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上海市宝山区新进青年党员教师论坛(班主任:罗老师)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2011年上海市宝山区新进青年党员教师论坛(班主任:罗老师)

为了方便学习和交流,建立2011年上海市宝山区新进青年党员教师论坛,希望大家可以在这里发表自己的想法,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您没有登录。 请登录注册

暑期批读 第30条 谈谈直观性问题

+33
菊泉学校 左莹芳
通河小学_唐佩珺
刘乾琪
上大附校陈思思
上大附中实验学校张晶
大场中学陆乐
共富实验学校倪晓寒
杨泰实验苏伊文
大华一幼 戴忆蓉
菊泉学校彭叶飞
admin孙利明
大华一幼 陈婷
宝钢新世纪石燕
大华二小郑玲
通河新村小学张雯霞
上大附中徐沈逸
沈佼姣
上海市天馨学校 马佳音
华师大宝山实验石慧
少科站叶梦得
小精灵 王晓维
华师大宝山实验陆瑶
华师大宝山实验陈晨
华师大宝山实验王莹
教师进修学院沈亦璋
共富实验学校唐怡宁
培智 张晓琳
宝虹小学沈旭佳
宝林四小宋惠娟
宝虹朱蕾
杨泰实验朱晓溪
淞谊中学 谢穹
和衷小学杨静
37 posters

到页面 : 上一页  1, 2

向下  留言 [第2页/共2页]

26暑期批读 第30条 谈谈直观性问题 - 页 2 Empty 大华一幼 戴忆蓉 周日 八月 11, 2013 4:51 am

大华一幼 戴忆蓉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30、谈谈直观性问题
培养注意力的唯一手段就是施加作用于思维,而直观性只有根据它刺激思维过程的程度,起着促进注意力的发展和深入的作用。物体的直观形象本身,也可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但是运用直观性的目的绝不是为了整节课地抓住学生的注意不放。在课堂上引进直观手段,倒是为了在教学的某一个阶段上使儿童摆脱形象,在思维上过渡到概括性的真理和规律性上去。在实践中常常遇到一些出乎预料的情况,就是直观教具以其某一个细节而束缚住了儿童的注意力,不仅没有帮助反而妨碍了他们去思考教师本来想引导儿童去思考的抽象真理。有一次,我带了一个水轮机的活动模型给儿童看。推动叶轮的那一股水,由于冲击飞溅而形成一片细微的水雾,经阳光一照,就映射出一道彩虹。我没有注意到彩虹,可是孩子们觉察到了。于是,他们的全副注意力都被这种有趣的、但是在当时安全是偶然的自然现象吸引住了,而没有用到我想引导他们得出的那些概括性的结论上去。这堂课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
使用直观手段这件事,要求教师有很高的科学和教育学修养,懂得儿童心理学,懂得掌握知识的过程。
首先应当记住,直观性——这是年龄较小的学生的脑力劳动的一条普遍原则。唐季乌申斯基曾写道,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这一年龄规律性要求,应当使年龄较小的儿童的思维在大自然中得到发展,使他能够同时看到、听到、感到和思考。【我们的教学活动,在设计过程中不是单一的专求某种知识,而是综合知识的综合,孩子就是爱听爱看,那么听的和看的相匹配都为教学目标所服务。】直观性是一种发展观察力和发展思维的力量,它能给认识带来一种情绪色彩。由于视觉、听觉、感受和思维是同时进行的,在儿童的意识里就形成一种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情绪记忆的东西。与在儿童的记忆里留下的每一个表象和概念联系在一起的,不仅有思想,而且有情感和内心感受。如果不形成发达的、丰富的情绪记忆,就谈不上童年时期的完满的智力发展。我向小学教师们建议:你们要到思维的源泉那里去、到自然界和劳动中去教给儿童思维。要让词在进入儿童意识的时候带着鲜明的情绪色彩。直观性原则不仅应当贯穿在课堂上,而且应当贯穿在教学和教学过程的其他方面,贯穿在整个认识中。
第二,在运用直观性时,必须考虑到怎样由具体过渡到抽象,直观手段在课的哪一个阶段上将不再是需要的,那时学生已经不应当把注意力放在直观手段上。这是智育的一条很重要的原则:直观手段只是在促进思维积极化的一定阶段上才是需要的。【幼儿园里,抽象的内容相对涉及不多,更多的就是直观性的问题。】
第三,应当逐步地由实物的直观手段向绘画的直观手段过渡,然后再向提供事物和现象的符合描述的直观手段过渡。早在一、二年级,就应当逐步地训练儿童能离开实物的直观手段,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完全摆脱它。有经验的教师在所有各学年(从一年级到十年级)都在运用直观性原则,但是他们在逐年地以越来越复杂的工作方法和方式来体现这一原则。即使在十年级,有经验的语文教师还是带领自己的学生到树林里去,到河岸上去,到春花怒放的花园里去,——在这里,可以说是对词的情绪色彩进行更精细的加工,加深和发展学生的情绪记忆。
