虑:在小学期间,应当让每一个学生阅读(和反复地阅读)哪些书。当然,图书馆里一定要备有这些书。不如此,学校就会从智力文明的策源地变成死记硬背占统治地位的场所。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尝到这种航行的幸福,感到自己是一个敢于独自闯进人类智慧的无际海洋的勇士。
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独立阅读在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也影响着他的学习态度。我们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在童年时期,就阅读一些关于自然界、关于本民族的英勇的过去、关于苏维埃人在伟大卫国战争时期为祖国的自由和独立而进行的斗争以及关于文化、科学、教育的优秀作品。我们在几十年时间内编订了一个“童年阅读书目”,其中包括每一个学生在小学期间应当阅读的250种书的名称。我们仔细地为这个书目挑选图书,所选的书籍一定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认识价值。这些书籍将作为宝贵的财富进入学生的精神生活。在这些图书中,关于英雄人物的书籍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些英雄人物成为孩子们摹仿的榜样。真正的教育开始于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开始于儿童对人的道德高尚和伟大的向往。
如果一个人没有在童年时期就体验过面对书籍进行深思的激动人心的欢乐,那就很难设想会有完满的教育。阅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因为人在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摹仿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为人。阅读和面对书籍思考,应成为学生的一种智力需要。这一点对于培养思维素养也是极其重要的,没有思维素养,也就不可能有对学习的渴求和不断掌握新知识的愿望。
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由于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纲规定的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
思想好比火星儿:一颗火星儿会点燃另一颗火星儿。一个深思熟虑的教师和班主任,总是力求在集体中创造一种共同热爱科学和渴求知识的气氛,使智力兴趣成为一些线索,以其真挚的、复杂的关系——即思维的相互关系把一个个的学生连接在一起。早在小学的时候,就要设法使儿童不仅自己热爱学习,而且把自己对知识的热爱转移给同学们,使这种智力情感激励别的学生。建立在思维基础上的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应当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有经验的教师们都时常跟儿童进行一些关于书籍和创作的谈话。让儿童给同学们讲述一些使他感到激动的事情,会使他要在智力上变得更丰富的志向确立起来;他给别人讲述的思想越多,他自己就会变得越丰富。
创作活动对于建立一个完善的儿童集体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里首先是指语言的创作。我们学校低年级的每一位教师都经常举行儿童创作的晨会。儿童在会上朗读自己写的故事和诗歌。这基本上就是让儿童用艺术的形式,把自己所看到的,以及感到有趣、惊奇和激动的事物表达出来。思维的火花在于它的情感色彩。使一个人感到激动的事,也会使别的人感到激动。例如,一个学生向同学们朗读他写的一篇关于冬天的早晨的作文。他是观察了自然界的现象,为赞叹它的美而写出这篇作文的。当孩子们听着他的朗读时,就体验到对于思考的迷恋。于是,每一个人都想在创作上尝试一下自己的力量。
可能有人会问,如果儿童还达不到这样的创作水平,即一个学生的思想还不能感染别的学生,它的美还不足以激起别人的创作愿望,那该怎么办呢?根据我的亲身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出来首倡,点亮第一颗火花。我自己写一篇关于使我激动、入迷的事物的作文。我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孩子们,在他们的智慧和心灵中激发所需要的意向。
创作是独立思维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儿童认识到自己思考的欢乐,体验到一个创作者的精神上的满足。让每一个学生都做到这一点是多么重要啊!没有智育就不可设想会有完满的教学,而智育正在于使儿童用语言的手段进行创作时,感到自己是一个作者,为把生活、自然界、人与人的关系的美变成思想美而感到由衷的喜悦。
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追求知识的愿望,是靠儿童的虽不轻松然而快乐的、诱人的、出于自愿劳动所创造的千万条根须日以继夜、不知疲劳的工作来滋养的。然而只有使力量的付出跟儿童的自尊感密不可分的时候,他的劳动才能成为快乐的、诱人的、自愿的劳动。必须使儿童感到自己是一个劳动者,使他为自己的努力所达到的劳动成果而感到自豪。培养自豪感也就意味着在儿童心灵中树立一种要成为思考者的愿望。这是整部教育学中最精细微妙的领域之一。没有由于脑力劳动而激发起来的自豪感,也就没有教学过程中的教育,也就谈不上教学与教育的统一。
为了使我们的孩子始终感到对知识的渴求,为了使学习愿望成为他们并不轻松的脑力劳动的主要动力,我们必须关心整个学校教学的这一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儿童的脑力劳动对象既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也应当有适当的难度。只有在脑力劳动对儿童的力量进行一定的考验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儿童具有一个“思考的劳动者”的自尊感。儿童胜利地经受了这种考验,怀着自豪而欢乐的心情回顾走过的道路,能够对自己说:“这是我找到的。这是我发现的。”
让我们举例说明我们是怎样树立这种思考劳动者的自尊感的。我们给二年级学生读了一道应用题:“建成了每幢有9套住宅的房屋4幢和每幢有4套住宅的房屋9幢。已有1/9的住宅里住了人,问还剩下几套住宅没有住人?”我们已经训练了孩子们,对于这样难度的应用题,在二年级一般地都用口头解答。课堂上笼罩着一种集中精力进行思考的气氛。孩子们要先记住已知数(条件),理解它们之间的依存性,然后开始计算。
在应用题没有解答出来以前,孩子们是不动笔的,只有作业都完成以后,他们才把答案写在一张小纸上。教师在课桌当中走着,看见有谁已经做好了作业,就给那些思维最敏捷的学生再发一张卡片,上面布置新的更难一些的题目。在我们把应用题读过后,只经过5、6分钟,有几个孩子的眼睛里就闪耀着快乐的火花:得到了正确的答案。由于受到成功的鼓舞,这些孩子得乐意再做更难的题目。我们看到,又有一批批孩子的眼睛里露出快乐的闪光。可是班里有一个差生尤拉,学习很差。我们专门为他把题目重读一遍。我们看到,这孩子是多么艰难地但终于弄懂了各个已知数之间的依存关系。尤拉只是理解了应用题,但他也为此感到高兴。我们也应当善于对儿童思考的这一点胜利给予评价。尤拉在我们的帮助下,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读着那些已知数。我们知道尤拉的记忆力很差。这孩子单是思考应用题的条件就费了10来分钟。对他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接着他转入计算。我们又一次跟他把应用题的已知数重复一遍。计算正在正确地进行,孩子感到高兴,我们也跟他一起感到高兴。但是突然又出现了困难:又有什么已知数忘记了。孩子付出那么大的劳动而在构筑的房屋又倒塌了。我们又跟尤拉一起重复 应用题的条件,这孩子又抓住了原来断了的思路。当作业已几乎进行到底的时候,又有什么东西忘记了。我们还是耐心地给他解释几遍,让他再进行思考。
终于,尤拉把答案写在纸上了。孩子为他的成功而欢欣鼓舞。在他的精神上,有一种难以表达的欢乐:这胜利是他经过艰苦努力而得来的!正是这种发现的欢乐,这种靠自己的努力而完成作业的欢乐,才是人的自尊感的源泉。这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它能在儿童的心灵中激发出新的思考的能源。我们要珍惜这种力量。我们要千万谨慎地防止儿童的脑力劳动得不到任何结果的现象。一个孩子,只要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的学习愿望就会消失,因为实际上劳动本身也不存在了。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就在于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和体验到取得胜利的欢乐。
在有经验的教师的教育实验中,最困难、最复杂的问题,正是如何使最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体验到思考劳动者的自豪感。有时候,要把一个孩子引到一个胜利的高处,像我们引导尤拉那样,需要花费一星期、两星期甚至更多的时间。是的,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求有巨大的耐心和对儿童的创造力充满信心的啊。

总批:
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他们有着自己特殊的创造力和智慧,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做一名善于“发现美”的使者,永远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到他们的努力,看到他们的创造力,看到他们的美好。我们要坚信每个孩子都愿意学习,有时候他们大声回答教师的问题就是一种爱学习爱表达爱思考的表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也应该乐观一些,相信孩子们是热爱学习的,只要抱着这样的一种心态他们一定能爱上学习并且愿意为之付出汗水。

18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Empty 回复: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周日 四月 14, 2013 10:25 am

宝钢新世纪石燕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为了使学生在智力上和精神上得到成长,就必须使他有对知识的渴求和有掌握知识的愿望。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使我深信,儿童的学习愿望是一些细小的源泉,它们汇合成“教学与教育的统一”的大河。怎样才能打开这些源泉呢?怎样才能使它们不致淤塞呢?怎样才能防止儿童对学习漠不关心的现象呢?遗憾的是,我们当教师的人经常会遇到这样令人忧虑的现象:儿童在入学的时候是带来渴求知识的火花的,但是这点火花很快就熄灭了,而产生了教学上最凶恶最可怕的敌人——儿童对学习的冷淡态度。
或者可以这样说:怎样安排班级和学校的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才能使儿童希望自己今天在精神上变得比昨天更丰富,在智力上变得比昨天更聪明,使他感觉和体验到自己在智力上和思想上的成长,为此而感到自豪,使这些情感成为激发儿童去克服困难的动力呢?要知道,儿童想要好好学习的愿望,是跟他乐观地感知世界(认识周围世界,特别是自我认识)不可分割的。很明显,如果儿童对学习没有一种欢乐的喜爱,没有付出紧张的精神努力去发现真理,并在真理面前感到激动和惊奇,那是谈不上热爱科学、热爱知识的。
为了使儿童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他有一种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我们应当经常关心的是: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把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在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我们想让儿童高高兴兴地学习的话,那就无论如何不能用学校常用的那些方法来局限儿童的智力生活,即一味地要求他识记、背诵和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而把知识再现出来。
顺便说明一下,我不希望给读者留下这样的印象,好像作者对识记和背诵抱着轻视的态度。不,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如果把教学变成单纯的记忆活动,那么它就变成了无的放矢的教学,因为只有在把记忆的努力和思考的努力结合起来,只有在对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性深入思考的时候,才可能有真正的智力发展。
要使小学生的智力生活丰富多彩,就必须保持思考和记忆的和谐。尊敬的同行们,让我们一起来关心这件事:在小学里,首先要使儿童善于思考,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寻根究底地去探索真理,在认识的世界里去漫游。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好学生。这里我想介绍一下我校低年级教师所取得的一些经验。在我们学校,对儿童的教学是在他们入学前的一年里(即预备班里)就开始的。儿童们生活在一个对他们来说十分有趣的思考的世界里。我们对这些学前儿童进行一种被称为“思维课”的特别的活动。这种活动,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到思维的源泉那儿去旅行。我们带领孩子们到花园里、树林里、湖岸边去,在他们面前展示出各种事物、现象、关系和依存性的极其多种多样的细微差别和各方各面。一个人由于看见世界,他就不会成为消极的观察者,而是成为真理的发现者,由此便产生了活的思想。我们认为,只有在我们教会自己的学生积极地看见世界的情况下,才能防止儿童眼睛里那种好奇的火花熄灭下去。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大家知道,儿童对于从周围世界里以及日后从他本身里所揭示出来的东西的强烈兴趣,是他渴望知识、追求认识真理的志向的源泉。譬如,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懂得了这样一条引人入胜的真理:太阳是生命的源泉;不管生命是以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只有阳光才能使它苏醒。这一真理在孩子们的内心引起很大的激动。在孩子们面前,产生了各种猜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联系和关系,虽然他们还不理解这些联系和关系的实质,但是他们很想去理解它。当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把握住一个真理以后,他就借助它去解释许多新的现象。但是,儿童理解了的东西越多,也就会产生更多的不理解的东西,于是他就会更加积极地思考,对知识的追求就更加迫切。这种精神状态,能使儿童的智慧对于一切必须识记的东西具有特殊的敏感性。一个人勤于思考,能靠自己的努力去发现真理。他也就会以巨大的积极性和强烈的兴趣去感知和识记。
为了创造思维和记忆之间的和谐,需要到自然界里去上一系列这样的思维课(从预备班到四年级末,共5年)。这一套思维课是我们训练思考的学校,没有它,我们就很难设想不仅在小学的所有课堂上,而且在以后的教学和智力发展各阶段,会有完满而有效的脑力劳动。这种训练思维的学校,是发展创造性智力的基础,是为了掌握一批批新的知识所必不可少的。我校低年级的全体教师认为,思维课的教育意义,首先在于它能使知识得到经常不断的运用。要培养儿童的学习愿望,正是需要让儿童在小学里掌握的知识不致成为死的堆积物,不要把它们堆放在儿童的头脑里,仅仅为了教师在一定的时间从这个“堆栈”里取出来检查一下。所谓发展智力,这就是使知识处于运动之中,处于运用之中。充满乐观情绪的自我认识是儿童渴求知识的前提条件。要培养这种乐观的自我认识,就要使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认识到:知识能变成他的思维和劳动的工具,他可以通过运用知识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表现自己的为人。在思维课上进行着一种复杂的过程,这就是个性在创造性的思维中,在对待周围世界的现象的态度中,在解释和深刻理解这些现象中进行的自我表现的过程。正是在这里,在儿童的好钻研的智慧与直接接触到周围世界的现象之间、人的劳动与世界之间的极其精细的相互关系的时候,才能激发和表现出儿童的积极的智力;正是在这里,他才第一次感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才能学会珍视信念,因为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东西是特别宝贵的。
我们深信,由于上了思维课,学生变得善于思考了。当然,这种思维课并不是什么万能的东西,也不是培养智力和学习愿望的唯一手段。但是,考虑到儿童的感知和思维的年龄特点,这可能是形成学生对脑力劳动和对自己本身的观点和态度的最适当的手段。而最主要的是:早在学龄初期,就要使一个人自觉地珍视他的善于思考的个性。离开这一点,那就根本谈不上有自觉地掌握知识的志向。
一个年纪幼小的人,由于经常不断地亲身感觉和体验到运用知识的欢乐,感觉和体验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的自豪,他就会把这种对待周围世界的态度迁移到自己身上和书籍上来。我们教给儿童观察自然界,是为了教会他读书,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爱钻研、会思考的读者,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这跟仅仅教会学生流利地朗读并不是一码事儿。只有当儿童的智力生活是在书籍中度过的时候,他的学习愿望才能确立起来。然而,许多学校的一个最大的弊病,正在于精神生活中缺乏书籍。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学校,那里的图书馆的书架上,正好没有供学龄初期儿童阅读的书籍。我们提倡阅读,并不单单是为了让儿童找点可做的事情,而是为了让他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
现在,书籍正面临着跟其他的信息来源(电影、电视、录音带等等)进行竞争的局面。因此,即使在那些有好书供学生阅读的地方,书籍也会经常摆在书架上,成为“沉睡的巨人”。
我们认为,教育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这场竞争中,要使书籍始终成为胜利者。只有在书籍成为学龄初期儿童的最有吸引力的精神需要的地方,才会有学习的愿望,这种愿望才能确立起来。学生在读些什么,是怎样读的,读后在他们的精神生活中留下什么痕迹?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我们不准备就课外阅读的内容问题提出广泛的建议。一个深思熟悉的教师,从他开始儿童工作的最初几天起,他就在周密地考虑:在小学期间,应当让每一个学生阅读(和反复地阅读)哪些书。当然,图书馆里一定要备有这些书。不如此,学校就会从智力文明的策源地变成死记硬背占统治地位的场所。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尝到这种航行的幸福,感到自己是一个敢于独自闯进人类智慧的无际海洋的勇士。
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独立阅读在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也影响着他的学习态度。我们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在童年时期,就阅读一些关于自然界、关于本民族的英勇的过去、关于苏维埃人在伟大卫国战争时期为祖国的自由和独立而进行的斗争以及关于文化、科学、教育的优秀作品。我们在几十年时间内编订了一个“童年阅读书目”,其中包括每一个学生在小学期间应当阅读的250种书的名称。我们仔细地为这个书目挑选图书,所选的书籍一定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认识价值。这些书籍将作为宝贵的财富进入学生的精神生活。在这些图书中,关于英雄人物的书籍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些英雄人物成为孩子们摹仿的榜样。真正的教育开始于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开始于儿童对人的道德高尚和伟大的向往。【在班级里做过统计,学生看书的时间很少,完成作业之后看电视、打游戏、或者看没有营养的漫画书,还有一部分学生手头没有值得阅读的课外书,平时就看看作文书。所以教师给学生推荐阅读的书,非常有必要】
如果一个人没有在童年时期就体验过面对书籍进行深思的激动人心的欢乐,那就很难设想会有完满的教育。阅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因为人在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摹仿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为人。阅读和面对书籍思考,应成为学生的一种智力需要。这一点对于培养思维素养也是极其重要的,没有思维素养,也就不可能有对学习的渴求和不断掌握新知识的愿望。
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由于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纲规定的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
思想好比火星儿:一颗火星儿会点燃另一颗火星儿。一个深思熟虑的教师和班主任,总是力求在集体中创造一种共同热爱科学和渴求知识的气氛,使智力兴趣成为一些线索,以其真挚的、复杂的关系——即思维的相互关系把一个个的学生连接在一起。早在小学的时候,就要设法使儿童不仅自己热爱学习,而且把自己对知识的热爱转移给同学们,使这种智力情感激励别的学生。建立在思维基础上的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应当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有经验的教师们都时常跟儿童进行一些关于书籍和创作的谈话。让儿童给同学们讲述一些使他感到激动的事情,会使他要在智力上变得更丰富的志向确立起来;他给别人讲述的思想越多,他自己就会变得越丰富。【集体、团队的力量也很重要。分享知识对分享的人或者被分享的人都有积极的作用】
创作活动对于建立一个完善的儿童集体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里首先是指语言的创作。我们学校低年级的每一位教师都经常举行儿童创作的晨会。儿童在会上朗读自己写的故事和诗歌。这基本上就是让儿童用艺术的形式,把自己所看到的,以及感到有趣、惊奇和激动的事物表达出来。思维的火花在于它的情感色彩。使一个人感到激动的事,也会使别的人感到激动。例如,一个学生向同学们朗读他写的一篇关于冬天的早晨的作文。他是观察了自然界的现象,为赞叹它的美而写出这篇作文的。当孩子们听着他的朗读时,就体验到对于思考的迷恋。于是,每一个人都想在创作上尝试一下自己的力量。
可能有人会问,如果儿童还达不到这样的创作水平,即一个学生的思想还不能感染别的学生,它的美还不足以激起别人的创作愿望,那该怎么办呢?根据我的亲身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出来首倡,点亮第一颗火花。我自己写一篇关于使我激动、入迷的事物的作文。我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孩子们,在他们的智慧和心灵中激发所需要的意向。
创作是独立思维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儿童认识到自己思考的欢乐,体验到一个创作者的精神上的满足。让每一个学生都做到这一点是多么重要啊!没有智育就不可设想会有完满的教学,而智育正在于使儿童用语言的手段进行创作时,感到自己是一个作者,为把生活、自然界、人与人的关系的美变成思想美而感到由衷的喜悦【给学生创造的机会】。
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追求知识的愿望,是靠儿童的虽不轻松然而快乐的、诱人的、出于自愿劳动所创造的千万条根须日以继夜、不知疲劳的工作来滋养的。然而只有使力量的付出跟儿童的自尊感密不可分的时候,他的劳动才能成为快乐的、诱人的、自愿的劳动。必须使儿童感到自己是一个劳动者,使他为自己的努力所达到的劳动成果而感到自豪。培养自豪感也就意味着在儿童心灵中树立一种要成为思考者的愿望。这是整部教育学中最精细微妙的领域之一。没有由于脑力劳动而激发起来的自豪感,也就没有教学过程中的教育,也就谈不上教学与教育的统一【当一个学生有了不起的发言或者发现与举动时要及时进行集体表扬,让他体会到自尊感、自豪感、创造的成就感,继而激发他继续学习的学习愿望】。
为了使我们的孩子始终感到对知识的渴求,为了使学习愿望成为他们并不轻松的脑力劳动的主要动力,我们必须关心整个学校教学的这一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儿童的脑力劳动对象既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也应当有适当的难度。只有在脑力劳动对儿童的力量进行一定的考验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儿童具有一个“思考的劳动者”的自尊感。儿童胜利地经受了这种考验,怀着自豪而欢乐的心情回顾走过的道路,能够对自己说:“这是我找到的。这是我发现的。”
让我们举例说明我们是怎样树立这种思考劳动者的自尊感的。我们给二年级学生读了一道应用题:“建成了每幢有9套住宅的房屋4幢和每幢有4套住宅的房屋9幢。已有1/9的住宅里住了人,问还剩下几套住宅没有住人?”我们已经训练了孩子们,对于这样难度的应用题,在二年级一般地都用口头解答。课堂上笼罩着一种集中精力进行思考的气氛。孩子们要先记住已知数(条件),理解它们之间的依存性,然后开始计算。【教师应善于制造这种积极思考的学习氛围】
在应用题没有解答出来以前,孩子们是不动笔的,只有作业都完成以后,他们才把答案写在一张小纸上。教师在课桌当中走着,看见有谁已经做好了作业,就给那些思维最敏捷的学生再发一张卡片,上面布置新的更难一些的题目。在我们把应用题读过后,只经过5、6分钟,有几个孩子的眼睛里就闪耀着快乐的火花:得到了正确的答案。由于受到成功的鼓舞,这些孩子得乐意再做更难的题目【这种做法不适用于每节课,不利于老师讲解,也会打击一些后进生的信心】。我们看到,又有一批批孩子的眼睛里露出快乐的闪光。可是班里有一个差生尤拉,学习很差。我们专门为他把题目重读一遍。我们看到,这孩子是多么艰难地但终于弄懂了各个已知数之间的依存关系。尤拉只是理解了应用题,但他也为此感到高兴。我们也应当善于对儿童思考的这一点胜利给予评价。尤拉在我们的帮助下,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读着那些已知数。我们知道尤拉的记忆力很差。这孩子单是思考应用题的条件就费了10来分钟。对他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接着他转入计算。我们又一次跟他把应用题的已知数重复一遍。计算正在正确地进行,孩子感到高兴,我们也跟他一起感到高兴。但是突然又出现了困难:又有什么已知数忘记了。孩子付出那么大的劳动而在构筑的房屋又倒塌了。我们又跟尤拉一起重复 应用题的条件,这孩子又抓住了原来断了的思路。当作业已几乎进行到底的时候,又有什么东西忘记了。我们还是耐心地给他解释几遍,让他再进行思考。
终于,尤拉把答案写在纸上了。孩子为他的成功而欢欣鼓舞。在他的精神上,有一种难以表达的欢乐:这胜利是他经过艰苦努力而得来的!正是这种发现的欢乐,这种靠自己的努力而完成作业的欢乐,才是人的自尊感的源泉。这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它能在儿童的心灵中激发出新的思考的能源。我们要珍惜这种力量。我们要千万谨慎地防止儿童的脑力劳动得不到任何结果的现象。一个孩子,只要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的学习愿望就会消失,因为实际上劳动本身也不存在了。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就在于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和体验到取得胜利的欢乐。
在有经验的教师的教育实验中,最困难、最复杂的问题,正是如何使最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体验到思考劳动者的自豪感。有时候,要把一个孩子引到一个胜利的高处,像我们引导尤拉那样,需要花费一星期、两星期甚至更多的时间。是的,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求有巨大的耐心和对儿童的创造力充满信心的啊。
【阅读很重要,作为数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也就是审题能力。我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编写应用题,或者根据题目意思让学生自己加题目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定会出现一些考虑不成熟的情况,也不着急公布答案,让学生们自己讨论和分辨,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也会更注意读题目要求。对同一道题目更改条件进行辨析,也会让学生更注重关注题目条件。】


19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Empty 回复: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周日 四月 14, 2013 2:22 pm

大场中学陆乐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为了使学生在智力上和精神上得到成长,就必须使他有对知识的渴求和有掌握知识的愿望。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使我深信,儿童的学习愿望是一些细小的源泉,它们汇合成“教学与教育的统一”的大河。怎样才能打开这些源泉呢?怎样才能使它们不致淤塞呢?怎样才能防止儿童对学习漠不关心的现象呢?遗憾的是,我们当教师的人经常会遇到这样令人忧虑的现象:儿童在入学的时候是带来渴求知识的火花的,但是这点火花很快就熄灭了,而产生了教学上最凶恶最可怕的敌人——儿童对学习的冷淡态度。
或者可以这样说:怎样安排班级和学校的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才能使儿童希望自己今天在精神上变得比昨天更丰富,在智力上变得比昨天更聪明,使他感觉和体验到自己在智力上和思想上的成长,为此而感到自豪,使这些情感成为激发儿童去克服困难的动力呢?要知道,儿童想要好好学习的愿望,是跟他乐观地感知世界(认识周围世界,特别是自我认识)不可分割的。很明显,如果儿童对学习没有一种欢乐的喜爱,没有付出紧张的精神努力去发现真理,并在真理面前感到激动和惊奇,那是谈不上热爱科学、热爱知识的。 (如何引导学生?)
为了使儿童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他有一种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我们应当经常关心的是: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把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在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我们想让儿童高高兴兴地学习的话,那就无论如何不能用学校常用的那些方法来局限儿童的智力生活,即一味地要求他识记、背诵和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而把知识再现出来。 (不要束缚学生的思维。)
顺便说明一下,我不希望给读者留下这样的印象,好像作者对识记和背诵抱着轻视的态度。不,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如果把教学变成单纯的记忆活动,那么它就变成了无的放矢的教学,因为只有在把记忆的努力和思考的努力结合起来,只有在对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性深入思考的时候,才可能有真正的智力发展。(智力在不断地思考中发展。)
要使小学生的智力生活丰富多彩,就必须保持思考和记忆的和谐。尊敬的同行们,让我们一起来关心这件事:在小学里,首先要使儿童善于思考,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寻根究底地去探索真理,在认识的世界里去漫游。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好学生。这里我想介绍一下我校低年级教师所取得的一些经验。在我们学校,对儿童的教学是在他们入学前的一年里(即预备班里)就开始的。儿童们生活在一个对他们来说十分有趣的思考的世界里。我们对这些学前儿童进行一种被称为“思维课”的特别的活动。这种活动,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到思维的源泉那儿去旅行。我们带领孩子们到花园里、树林里、湖岸边去,在他们面前展示出各种事物、现象、关系和依存性的极其多种多样的细微差别和各方各面。一个人由于看见世界,他就不会成为消极的观察者,而是成为真理的发现者,由此便产生了活的思想。我们认为,只有在我们教会自己的学生积极地看见世界的情况下,才能防止儿童眼睛里那种好奇的火花熄灭下去。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大家知道,儿童对于从周围世界里以及日后从他本身里所揭示出来的东西的强烈兴趣,是他渴望知识、追求认识真理的志向的源泉。譬如,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懂得了这样一条引人入胜的真理:太阳是生命的源泉;不管生命是以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只有阳光才能使它苏醒。这一真理在孩子们的内心引起很大的激动。在孩子们面前,产生了各种猜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联系和关系,虽然他们还不理解这些联系和关系的实质,但是他们很想去理解它。当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把握住一个真理以后,他就借助它去解释许多新的现象。但是,儿童理解了的东西越多,也就会产生更多的不理解的东西,于是他就会更加积极地思考,对知识的追求就更加迫切。这种精神状态,能使儿童的智慧对于一切必须识记的东西具有特殊的敏感性。一个人勤于思考,能靠自己的努力去发现真理。他也就会以巨大的积极性和强烈的兴趣去感知和识记。(有未知、有发现才有求知欲。)
为了创造思维和记忆之间的和谐,需要到自然界里去上一系列这样的思维课(从预备班到四年级末,共5年)。这一套思维课是我们训练思考的学校,没有它,我们就很难设想不仅在小学的所有课堂上,而且在以后的教学和智力发展各阶段,会有完满而有效的脑力劳动。这种训练思维的学校,是发展创造性智力的基础,是为了掌握一批批新的知识所必不可少的。我校低年级的全体教师认为,思维课的教育意义,首先在于它能使知识得到经常不断的运用。要培养儿童的学习愿望,正是需要让儿童在小学里掌握的知识不致成为死的堆积物,不要把它们堆放在儿童的头脑里,仅仅为了教师在一定的时间从这个“堆栈”里取出来检查一下。所谓发展智力,这就是使知识处于运动之中,处于运用之中。充满乐观情绪的自我认识是儿童渴求知识的前提条件。要培养这种乐观的自我认识,就要使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认识到:知识能变成他的思维和劳动的工具,他可以通过运用知识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表现自己的为人。在思维课上进行着一种复杂的过程,这就是个性在创造性的思维中,在对待周围世界的现象的态度中,在解释和深刻理解这些现象中进行的自我表现的过程。正是在这里,在儿童的好钻研的智慧与直接接触到周围世界的现象之间、人的劳动与世界之间的极其精细的相互关系的时候,才能激发和表现出儿童的积极的智力;正是在这里,他才第一次感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才能学会珍视信念,因为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东西是特别宝贵的。 (求知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
我们深信,由于上了思维课,学生变得善于思考了。当然,这种思维课并不是什么万能的东西,也不是培养智力和学习愿望的唯一手段。但是,考虑到儿童的感知和思维的年龄特点,这可能是形成学生对脑力劳动和对自己本身的观点和态度的最适当的手段。而最主要的是:早在学龄初期,就要使一个人自觉地珍视他的善于思考的个性。离开这一点,那就根本谈不上有自觉地掌握知识的志向。
一个年纪幼小的人,由于经常不断地亲身感觉和体验到运用知识的欢乐,感觉和体验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的自豪,他就会把这种对待周围世界的态度迁移到自己身上和书籍上来。我们教给儿童观察自然界,是为了教会他读书,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爱钻研、会思考的读者,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这跟仅仅教会学生流利地朗读并不是一码事儿。只有当儿童的智力生活是在书籍中度过的时候,他的学习愿望才能确立起来。然而,许多学校的一个最大的弊病,正在于精神生活中缺乏书籍。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学校,那里的图书馆的书架上,正好没有供学龄初期儿童阅读的书籍。我们提倡阅读,并不单单是为了让儿童找点可做的事情,而是为了让他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
现在,书籍正面临着跟其他的信息来源(电影、电视、录音带等等)进行竞争的局面。因此,即使在那些有好书供学生阅读的地方,书籍也会经常摆在书架上,成为“沉睡的巨人”。(确实,如今学生获得信息的手段正越来越多。)
我们认为,教育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这场竞争中,要使书籍始终成为胜利者。只有在书籍成为学龄初期儿童的最有吸引力的精神需要的地方,才会有学习的愿望,这种愿望才能确立起来。学生在读些什么,是怎样读的,读后在他们的精神生活中留下什么痕迹?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我们不准备就课外阅读的内容问题提出广泛的建议。一个深思熟悉的教师,从他开始儿童工作的最初几天起,他就在周密地考虑:在小学期间,应当让每一个学生阅读(和反复地阅读)哪些书。当然,图书馆里一定要备有这些书。不如此,学校就会从智力文明的策源地变成死记硬背占统治地位的场所。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尝到这种航行的幸福,感到自己是一个敢于独自闯进人类智慧的无际海洋的勇士。 (书籍仍然是智力发展最好的手段之一。)
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独立阅读在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也影响着他的学习态度。我们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在童年时期,就阅读一些关于自然界、关于本民族的英勇的过去、关于苏维埃人在伟大卫国战争时期为祖国的自由和独立而进行的斗争以及关于文化、科学、教育的优秀作品。我们在几十年时间内编订了一个“童年阅读书目”,其中包括每一个学生在小学期间应当阅读的250种书的名称。我们仔细地为这个书目挑选图书,所选的书籍一定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认识价值。这些书籍将作为宝贵的财富进入学生的精神生活。在这些图书中,关于英雄人物的书籍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些英雄人物成为孩子们摹仿的榜样。真正的教育开始于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开始于儿童对人的道德高尚和伟大的向往。
如果一个人没有在童年时期就体验过面对书籍进行深思的激动人心的欢乐,那就很难设想会有完满的教育。阅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因为人在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摹仿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为人。阅读和面对书籍思考,应成为学生的一种智力需要。这一点对于培养思维素养也是极其重要的,没有思维素养,也就不可能有对学习的渴求和不断掌握新知识的愿望。 (从童年阶段就要开始培养)
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由于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纲规定的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
思想好比火星儿:一颗火星儿会点燃另一颗火星儿。一个深思熟虑的教师和班主任,总是力求在集体中创造一种共同热爱科学和渴求知识的气氛,使智力兴趣成为一些线索,以其真挚的、复杂的关系——即思维的相互关系把一个个的学生连接在一起。早在小学的时候,就要设法使儿童不仅自己热爱学习,而且把自己对知识的热爱转移给同学们,使这种智力情感激励别的学生。建立在思维基础上的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应当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有经验的教师们都时常跟儿童进行一些关于书籍和创作的谈话。让儿童给同学们讲述一些使他感到激动的事情,会使他要在智力上变得更丰富的志向确立起来;他给别人讲述的思想越多,他自己就会变得越丰富。 (要用自己积极的学习态度感染学生)
创作活动对于建立一个完善的儿童集体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里首先是指语言的创作。我们学校低年级的每一位教师都经常举行儿童创作的晨会。儿童在会上朗读自己写的故事和诗歌。这基本上就是让儿童用艺术的形式,把自己所看到的,以及感到有趣、惊奇和激动的事物表达出来。思维的火花在于它的情感色彩。使一个人感到激动的事,也会使别的人感到激动。例如,一个学生向同学们朗读他写的一篇关于冬天的早晨的作文。他是观察了自然界的现象,为赞叹它的美而写出这篇作文的。当孩子们听着他的朗读时,就体验到对于思考的迷恋。于是,每一个人都想在创作上尝试一下自己的力量。
可能有人会问,如果儿童还达不到这样的创作水平,即一个学生的思想还不能感染别的学生,它的美还不足以激起别人的创作愿望,那该怎么办呢?根据我的亲身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出来首倡,点亮第一颗火花。我自己写一篇关于使我激动、入迷的事物的作文。我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孩子们,在他们的智慧和心灵中激发所需要的意向。 (教师也要善于激发班级中的学习热情)
创作是独立思维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儿童认识到自己思考的欢乐,体验到一个创作者的精神上的满足。让每一个学生都做到这一点是多么重要啊!没有智育就不可设想会有完满的教学,而智育正在于使儿童用语言的手段进行创作时,感到自己是一个作者,为把生活、自然界、人与人的关系的美变成思想美而感到由衷的喜悦。
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追求知识的愿望,是靠儿童的虽不轻松然而快乐的、诱人的、出于自愿劳动所创造的千万条根须日以继夜、不知疲劳的工作来滋养的。然而只有使力量的付出跟儿童的自尊感密不可分的时候,他的劳动才能成为快乐的、诱人的、自愿的劳动。必须使儿童感到自己是一个劳动者,使他为自己的努力所达到的劳动成果而感到自豪。培养自豪感也就意味着在儿童心灵中树立一种要成为思考者的愿望。这是整部教育学中最精细微妙的领域之一。没有由于脑力劳动而激发起来的自豪感,也就没有教学过程中的教育,也就谈不上教学与教育的统一。
为了使我们的孩子始终感到对知识的渴求,为了使学习愿望成为他们并不轻松的脑力劳动的主要动力,我们必须关心整个学校教学的这一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儿童的脑力劳动对象既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也应当有适当的难度。只有在脑力劳动对儿童的力量进行一定的考验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儿童具有一个“思考的劳动者”的自尊感。儿童胜利地经受了这种考验,怀着自豪而欢乐的心情回顾走过的道路,能够对自己说:“这是我找到的。这是我发现的。”
让我们举例说明我们是怎样树立这种思考劳动者的自尊感的。我们给二年级学生读了一道应用题:“建成了每幢有9套住宅的房屋4幢和每幢有4套住宅的房屋9幢。已有1/9的住宅里住了人,问还剩下几套住宅没有住人?”我们已经训练了孩子们,对于这样难度的应用题,在二年级一般地都用口头解答。课堂上笼罩着一种集中精力进行思考的气氛。孩子们要先记住已知数(条件),理解它们之间的依存性,然后开始计算。
在应用题没有解答出来以前,孩子们是不动笔的,只有作业都完成以后,他们才把答案写在一张小纸上。教师在课桌当中走着,看见有谁已经做好了作业,就给那些思维最敏捷的学生再发一张卡片,上面布置新的更难一些的题目。在我们把应用题读过后,只经过5、6分钟,有几个孩子的眼睛里就闪耀着快乐的火花:得到了正确的答案。由于受到成功的鼓舞,这些孩子得乐意再做更难的题目。我们看到,又有一批批孩子的眼睛里露出快乐的闪光。可是班里有一个差生尤拉,学习很差。我们专门为他把题目重读一遍。我们看到,这孩子是多么艰难地但终于弄懂了各个已知数之间的依存关系。尤拉只是理解了应用题,但他也为此感到高兴。我们也应当善于对儿童思考的这一点胜利给予评价。尤拉在我们的帮助下,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读着那些已知数。我们知道尤拉的记忆力很差。这孩子单是思考应用题的条件就费了10来分钟。对他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接着他转入计算。我们又一次跟他把应用题的已知数重复一遍。计算正在正确地进行,孩子感到高兴,我们也跟他一起感到高兴。但是突然又出现了困难:又有什么已知数忘记了。孩子付出那么大的劳动而在构筑的房屋又倒塌了。我们又跟尤拉一起重复 应用题的条件,这孩子又抓住了原来断了的思路。当作业已几乎进行到底的时候,又有什么东西忘记了。我们还是耐心地给他解释几遍,让他再进行思考。 (每个孩子都能够获得不同的成功体验)
终于,尤拉把答案写在纸上了。孩子为他的成功而欢欣鼓舞。在他的精神上,有一种难以表达的欢乐:这胜利是他经过艰苦努力而得来的!正是这种发现的欢乐,这种靠自己的努力而完成作业的欢乐,才是人的自尊感的源泉。这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它能在儿童的心灵中激发出新的思考的能源。我们要珍惜这种力量。我们要千万谨慎地防止儿童的脑力劳动得不到任何结果的现象。一个孩子,只要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的学习愿望就会消失,因为实际上劳动本身也不存在了。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就在于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和体验到取得胜利的欢乐。 (不断地思维创作中获得学习的愉悦)
在有经验的教师的教育实验中,最困难、最复杂的问题,正是如何使最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体验到思考劳动者的自豪感。有时候,要把一个孩子引到一个胜利的高处,像我们引导尤拉那样,需要花费一星期、两星期甚至更多的时间。是的,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求有巨大的耐心和对儿童的创造力充满信心的啊。