向绘画的直观手段过渡是一个较长的过程。这并不是说,教师简单地把小猫的图画带到课堂上来代替活的小猫。绘画的直观手段,即便它逼真地表达了实物直观手段的形状、颜色和其他特点,但它总归是一种概括。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在运用绘画的直观手段时,应当逐步地向越来越复杂的概括过渡。特别重要的是要教会儿童理解符合式的绘画——草图、示意图等,这些手段对发展抽象思维起着很大的作用。结合这一点,我想就如何使用黑板的方法提几点希望。 【跟画的孩子,他们的思维比较单一,我们要培养的是有创造的孩子。教会他一些方法和手段,让他能够自己独立运用在其他方面。】
教室里设有黑板,不仅是为了在上面写字,而且是为了教师在讲述、说明、演讲的过程中可以在上面画些草图、示意图和详图等。我在讲授历史、植物、动物、物理、地理、数学的时候,几乎在所有的课堂上(大约历史课80%,植物、动物和地理课的90%,物理和数学课的100%),我都要使用黑板和彩色粉笔。在我看来,不这样做,就不可能设想会有一个发展抽象思维的过程。我认为,绘画的直观性不仅是把表象和概念加以具体化的手段,而且是从表象的世界里解脱出来而进入抽象思维世界的手段。 绘画的直观性同时也是一种使学生进行自我智力教育的手段。在二、三年级,我的学生总是把算术练习本从中间起分成“两半”,左边的一半用来解答习题,而右边的一半则用来以直观的、示意的办法把应用题画成图解的样子。在动手解答习题以前,学生先“把应用题画出来”。教会学生把应用题“画”出来,其用意就在于保证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儿童开始时画一些实物(苹果、篮子、树、鸟),然后转到示意性的绘画,即用小方块、小圆圈来代表它们。我特别关心的是那些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是怎样“画”应用题的。假若不是采用了这种教学方式,这些学生是未必能学会解答应用题和思考它的条件的。如果哪一个孩子学会了“画”应用题,我就可以有把握地说,他一定能学会解应用题。也有个别学生,在几个月里还学不会用图画来表示应用题的条件。这就意味着,他们不仅不会抽象思维,而且也不会“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这就必须先教给他们形象思维,然后再逐渐地引导他们进行抽象思维。【教师就是要帮助学生用一些方法和手段让他们更容易地去学。如果说画是其中的一种方法,那么直观的图来激发孩子的抽象思维 。】
如果你的小学班级里有一些学习数学感到困难的学生,那就请你试一试,先教会他们“画”应用题。应当引导儿童由鲜明的形象到达它们的符号式的描绘,再由描绘而到达对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的理解。 第四,要引导学生由绘画的直观性逐步过渡到词的形象的直观性。词的形象——这是由“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进行思维而走向用概念进行思维的前进的一步。有经验的小学教师们,不仅用词来创造那些不可能直接看见的东西(例如,北极地带的冰群、火山爆发等等)的形象,而且用词来创造那些在我们周围的自然界和人的劳动中可以看见的东西的形象。这些词的形象对于形成情绪记忆、丰富心理学上所说的内容言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这里还有必要谈谈对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的工作。经验表明,这类学生的智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由形象思维到概念思维的过渡,究竟需要多长时间和经历怎样的步骤。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一直停留在毫无希望的境地,教师不知道该把他们怎么办,怎样才能激发他们的思维。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这些学生没有经过一番长期的“形象思维”的训练,然而教师却在催促他们快点转到抽象思维,而学生对抽象思维却是丝毫没有准备的。学习困难的学生常常不能把自己举出的实例同费了很大力气才背会的规则联系起来,这种情况就是形象思维与概念思维相脱节的后果之一,是教师操之过急的结果。 第五,直观手段应当使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上去。 让我们再说一遍,运用直观性原则是需要很高的技巧,需要了解学生的思维和心情的。
思考:
以前我并不知道直观性原则之类的,我也没有深刻的考虑过如何是便于孩子成长的需要的有用的东西。我只知道要上课自己的课,教好孩子。这样一来,我便忽略孩子的发展需求。教孩子并不是只学会了书本上的知识就好了,还要想想怎么样的知识传授的方法是他们所容易接受的,怎么样的知识是便于孩子理解的,还要更甚者就是教会孩子如何去学,有效率的学。那就需要我很努力的去汲取先辈们的知识结晶。也许只有当我有足够的知识贮备,那么我的孩子会受益更多。