(为了使学生在智力上和精神上得到成长,就必须使他们的有对知识的渴求和有掌握知识的愿望。为了使儿童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他们有一种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的生活。要使小学生的智力生活丰富多彩,就必须保持思考和记忆的和谐,让小学生就善于思考,积极参加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寻根究底地去探索真理,在认识的世界里去漫游,只有这样,才能慢慢懂得学习。这是一个连贯的过程,需要老师在其中不断地引导和激发。如果小学生对学习没有一种欢乐的喜爱。没有付出紧张的精神努力去发现真理,并在真理面前感到激动和惊奇,那就谈不上热爱科学、热爱知识的。要培养儿童自我认识知识,要充满乐观的情绪,使儿童认识到到知识能变为思维和劳动的工具,他们才会感到自己是知识产权的主人,才能学会真惜,才能知道靠自己的努力得到的东西是最宝贵的。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

20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Empty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周日 四月 14, 2013 5:30 pm

共富实验学校倪晓寒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为了使学生在智力上和精神上得到成长,就必须使他有对知识的渴求和有掌握知识的愿望。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使我深信,儿童的学习愿望是一些细小的源泉,它们汇合成“教学与教育的统一”的大河。怎样才能打开这些源泉呢?怎样才能使它们不致淤塞呢?怎样才能防止儿童对学习漠不关心的现象呢?遗憾的是,我们当教师的人经常会遇到这样令人忧虑的现象:儿童在入学的时候是带来渴求知识的火花的,但是这点火花很快就熄灭了,而产生了教学上最凶恶最可怕的敌人——儿童对学习的冷淡态度。(是的,所以我们常常会发现,低年级的时候,举手发言的孩子较多,而随着年纪的增高,举手发言的孩子越来越少,同时孩子对上学的热情也在慢慢减少。)
或者可以这样说:怎样安排班级和学校的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才能使儿童希望自己今天在精神上变得比昨天更丰富,在智力上变得比昨天更聪明,使他感觉和体验到自己在智力上和思想上的成长,为此而感到自豪,使这些情感成为激发儿童去克服困难的动力呢?要知道,儿童想要好好学习的愿望,是跟他乐观地感知世界(认识周围世界,特别是自我认识)不可分割的。很明显,如果儿童对学习没有一种欢乐的喜爱,没有付出紧张的精神努力去发现真理,并在真理面前感到激动和惊奇,那是谈不上热爱科学、热爱知识的。
为了使儿童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他有一种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我们应当经常关心的是: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把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在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我们想让儿童高高兴兴地学习的话,那就无论如何不能用学校常用的那些方法来局限儿童的智力生活,即一味地要求他识记、背诵和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而把知识再现出来。 (这就让我想到我在读初中的时候,有一次上思想品德课,当老师问到一个问题时,我们全班没有一个人能回答上来的,当时老师就给了我们两句话: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说我们那样的状态是绝对不可行的。要改!)
顺便说明一下,我不希望给读者留下这样的印象,好像作者对识记和背诵抱着轻视的态度。不,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如果把教学变成单纯的记忆活动,那么它就变成了无的放矢的教学,因为只有在把记忆的努力和思考的努力结合起来,只有在对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性深入思考的时候,才可能有真正的智力发展。
要使小学生的智力生活丰富多彩,就必须保持思考和记忆的和谐。尊敬的同行们,让我们一起来关心这件事:在小学里,首先要使儿童善于思考,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寻根究底地去探索真理,在认识的世界里去漫游。(所以我们在上课的时候总是准备一些教具或者学具,尽量有一个生动的引入,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好学生。这里我想介绍一下我校低年级教师所取得的一些经验。在我们学校,对儿童的教学是在他们入学前的一年里(即预备班里)就开始的。儿童们生活在一个对他们来说十分有趣的思考的世界里。我们对这些学前儿童进行一种被称为“思维课”的特别的活动。这种活动,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到思维的源泉那儿去旅行。我们带领孩子们到花园里、树林里、湖岸边去,在他们面前展示出各种事物、现象、关系和依存性的极其多种多样的细微差别和各方各面。(相比较之下我们的学前儿童所进行的学前准备是练坐,这样大的区别,所培养出来的孩子的性格方面肯定会有所差异。)一个人由于看见世界,他就不会成为消极的观察者,而是成为真理的发现者,由此便产生了活的思想。我们认为,只有在我们教会自己的学生积极地看见世界的情况下,才能防止儿童眼睛里那种好奇的火花熄灭下去。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大家知道,儿童对于从周围世界里以及日后从他本身里所揭示出来的东西的强烈兴趣,是他渴望知识、追求认识真理的志向的源泉。譬如,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懂得了这样一条引人入胜的真理:太阳是生命的源泉;不管生命是以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只有阳光才能使它苏醒。这一真理在孩子们的内心引起很大的激动。在孩子们面前,产生了各种猜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联系和关系,虽然他们还不理解这些联系和关系的实质,但是他们很想去理解它。当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把握住一个真理以后,他就借助它去解释许多新的现象。但是,儿童理解了的东西越多,也就会产生更多的不理解的东西,于是他就会更加积极地思考,对知识的追求就更加迫切。这种精神状态,能使儿童的智慧对于一切必须识记的东西具有特殊的敏感性。一个人勤于思考,能靠自己的努力去发现真理。他也就会以巨大的积极性和强烈的兴趣去感知和识记。(我们现在的孩子的学习,不像是在思考,更像是在进行机械运动,不停的重复,不停的练习。)
为了创造思维和记忆之间的和谐,需要到自然界里去上一系列这样的思维课(从预备班到四年级末,共5年)。这一套思维课是我们训练思考的学校,没有它,我们就很难设想不仅在小学的所有课堂上,而且在以后的教学和智力发展各阶段,会有完满而有效的脑力劳动。这种训练思维的学校,是发展创造性智力的基础,是为了掌握一批批新的知识所必不可少的。我校低年级的全体教师认为,思维课的教育意义,首先在于它能使知识得到经常不断的运用。要培养儿童的学习愿望,正是需要让儿童在小学里掌握的知识不致成为死的堆积物,不要把它们堆放在儿童的头脑里,仅仅为了教师在一定的时间从这个“堆栈”里取出来检查一下。(我们现在的孩子就处于这种状态,前学后忘,仿佛这一阶段学的内容只有在这一阶段会,等我上完下一阶段,再反过来复习前上一阶段时,他们就又忘了,仿佛他们就是为了学而在学。)所谓发展智力,这就是使知识处于运动之中,处于运用之中。充满乐观情绪的自我认识是儿童渴求知识的前提条件。要培养这种乐观的自我认识,就要使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认识到:知识能变成他的思维和劳动的工具,他可以通过运用知识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表现自己的为人。在思维课上进行着一种复杂的过程,这就是个性在创造性的思维中,在对待周围世界的现象的态度中,在解释和深刻理解这些现象中进行的自我表现的过程。正是在这里,在儿童的好钻研的智慧与直接接触到周围世界的现象之间、人的劳动与世界之间的极其精细的相互关系的时候,才能激发和表现出儿童的积极的智力;正是在这里,他才第一次感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才能学会珍视信念,因为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东西是特别宝贵的。
我们深信,由于上了思维课,学生变得善于思考了。当然,这种思维课并不是什么万能的东西,也不是培养智力和学习愿望的唯一手段。但是,考虑到儿童的感知和思维的年龄特点,这可能是形成学生对脑力劳动和对自己本身的观点和态度的最适当的手段。而最主要的是:早在学龄初期,就要使一个人自觉地珍视他的善于思考的个性。离开这一点,那就根本谈不上有自觉地掌握知识的志向。
一个年纪幼小的人,由于经常不断地亲身感觉和体验到运用知识的欢乐,感觉和体验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的自豪,他就会把这种对待周围世界的态度迁移到自己身上和书籍上来。我们教给儿童观察自然界,是为了教会他读书,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爱钻研、会思考的读者,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这跟仅仅教会学生流利地朗读并不是一码事儿。只有当儿童的智力生活是在书籍中度过的时候,他的学习愿望才能确立起来。然而,许多学校的一个最大的弊病,正在于精神生活中缺乏书籍。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学校,那里的图书馆的书架上,正好没有供学龄初期儿童阅读的书籍。我们提倡阅读,并不单单是为了让儿童找点可做的事情,而是为了让他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
现在,书籍正面临着跟其他的信息来源(电影、电视、录音带等等)进行竞争的局面。因此,即使在那些有好书供学生阅读的地方,书籍也会经常摆在书架上,成为“沉睡的巨人”。(其实,真的进行阅读的话,还是看着书比较舒服,仿佛这本书拿在手里了,问着淡淡的书香味,一页一页的翻看着,这才感觉像是在看书。)
我们认为,教育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这场竞争中,要使书籍始终成为胜利者。只有在书籍成为学龄初期儿童的最有吸引力的精神需要的地方,才会有学习的愿望,这种愿望才能确立起来。学生在读些什么,是怎样读的,读后在他们的精神生活中留下什么痕迹?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我们不准备就课外阅读的内容问题提出广泛的建议。一个深思熟悉的教师,从他开始儿童工作的最初几天起,他就在周密地考虑:在小学期间,应当让每一个学生阅读(和反复地阅读)哪些书。当然,图书馆里一定要备有这些书。不如此,学校就会从智力文明的策源地变成死记硬背占统治地位的场所。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尝到这种航行的幸福,感到自己是一个敢于独自闯进人类智慧的无际海洋的勇士。 (每次动作快的小朋友做完作业,都会问我能不能看会儿课外书,我都说可以,想着,在校时间那么有限,能想到要看书,这个行为是值得鼓励的,值得更多的小朋友加入其中的。)
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独立阅读在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也影响着他的学习态度。我们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在童年时期,就阅读一些关于自然界、关于本民族的英勇的过去、关于苏维埃人在伟大卫国战争时期为祖国的自由和独立而进行的斗争以及关于文化、科学、教育的优秀作品。我们在几十年时间内编订了一个“童年阅读书目”,其中包括每一个学生在小学期间应当阅读的250种书的名称。我们仔细地为这个书目挑选图书,所选的书籍一定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认识价值。这些书籍将作为宝贵的财富进入学生的精神生活。在这些图书中,关于英雄人物的书籍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些英雄人物成为孩子们摹仿的榜样。真正的教育开始于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开始于儿童对人的道德高尚和伟大的向往。
如果一个人没有在童年时期就体验过面对书籍进行深思的激动人心的欢乐,那就很难设想会有完满的教育。阅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因为人在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摹仿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为人。阅读和面对书籍思考,应成为学生的一种智力需要。这一点对于培养思维素养也是极其重要的,没有思维素养,也就不可能有对学习的渴求和不断掌握新知识的愿望。
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由于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纲规定的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读的越多,知道的也就越多,我曾看到过班级里数学比较好的一个男孩子,他做完作业借的书不是故事书,也不是笑话书,而是一本作文书,他平时很顽皮,总是窜上蹿下的那种,结果那天却安安静静的坐在那里看这本作文书,简直入了迷,后来听说考试的时候,他语文考了第一名,我想只要一个人对一门学科产生了兴趣,那自然而然会认真的,成绩也就自然而然的上去了。)
思想好比火星儿:一颗火星儿会点燃另一颗火星儿。一个深思熟虑的教师和班主任,总是力求在集体中创造一种共同热爱科学和渴求知识的气氛,使智力兴趣成为一些线索,以其真挚的、复杂的关系——即思维的相互关系把一个个的学生连接在一起。早在小学的时候,就要设法使儿童不仅自己热爱学习,而且把自己对知识的热爱转移给同学们,使这种智力情感激励别的学生。(这是一个我很喜欢的方法,就是请会的小朋友来介绍自己的方法给大家,虽然我也教授方法给大家,但是大人的思考总是和孩子不一样,有的时候孩子的思考,更贴近其他孩子的思维,想到的方法也就更容易被接受。)建立在思维基础上的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应当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有经验的教师们都时常跟儿童进行一些关于书籍和创作的谈话。让儿童给同学们讲述一些使他感到激动的事情,会使他要在智力上变得更丰富的志向确立起来;他给别人讲述的思想越多,他自己就会变得越丰富。
创作活动对于建立一个完善的儿童集体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里首先是指语言的创作。我们学校低年级的每一位教师都经常举行儿童创作的晨会。儿童在会上朗读自己写的故事和诗歌。这基本上就是让儿童用艺术的形式,把自己所看到的,以及感到有趣、惊奇和激动的事物表达出来。思维的火花在于它的情感色彩。使一个人感到激动的事,也会使别的人感到激动。例如,一个学生向同学们朗读他写的一篇关于冬天的早晨的作文。他是观察了自然界的现象,为赞叹它的美而写出这篇作文的。当孩子们听着他的朗读时,就体验到对于思考的迷恋。于是,每一个人都想在创作上尝试一下自己的力量。 (作文讲究有创意,而数学讲究的是算法多样化,每次在讲练习的时候,我都会问有没有其他方法,有的孩子的思维就是那么特别,他能想出自己独到的方法,而这样的方法往往比老师教的更容易被接受。)
可能有人会问,如果儿童还达不到这样的创作水平,即一个学生的思想还不能感染别的学生,它的美还不足以激起别人的创作愿望,那该怎么办呢?根据我的亲身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出来首倡,点亮第一颗火花。我自己写一篇关于使我激动、入迷的事物的作文。我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孩子们,在他们的智慧和心灵中激发所需要的意向。
创作是独立思维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儿童认识到自己思考的欢乐,体验到一个创作者的精神上的满足。让每一个学生都做到这一点是多么重要啊!没有智育就不可设想会有完满的教学,而智育正在于使儿童用语言的手段进行创作时,感到自己是一个作者,为把生活、自然界、人与人的关系的美变成思想美而感到由衷的喜悦。
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追求知识的愿望,是靠儿童的虽不轻松然而快乐的、诱人的、出于自愿劳动所创造的千万条根须日以继夜、不知疲劳的工作来滋养的。然而只有使力量的付出跟儿童的自尊感密不可分的时候,他的劳动才能成为快乐的、诱人的、自愿的劳动。必须使儿童感到自己是一个劳动者,使他为自己的努力所达到的劳动成果而感到自豪。培养自豪感也就意味着在儿童心灵中树立一种要成为思考者的愿望。这是整部教育学中最精细微妙的领域之一。没有由于脑力劳动而激发起来的自豪感,也就没有教学过程中的教育,也就谈不上教学与教育的统一。(表扬,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的,所以有时候真的需要拿着放大镜去观察孩子们,放大他们的优点,让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展现给大家看,让他充分地觉得原来上学也是一件挺不错的事情。)
为了使我们的孩子始终感到对知识的渴求,为了使学习愿望成为他们并不轻松的脑力劳动的主要动力,我们必须关心整个学校教学的这一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儿童的脑力劳动对象既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也应当有适当的难度。只有在脑力劳动对儿童的力量进行一定的考验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儿童具有一个“思考的劳动者”的自尊感。儿童胜利地经受了这种考验,怀着自豪而欢乐的心情回顾走过的道路,能够对自己说:“这是我找到的。这是我发现的。”
让我们举例说明我们是怎样树立这种思考劳动者的自尊感的。我们给二年级学生读了一道应用题:“建成了每幢有9套住宅的房屋4幢和每幢有4套住宅的房屋9幢。已有1/9的住宅里住了人,问还剩下几套住宅没有住人?”我们已经训练了孩子们,对于这样难度的应用题,在二年级一般地都用口头解答。课堂上笼罩着一种集中精力进行思考的气氛。孩子们要先记住已知数(条件),理解它们之间的依存性,然后开始计算。 (最近学的数量关系式也是让孩子们在已给的条件里找相互之间的关系,但是往往这样的关系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找到的,有待加强训练啊。)
在应用题没有解答出来以前,孩子们是不动笔的,只有作业都完成以后,他们才把答案写在一张小纸上。教师在课桌当中走着,看见有谁已经做好了作业,就给那些思维最敏捷的学生再发一张卡片,上面布置新的更难一些的题目。在我们把应用题读过后,只经过5、6分钟,有几个孩子的眼睛里就闪耀着快乐的火花:得到了正确的答案。由于受到成功的鼓舞,这些孩子得乐意再做更难的题目。我们看到,又有一批批孩子的眼睛里露出快乐的闪光。可是班里有一个差生尤拉,学习很差。我们专门为他把题目重读一遍。我们看到,这孩子是多么艰难地但终于弄懂了各个已知数之间的依存关系。尤拉只是理解了应用题,但他也为此感到高兴。我们也应当善于对儿童思考的这一点胜利给予评价。尤拉在我们的帮助下,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读着那些已知数。我们知道尤拉的记忆力很差。这孩子单是思考应用题的条件就费了10来分钟。对他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接着他转入计算。我们又一次跟他把应用题的已知数重复一遍。计算正在正确地进行,孩子感到高兴,我们也跟他一起感到高兴。但是突然又出现了困难:又有什么已知数忘记了。孩子付出那么大的劳动而在构筑的房屋又倒塌了。我们又跟尤拉一起重复 应用题的条件,这孩子又抓住了原来断了的思路。当作业已几乎进行到底的时候,又有什么东西忘记了。我们还是耐心地给他解释几遍,让他再进行思考。
终于,尤拉把答案写在纸上了。孩子为他的成功而欢欣鼓舞。在他的精神上,有一种难以表达的欢乐:这胜利是他经过艰苦努力而得来的!正是这种发现的欢乐,这种靠自己的努力而完成作业的欢乐,才是人的自尊感的源泉。这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它能在儿童的心灵中激发出新的思考的能源。我们要珍惜这种力量。我们要千万谨慎地防止儿童的脑力劳动得不到任何结果的现象。一个孩子,只要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的学习愿望就会消失,因为实际上劳动本身也不存在了。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就在于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和体验到取得胜利的欢乐。(这倒是的,每次看到孩子们拿着练习册上来给我批,当他们一次就全对时,就是在转身的瞬间,悄悄地喊一声“耶”,当他一次就全对时,他是有多么的高兴,所以忍不住在转身的饿瞬间就表达出来了,这是他自己为自己感到自豪的表现。)
在有经验的教师的教育实验中,最困难、最复杂的问题,正是如何使最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体验到思考劳动者的自豪感。有时候,要把一个孩子引到一个胜利的高处,像我们引导尤拉那样,需要花费一星期、两星期甚至更多的时间。是的,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求有巨大的耐心和对儿童的创造力充满信心的啊。
对于那些非常有耐心的老师,我真的很佩服。我曾经听说有一个老师在教一个很差的孩子应用题的时候,老师教了一遍又一遍,孩子还是不会,他没放弃,即没责怪,也没放弃,在第十遍的时候,那个孩子终于想明白了,他自己解出了答案,他觉得自己很自豪,而老师同时也露出了宽慰的笑容,想到自己没放弃,那是正确的,付出和收获总是成正比的,要不怎么会说有付出才有收获呢。其实,要是换了我去教,可能在我教完三遍之后,我就要失去耐心了,相比较起那位老师,我真是惭愧啊。所以,渐渐发现,孩子们看到我怕,那是应该的,因为我每次在面对他们时,连我自己都觉得一点都不可爱,更何况是一群孩子呢?对孩子耐心,很重要。耐心地培养孩子们对学习的意愿,更重要。

21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Empty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周三 四月 17, 2013 7:15 am

杨泰实验朱晓溪

杨泰实验朱晓溪

为了使学生在智力上和精神上得到成长,就必须使他有对知识的渴求和有掌握知识的愿望。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使我深信,儿童的学习愿望是一些细小的源泉,它们汇合成“教学与教育的统一”的大河。怎样才能打开这些源泉呢?怎样才能使它们不致淤塞呢?怎样才能防止儿童对学习漠不关心的现象呢?遗憾的是,我们当教师的人经常会遇到这样令人忧虑的现象:儿童在入学的时候是带来渴求知识的火花的,但是这点火花很快就熄灭了,而产生了教学上最凶恶最可怕的敌人——儿童对学习的冷淡态度。
或者可以这样说:怎样安排班级和学校的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才能使儿童希望自己今天在精神上变得比昨天更丰富,在智力上变得比昨天更聪明,使他感觉和体验到自己在智力上和思想上的成长,为此而感到自豪,使这些情感成为激发儿童去克服困难的动力呢?要知道,儿童想要好好学习的愿望,是跟他乐观地感知世界(认识周围世界,特别是自我认识)不可分割的。很明显,如果儿童对学习没有一种欢乐的喜爱,没有付出紧张的精神努力去发现真理,并在真理面前感到激动和惊奇,那是谈不上热爱科学、热爱知识的。(我有个疑惑,我们怎样才能摆脱考试的控制让孩子喜欢上语文数学英语。)
为了使儿童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他有一种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我们应当经常关心的是: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把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在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我们想让儿童高高兴兴地学习的话,那就无论如何不能用学校常用的那些方法来局限儿童的智力生活,即一味地要求他识记、背诵和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而把知识再现出来。
顺便说明一下,我不希望给读者留下这样的印象,好像作者对识记和背诵抱着轻视的态度。不,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如果把教学变成单纯的记忆活动,那么它就变成了无的放矢的教学,因为只有在把记忆的努力和思考的努力结合起来,只有在对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性深入思考的时候,才可能有真正的智力发展。
要使小学生的智力生活丰富多彩,就必须保持思考和记忆的和谐。尊敬的同行们,让我们一起来关心这件事:在小学里,首先要使儿童善于思考,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寻根究底地去探索真理,在认识的世界里去漫游。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好学生。(我仍然有个问题对于现在一个班级人员很多的现象,教师采用分别教育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有点困难。)
这里我想介绍一下我校低年级教师所取得的一些经验。在我们学校,对儿童的教学是在他们入学前的一年里(即预备班里)就开始的。儿童们生活在一个对他们来说十分有趣的思考的世界里。我们对这些学前儿童进行一种被称为“思维课”的特别的活动。这种活动,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到思维的源泉那儿去旅行。我们带领孩子们到花园里、树林里、湖岸边去,在他们面前展示出各种事物、现象、关系和依存性的极其多种多样的细微差别和各方各面。(现在的教学设备比以前的先进得多,即便有时候不能带着孩子们到大自然观察,我们也可以用一些视频来代替,但是我总觉得还是去真正的大自然观察才能有真正的发现。)一个人由于看见世界,他就不会成为消极的观察者,而是成为真理的发现者,由此便产生了活的思想。(世界是多角度全方位立体的,在丰富的教学媒体都无法将整个大自然呈现,所以只有让孩子们进入到真正的大自然中,才能让孩子们脑海中记住的一些知识活跃起来。)我们认为,只有在我们教会自己的学生积极地看见世界的情况下,才能防止儿童眼睛里那种好奇的火花熄灭下去。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我有一节课是关于酸碱指示剂的,就是可以用这个检验出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的,我自己制作了一大捧纸做的玫瑰花,做玫瑰花的白纸是做过手脚的,白纸上有酸碱指示剂无色酚酞,上课的时候用碱性的澄清石灰水(是透明的液体,像水一样)喷洒在花朵上,花朵上的酚酞遇到了碱性的透明无色液体一下子变成了艳丽的玫红色,现场的学生大呼好神奇,就像变魔术一样,我成功地将孩子的视线拉到了我这边,大家都知道我动了手脚,但是怎么动的就知道了,于是我告诉了大家,并且又引入了更多的酸碱指示剂,包括自己家中的咖喱也是一种指示剂也做了实验。)大家知道,儿童对于从周围世界里以及日后从他本身里所揭示出来的东西的强烈兴趣,是他渴望知识、追求认识真理的志向的源泉。譬如,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懂得了这样一条引人入胜的真理:太阳是生命的源泉;不管生命是以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只有阳光才能使它苏醒。这一真理在孩子们的内心引起很大的激动。在孩子们面前,产生了各种猜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联系和关系,虽然他们还不理解这些联系和关系的实质,但是他们很想去理解它。当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把握住一个真理以后,他就借助它去解释许多新的现象。但是,儿童理解了的东西越多,也就会产生更多的不理解的东西,于是他就会更加积极地思考,对知识的追求就更加迫切。这种精神状态,能使儿童的智慧对于一切必须识记的东西具有特殊的敏感性。一个人勤于思考,能靠自己的努力去发现真理。他也就会以巨大的积极性和强烈的兴趣去感知和识记。
为了创造思维和记忆之间的和谐,需要到自然界里去上一系列这样的思维课(从预备班到四年级末,共5年)。这一套思维课是我们训练思考的学校,没有它,我们就很难设想不仅在小学的所有课堂上,而且在以后的教学和智力发展各阶段,会有完满而有效的脑力劳动。这种训练思维的学校,是发展创造性智力的基础,是为了掌握一批批新的知识所必不可少的。我校低年级的全体教师认为,思维课的教育意义,首先在于它能使知识得到经常不断的运用。要培养儿童的学习愿望,正是需要让儿童在小学里掌握的知识不致成为死的堆积物,不要把它们堆放在儿童的头脑里,仅仅为了教师在一定的时间从这个“堆栈”里取出来检查一下。所谓发展智力,这就是使知识处于运动之中,处于运用之中。充满乐观情绪的自我认识是儿童渴求知识的前提条件。要培养这种乐观的自我认识,就要使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认识到:知识能变成他的思维和劳动的工具,他可以通过运用知识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表现自己的为人。(科学就是一门带领着孩子思考的重要副科,不仅可以认识神奇的自然现象还可以学到科学原理等,更重要的是教会大家科学的思考问题,全方面像一位敏锐的侦探观察身边的一切。)在思维课上进行着一种复杂的过程,这就是个性在创造性的思维中,在对待周围世界的现象的态度中,在解释和深刻理解这些现象中进行的自我表现的过程。正是在这里,在儿童的好钻研的智慧与直接接触到周围世界的现象之间、人的劳动与世界之间的极其精细的相互关系的时候,才能激发和表现出儿童的积极的智力;正是在这里,他才第一次感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才能学会珍视信念,因为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东西是特别宝贵的。
我们深信,由于上了思维课,学生变得善于思考了。当然,这种思维课并不是什么万能的东西,也不是培养智力和学习愿望的唯一手段。但是,考虑到儿童的感知和思维的年龄特点,这可能是形成学生对脑力劳动和对自己本身的观点和态度的最适当的手段。而最主要的是:早在学龄初期,就要使一个人自觉地珍视他的善于思考的个性。离开这一点,那就根本谈不上有自觉地掌握知识的志向。
一个年纪幼小的人,由于经常不断地亲身感觉和体验到运用知识的欢乐,(很多人在学习一门学科的时候都会首先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学科有没有用?虽然这样的想法如果时常出现,会变成过度实用主义,大大忽略了学习真正的内涵。但是老师也许可以利用适当的实用主义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学到了就在要日常生活中用到,不管是怎样使用,都要让孩子认识到原来获得知识和技能是如此骄傲的一件事情。我虽不在小学,但是我身边也有一些小孩子,有的是亲戚,有的是母亲朋友家的小孩子,看到他们做作业,我都会找到一个闪光点并加以表扬,孩子的劲头就更加十足了。)感觉和体验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的自豪,他就会把这种对待周围世界的态度迁移到自己身上和书籍上来。我们教给儿童观察自然界,是为了教会他读书,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爱钻研、会思考的读者,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这跟仅仅教会学生流利地朗读并不是一码事儿。只有当儿童的智力生活是在书籍中度过的时候,他的学习愿望才能确立起来。然而,许多学校的一个最大的弊病,正在于精神生活中缺乏书籍。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学校,那里的图书馆的书架上,正好没有供学龄初期儿童阅读的书籍。我们提倡阅读,并不单单是为了让儿童找点可做的事情,而是为了让他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
现在,书籍正面临着跟其他的信息来源(电影、电视、录音带等等)进行竞争的局面。因此,即使在那些有好书供学生阅读的地方,书籍也会经常摆在书架上,成为“沉睡的巨人”。
我们认为,教育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这场竞争中,要使书籍始终成为胜利者。只有在书籍成为学龄初期儿童的最有吸引力的精神需要的地方,才会有学习的愿望,这种愿望才能确立起来。学生在读些什么,是怎样读的,读后在他们的精神生活中留下什么痕迹?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我们不准备就课外阅读的内容问题提出广泛的建议。一个深思熟悉的教师,从他开始儿童工作的最初几天起,他就在周密地考虑:在小学期间,应当让每一个学生阅读(和反复地阅读)哪些书。当然,图书馆里一定要备有这些书。不如此,学校就会从智力文明的策源地变成死记硬背占统治地位的场所。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尝到这种航行的幸福,感到自己是一个敢于独自闯进人类智慧的无际海洋的勇士。
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独立阅读在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也影响着他的学习态度。我们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在童年时期,就阅读一些关于自然界、关于本民族的英勇的过去、关于苏维埃人在伟大卫国战争时期为祖国的自由和独立而进行的斗争以及关于文化、科学、教育的优秀作品。我们在几十年时间内编订了一个“童年阅读书目”,其中包括每一个学生在小学期间应当阅读的250种书的名称。我们仔细地为这个书目挑选图书,所选的书籍一定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认识价值。这些书籍将作为宝贵的财富进入学生的精神生活。在这些图书中,关于英雄人物的书籍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些英雄人物成为孩子们摹仿的榜样。真正的教育开始于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开始于儿童对人的道德高尚和伟大的向往。
如果一个人没有在童年时期就体验过面对书籍进行深思的激动人心的欢乐,那就很难设想会有完满的教育。阅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因为人在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摹仿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为人。阅读和面对书籍思考,应成为学生的一种智力需要。这一点对于培养思维素养也是极其重要的,没有思维素养,也就不可能有对学习的渴求和不断掌握新知识的愿望。
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由于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纲规定的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
思想好比火星儿:一颗火星儿会点燃另一颗火星儿。一个深思熟虑的教师和班主任,总是力求在集体中创造一种共同热爱科学和渴求知识的气氛,使智力兴趣成为一些线索,以其真挚的、复杂的关系——即思维的相互关系把一个个的学生连接在一起。早在小学的时候,就要设法使儿童不仅自己热爱学习,而且把自己对知识的热爱转移给同学们,使这种智力情感激励别的学生。建立在思维基础上的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应当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有经验的教师们都时常跟儿童进行一些关于书籍和创作的谈话。让儿童给同学们讲述一些使他感到激动的事情,会使他要在智力上变得更丰富的志向确立起来;他给别人讲述的思想越多,他自己就会变得越丰富。
创作活动对于建立一个完善的儿童集体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里首先是指语言的创作。我们学校低年级的每一位教师都经常举行儿童创作的晨会。儿童在会上朗读自己写的故事和诗歌。这基本上就是让儿童用艺术的形式,把自己所看到的,以及感到有趣、惊奇和激动的事物表达出来。思维的火花在于它的情感色彩。使一个人感到激动的事,也会使别的人感到激动。例如,一个学生向同学们朗读他写的一篇关于冬天的早晨的作文。他是观察了自然界的现象,为赞叹它的美而写出这篇作文的。当孩子们听着他的朗读时,就体验到对于思考的迷恋。于是,每一个人都想在创作上尝试一下自己的力量。
可能有人会问,如果儿童还达不到这样的创作水平,即一个学生的思想还不能感染别的学生,它的美还不足以激起别人的创作愿望,那该怎么办呢?根据我的亲身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出来首倡,点亮第一颗火花。我自己写一篇关于使我激动、入迷的事物的作文。我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孩子们,在他们的智慧和心灵中激发所需要的意向。
创作是独立思维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儿童认识到自己思考的欢乐,体验到一个创作者的精神上的满足。让每一个学生都做到这一点是多么重要啊!没有智育就不可设想会有完满的教学,而智育正在于使儿童用语言的手段进行创作时,感到自己是一个作者,为把生活、自然界、人与人的关系的美变成思想美而感到由衷的喜悦。(现行的很多德育都会脱离智育在进行,似乎这两者是有冲突的一般,然而将此两者结合才是更有用的教育。让孩子们能够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愿望和追求知识的渴望是有道德的行为,千万不要让孩子觉得学习没有任何帮助,尤其是一些富二代。我经常会和孩子们说,为让我们不用在初中就学这么难的数学而努力读书,提高中国全方面的素质,将教育跻身发达国家水平,为让我们的中文成为世界语言而努力学习英语!有一些孩子似乎也喜欢这样的说法。)
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追求知识的愿望,是靠儿童的虽不轻松然而快乐的、诱人的、出于自愿劳动所创造的千万条根须日以继夜、不知疲劳的工作来滋养的。然而只有使力量的付出跟儿童的自尊感密不可分的时候,他的劳动才能成为快乐的、诱人的、自愿的劳动。必须使儿童感到自己是一个劳动者,使他为自己的努力所达到的劳动成果而感到自豪。培养自豪感也就意味着在儿童心灵中树立一种要成为思考者的愿望。这是整部教育学中最精细微妙的领域之一。没有由于脑力劳动而激发起来的自豪感,也就没有教学过程中的教育,也就谈不上教学与教育的统一。
为了使我们的孩子始终感到对知识的渴求,为了使学习愿望成为他们并不轻松的脑力劳动的主要动力,我们必须关心整个学校教学的这一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儿童的脑力劳动对象既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也应当有适当的难度。只有在脑力劳动对儿童的力量进行一定的考验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儿童具有一个“思考的劳动者”的自尊感。儿童胜利地经受了这种考验,怀着自豪而欢乐的心情回顾走过的道路,能够对自己说:“这是我找到的。这是我发现的。”
让我们举例说明我们是怎样树立这种思考劳动者的自尊感的。我们给二年级学生读了一道应用题:“建成了每幢有9套住宅的房屋4幢和每幢有4套住宅的房屋9幢。已有1/9的住宅里住了人,问还剩下几套住宅没有住人?”我们已经训练了孩子们,对于这样难度的应用题,在二年级一般地都用口头解答。课堂上笼罩着一种集中精力进行思考的气氛。孩子们要先记住已知数(条件),理解它们之间的依存性,然后开始计算。
在应用题没有解答出来以前,孩子们是不动笔的,只有作业都完成以后,他们才把答案写在一张小纸上。教师在课桌当中走着,看见有谁已经做好了作业,就给那些思维最敏捷的学生再发一张卡片,上面布置新的更难一些的题目。在我们把应用题读过后,只经过5、6分钟,有几个孩子的眼睛里就闪耀着快乐的火花:得到了正确的答案。由于受到成功的鼓舞,这些孩子得乐意再做更难的题目。我们看到,又有一批批孩子的眼睛里露出快乐的闪光。可是班里有一个差生尤拉,学习很差。我们专门为他把题目重读一遍。我们看到,这孩子是多么艰难地但终于弄懂了各个已知数之间的依存关系。尤拉只是理解了应用题,但他也为此感到高兴。我们也应当善于对儿童思考的这一点胜利给予评价。尤拉在我们的帮助下,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读着那些已知数。我们知道尤拉的记忆力很差。这孩子单是思考应用题的条件就费了10来分钟。对他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接着他转入计算。我们又一次跟他把应用题的已知数重复一遍。计算正在正确地进行,孩子感到高兴,我们也跟他一起感到高兴。但是突然又出现了困难:又有什么已知数忘记了。孩子付出那么大的劳动而在构筑的房屋又倒塌了。我们又跟尤拉一起重复 应用题的条件,这孩子又抓住了原来断了的思路。当作业已几乎进行到底的时候,又有什么东西忘记了。我们还是耐心地给他解释几遍,让他再进行思考。
终于,尤拉把答案写在纸上了。孩子为他的成功而欢欣鼓舞。在他的精神上,有一种难以表达的欢乐:这胜利是他经过艰苦努力而得来的!正是这种发现的欢乐,这种靠自己的努力而完成作业的欢乐,才是人的自尊感的源泉。这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它能在儿童的心灵中激发出新的思考的能源。我们要珍惜这种力量。我们要千万谨慎地防止儿童的脑力劳动得不到任何结果的现象。一个孩子,只要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的学习愿望就会消失,因为实际上劳动本身也不存在了。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就在于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和体验到取得胜利的欢乐。(如果要让任何一个孩子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老师必须有强大的耐心,因为老师的耐心,学生会更加安心地去体现各种难题。这样也才会有成功的喜悦。)
在有经验的教师的教育实验中,最困难、最复杂的问题,正是如何使最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体验到思考劳动者的自豪感。有时候,要把一个孩子引到一个胜利的高处,像我们引导尤拉那样,需要花费一星期、两星期甚至更多的时间。是的,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求有巨大的耐心和对儿童的创造力充满信心的啊。
总批:在这条建议中,苏翁提到了很多重要点,虽然这些重要点都可以用一个爱字来概括。但是具体的做法也许是这样的:
1. 不要给孩子太简单没有价值的问题;
2. 不要给孩子太难没有梯度的问题,让他们能够在这样的问题中自由思考并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老师也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
3. 让孩子能够亲近真正大自然,在教师的引导下真正发现大自然的美丽;
4. 能够有让孩子学以致用的平台,我想考试也许可以算是一种,但是也不能算是非常好的一种,因为考试就会有层次,而人和人之间分的不是层次,而是不同的大脑结构;
5. 老师要非常有耐心地让最后一位学生也能跟上大家的脚步;
6. 让孩子认识到学习思考是多么重要,这样才是一个有道德的学生。