27暑期批读 第30条 谈谈直观性问题 - 页 2 Empty 30、谈谈直观性问题 周一 八月 12, 2013 7:40 pm

杨泰实验苏伊文



30、谈谈直观性问题
培养注意力的唯一手段就是施加作用于思维,而直观性只有根据它刺激思维过程的程度,起着促进注意力的发展和深入的作用。物体的直观形象本身,也可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但是运用直观性的目的绝不是为了整节课地抓住学生的注意不放。在课堂上引进直观手段,倒是为了在教学的某一个阶段上使儿童摆脱形象,在思维上过渡到概括性的真理和规律性上去。在实践中常常遇到一些出乎预料的情况,就是直观教具以其某一个细节而束缚住了儿童的注意力,不仅没有帮助反而妨碍了他们去思考教师本来想引导儿童去思考的抽象真理。有一次,我带了一个水轮机的活动模型给儿童看。推动叶轮的那一股水,由于冲击飞溅而形成一片细微的水雾,经阳光一照,就映射出一道彩虹。我没有注意到彩虹,可是孩子们觉察到了。于是,他们的全副注意力都被这种有趣的、但是在当时安全是偶然的自然现象吸引住了,而没有用到我想引导他们得出的那些概括性的结论上去。这堂课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
使用直观手段这件事,要求教师有很高的科学和教育学修养,懂得儿童心理学,懂得掌握知识的过程。(学生的直观性能够更加直接的切入我们所要得到的一些结论。把抽象变成具体。这使我想到了,当时在上几何课的时候,碰到点在图形上一定的题目,很多学生很难想象这种动态的过程,所以我会选择用几何画板。通过直观图形的运动带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学生也比较好理解,同时我也发现偶尔用一下多媒体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他们的注意,提高他们的注意力)
首先应当记住,直观性——这是年龄较小的学生的脑力劳动的一条普遍原则。唐季乌申斯基曾写道,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这一年龄规律性要求,应当使年龄较小的儿童的思维在大自然中得到发展,使他能够同时看到、听到、感到和思考。直观性是一种发展观察力和发展思维的力量,它能给认识带来一种情绪色彩。由于视觉、听觉、感受和思维是同时进行的,在儿童的意识里就形成一种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情绪记忆的东西。与在儿童的记忆里留下的每一个表象和概念联系在一起的,不仅有思想,而且有情感和内心感受。如果不形成发达的、丰富的情绪记忆,就谈不上童年时期的完满的智力发展。我向小学教师们建议:你们要到思维的源泉那里去、到自然界和劳动中去教给儿童思维。要让词在进入儿童意识的时候带着鲜明的情绪色彩。直观性原则不仅应当贯穿在课堂上,而且应当贯穿在教学和教学过程的其他方面,贯穿在整个认识中。
第二,在运用直观性时,必须考虑到怎样由具体过渡到抽象,直观手段在课的哪一个阶段上将不再是需要的,那时学生已经不应当把注意力放在直观手段上。这是智育的一条很重要的原则:直观手段只是在促进思维积极化的一定阶段上才是需要的。 (在运用直观性教学的时候再次强调了要恰当)
第三,应当逐步地由实物的直观手段向绘画的直观手段过渡,然后再向提供事物和现象的符合描述的直观手段过渡。早在一、二年级,就应当逐步地训练儿童能离开实物的直观手段,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完全摆脱它。有经验的教师在所有各学年(从一年级到十年级)都在运用直观性原则,但是他们在逐年地以越来越复杂的工作方法和方式来体现这一原则。即使在十年级,有经验的语文教师还是带领自己的学生到树林里去,到河岸上去,到春花怒放的花园里去,——在这里,可以说是对词的情绪色彩进行更精细的加工,加深和发展学生的情绪记忆。
向绘画的直观手段过渡是一个较长的过程。这并不是说,教师简单地把小猫的图画带到课堂上来代替活的小猫。绘画的直观手段,即便它逼真地表达了实物直观手段的形状、颜色和其他特点,但它总归是一种概括。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在运用绘画的直观手段时,应当逐步地向越来越复杂的概括过渡。特别重要的是要教会儿童理解符合式的绘画——草图、示意图等,这些手段对发展抽象思维起着很大的作用。结合这一点,我想就如何使用黑板的方法提几点希望。(这一段让我想起了师傅一直对我说在讲题的时候不要空讲,一定要在黑板上留一些简要的步骤,对数学学科在讲题的时候需要把解题的思路写在黑板上,这样学生就可以有依可循,也可以起到巩固和回忆的作用 )
教室里设有黑板,不仅是为了在上面写字,而且是为了教师在讲述、说明、演讲的过程中可以在上面画些草图、示意图和详图等。我在讲授历史、植物、动物、物理、地理、数学的时候,几乎在所有的课堂上(大约历史课80%,植物、动物和地理课的90%,物理和数学课的100%),我都要使用黑板和彩色粉笔。在我看来,不这样做,就不可能设想会有一个发展抽象思维的过程。我认为,绘画的直观性不仅是把表象和概念加以具体化的手段,而且是从表象的世界里解脱出来而进入抽象思维世界的手段。
绘画的直观性同时也是一种使学生进行自我智力教育的手段。在二、三年级,我的学生总是把算术练习本从中间起分成“两半”,左边的一半用来解答习题,而右边的一半则用来以直观的、示意的办法把应用题画成图解的样子。(现在在讲应用题的时候也经常用这个方法来演示给学生看。但是很少有学生喜欢把示意图画下来。他们情愿在那边对着题目空想。所以自己想要培养学生做应用题的时候把示意图画下来的这一过程很难落实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在动手解答习题以前,学生先“把应用题画出来”。教会学生把应用题“画”出来,其用意就在于保证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儿童开始时画一些实物(苹果、篮子、树、鸟),然后转到示意性的绘画,即用小方块、小圆圈来代表它们。我特别关心的是那些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是怎样“画”应用题的。假若不是采用了这种教学方式,这些学生是未必能学会解答应用题和思考它的条件的。如果哪一个孩子学会了“画”应用题,我就可以有把握地说,他一定能学会解应用题。也有个别学生,在几个月里还学不会用图画来表示应用题的条件。这就意味着,他们不仅不会抽象思维,而且也不会“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这就必须先教给他们形象思维,然后再逐渐地引导他们进行抽象思维。
如果你的小学班级里有一些学习数学感到困难的学生,那就请你试一试,先教会他们“画”应用题。应当引导儿童由鲜明的形象到达它们的符号式的描绘,再由描绘而到达对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的理解。 第四,要引导学生由绘画的直观性逐步过渡到词的形象的直观性。词的形象——这是由“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进行思维而走向用概念进行思维的前进的一步。有经验的小学教师们,不仅用词来创造那些不可能直接看见的东西(例如,北极地带的冰群、火山爆发等等)的形象,而且用词来创造那些在我们周围的自然界和人的劳动中可以看见的东西的形象。这些词的形象对于形成情绪记忆、丰富心理学上所说的内容言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这里还有必要谈谈对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的工作。经验表明,这类学生的智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由形象思维到概念思维的过渡,究竟需要多长时间和经历怎样的步骤。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一直停留在毫无希望的境地,教师不知道该把他们怎么办,怎样才能激发他们的思维。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这些学生没有经过一番长期的“形象思维”的训练,然而教师却在催促他们快点转到抽象思维,而学生对抽象思维却是丝毫没有准备的。学习困难的学生常常不能把自己举出的实例同费了很大力气才背会的规则联系起来,这种情况就是形象思维与概念思维相脱节的后果之一,是教师操之过急的结果。 (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超之过急,一定要细水长流,不能跳步骤)第五,直观手段应当使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上去。 让我们再说一遍,运用直观性原则是需要很高的技巧,需要了解学生的思维和心情的。