admin孙利明

admin孙利明
Admin

上大附中实验学校 张晶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为了使学生在智力上和精神上得到成长,就必须使他有对知识的渴求和有掌握知识的愿望。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使我深信,儿童的学习愿望是一些细小的源泉,它们汇合成“教学与教育的统一”的大河。怎样才能打开这些源泉呢?怎样才能使它们不致淤塞呢?怎样才能防止儿童对学习漠不关心的现象呢?遗憾的是,我们当教师的人经常会遇到这样令人忧虑的现象:儿童在入学的时候是带来渴求知识的火花的,但是这点火花很快就熄灭了,而产生了教学上最凶恶最可怕的敌人——儿童对学习的冷淡态度。
或者可以这样说:怎样安排班级和学校的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才能使儿童希望自己今天在精神上变得比昨天更丰富,在智力上变得比昨天更聪明,使他感觉和体验到自己在智力上和思想上的成长,为此而感到自豪,使这些情感成为激发儿童去克服困难的动力呢?要知道,儿童想要好好学习的愿望,是跟他乐观地感知世界(认识周围世界,特别是自我认识)不可分割的。很明显,如果儿童对学习没有一种欢乐的喜爱,没有付出紧张的精神努力去发现真理,并在真理面前感到激动和惊奇,那是谈不上热爱科学、热爱知识的。
为了使儿童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他有一种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我们应当经常关心的是: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把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在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我们想让儿童高高兴兴地学习的话,那就无论如何不能用学校常用的那些方法来局限儿童的智力生活,即一味地要求他识记、背诵和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而把知识再现出来。 【对的,学生一味地做这些机械的工作到最后疲倦学习,再到后来会厌烦学习,这样的结果对于老师和学生而言都是不利的。】
顺便说明一下,我不希望给读者留下这样的印象,好像作者对识记和背诵抱着轻视的态度。不,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如果把教学变成单纯的记忆活动,那么它就变成了无的放矢的教学,因为只有在把记忆的努力和思考的努力结合起来,只有在对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性深入思考的时候,才可能有真正的智力发展。
要使小学生的智力生活丰富多彩,就必须保持思考和记忆的和谐。尊敬的同行们,让我们一起来关心这件事:在小学里,首先要使儿童善于思考,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寻根究底地去探索真理,在认识的世界里去漫游。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好学生。这里我想介绍一下我校低年级教师所取得的一些经验。在我们学校,对儿童的教学是在他们入学前的一年里(即预备班里)就开始的。儿童们生活在一个对他们来说十分有趣的思考的世界里。我们对这些学前儿童进行一种被称为“思维课”的特别的活动。这种活动,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到思维的源泉那儿去旅行。我们带领孩子们到花园里、树林里、湖岸边去,在他们面前展示出各种事物、现象、关系和依存性的极其多种多样的细微差别和各方各面。一个人由于看见世界,他就不会成为消极的观察者,而是成为真理的发现者,由此便产生了活的思想。我们认为,只有在我们教会自己的学生积极地看见世界的情况下,才能防止儿童眼睛里那种好奇的火花熄灭下去。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大家知道,儿童对于从周围世界里以及日后从他本身里所揭示出来的东西的强烈兴趣,是他渴望知识、追求认识真理的志向的源泉。譬如,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懂得了这样一条引人入胜的真理:太阳是生命的源泉;不管生命是以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只有阳光才能使它苏醒。这一真理在孩子们的内心引起很大的激动。在孩子们面前,产生了各种猜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联系和关系,虽然他们还不理解这些联系和关系的实质,但是他们很想去理解它。当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把握住一个真理以后,他就借助它去解释许多新的现象。但是,儿童理解了的东西越多,也就会产生更多的不理解的东西,于是他就会更加积极地思考,对知识的追求就更加迫切。这种精神状态,能使儿童的智慧对于一切必须识记的东西具有特殊的敏感性。一个人勤于思考,能靠自己的努力去发现真理。他也就会以巨大的积极性和强烈的兴趣去感知和识记。
为了创造思维和记忆之间的和谐,需要到自然界里去上一系列这样的思维课(从预备班到四年级末,共5年)。这一套思维课是我们训练思考的学校,没有它,我们就很难设想不仅在小学的所有课堂上,而且在以后的教学和智力发展各阶段,会有完满而有效的脑力劳动。这种训练思维的学校,是发展创造性智力的基础,是为了掌握一批批新的知识所必不可少的。我校低年级的全体教师认为,思维课的教育意义,首先在于它能使知识得到经常不断的运用。要培养儿童的学习愿望,正是需要让儿童在小学里掌握的知识不致成为死的堆积物,不要把它们堆放在儿童的头脑里,仅仅为了教师在一定的时间从这个“堆栈”里取出来检查一下。所谓发展智力,这就是使知识处于运动之中,处于运用之中。【其实越是能够运用到实践的知识学生越是记得牢。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学会理论练习实际,我觉得其实我们在教授新知识的时候可以尽可能地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这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会更高。】充满乐观情绪的自我认识是儿童渴求知识的前提条件。要培养这种乐观的自我认识,就要使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认识到:知识能变成他的思维和劳动的工具,他可以通过运用知识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表现自己的为人。在思维课上进行着一种复杂的过程,这就是个性在创造性的思维中,在对待周围世界的现象的态度中,在解释和深刻理解这些现象中进行的自我表现的过程。正是在这里,在儿童的好钻研的智慧与直接接触到周围世界的现象之间、人的劳动与世界之间的极其精细的相互关系的时候,才能激发和表现出儿童的积极的智力;正是在这里,他才第一次感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才能学会珍视信念,因为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东西是特别宝贵的。
我们深信,由于上了思维课,学生变得善于思考了。当然,这种思维课并不是什么万能的东西,也不是培养智力和学习愿望的唯一手段。但是,考虑到儿童的感知和思维的年龄特点,这可能是形成学生对脑力劳动和对自己本身的观点和态度的最适当的手段。而最主要的是:早在学龄初期,就要使一个人自觉地珍视他的善于思考的个性。离开这一点,那就根本谈不上有自觉地掌握知识的志向。
一个年纪幼小的人,由于经常不断地亲身感觉和体验到运用知识的欢乐,感觉和体验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的自豪,他就会把这种对待周围世界的态度迁移到自己身上和书籍上来。我们教给儿童观察自然界,是为了教会他读书,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爱钻研、会思考的读者,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这跟仅仅教会学生流利地朗读并不是一码事儿。只有当儿童的智力生活是在书籍中度过的时候,他的学习愿望才能确立起来。然而,许多学校的一个最大的弊病,正在于精神生活中缺乏书籍。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学校,那里的图书馆的书架上,正好没有供学龄初期儿童阅读的书籍。我们提倡阅读,并不单单是为了让儿童找点可做的事情,而是为了让他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
现在,书籍正面临着跟其他的信息来源(电影、电视、录音带等等)进行竞争的局面。因此,即使在那些有好书供学生阅读的地方,书籍也会经常摆在书架上,成为“沉睡的巨人”。
我们认为,教育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这场竞争中,要使书籍始终成为胜利者。只有在书籍成为学龄初期儿童的最有吸引力的精神需要的地方,才会有学习的愿望,这种愿望才能确立起来。学生在读些什么,是怎样读的,读后在他们的精神生活中留下什么痕迹?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我们不准备就课外阅读的内容问题提出广泛的建议。一个深思熟悉的教师,从他开始儿童工作的最初几天起,他就在周密地考虑:在小学期间,应当让每一个学生阅读(和反复地阅读)哪些书。当然,图书馆里一定要备有这些书。不如此,学校就会从智力文明的策源地变成死记硬背占统治地位的场所。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尝到这种航行的幸福,感到自己是一个敢于独自闯进人类智慧的无际海洋的勇士。
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独立阅读在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也影响着他的学习态度。我们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在童年时期,就阅读一些关于自然界、关于本民族的英勇的过去、关于苏维埃人在伟大卫国战争时期为祖国的自由和独立而进行的斗争以及关于文化、科学、教育的优秀作品。我们在几十年时间内编订了一个“童年阅读书目”,其中包括每一个学生在小学期间应当阅读的250种书的名称。我们仔细地为这个书目挑选图书,所选的书籍一定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认识价值。这些书籍将作为宝贵的财富进入学生的精神生活。在这些图书中,关于英雄人物的书籍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些英雄人物成为孩子们摹仿的榜样。真正的教育开始于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开始于儿童对人的道德高尚和伟大的向往。
如果一个人没有在童年时期就体验过面对书籍进行深思的激动人心的欢乐,那就很难设想会有完满的教育。阅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因为人在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摹仿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为人。阅读和面对书籍思考,应成为学生的一种智力需要。这一点对于培养思维素养也是极其重要的,没有思维素养,也就不可能有对学习的渴求和不断掌握新知识的愿望。
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由于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纲规定的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
思想好比火星儿:一颗火星儿会点燃另一颗火星儿。一个深思熟虑的教师和班主任,总是力求在集体中创造一种共同热爱科学和渴求知识的气氛,使智力兴趣成为一些线索,以其真挚的、复杂的关系——即思维的相互关系把一个个的学生连接在一起。早在小学的时候,就要设法使儿童不仅自己热爱学习,而且把自己对知识的热爱转移给同学们,使这种智力情感激励别的学生。建立在思维基础上的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应当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有经验的教师们都时常跟儿童进行一些关于书籍和创作的谈话。让儿童给同学们讲述一些使他感到激动的事情,会使他要在智力上变得更丰富的志向确立起来;他给别人讲述的思想越多,他自己就会变得越丰富。 【我觉得我在这方面做得有点欠缺,今后要改正,要和学生多交流沟通分享。】
创作活动对于建立一个完善的儿童集体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里首先是指语言的创作。我们学校低年级的每一位教师都经常举行儿童创作的晨会。儿童在会上朗读自己写的故事和诗歌。这基本上就是让儿童用艺术的形式,把自己所看到的,以及感到有趣、惊奇和激动的事物表达出来。思维的火花在于它的情感色彩。使一个人感到激动的事,也会使别的人感到激动。例如,一个学生向同学们朗读他写的一篇关于冬天的早晨的作文。他是观察了自然界的现象,为赞叹它的美而写出这篇作文的。当孩子们听着他的朗读时,就体验到对于思考的迷恋。于是,每一个人都想在创作上尝试一下自己的力量。 【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学生都有跟风思想】
可能有人会问,如果儿童还达不到这样的创作水平,即一个学生的思想还不能感染别的学生,它的美还不足以激起别人的创作愿望,那该怎么办呢?根据我的亲身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出来首倡,点亮第一颗火花。我自己写一篇关于使我激动、入迷的事物的作文。我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孩子们,在他们的智慧和心灵中激发所需要的意向。
创作是独立思维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儿童认识到自己思考的欢乐,体验到一个创作者的精神上的满足。让每一个学生都做到这一点是多么重要啊!没有智育就不可设想会有完满的教学,而智育正在于使儿童用语言的手段进行创作时,感到自己是一个作者,为把生活、自然界、人与人的关系的美变成思想美而感到由衷的喜悦。
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追求知识的愿望,是靠儿童的虽不轻松然而快乐的、诱人的、出于自愿劳动所创造的千万条根须日以继夜、不知疲劳的工作来滋养的。然而只有使力量的付出跟儿童的自尊感密不可分的时候,他的劳动才能成为快乐的、诱人的、自愿的劳动。必须使儿童感到自己是一个劳动者,使他为自己的努力所达到的劳动成果而感到自豪。培养自豪感也就意味着在儿童心灵中树立一种要成为思考者的愿望。这是整部教育学中最精细微妙的领域之一。没有由于脑力劳动而激发起来的自豪感,也就没有教学过程中的教育,也就谈不上教学与教育的统一。
为了使我们的孩子始终感到对知识的渴求,为了使学习愿望成为他们并不轻松的脑力劳动的主要动力,我们必须关心整个学校教学的这一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儿童的脑力劳动对象既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也应当有适当的难度。只有在脑力劳动对儿童的力量进行一定的考验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儿童具有一个“思考的劳动者”的自尊感。儿童胜利地经受了这种考验,怀着自豪而欢乐的心情回顾走过的道路,能够对自己说:“这是我找到的。这是我发现的。”
让我们举例说明我们是怎样树立这种思考劳动者的自尊感的。我们给二年级学生读了一道应用题:“建成了每幢有9套住宅的房屋4幢和每幢有4套住宅的房屋9幢。已有1/9的住宅里住了人,问还剩下几套住宅没有住人?”我们已经训练了孩子们,对于这样难度的应用题,在二年级一般地都用口头解答。课堂上笼罩着一种集中精力进行思考的气氛。孩子们要先记住已知数(条件),理解它们之间的依存性,然后开始计算。
在应用题没有解答出来以前,孩子们是不动笔的,只有作业都完成以后,他们才把答案写在一张小纸上。教师在课桌当中走着,看见有谁已经做好了作业,就给那些思维最敏捷的学生再发一张卡片,上面布置新的更难一些的题目。在我们把应用题读过后,只经过5、6分钟,有几个孩子的眼睛里就闪耀着快乐的火花:得到了正确的答案。由于受到成功的鼓舞,这些孩子得乐意再做更难的题目。我们看到,又有一批批孩子的眼睛里露出快乐的闪光。可是班里有一个差生尤拉,学习很差。我们专门为他把题目重读一遍。我们看到,这孩子是多么艰难地但终于弄懂了各个已知数之间的依存关系。尤拉只是理解了应用题,但他也为此感到高兴。我们也应当善于对儿童思考的这一点胜利给予评价。尤拉在我们的帮助下,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读着那些已知数。我们知道尤拉的记忆力很差。这孩子单是思考应用题的条件就费了10来分钟。对他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接着他转入计算。我们又一次跟他把应用题的已知数重复一遍。计算正在正确地进行,孩子感到高兴,我们也跟他一起感到高兴。但是突然又出现了困难:又有什么已知数忘记了。孩子付出那么大的劳动而在构筑的房屋又倒塌了。我们又跟尤拉一起重复 应用题的条件,这孩子又抓住了原来断了的思路。当作业已几乎进行到底的时候,又有什么东西忘记了。我们还是耐心地给他解释几遍,让他再进行思考。
终于,尤拉把答案写在纸上了。孩子为他的成功而欢欣鼓舞。在他的精神上,有一种难以表达的欢乐:这胜利是他经过艰苦努力而得来的!正是这种发现的欢乐,这种靠自己的努力而完成作业的欢乐,才是人的自尊感的源泉。这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它能在儿童的心灵中激发出新的思考的能源。我们要珍惜这种力量。我们要千万谨慎地防止儿童的脑力劳动得不到任何结果的现象。一个孩子,只要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的学习愿望就会消失,因为实际上劳动本身也不存在了。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就在于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和体验到取得胜利的欢乐。
在有经验的教师的教育实验中,最困难、最复杂的问题,正是如何使最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体验到思考劳动者的自豪感。有时候,要把一个孩子引到一个胜利的高处,像我们引导尤拉那样,需要花费一星期、两星期甚至更多的时间。是的,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求有巨大的耐心和对儿童的创造力充满信心的啊。

http://danyuanluntan.365d.info

23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Empty 回复: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周三 四月 17, 2013 9:25 am

三中心郁轶婷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为了使学生在智力上和精神上得到成长,就必须使他有对知识的渴求和有掌握知识的愿望。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使我深信,儿童的学习愿望是一些细小的源泉,它们汇合成“教学与教育的统一”的大河。怎样才能打开这些源泉呢?怎样才能使它们不致淤塞呢?怎样才能防止儿童对学习漠不关心的现象呢?遗憾的是,我们当教师的人经常会遇到这样令人忧虑的现象:儿童在入学的时候是带来渴求知识的火花的,但是这点火花很快就熄灭了,而产生了教学上最凶恶最可怕的敌人——儿童对学习的冷淡态度。 【随着年级的上升,很多学生都出现了对于学习的一种错误的认识。】
或者可以这样说:怎样安排班级和学校的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才能使儿童希望自己今天在精神上变得比昨天更丰富,在智力上变得比昨天更聪明,使他感觉和体验到自己在智力上和思想上的成长,为此而感到自豪,使这些情感成为激发儿童去克服困难的动力呢?要知道,儿童想要好好学习的愿望,是跟他乐观地感知世界(认识周围世界,特别是自我认识)不可分割的。很明显,如果儿童对学习没有一种欢乐的喜爱,没有付出紧张的精神努力去发现真理,并在真理面前感到激动和惊奇,那是谈不上热爱科学、热爱知识的。【学生刚开始都是对学习抱有很大的希望的,他们认为学习是好玩的,但是进入学校之后,他们发现学习变得很枯燥,久而久之就慢慢的不喜欢学习,产生厌学的现象。】
为了使儿童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他有一种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我们应当经常关心的是: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把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在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我们想让儿童高高兴兴地学习的话,那就无论如何不能用学校常用的那些方法来局限儿童的智力生活,即一味地要求他识记、背诵和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而把知识再现出来。【的确,现在的英语课,最多听到的就是背单词,背课文,做考卷,他们已经对这些麻木了。】

顺便说明一下,我不希望给读者留下这样的印象,好像作者对识记和背诵抱着轻视的态度。不,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如果把教学变成单纯的记忆活动,那么它就变成了无的放矢的教学,因为只有在把记忆的努力和思考的努力结合起来,只有在对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性深入思考的时候,才可能有真正的智力发展。
要使小学生的智力生活丰富多彩,就必须保持思考和记忆的和谐。尊敬的同行们,让我们一起来关心这件事:在小学里,首先要使儿童善于思考,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寻根究底地去探索真理,在认识的世界里去漫游。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好学生。这里我想介绍一下我校低年级教师所取得的一些经验。在我们学校,对儿童的教学是在他们入学前的一年里(即预备班里)就开始的。儿童们生活在一个对他们来说十分有趣的思考的世界里。我们对这些学前儿童进行一种被称为“思维课”的特别的活动。这种活动,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到思维的源泉那儿去旅行。我们带领孩子们到花园里、树林里、湖岸边去,在他们面前展示出各种事物、现象、关系和依存性的极其多种多样的细微差别和各方各面。一个人由于看见世界,他就不会成为消极的观察者,而是成为真理的发现者,由此便产生了活的思想。我们认为,只有在我们教会自己的学生积极地看见世界的情况下,才能防止儿童眼睛里那种好奇的火花熄灭下去。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大家知道,儿童对于从周围世界里以及日后从他本身里所揭示出来的东西的强烈兴趣,是他渴望知识、追求认识真理的志向的源泉。譬如,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懂得了这样一条引人入胜的真理:太阳是生命的源泉;不管生命是以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只有阳光才能使它苏醒。这一真理在孩子们的内心引起很大的激动。在孩子们面前,产生了各种猜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联系和关系,虽然他们还不理解这些联系和关系的实质,但是他们很想去理解它。当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把握住一个真理以后,他就借助它去解释许多新的现象。但是,儿童理解了的东西越多,也就会产生更多的不理解的东西,于是他就会更加积极地思考,对知识的追求就更加迫切。这种精神状态,能使儿童的智慧对于一切必须识记的东西具有特殊的敏感性。一个人勤于思考,能靠自己的努力去发现真理。他也就会以巨大的积极性和强烈的兴趣去感知和识记。
为了创造思维和记忆之间的和谐,需要到自然界里去上一系列这样的思维课(从预备班到四年级末,共5年)。这一套思维课是我们训练思考的学校,没有它,我们就很难设想不仅在小学的所有课堂上,而且在以后的教学和智力发展各阶段,会有完满而有效的脑力劳动。这种训练思维的学校,是发展创造性智力的基础,是为了掌握一批批新的知识所必不可少的。我校低年级的全体教师认为,思维课的教育意义,首先在于它能使知识得到经常不断的运用。要培养儿童的学习愿望,正是需要让儿童在小学里掌握的知识不致成为死的堆积物,不要把它们堆放在儿童的头脑里,仅仅为了教师在一定的时间从这个“堆栈”里取出来检查一下。所谓发展智力,这就是使知识处于运动之中,处于运用之中。充满乐观情绪的自我认识是儿童渴求知识的前提条件。要培养这种乐观的自我认识,就要使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认识到:知识能变成他的思维和劳动的工具,他可以通过运用知识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表现自己的为人。在思维课上进行着一种复杂的过程,这就是个性在创造性的思维中,在对待周围世界的现象的态度中,在解释和深刻理解这些现象中进行的自我表现的过程。正是在这里,在儿童的好钻研的智慧与直接接触到周围世界的现象之间、人的劳动与世界之间的极其精细的相互关系的时候,才能激发和表现出儿童的积极的智力;正是在这里,他才第一次感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才能学会珍视信念,因为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东西是特别宝贵的。
我们深信,由于上了思维课,学生变得善于思考了。当然,这种思维课并不是什么万能的东西,也不是培养智力和学习愿望的唯一手段。但是,考虑到儿童的感知和思维的年龄特点,这可能是形成学生对脑力劳动和对自己本身的观点和态度的最适当的手段。而最主要的是:早在学龄初期,就要使一个人自觉地珍视他的善于思考的个性。离开这一点,那就根本谈不上有自觉地掌握知识的志向。
一个年纪幼小的人,由于经常不断地亲身感觉和体验到运用知识的欢乐,感觉和体验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的自豪,他就会把这种对待周围世界的态度迁移到自己身上和书籍上来。我们教给儿童观察自然界,是为了教会他读书,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爱钻研、会思考的读者,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这跟仅仅教会学生流利地朗读并不是一码事儿。只有当儿童的智力生活是在书籍中度过的时候,他的学习愿望才能确立起来。然而,许多学校的一个最大的弊病,正在于精神生活中缺乏书籍。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学校,那里的图书馆的书架上,正好没有供学龄初期儿童阅读的书籍。我们提倡阅读,并不单单是为了让儿童找点可做的事情,而是为了让他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

现在,书籍正面临着跟其他的信息来源(电影、电视、录音带等等)进行竞争的局面。因此,即使在那些有好书供学生阅读的地方,书籍也会经常摆在书架上,成为“沉睡的巨人”。
我们认为,教育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这场竞争中,要使书籍始终成为胜利者。只有在书籍成为学龄初期儿童的最有吸引力的精神需要的地方,才会有学习的愿望,这种愿望才能确立起来。学生在读些什么,是怎样读的,读后在他们的精神生活中留下什么痕迹?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我们不准备就课外阅读的内容问题提出广泛的建议。一个深思熟悉的教师,从他开始儿童工作的最初几天起,他就在周密地考虑:在小学期间,应当让每一个学生阅读(和反复地阅读)哪些书。当然,图书馆里一定要备有这些书。不如此,学校就会从智力文明的策源地变成死记硬背占统治地位的场所。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尝到这种航行的幸福,感到自己是一个敢于独自闯进人类智慧的无际海洋的勇士。【都说读书能够改变一些学生,学生现在最缺乏的并不是课堂上的教学,而是阅读量,他们回家因为作业的繁重而没有时间去读书,除了学科书,他们不看课外书,或者说他们不看有意义的课外书,而仅仅是游戏或者无聊的漫画书,这对于学习是起不到一点点帮助的作用的。】
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独立阅读在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也影响着他的学习态度。我们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在童年时期,就阅读一些关于自然界、关于本民族的英勇的过去、关于苏维埃人在伟大卫国战争时期为祖国的自由和独立而进行的斗争以及关于文化、科学、教育的优秀作品。我们在几十年时间内编订了一个“童年阅读书目”,其中包括每一个学生在小学期间应当阅读的250种书的名称。我们仔细地为这个书目挑选图书,所选的书籍一定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认识价值。这些书籍将作为宝贵的财富进入学生的精神生活。在这些图书中,关于英雄人物的书籍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些英雄人物成为孩子们摹仿的榜样。真正的教育开始于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开始于儿童对人的道德高尚和伟大的向往。
如果一个人没有在童年时期就体验过面对书籍进行深思的激动人心的欢乐,那就很难设想会有完满的教育。阅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因为人在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摹仿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为人。阅读和面对书籍思考,应成为学生的一种智力需要。这一点对于培养思维素养也是极其重要的,没有思维素养,也就不可能有对学习的渴求和不断掌握新知识的愿望。
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由于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纲规定的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
思想好比火星儿:一颗火星儿会点燃另一颗火星儿。一个深思熟虑的教师和班主任,总是力求在集体中创造一种共同热爱科学和渴求知识的气氛,使智力兴趣成为一些线索,以其真挚的、复杂的关系——即思维的相互关系把一个个的学生连接在一起。早在小学的时候,就要设法使儿童不仅自己热爱学习,而且把自己对知识的热爱转移给同学们,使这种智力情感激励别的学生。建立在思维基础上的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应当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有经验的教师们都时常跟儿童进行一些关于书籍和创作的谈话。让儿童给同学们讲述一些使他感到激动的事情,会使他要在智力上变得更丰富的志向确立起来;他给别人讲述的思想越多,他自己就会变得越丰富。
创作活动对于建立一个完善的儿童集体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里首先是指语言的创作。我们学校低年级的每一位教师都经常举行儿童创作的晨会。儿童在会上朗读自己写的故事和诗歌。这基本上就是让儿童用艺术的形式,把自己所看到的,以及感到有趣、惊奇和激动的事物表达出来。思维的火花在于它的情感色彩。使一个人感到激动的事,也会使别的人感到激动。例如,一个学生向同学们朗读他写的一篇关于冬天的早晨的作文。他是观察了自然界的现象,为赞叹它的美而写出这篇作文的。当孩子们听着他的朗读时,就体验到对于思考的迷恋。于是,每一个人都想在创作上尝试一下自己的力量。
可能有人会问,如果儿童还达不到这样的创作水平,即一个学生的思想还不能感染别的学生,它的美还不足以激起别人的创作愿望,那该怎么办呢?根据我的亲身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出来首倡,点亮第一颗火花。我自己写一篇关于使我激动、入迷的事物的作文。我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孩子们,在他们的智慧和心灵中激发所需要的意向。
创作是独立思维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儿童认识到自己思考的欢乐,体验到一个创作者的精神上的满足。让每一个学生都做到这一点是多么重要啊!没有智育就不可设想会有完满的教学,而智育正在于使儿童用语言的手段进行创作时,感到自己是一个作者,为把生活、自然界、人与人的关系的美变成思想美而感到由衷的喜悦。
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追求知识的愿望,是靠儿童的虽不轻松然而快乐的、诱人的、出于自愿劳动所创造的千万条根须日以继夜、不知疲劳的工作来滋养的。然而只有使力量的付出跟儿童的自尊感密不可分的时候,他的劳动才能成为快乐的、诱人的、自愿的劳动。必须使儿童感到自己是一个劳动者,使他为自己的努力所达到的劳动成果而感到自豪。培养自豪感也就意味着在儿童心灵中树立一种要成为思考者的愿望。这是整部教育学中最精细微妙的领域之一。没有由于脑力劳动而激发起来的自豪感,也就没有教学过程中的教育,也就谈不上教学与教育的统一。