28暑期批读 第30条 谈谈直观性问题 - 页 2 Empty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30 周二 八月 13, 2013 4:34 pm

共富实验学校倪晓寒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30、谈谈直观性问题
培养注意力的唯一手段就是施加作用于思维,而直观性只有根据它刺激思维过程的程度,起着促进注意力的发展和深入的作用。物体的直观形象本身,也可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但是运用直观性的目的绝不是为了整节课地抓住学生的注意不放。在课堂上引进直观手段,倒是为了在教学的某一个阶段上使儿童摆脱形象,在思维上过渡到概括性的真理和规律性上去。在实践中常常遇到一些出乎预料的情况,就是直观教具以其某一个细节而束缚住了儿童的注意力,不仅没有帮助反而妨碍了他们去思考教师本来想引导儿童去思考的抽象真理。有一次,我带了一个水轮机的活动模型给儿童看。推动叶轮的那一股水,由于冲击飞溅而形成一片细微的水雾,经阳光一照,就映射出一道彩虹。我没有注意到彩虹,可是孩子们觉察到了。于是,他们的全副注意力都被这种有趣的、但是在当时安全是偶然的自然现象吸引住了,而没有用到我想引导他们得出的那些概括性的结论上去。这堂课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直观的东西总是比一些抽象的东西来的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使用直观手段这件事,要求教师有很高的科学和教育学修养,懂得儿童心理学,懂得掌握知识的过程。
首先应当记住,直观性——这是年龄较小的学生的脑力劳动的一条普遍原则。唐季乌申斯基曾写道,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这一年龄规律性要求,应当使年龄较小的儿童的思维在大自然中得到发展,使他能够同时看到、听到、感到和思考。直观性是一种发展观察力和发展思维的力量,它能给认识带来一种情绪色彩。由于视觉、听觉、感受和思维是同时进行的,在儿童的意识里就形成一种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情绪记忆的东西。与在儿童的记忆里留下的每一个表象和概念联系在一起的,不仅有思想,而且有情感和内心感受。如果不形成发达的、丰富的情绪记忆,就谈不上童年时期的完满的智力发展。(所以书上才会写到孩子一开始的认知水平总是从直观到抽象)我向小学教师们建议:你们要到思维的源泉那里去、到自然界和劳动中去教给儿童思维。要让词在进入儿童意识的时候带着鲜明的情绪色彩。直观性原则不仅应当贯穿在课堂上,而且应当贯穿在教学和教学过程的其他方面,贯穿在整个认识中。
第二,在运用直观性时,必须考虑到怎样由具体过渡到抽象,直观手段在课的哪一个阶段上将不再是需要的,那时学生已经不应当把注意力放在直观手段上。这是智育的一条很重要的原则:直观手段只是在促进思维积极化的一定阶段上才是需要的。(通常直观的引入会比空口说白话效果来的显著)
第三,应当逐步地由实物的直观手段向绘画的直观手段过渡,然后再向提供事物和现象的符合描述的直观手段过渡。早在一、二年级,就应当逐步地训练儿童能离开实物的直观手段,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完全摆脱它。有经验的教师在所有各学年(从一年级到十年级)都在运用直观性原则,但是他们在逐年地以越来越复杂的工作方法和方式来体现这一原则。即使在十年级,有经验的语文教师还是带领自己的学生到树林里去,到河岸上去,到春花怒放的花园里去,——在这里,可以说是对词的情绪色彩进行更精细的加工,加深和发展学生的情绪记忆。
向绘画的直观手段过渡是一个较长的过程。这并不是说,教师简单地把小猫的图画带到课堂上来代替活的小猫。绘画的直观手段,即便它逼真地表达了实物直观手段的形状、颜色和其他特点,但它总归是一种概括。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在运用绘画的直观手段时,应当逐步地向越来越复杂的概括过渡。特别重要的是要教会儿童理解符合式的绘画——草图、示意图等,这些手段对发展抽象思维起着很大的作用。结合这一点,我想就如何使用黑板的方法提几点希望。
教室里设有黑板,不仅是为了在上面写字,而且是为了教师在讲述、说明、演讲的过程中可以在上面画些草图、示意图和详图等。我在讲授历史、植物、动物、物理、地理、数学的时候,几乎在所有的课堂上(大约历史课80%,植物、动物和地理课的90%,物理和数学课的100%),我都要使用黑板和彩色粉笔。在我看来,不这样做,就不可能设想会有一个发展抽象思维的过程。我认为,绘画的直观性不仅是把表象和概念加以具体化的手段,而且是从表象的世界里解脱出来而进入抽象思维世界的手段。 绘画的直观性同时也是一种使学生进行自我智力教育的手段。在二、三年级,我的学生总是把算术练习本从中间起分成“两半”,左边的一半用来解答习题,而右边的一半则用来以直观的、示意的办法把应用题画成图解的样子。在动手解答习题以前,学生先“把应用题画出来”。教会学生把应用题“画”出来,其用意就在于保证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儿童开始时画一些实物(苹果、篮子、树、鸟),然后转到示意性的绘画,即用小方块、小圆圈来代表它们。我特别关心的是那些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是怎样“画”应用题的。假若不是采用了这种教学方式,这些学生是未必能学会解答应用题和思考它的条件的。如果哪一个孩子学会了“画”应用题,我就可以有把握地说,他一定能学会解应用题。也有个别学生,在几个月里还学不会用图画来表示应用题的条件。这就意味着,他们不仅不会抽象思维,而且也不会“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这就必须先教给他们形象思维,然后再逐渐地引导他们进行抽象思维。(这是个教应用题的好方法)
如果你的小学班级里有一些学习数学感到困难的学生,那就请你试一试,先教会他们“画”应用题。应当引导儿童由鲜明的形象到达它们的符号式的描绘,再由描绘而到达对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的理解。 第四,要引导学生由绘画的直观性逐步过渡到词的形象的直观性。词的形象——这是由“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进行思维而走向用概念进行思维的前进的一步。有经验的小学教师们,不仅用词来创造那些不可能直接看见的东西(例如,北极地带的冰群、火山爆发等等)的形象,而且用词来创造那些在我们周围的自然界和人的劳动中可以看见的东西的形象。这些词的形象对于形成情绪记忆、丰富心理学上所说的内容言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这里还有必要谈谈对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的工作。经验表明,这类学生的智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由形象思维到概念思维的过渡,究竟需要多长时间和经历怎样的步骤。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一直停留在毫无希望的境地,教师不知道该把他们怎么办,怎样才能激发他们的思维。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这些学生没有经过一番长期的“形象思维”的训练,然而教师却在催促他们快点转到抽象思维,而学生对抽象思维却是丝毫没有准备的。学习困难的学生常常不能把自己举出的实例同费了很大力气才背会的规则联系起来,这种情况就是形象思维与概念思维相脱节的后果之一,是教师操之过急的结果。 第五,直观手段应当使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上去。 让我们再说一遍,运用直观性原则是需要很高的技巧,需要了解学生的思维和心情的。
总批:直观手段是一种很好的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方法,而且确实它能令孩子一眼就能看到一个物体最本质的特点,比如在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时,在孩子们面前呈现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让他们观察、比较等,往往要比教师在那里空口说白话的有用的多。