为了使我们的孩子始终感到对知识的渴求,为了使学习愿望成为他们并不轻松的脑力劳动的主要动力,我们必须关心整个学校教学的这一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儿童的脑力劳动对象既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也应当有适当的难度。只有在脑力劳动对儿童的力量进行一定的考验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儿童具有一个“思考的劳动者”的自尊感。儿童胜利地经受了这种考验,怀着自豪而欢乐的心情回顾走过的道路,能够对自己说:“这是我找到的。这是我发现的。”
让我们举例说明我们是怎样树立这种思考劳动者的自尊感的。我们给二年级学生读了一道应用题:“建成了每幢有9套住宅的房屋4幢和每幢有4套住宅的房屋9幢。已有1/9的住宅里住了人,问还剩下几套住宅没有住人?”我们已经训练了孩子们,对于这样难度的应用题,在二年级一般地都用口头解答。课堂上笼罩着一种集中精力进行思考的气氛。孩子们要先记住已知数(条件),理解它们之间的依存性,然后开始计算。
在应用题没有解答出来以前,孩子们是不动笔的,只有作业都完成以后,他们才把答案写在一张小纸上。教师在课桌当中走着,看见有谁已经做好了作业,就给那些思维最敏捷的学生再发一张卡片,上面布置新的更难一些的题目。在我们把应用题读过后,只经过5、6分钟,有几个孩子的眼睛里就闪耀着快乐的火花:得到了正确的答案。由于受到成功的鼓舞,这些孩子得乐意再做更难的题目。我们看到,又有一批批孩子的眼睛里露出快乐的闪光。可是班里有一个差生尤拉,学习很差。我们专门为他把题目重读一遍。我们看到,这孩子是多么艰难地但终于弄懂了各个已知数之间的依存关系。尤拉只是理解了应用题,但他也为此感到高兴。我们也应当善于对儿童思考的这一点胜利给予评价。尤拉在我们的帮助下,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读着那些已知数。我们知道尤拉的记忆力很差。这孩子单是思考应用题的条件就费了10来分钟。对他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接着他转入计算。我们又一次跟他把应用题的已知数重复一遍。计算正在正确地进行,孩子感到高兴,我们也跟他一起感到高兴。但是突然又出现了困难:又有什么已知数忘记了。孩子付出那么大的劳动而在构筑的房屋又倒塌了。我们又跟尤拉一起重复 应用题的条件,这孩子又抓住了原来断了的思路。当作业已几乎进行到底的时候,又有什么东西忘记了。我们还是耐心地给他解释几遍,让他再进行思考。
终于,尤拉把答案写在纸上了。孩子为他的成功而欢欣鼓舞。在他的精神上,有一种难以表达的欢乐:这胜利是他经过艰苦努力而得来的!正是这种发现的欢乐,这种靠自己的努力而完成作业的欢乐,才是人的自尊感的源泉。这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它能在儿童的心灵中激发出新的思考的能源。我们要珍惜这种力量。我们要千万谨慎地防止儿童的脑力劳动得不到任何结果的现象。一个孩子,只要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的学习愿望就会消失,因为实际上劳动本身也不存在了。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就在于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和体验到取得胜利的欢乐。
在有经验的教师的教育实验中,最困难、最复杂的问题,正是如何使最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体验到思考劳动者的自豪感。有时候,要把一个孩子引到一个胜利的高处,像我们引导尤拉那样,需要花费一星期、两星期甚至更多的时间。是的,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求有巨大的耐心和对儿童的创造力充满信心的啊。
【对于学生来说,我认为现阶段,我之前给予学生的奖励一般都是文具用品,但是看了建议之后,我觉得我应该给予学生多一点课外书,让他们在课余的时间能够读一读,看一看,丰富自己的阅读量然后热爱学习。从而慢慢的转变为热爱学习。】

24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Empty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周三 四月 17, 2013 9:29 am

天馨学校陆文骏



为了使学生在智力上和精神上得到成长,就必须使他有对知识的渴求和有掌握知识的愿望。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使我深信,儿童的学习愿望是一些细小的源泉,它们汇合成“教学与教育的统一”的大河。怎样才能打开这些源泉呢?怎样才能使它们不致淤塞呢?怎样才能防止儿童对学习漠不关心的现象呢?遗憾的是,我们当教师的人经常会遇到这样令人忧虑的现象:儿童在入学的时候是带来渴求知识的火花的,但是这点火花很快就熄灭了,而产生了教学上最凶恶最可怕的敌人——儿童对学习的冷淡态度。
或者可以这样说:怎样安排班级和学校的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才能使儿童希望自己今天在精神上变得比昨天更丰富,在智力上变得比昨天更聪明,使他感觉和体验到自己在智力上和思想上的成长,为此而感到自豪,使这些情感成为激发儿童去克服困难的动力呢?要知道,儿童想要好好学习的愿望,是跟他乐观地感知世界(认识周围世界,特别是自我认识)不可分割的。很明显,如果儿童对学习没有一种欢乐的喜爱,没有付出紧张的精神努力去发现真理,并在真理面前感到激动和惊奇,那是谈不上热爱科学、热爱知识的。
为了使儿童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他有一种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我们应当经常关心的是: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把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在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我们想让儿童高高兴兴地学习的话,那就无论如何不能用学校常用的那些方法来局限儿童的智力生活,即一味地要求他识记、背诵和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而把知识再现出来。
顺便说明一下,我不希望给读者留下这样的印象,好像作者对识记和背诵抱着轻视的态度。不,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如果把教学变成单纯的记忆活动,那么它就变成了无的放矢的教学,因为只有在把记忆的努力和思考的努力结合起来,只有在对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性深入思考的时候,才可能有真正的智力发展。
要使小学生的智力生活丰富多彩,就必须保持思考和记忆的和谐。尊敬的同行们,让我们一起来关心这件事:在小学里,首先要使儿童善于思考,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寻根究底地去探索真理,在认识的世界里去漫游。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好学生。这里我想介绍一下我校低年级教师所取得的一些经验。在我们学校,对儿童的教学是在他们入学前的一年里(即预备班里)就开始的。儿童们生活在一个对他们来说十分有趣的思考的世界里。我们对这些学前儿童进行一种被称为“思维课”的特别的活动。这种活动,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到思维的源泉那儿去旅行。我们带领孩子们到花园里、树林里、湖岸边去,在他们面前展示出各种事物、现象、关系和依存性的极其多种多样的细微差别和各方各面。一个人由于看见世界,他就不会成为消极的观察者,而是成为真理的发现者,由此便产生了活的思想。我们认为,只有在我们教会自己的学生积极地看见世界的情况下,才能防止儿童眼睛里那种好奇的火花熄灭下去。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大家知道,儿童对于从周围世界里以及日后从他本身里所揭示出来的东西的强烈兴趣,是他渴望知识、追求认识真理的志向的源泉。譬如,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懂得了这样一条引人入胜的真理:太阳是生命的源泉;不管生命是以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只有阳光才能使它苏醒。这一真理在孩子们的内心引起很大的激动。在孩子们面前,产生了各种猜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联系和关系,虽然他们还不理解这些联系和关系的实质,但是他们很想去理解它。当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把握住一个真理以后,他就借助它去解释许多新的现象。但是,儿童理解了的东西越多,也就会产生更多的不理解的东西,于是他就会更加积极地思考,对知识的追求就更加迫切。这种精神状态,能使儿童的智慧对于一切必须识记的东西具有特殊的敏感性。一个人勤于思考,能靠自己的努力去发现真理。他也就会以巨大的积极性和强烈的兴趣去感知和识记。(小学和初中不同,我们在听小学公开课的时候,会发现,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大多数学生都会争取举手发言,而答案会十分准确,还可能会千奇百怪,不管什么样的答案都没关系,教师不能磨灭孩子这样的天性,要给他们回答错误的机会)
为了创造思维和记忆之间的和谐,需要到自然界里去上一系列这样的思维课(从预备班到四年级末,共5年)。这一套思维课是我们训练思考的学校,没有它,我们就很难设想不仅在小学的所有课堂上,而且在以后的教学和智力发展各阶段,会有完满而有效的脑力劳动。这种训练思维的学校,是发展创造性智力的基础,是为了掌握一批批新的知识所必不可少的。我校低年级的全体教师认为,思维课的教育意义,首先在于它能使知识得到经常不断的运用。要培养儿童的学习愿望,正是需要让儿童在小学里掌握的知识不致成为死的堆积物,不要把它们堆放在儿童的头脑里,仅仅为了教师在一定的时间从这个“堆栈”里取出来检查一下。所谓发展智力,这就是使知识处于运动之中,处于运用之中。充满乐观情绪的自我认识是儿童渴求知识的前提条件。要培养这种乐观的自我认识,就要使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认识到:知识能变成他的思维和劳动的工具,他可以通过运用知识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表现自己的为人。在思维课上进行着一种复杂的过程,这就是个性在创造性的思维中,在对待周围世界的现象的态度中,在解释和深刻理解这些现象中进行的自我表现的过程。正是在这里,在儿童的好钻研的智慧与直接接触到周围世界的现象之间、人的劳动与世界之间的极其精细的相互关系的时候,才能激发和表现出儿童的积极的智力;正是在这里,他才第一次感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才能学会珍视信念,因为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东西是特别宝贵的。
我们深信,由于上了思维课,学生变得善于思考了。当然,这种思维课并不是什么万能的东西,也不是培养智力和学习愿望的唯一手段。但是,考虑到儿童的感知和思维的年龄特点,这可能是形成学生对脑力劳动和对自己本身的观点和态度的最适当的手段。而最主要的是:早在学龄初期,就要使一个人自觉地珍视他的善于思考的个性。离开这一点,那就根本谈不上有自觉地掌握知识的志向。
一个年纪幼小的人,由于经常不断地亲身感觉和体验到运用知识的欢乐,感觉和体验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的自豪,他就会把这种对待周围世界的态度迁移到自己身上和书籍上来。我们教给儿童观察自然界,是为了教会他读书,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爱钻研、会思考的读者,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这跟仅仅教会学生流利地朗读并不是一码事儿。只有当儿童的智力生活是在书籍中度过的时候,他的学习愿望才能确立起来。然而,许多学校的一个最大的弊病,正在于精神生活中缺乏书籍。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学校,那里的图书馆的书架上,正好没有供学龄初期儿童阅读的书籍。我们提倡阅读,并不单单是为了让儿童找点可做的事情,而是为了让他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
现在,书籍正面临着跟其他的信息来源(电影、电视、录音带等等)进行竞争的局面。因此,即使在那些有好书供学生阅读的地方,书籍也会经常摆在书架上,成为“沉睡的巨人”。 (书籍正面临着跟其他的信息来源(电影、电视、录音带等等)进行竞争的局面,这句话,我不能理解它的意思,意思说是书籍要比电影、电视、录音带好还是其他的意思,但我认为,对于小学生而已,电视剧对他们的影响会更直观,更直接,我记得我小学的时候看过一部动画片叫做灌篮高手,这部动画片到现在还影响着我,可以这样说,没有这部动画片,我连什么是体育都不知道,我不知道什么叫坚持,我不知道什么叫做毅力,我不知道什么叫做拼命,这部动画片,可以说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
我们认为,教育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这场竞争中,要使书籍始终成为胜利者。只有在书籍成为学龄初期儿童的最有吸引力的精神需要的地方,才会有学习的愿望,这种愿望才能确立起来。学生在读些什么,是怎样读的,读后在他们的精神生活中留下什么痕迹?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我们不准备就课外阅读的内容问题提出广泛的建议。一个深思熟悉的教师,从他开始儿童工作的最初几天起,他就在周密地考虑:在小学期间,应当让每一个学生阅读(和反复地阅读)哪些书。当然,图书馆里一定要备有这些书。不如此,学校就会从智力文明的策源地变成死记硬背占统治地位的场所。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尝到这种航行的幸福,感到自己是一个敢于独自闯进人类智慧的无际海洋的勇士。
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独立阅读在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也影响着他的学习态度。我们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在童年时期,就阅读一些关于自然界、关于本民族的英勇的过去、关于苏维埃人在伟大卫国战争时期为祖国的自由和独立而进行的斗争以及关于文化、科学、教育的优秀作品。我们在几十年时间内编订了一个“童年阅读书目”,其中包括每一个学生在小学期间应当阅读的250种书的名称。我们仔细地为这个书目挑选图书,所选的书籍一定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认识价值。这些书籍将作为宝贵的财富进入学生的精神生活。在这些图书中,关于英雄人物的书籍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些英雄人物成为孩子们摹仿的榜样。真正的教育开始于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开始于儿童对人的道德高尚和伟大的向往。
如果一个人没有在童年时期就体验过面对书籍进行深思的激动人心的欢乐,那就很难设想会有完满的教育。阅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因为人在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摹仿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为人。阅读和面对书籍思考,应成为学生的一种智力需要。这一点对于培养思维素养也是极其重要的,没有思维素养,也就不可能有对学习的渴求和不断掌握新知识的愿望。
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由于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纲规定的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
思想好比火星儿:一颗火星儿会点燃另一颗火星儿。一个深思熟虑的教师和班主任,总是力求在集体中创造一种共同热爱科学和渴求知识的气氛,使智力兴趣成为一些线索,以其真挚的、复杂的关系——即思维的相互关系把一个个的学生连接在一起。早在小学的时候,就要设法使儿童不仅自己热爱学习,而且把自己对知识的热爱转移给同学们,使这种智力情感激励别的学生。建立在思维基础上的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应当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有经验的教师们都时常跟儿童进行一些关于书籍和创作的谈话。让儿童给同学们讲述一些使他感到激动的事情,会使他要在智力上变得更丰富的志向确立起来;他给别人讲述的思想越多,他自己就会变得越丰富。
创作活动对于建立一个完善的儿童集体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里首先是指语言的创作。我们学校低年级的每一位教师都经常举行儿童创作的晨会。儿童在会上朗读自己写的故事和诗歌。这基本上就是让儿童用艺术的形式,把自己所看到的,以及感到有趣、惊奇和激动的事物表达出来。思维的火花在于它的情感色彩。使一个人感到激动的事,也会使别的人感到激动。例如,一个学生向同学们朗读他写的一篇关于冬天的早晨的作文。他是观察了自然界的现象,为赞叹它的美而写出这篇作文的。当孩子们听着他的朗读时,就体验到对于思考的迷恋。于是,每一个人都想在创作上尝试一下自己的力量。
可能有人会问,如果儿童还达不到这样的创作水平,即一个学生的思想还不能感染别的学生,它的美还不足以激起别人的创作愿望,那该怎么办呢?根据我的亲身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出来首倡,点亮第一颗火花。我自己写一篇关于使我激动、入迷的事物的作文。我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孩子们,在他们的智慧和心灵中激发所需要的意向。
创作是独立思维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儿童认识到自己思考的欢乐,体验到一个创作者的精神上的满足。让每一个学生都做到这一点是多么重要啊!没有智育就不可设想会有完满的教学,而智育正在于使儿童用语言的手段进行创作时,感到自己是一个作者,为把生活、自然界、人与人的关系的美变成思想美而感到由衷的喜悦。
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追求知识的愿望,是靠儿童的虽不轻松然而快乐的、诱人的、出于自愿劳动所创造的千万条根须日以继夜、不知疲劳的工作来滋养的。然而只有使力量的付出跟儿童的自尊感密不可分的时候,他的劳动才能成为快乐的、诱人的、自愿的劳动。必须使儿童感到自己是一个劳动者,使他为自己的努力所达到的劳动成果而感到自豪。培养自豪感也就意味着在儿童心灵中树立一种要成为思考者的愿望。这是整部教育学中最精细微妙的领域之一。没有由于脑力劳动而激发起来的自豪感,也就没有教学过程中的教育,也就谈不上教学与教育的统一。
为了使我们的孩子始终感到对知识的渴求,为了使学习愿望成为他们并不轻松的脑力劳动的主要动力,我们必须关心整个学校教学的这一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儿童的脑力劳动对象既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也应当有适当的难度。只有在脑力劳动对儿童的力量进行一定的考验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儿童具有一个“思考的劳动者”的自尊感。儿童胜利地经受了这种考验,怀着自豪而欢乐的心情回顾走过的道路,能够对自己说:“这是我找到的。这是我发现的。”
让我们举例说明我们是怎样树立这种思考劳动者的自尊感的。我们给二年级学生读了一道应用题:“建成了每幢有9套住宅的房屋4幢和每幢有4套住宅的房屋9幢。已有1/9的住宅里住了人,问还剩下几套住宅没有住人?”我们已经训练了孩子们,对于这样难度的应用题,在二年级一般地都用口头解答。课堂上笼罩着一种集中精力进行思考的气氛。孩子们要先记住已知数(条件),理解它们之间的依存性,然后开始计算。 (我想说,如果把应用题的内容换一下,是不是更会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比如把住宅这个词换成篮球,换成足球,换成一切他们喜欢的东西,这样是不是更会引起他们的思考呢?)
在应用题没有解答出来以前,孩子们是不动笔的,只有作业都完成以后,他们才把答案写在一张小纸上。教师在课桌当中走着,看见有谁已经做好了作业,就给那些思维最敏捷的学生再发一张卡片,上面布置新的更难一些的题目。在我们把应用题读过后,只经过5、6分钟,有几个孩子的眼睛里就闪耀着快乐的火花:得到了正确的答案。由于受到成功的鼓舞,这些孩子得乐意再做更难的题目。我们看到,又有一批批孩子的眼睛里露出快乐的闪光。可是班里有一个差生尤拉,学习很差。我们专门为他把题目重读一遍。我们看到,这孩子是多么艰难地但终于弄懂了各个已知数之间的依存关系。尤拉只是理解了应用题,但他也为此感到高兴。我们也应当善于对儿童思考的这一点胜利给予评价。尤拉在我们的帮助下,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读着那些已知数。我们知道尤拉的记忆力很差。这孩子单是思考应用题的条件就费了10来分钟。对他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接着他转入计算。我们又一次跟他把应用题的已知数重复一遍。计算正在正确地进行,孩子感到高兴,我们也跟他一起感到高兴。但是突然又出现了困难:又有什么已知数忘记了。孩子付出那么大的劳动而在构筑的房屋又倒塌了。我们又跟尤拉一起重复 应用题的条件,这孩子又抓住了原来断了的思路。当作业已几乎进行到底的时候,又有什么东西忘记了。我们还是耐心地给他解释几遍,让他再进行思考。
终于,尤拉把答案写在纸上了。孩子为他的成功而欢欣鼓舞。在他的精神上,有一种难以表达的欢乐:这胜利是他经过艰苦努力而得来的!正是这种发现的欢乐,这种靠自己的努力而完成作业的欢乐,才是人的自尊感的源泉。这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它能在儿童的心灵中激发出新的思考的能源。我们要珍惜这种力量。我们要千万谨慎地防止儿童的脑力劳动得不到任何结果的现象。一个孩子,只要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的学习愿望就会消失,因为实际上劳动本身也不存在了。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就在于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和体验到取得胜利的欢乐。
在有经验的教师的教育实验中,最困难、最复杂的问题,正是如何使最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体验到思考劳动者的自豪感。有时候,要把一个孩子引到一个胜利的高处,像我们引导尤拉那样,需要花费一星期、两星期甚至更多的时间。是的,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求有巨大的耐心和对儿童的创造力充满信心的啊。
我喜欢文章的后半段所讲的“最困难、最复杂的问题,正是如何使最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这句话,讲的很切实,很有体会。无论什么做什么事情,在付出之后有了成功,才能够有信心把这件事情继续做下去,而且可以做的更好,要求更高,我们教师是这样的,学生也是这样的。但对于文章的前半段,我有一些想法:文章的题目是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我不否定书籍对于孩子的成长的作用,确实也有一部分孩子喜欢看书,但是不是每一个孩子都喜欢看书,“动”是低年级学生的天性,孩子们可以在动的过程中强健体魄,同时教师的引导,可以在动的时候进行学习,可以提高小孩子的自主能动的学习方法,可以发挥他们创造的能力。在上面的批读中,我讲到了动画片灌篮高手的故事了,我不认为这部动画片会比任何一本书籍差,在我,甚至我们这一带人中,他是最帮的,是不可替代的,是教育我们如何顽强的去学习,告诉我们什么才是梦想,告诉我们如何才能做一个好人。现在我和我的朋友们说起这部动画片,还会有很多感触。那么我想问的是的,对于小学生而言,是读一本书对他的影响大,还是看一部非常优秀的动画片对他影响大呢?其实我也不是对于读书这件事情的否定,而是想说,教育不是只有单单只有读书这一种途径。