大场中学陆乐



    30、谈谈直观性问题
   培养注意力的唯一手段就是施加作用于思维,而直观性只有根据它刺激思维过程的程度,起着促进注意力的发展和深入的作用。物体的直观形象本身,也可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但是运用直观性的目的绝不是为了整节课地抓住学生的注意不放。在课堂上引进直观手段,倒是为了在教学的某一个阶段上使儿童摆脱形象,在思维上过渡到概括性的真理和规律性上去。在实践中常常遇到一些出乎预料的情况,就是直观教具以其某一个细节而束缚住了儿童的注意力,不仅没有帮助反而妨碍了他们去思考教师本来想引导儿童去思考的抽象真理。有一次,我带了一个水轮机的活动模型给儿童看。推动叶轮的那一股水,由于冲击飞溅而形成一片细微的水雾,经阳光一照,就映射出一道彩虹。我没有注意到彩虹,可是孩子们觉察到了。于是,他们的全副注意力都被这种有趣的、但是在当时安全是偶然的自然现象吸引住了,而没有用到我想引导他们得出的那些概括性的结论上去。这堂课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    
   使用直观手段这件事,要求教师有很高的科学和教育学修养,懂得儿童心理学,懂得掌握知识的过程。    
   首先应当记住,直观性——这是年龄较小的学生的脑力劳动的一条普遍原则。唐季乌申斯基曾写道,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这一年龄规律性要求,应当使年龄较小的儿童的思维在大自然中得到发展,使他能够同时看到、听到、感到和思考。直观性是一种发展观察力和发展思维的力量,它能给认识带来一种情绪色彩。由于视觉、听觉、感受和思维是同时进行的,在儿童的意识里就形成一种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情绪记忆的东西。与在儿童的记忆里留下的每一个表象和概念联系在一起的,不仅有思想,而且有情感和内心感受。如果不形成发达的、丰富的情绪记忆,就谈不上童年时期的完满的智力发展。我向小学教师们建议:你们要到思维的源泉那里去、到自然界和劳动中去教给儿童思维。要让词在进入儿童意识的时候带着鲜明的情绪色彩。直观性原则不仅应当贯穿在课堂上,而且应当贯穿在教学和教学过程的其他方面,贯穿在整个认识中。    
   第二,在运用直观性时,必须考虑到怎样由具体过渡到抽象,直观手段在课的哪一个阶段上将不再是需要的,那时学生已经不应当把注意力放在直观手段上。这是智育的一条很重要的原则:直观手段只是在促进思维积极化的一定阶段上才是需要的。    
   第三,应当逐步地由实物的直观手段向绘画的直观手段过渡,然后再向提供事物和现象的符合描述的直观手段过渡。早在一、二年级,就应当逐步地训练儿童能离开实物的直观手段,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完全摆脱它。有经验的教师在所有各学年(从一年级到十年级)都在运用直观性原则,但是他们在逐年地以越来越复杂的工作方法和方式来体现这一原则。即使在十年级,有经验的语文教师还是带领自己的学生到树林里去,到河岸上去,到春花怒放的花园里去,——在这里,可以说是对词的情绪色彩进行更精细的加工,加深和发展学生的情绪记忆。    
   向绘画的直观手段过渡是一个较长的过程。这并不是说,教师简单地把小猫的图画带到课堂上来代替活的小猫。绘画的直观手段,即便它逼真地表达了实物直观手段的形状、颜色和其他特点,但它总归是一种概括。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在运用绘画的直观手段时,应当逐步地向越来越复杂的概括过渡。特别重要的是要教会儿童理解符合式的绘画——草图、示意图等,这些手段对发展抽象思维起着很大的作用。结合这一点,我想就如何使用黑板的方法提几点希望。    
   教室里设有黑板,不仅是为了在上面写字,而且是为了教师在讲述、说明、演讲的过程中可以在上面画些草图、示意图和详图等。我在讲授历史、植物、动物、物理、地理、数学的时候,几乎在所有的课堂上(大约历史课80%,植物、动物和地理课的90%,物理和数学课的100%),我都要使用黑板和彩色粉笔。在我看来,不这样做,就不可能设想会有一个发展抽象思维的过程。我认为,绘画的直观性不仅是把表象和概念加以具体化的手段,而且是从表象的世界里解脱出来而进入抽象思维世界的手段。    
   绘画的直观性同时也是一种使学生进行自我智力教育的手段。在二、三年级,我的学生总是把算术练习本从中间起分成“两半”,左边的一半用来解答习题,而右边的一半则用来以直观的、示意的办法把应用题画成图解的样子。在动手解答习题以前,学生先“把应用题画出来”。教会学生把应用题“画”出来,其用意就在于保证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儿童开始时画一些实物(苹果、篮子、树、鸟),然后转到示意性的绘画,即用小方块、小圆圈来代表它们。我特别关心的是那些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是怎样“画”应用题的。假若不是采用了这种教学方式,这些学生是未必能学会解答应用题和思考它的条件的。如果哪一个孩子学会了“画”应用题,我就可以有把握地说,他一定能学会解应用题。也有个别学生,在几个月里还学不会用图画来表示应用题的条件。这就意味着,他们不仅不会抽象思维,而且也不会“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这就必须先教给他们形象思维,然后再逐渐地引导他们进行抽象思维。    
   如果你的小学班级里有一些学习数学感到困难的学生,那就请你试一试,先教会他们“画”应用题(真的是个不错的方法)。应当引导儿童由鲜明的形象到达它们的符号式的描绘,再由描绘而到达对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的理解。 第四,要引导学生由绘画的直观性逐步过渡到词的形象的直观性。词的形象——这是由“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进行思维而走向用概念进行思维的前进的一步。有经验的小学教师们,不仅用词来创造那些不可能直接看见的东西(例如,北极地带的冰群、火山爆发等等)的形象,而且用词来创造那些在我们周围的自然界和人的劳动中可以看见的东西的形象。这些词的形象对于形成情绪记忆、丰富心理学上所说的内容言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这里还有必要谈谈对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的工作。经验表明,这类学生的智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由形象思维到概念思维的过渡,究竟需要多长时间和经历怎样的步骤。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一直停留在毫无希望的境地,教师不知道该把他们怎么办,怎样才能激发他们的思维。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这些学生没有经过一番长期的“形象思维”的训练,然而教师却在催促他们快点转到抽象思维,而学生对抽象思维却是丝毫没有准备的。学习困难的学生常常不能把自己举出的实例同费了很大力气才背会的规则联系起来,这种情况就是形象思维与概念思维相脱节的后果之一,是教师操之过急的结果。 第五,直观手段应当使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上去。 让我们再说一遍,运用直观性原则是需要很高的技巧,需要了解学生的思维和心情的。
   
总批:苏老说一年级到十年级都可以适用,“教会他们‘画’应用题”,这句话我感受颇深,上学期,我执教一个班数学和一个班英语,六年级的数学会多会少会遇到一些应用题,当遇到一切关于路程,跑道追击等问题时,我很习惯的在黑板上先画个图,有时候图画好了,学生也就会做了。所以我反复叮嘱他们,不过做什么类型的题目,哪怕是几何问题,也要在题目旁边先画上图,把题目已知的数据先标上去,这样再难的问题也引刃而解了。而英语学科上,如何画呢?我看可能跟需要老师找点实物或图片,记得当时教授“walkman”,竟然很少部分同学知道且见过。
  

30暑期批读 第30条 谈谈直观性问题 - 页 2 Empty 《给教师的建议》第30条 周四 八月 15, 2013 4:57 pm

上大附中实验学校张晶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30、谈谈直观性问题
培养注意力的唯一手段就是施加作用于思维,而直观性只有根据它刺激思维过程的程度,起着促进注意力的发展和深入的作用。物体的直观形象本身,也可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但是运用直观性的目的绝不是为了整节课地抓住学生的注意不放。在课堂上引进直观手段,倒是为了在教学的某一个阶段上使儿童摆脱形象,在思维上过渡到概括性的真理和规律性上去。在实践中常常遇到一些出乎预料的情况,就是直观教具以其某一个细节而束缚住了儿童的注意力,不仅没有帮助反而妨碍了他们去思考教师本来想引导儿童去思考的抽象真理。【这种现象我自己在教学的时候也发生过,我预想的和学生所说的有很大的出入。】有一次,我带了一个水轮机的活动模型给儿童看。推动叶轮的那一股水,由于冲击飞溅而形成一片细微的水雾,经阳光一照,就映射出一道彩虹。我没有注意到彩虹,可是孩子们觉察到了。于是,他们的全副注意力都被这种有趣的、但是在当时安全是偶然的自然现象吸引住了,而没有用到我想引导他们得出的那些概括性的结论上去。这堂课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
使用直观手段这件事,要求教师有很高的科学和教育学修养,懂得儿童心理学,懂得掌握知识的过程。【同意,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并且设想每一种可能性。】
首先应当记住,直观性——这是年龄较小的学生的脑力劳动的一条普遍原则。唐季乌申斯基曾写道,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这一年龄规律性要求,应当使年龄较小的儿童的思维在大自然中得到发展,使他能够同时看到、听到、感到和思考。直观性是一种发展观察力和发展思维的力量,它能给认识带来一种情绪色彩。由于视觉、听觉、感受和思维是同时进行的,在儿童的意识里就形成一种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情绪记忆的东西。与在儿童的记忆里留下的每一个表象和概念联系在一起的,不仅有思想,而且有情感和内心感受。如果不形成发达的、丰富的情绪记忆,就谈不上童年时期的完满的智力发展。我向小学教师们建议:你们要到思维的源泉那里去、到自然界和劳动中去教给儿童思维。要让词在进入儿童意识的时候带着鲜明的情绪色彩。直观性原则不仅应当贯穿在课堂上,而且应当贯穿在教学和教学过程的其他方面,贯穿在整个认识中。
第二,在运用直观性时,必须考虑到怎样由具体过渡到抽象,直观手段在课的哪一个阶段上将不再是需要的,那时学生已经不应当把注意力放在直观手段上。这是智育的一条很重要的原则:直观手段只是在促进思维积极化的一定阶段上才是需要的。【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由看到的事物联想到抽象的事物,而不仅仅是受实物的局限。】
第三,应当逐步地由实物的直观手段向绘画的直观手段过渡,然后再向提供事物和现象的符合描述的直观手段过渡。早在一、二年级,就应当逐步地训练儿童能离开实物的直观手段,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完全摆脱它。有经验的教师在所有各学年(从一年级到十年级)都在运用直观性原则,但是他们在逐年地以越来越复杂的工作方法和方式来体现这一原则。即使在十年级,有经验的语文教师还是带领自己的学生到树林里去,到河岸上去,到春花怒放的花园里去,——在这里,可以说是对词的情绪色彩进行更精细的加工,加深和发展学生的情绪记忆。
向绘画的直观手段过渡是一个较长的过程。这并不是说,教师简单地把小猫的图画带到课堂上来代替活的小猫。绘画的直观手段,即便它逼真地表达了实物直观手段的形状、颜色和其他特点,但它总归是一种概括。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在运用绘画的直观手段时,应当逐步地向越来越复杂的概括过渡。特别重要的是要教会儿童理解符合式的绘画——草图、示意图等,这些手段对发展抽象思维起着很大的作用。结合这一点,我想就如何使用黑板的方法提几点希望。