25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Empty 回复: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周三 四月 17, 2013 1:59 pm

宝林四小宋惠娟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为了使学生在智力上和精神上得到成长,就必须使他有对知识的渴求和有掌握知识的愿望。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使我深信,儿童的学习愿望是一些细小的源泉,它们汇合成“教学与教育的统一”的大河。怎样才能打开这些源泉呢?怎样才能使它们不致淤塞呢?怎样才能防止儿童对学习漠不关心的现象呢?遗憾的是,我们当教师的人经常会遇到这样令人忧虑的现象:儿童在入学的时候是带来渴求知识的火花的,但是这点火花很快就熄灭了,而产生了教学上最凶恶最可怕的敌人——儿童对学习的冷淡态度。 【冷淡和被动态度一样可怕。】
或者可以这样说:怎样安排班级和学校的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才能使儿童希望自己今天在精神上变得比昨天更丰富,在智力上变得比昨天更聪明,使他感觉和体验到自己在智力上和思想上的成长,为此而感到自豪,使这些情感成为激发儿童去克服困难的动力呢?要知道,儿童想要好好学习的愿望,是跟他乐观地感知世界(认识周围世界,特别是自我认识)不可分割的。很明显,如果儿童对学习没有一种欢乐的喜爱,没有付出紧张的精神努力去发现真理,并在真理面前感到激动和惊奇,那是谈不上热爱科学、热爱知识的。
为了使儿童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他有一种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我们应当经常关心的是: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把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在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我们想让儿童高高兴兴地学习的话,那就无论如何不能用学校常用的那些方法来局限儿童的智力生活,即一味地要求他识记、背诵和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而把知识再现出来。
顺便说明一下,我不希望给读者留下这样的印象,好像作者对识记和背诵抱着轻视的态度。不,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如果把教学变成单纯的记忆活动,那么它就变成了无的放矢的教学,因为只有在把记忆的努力和思考的努力结合起来,只有在对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性深入思考的时候,才可能有真正的智力发展。
要使小学生的智力生活丰富多彩,就必须保持思考和记忆的和谐。尊敬的同行们,让我们一起来关心这件事:在小学里,首先要使儿童善于思考,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寻根究底地去探索真理,在认识的世界里去漫游。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好学生。这里我想介绍一下我校低年级教师所取得的一些经验。在我们学校,对儿童的教学是在他们入学前的一年里(即预备班里)就开始的。儿童们生活在一个对他们来说十分有趣的思考的世界里。我们对这些学前儿童进行一种被称为“思维课”的特别的活动。这种活动,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到思维的源泉那儿去旅行。我们带领孩子们到花园里、树林里、湖岸边去,在他们面前展示出各种事物、现象、关系和依存性的极其多种多样的细微差别和各方各面。一个人由于看见世界,他就不会成为消极的观察者,而是成为真理的发现者,由此便产生了活的思想。我们认为,只有在我们教会自己的学生积极地看见世界的情况下,才能防止儿童眼睛里那种好奇的火花熄灭下去。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儿童对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会显得特别的惊奇、此刻的思想是最为集中的。】大家知道,儿童对于从周围世界里以及日后从他本身里所揭示出来的东西的强烈兴趣,是他渴望知识、追求认识真理的志向的源泉。譬如,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懂得了这样一条引人入胜的真理:太阳是生命的源泉;不管生命是以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只有阳光才能使它苏醒。这一真理在孩子们的内心引起很大的激动。在孩子们面前,产生了各种猜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联系和关系,虽然他们还不理解这些联系和关系的实质,但是他们很想去理解它。当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把握住一个真理以后,他就借助它去解释许多新的现象。但是,儿童理解了的东西越多,也就会产生更多的不理解的东西,于是他就会更加积极地思考,对知识的追求就更加迫切。这种精神状态,能使儿童的智慧对于一切必须识记的东西具有特殊的敏感性。一个人勤于思考,能靠自己的努力去发现真理。他也就会以巨大的积极性和强烈的兴趣去感知和识记。
为了创造思维和记忆之间的和谐,需要到自然界里去上一系列这样的思维课(从预备班到四年级末,共5年)。这一套思维课是我们训练思考的学校,没有它,我们就很难设想不仅在小学的所有课堂上,而且在以后的教学和智力发展各阶段,会有完满而有效的脑力劳动。这种训练思维的学校,是发展创造性智力的基础,是为了掌握一批批新的知识所必不可少的。我校低年级的全体教师认为,思维课的教育意义,首先在于它能使知识得到经常不断的运用。要培养儿童的学习愿望,正是需要让儿童在小学里掌握的知识不致成为死的堆积物,不要把它们堆放在儿童的头脑里,仅仅为了教师在一定的时间从这个“堆栈”里取出来检查一下。所谓发展智力,这就是使知识处于运动之中,处于运用之中。充满乐观情绪的自我认识是儿童渴求知识的前提条件。要培养这种乐观的自我认识,就要使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认识到:知识能变成他的思维和劳动的工具,他可以通过运用知识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表现自己的为人。在思维课上进行着一种复杂的过程,这就是个性在创造性的思维中,在对待周围世界的现象的态度中,在解释和深刻理解这些现象中进行的自我表现的过程。正是在这里,在儿童的好钻研的智慧与直接接触到周围世界的现象之间、人的劳动与世界之间的极其精细的相互关系的时候,才能激发和表现出儿童的积极的智力;正是在这里,他才第一次感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才能学会珍视信念,因为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东西是特别宝贵的。
我们深信,由于上了思维课,学生变得善于思考了。当然,这种思维课并不是什么万能的东西,也不是培养智力和学习愿望的唯一手段。但是,考虑到儿童的感知和思维的年龄特点,这可能是形成学生对脑力劳动和对自己本身的观点和态度的最适当的手段。而最主要的是:早在学龄初期,就要使一个人自觉地珍视他的善于思考的个性。离开这一点,那就根本谈不上有自觉地掌握知识的志向。
一个年纪幼小的人,由于经常不断地亲身感觉和体验到运用知识的欢乐,感觉和体验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的自豪,他就会把这种对待周围世界的态度迁移到自己身上和书籍上来。我们教给儿童观察自然界,是为了教会他读书,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爱钻研、会思考的读者,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这跟仅仅教会学生流利地朗读并不是一码事儿。只有当儿童的智力生活是在书籍中度过的时候,他的学习愿望才能确立起来。然而,许多学校的一个最大的弊病,正在于精神生活中缺乏书籍。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学校,那里的图书馆的书架上,正好没有供学龄初期儿童阅读的书籍。我们提倡阅读,并不单单是为了让儿童找点可做的事情,而是为了让他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
现在,书籍正面临着跟其他的信息来源(电影、电视、录音带等等)进行竞争的局面。因此,即使在那些有好书供学生阅读的地方,书籍也会经常摆在书架上,成为“沉睡的巨人”。
我们认为,教育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这场竞争中,要使书籍始终成为胜利者。只有在书籍成为学龄初期儿童的最有吸引力的精神需要的地方,才会有学习的愿望,这种愿望才能确立起来。学生在读些什么,是怎样读的,读后在他们的精神生活中留下什么痕迹?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我们不准备就课外阅读的内容问题提出广泛的建议。一个深思熟悉的教师,从他开始儿童工作的最初几天起,他就在周密地考虑:在小学期间,应当让每一个学生阅读(和反复地阅读)哪些书。当然,图书馆里一定要备有这些书。不如此,学校就会从智力文明的策源地变成死记硬背占统治地位的场所。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尝到这种航行的幸福,感到自己是一个敢于独自闯进人类智慧的无际海洋的勇士。
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独立阅读在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也影响着他的学习态度。我们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在童年时期,就阅读一些关于自然界、关于本民族的英勇的过去、关于苏维埃人在伟大卫国战争时期为祖国的自由和独立而进行的斗争以及关于文化、科学、教育的优秀作品。我们在几十年时间内编订了一个“童年阅读书目”,其中包括每一个学生在小学期间应当阅读的250种书的名称。我们仔细地为这个书目挑选图书,所选的书籍一定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认识价值。这些书籍将作为宝贵的财富进入学生的精神生活。在这些图书中,关于英雄人物的书籍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些英雄人物成为孩子们摹仿的榜样。真正的教育开始于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开始于儿童对人的道德高尚和伟大的向往。
如果一个人没有在童年时期就体验过面对书籍进行深思的激动人心的欢乐,那就很难设想会有完满的教育。阅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因为人在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摹仿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为人。阅读和面对书籍思考,应成为学生的一种智力需要。这一点对于培养思维素养也是极其重要的,没有思维素养,也就不可能有对学习的渴求和不断掌握新知识的愿望。
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由于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纲规定的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
思想好比火星儿:一颗火星儿会点燃另一颗火星儿。一个深思熟虑的教师和班主任,总是力求在集体中创造一种共同热爱科学和渴求知识的气氛,使智力兴趣成为一些线索,以其真挚的、复杂的关系——即思维的相互关系把一个个的学生连接在一起。早在小学的时候,就要设法使儿童不仅自己热爱学习,而且把自己对知识的热爱转移给同学们,使这种智力情感激励别的学生。建立在思维基础上的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应当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有经验的教师们都时常跟儿童进行一些关于书籍和创作的谈话。让儿童给同学们讲述一些使他感到激动的事情,会使他要在智力上变得更丰富的志向确立起来;他给别人讲述的思想越多,他自己就会变得越丰富。
创作活动对于建立一个完善的儿童集体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里首先是指语言的创作。我们学校低年级的每一位教师都经常举行儿童创作的晨会。儿童在会上朗读自己写的故事和诗歌。这基本上就是让儿童用艺术的形式,把自己所看到的,以及感到有趣、惊奇和激动的事物表达出来。思维的火花在于它的情感色彩。使一个人感到激动的事,也会使别的人感到激动。例如,一个学生向同学们朗读他写的一篇关于冬天的早晨的作文。他是观察了自然界的现象,为赞叹它的美而写出这篇作文的。当孩子们听着他的朗读时,就体验到对于思考的迷恋。于是,每一个人都想在创作上尝试一下自己的力量。
可能有人会问,如果儿童还达不到这样的创作水平,即一个学生的思想还不能感染别的学生,它的美还不足以激起别人的创作愿望,那该怎么办呢?根据我的亲身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出来首倡,点亮第一颗火花。我自己写一篇关于使我激动、入迷的事物的作文。我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孩子们,在他们的智慧和心灵中激发所需要的意向。
创作是独立思维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儿童认识到自己思考的欢乐,体验到一个创作者的精神上的满足。让每一个学生都做到这一点是多么重要啊!没有智育就不可设想会有完满的教学,而智育正在于使儿童用语言的手段进行创作时,感到自己是一个作者,为把生活、自然界、人与人的关系的美变成思想美而感到由衷的喜悦。
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追求知识的愿望,是靠儿童的虽不轻松然而快乐的、诱人的、出于自愿劳动所创造的千万条根须日以继夜、不知疲劳的工作来滋养的。然而只有使力量的付出跟儿童的自尊感密不可分的时候,他的劳动才能成为快乐的、诱人的、自愿的劳动。必须使儿童感到自己是一个劳动者,使他为自己的努力所达到的劳动成果而感到自豪。培养自豪感也就意味着在儿童心灵中树立一种要成为思考者的愿望。这是整部教育学中最精细微妙的领域之一。没有由于脑力劳动而激发起来的自豪感,也就没有教学过程中的教育,也就谈不上教学与教育的统一。
为了使我们的孩子始终感到对知识的渴求,为了使学习愿望成为他们并不轻松的脑力劳动的主要动力,我们必须关心整个学校教学的这一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儿童的脑力劳动对象既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也应当有适当的难度。只有在脑力劳动对儿童的力量进行一定的考验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儿童具有一个“思考的劳动者”的自尊感。儿童胜利地经受了这种考验,怀着自豪而欢乐的心情回顾走过的道路,能够对自己说:“这是我找到的。这是我发现的。”
让我们举例说明我们是怎样树立这种思考劳动者的自尊感的。我们给二年级学生读了一道应用题:“建成了每幢有9套住宅的房屋4幢和每幢有4套住宅的房屋9幢。已有1/9的住宅里住了人,问还剩下几套住宅没有住人?”我们已经训练了孩子们,对于这样难度的应用题,在二年级一般地都用口头解答。课堂上笼罩着一种集中精力进行思考的气氛。孩子们要先记住已知数(条件),理解它们之间的依存性,然后开始计算。
在应用题没有解答出来以前,孩子们是不动笔的,只有作业都完成以后,他们才把答案写在一张小纸上。教师在课桌当中走着,看见有谁已经做好了作业,就给那些思维最敏捷的学生再发一张卡片,上面布置新的更难一些的题目。在我们把应用题读过后,只经过5、6分钟,有几个孩子的眼睛里就闪耀着快乐的火花:得到了正确的答案。由于受到成功的鼓舞,这些孩子得乐意再做更难的题目。我们看到,又有一批批孩子的眼睛里露出快乐的闪光。可是班里有一个差生尤拉,学习很差。我们专门为他把题目重读一遍。我们看到,这孩子是多么艰难地但终于弄懂了各个已知数之间的依存关系。尤拉只是理解了应用题,但他也为此感到高兴。我们也应当善于对儿童思考的这一点胜利给予评价。尤拉在我们的帮助下,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读着那些已知数。我们知道尤拉的记忆力很差。这孩子单是思考应用题的条件就费了10来分钟。对他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接着他转入计算。我们又一次跟他把应用题的已知数重复一遍。计算正在正确地进行,孩子感到高兴,我们也跟他一起感到高兴。但是突然又出现了困难:又有什么已知数忘记了。孩子付出那么大的劳动而在构筑的房屋又倒塌了。我们又跟尤拉一起重复 应用题的条件,这孩子又抓住了原来断了的思路。当作业已几乎进行到底的时候,又有什么东西忘记了。我们还是耐心地给他解释几遍,让他再进行思考。
终于,尤拉把答案写在纸上了。孩子为他的成功而欢欣鼓舞。在他的精神上,有一种难以表达的欢乐:这胜利是他经过艰苦努力而得来的!正是这种发现的欢乐,这种靠自己的努力而完成作业的欢乐,才是人的自尊感的源泉。这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它能在儿童的心灵中激发出新的思考的能源。我们要珍惜这种力量。我们要千万谨慎地防止儿童的脑力劳动得不到任何结果的现象。一个孩子,只要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的学习愿望就会消失,因为实际上劳动本身也不存在了。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就在于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和体验到取得胜利的欢乐。 【有激励才会有进步,有成果才会令人前行。】
在有经验的教师的教育实验中,最困难、最复杂的问题,正是如何使最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体验到思考劳动者的自豪感。有时候,要把一个孩子引到一个胜利的高处,像我们引导尤拉那样,需要花费一星期、两星期甚至更多的时间。是的,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求有巨大的耐心和对儿童的创造力充满信心的啊。
【教师的坚持不懈能够让孩子永不放弃,教师对孩子的信心能让孩子勇往直前,孩子,慢慢来,教师,用心等待。】

返回页首  留言 [第1页/共2页]

到页面 : 1, 2  下一步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