教室里设有黑板,不仅是为了在上面写字,而且是为了教师在讲述、说明、演讲的过程中可以在上面画些草图、示意图和详图等。我在讲授历史、植物、动物、物理、地理、数学的时候,几乎在所有的课堂上(大约历史课80%,植物、动物和地理课的90%,物理和数学课的100%),我都要使用黑板和彩色粉笔。在我看来,不这样做,就不可能设想会有一个发展抽象思维的过程。我认为,绘画的直观性不仅是把表象和概念加以具体化的手段,而且是从表象的世界里解脱出来而进入抽象思维世界的手段。 绘画的直观性同时也是一种使学生进行自我智力教育的手段。在二、三年级,我的学生总是把算术练习本从中间起分成“两半”,左边的一半用来解答习题,而右边的一半则用来以直观的、示意的办法把应用题画成图解的样子。【这是解答应用题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清晰地分析数据间的联系。】在动手解答习题以前,学生先“把应用题画出来”。教会学生把应用题“画”出来,其用意就在于保证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儿童开始时画一些实物(苹果、篮子、树、鸟),然后转到示意性的绘画,即用小方块、小圆圈来代表它们。我特别关心的是那些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是怎样“画”应用题的。假若不是采用了这种教学方式,这些学生是未必能学会解答应用题和思考它的条件的。如果哪一个孩子学会了“画”应用题,我就可以有把握地说,他一定能学会解应用题。也有个别学生,在几个月里还学不会用图画来表示应用题的条件。这就意味着,他们不仅不会抽象思维,而且也不会“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这就必须先教给他们形象思维,然后再逐渐地引导他们进行抽象思维。
如果你的小学班级里有一些学习数学感到困难的学生,那就请你试一试,先教会他们“画”应用题。应当引导儿童由鲜明的形象到达它们的符号式的描绘,再由描绘而到达对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的理解。 第四,要引导学生由绘画的直观性逐步过渡到词的形象的直观性。词的形象——这是由“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进行思维而走向用概念进行思维的前进的一步。有经验的小学教师们,不仅用词来创造那些不可能直接看见的东西(例如,北极地带的冰群、火山爆发等等)的形象,而且用词来创造那些在我们周围的自然界和人的劳动中可以看见的东西的形象。这些词的形象对于形成情绪记忆、丰富心理学上所说的内容言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这里还有必要谈谈对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的工作。经验表明,这类学生的智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由形象思维到概念思维的过渡,究竟需要多长时间和经历怎样的步骤。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一直停留在毫无希望的境地,教师不知道该把他们怎么办,怎样才能激发他们的思维。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这些学生没有经过一番长期的“形象思维”的训练,然而教师却在催促他们快点转到抽象思维,而学生对抽象思维却是丝毫没有准备的。学习困难的学生常常不能把自己举出的实例同费了很大力气才背会的规则联系起来,这种情况就是形象思维与概念思维相脱节的后果之一,是教师操之过急的结果。【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经历足够的形象的事物,他们才会慢慢找到规律,再逐渐过渡到抽象思维。】 第五,直观手段应当使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上去。 让我们再说一遍,运用直观性原则是需要很高的技巧,需要了解学生的思维和心情的。
【这条建议让我对后进的学生的表现有了一定的想法。在学习方面,学生不会做题是他们的直观印象不够深刻,从一定程度上我理解为题目做得不多,无法理解到知识点的含义。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熟能生巧。或者说没有达到一定的量,所以诱发不了质变。这让我想到了一个笨办法,就是每天帮助学生练习相同的知识点,帮助他们积累一定的量。之后学生便会发现其中的规律,便可以将知识运用到不同的题型中。我觉得这个办法可能需要占据学生一定的时间,但可以尝试一下。我还记得我之前在小学实习的时候,师傅会在期末考试的前两个礼拜,给学生们布置五道计算题,师傅说一是为了让学生找感觉,二是锻炼他们的计算能力。后来事实证明师傅的办法还是很有效的。我觉得相同的办法我也可以试用在语言学习上。】

31暑期批读 第30条 谈谈直观性问题 - 页 2 Empty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周四 八月 15, 2013 7:19 pm

上大附校陈思思

上大附校陈思思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30、谈谈直观性问题
培养注意力的唯一手段就是施加作用于思维,而直观性只有根据它刺激思维过程的程度,起着促进注意力的发展和深入的作用。物体的直观形象本身,也可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但是运用直观性的目的绝不是为了整节课地抓住学生的注意不放。在课堂上引进直观手段,倒是为了在教学的某一个阶段上使儿童摆脱形象,在思维上过渡到概括性的真理和规律性上去。在实践中常常遇到一些出乎预料的情况,就是直观教具以其某一个细节而束缚住了儿童的注意力,不仅没有帮助反而妨碍了他们去思考教师本来想引导儿童去思考的抽象真理。有一次,我带了一个水轮机的活动模型给儿童看。推动叶轮的那一股水,由于冲击飞溅而形成一片细微的水雾,经阳光一照,就映射出一道彩虹。我没有注意到彩虹,可是孩子们觉察到了。于是,他们的全副注意力都被这种有趣的、但是在当时安全是偶然的自然现象吸引住了,而没有用到我想引导他们得出的那些概括性的结论上去。这堂课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
使用直观手段这件事,要求教师有很高的科学和教育学修养,懂得儿童心理学,懂得掌握知识的过程。(当我们面对各种各样的意外情况时,要冷静,不要因为几次的失败就气馁放弃。教育是与人的交流,而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
首先应当记住,直观性——这是年龄较小的学生的脑力劳动的一条普遍原则。唐季乌申斯基曾写道,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这一年龄规律性要求,应当使年龄较小的儿童的思维在大自然中得到发展,使他能够同时看到、听到、感到和思考。直观性是一种发展观察力和发展思维的力量,它能给认识带来一种情绪色彩。由于视觉、听觉、感受和思维是同时进行的,在儿童的意识里就形成一种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情绪记忆的东西。与在儿童的记忆里留下的每一个表象和概念联系在一起的,不仅有思想,而且有情感和内心感受。如果不形成发达的、丰富的情绪记忆,就谈不上童年时期的完满的智力发展。我向小学教师们建议:你们要到思维的源泉那里去、到自然界和劳动中去教给儿童思维。要让词在进入儿童意识的时候带着鲜明的情绪色彩。直观性原则不仅应当贯穿在课堂上,而且应当贯穿在教学和教学过程的其他方面,贯穿在整个认识中。
第二,在运用直观性时,必须考虑到怎样由具体过渡到抽象,直观手段在课的哪一个阶段上将不再是需要的,那时学生已经不应当把注意力放在直观手段上。这是智育的一条很重要的原则:直观手段只是在促进思维积极化的一定阶段上才是需要的。
第三,应当逐步地由实物的直观手段向绘画的直观手段过渡,然后再向提供事物和现象的符合描述的直观手段过渡。早在一、二年级,就应当逐步地训练儿童能离开实物的直观手段,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完全摆脱它。有经验的教师在所有各学年(从一年级到十年级)都在运用直观性原则,但是他们在逐年地以越来越复杂的工作方法和方式来体现这一原则。即使在十年级,有经验的语文教师还是带领自己的学生到树林里去,到河岸上去,到春花怒放的花园里去,——在这里,可以说是对词的情绪色彩进行更精细的加工,加深和发展学生的情绪记忆。
向绘画的直观手段过渡是一个较长的过程。这并不是说,教师简单地把小猫的图画带到课堂上来代替活的小猫。绘画的直观手段,即便它逼真地表达了实物直观手段的形状、颜色和其他特点,但它总归是一种概括。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在运用绘画的直观手段时,应当逐步地向越来越复杂的概括过渡。特别重要的是要教会儿童理解符合式的绘画——草图、示意图等,这些手段对发展抽象思维起着很大的作用。结合这一点,我想就如何使用黑板的方法提几点希望。
教室里设有黑板,不仅是为了在上面写字,而且是为了教师在讲述、说明、演讲的过程中可以在上面画些草图、示意图和详图等。我在讲授历史、植物、动物、物理、地理、数学的时候,几乎在所有的课堂上(大约历史课80%,植物、动物和地理课的90%,物理和数学课的100%),我都要使用黑板和彩色粉笔。在我看来,不这样做,就不可能设想会有一个发展抽象思维的过程。我认为,绘画的直观性不仅是把表象和概念加以具体化的手段,而且是从表象的世界里解脱出来而进入抽象思维世界的手段。 绘画的直观性同时也是一种使学生进行自我智力教育的手段。在二、三年级,我的学生总是把算术练习本从中间起分成“两半”,左边的一半用来解答习题,而右边的一半则用来以直观的、示意的办法把应用题画成图解的样子。在动手解答习题以前,学生先“把应用题画出来”。教会学生把应用题“画”出来,其用意就在于保证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儿童开始时画一些实物(苹果、篮子、树、鸟),然后转到示意性的绘画,即用小方块、小圆圈来代表它们。我特别关心的是那些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是怎样“画”应用题的。假若不是采用了这种教学方式,这些学生是未必能学会解答应用题和思考它的条件的。如果哪一个孩子学会了“画”应用题,我就可以有把握地说,他一定能学会解应用题。也有个别学生,在几个月里还学不会用图画来表示应用题的条件。这就意味着,他们不仅不会抽象思维,而且也不会“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这就必须先教给他们形象思维,然后再逐渐地引导他们进行抽象思维。(从直观到简图到抽象,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要让学生会看简图,会根据词反应出简图,这不仅需要理解能力的提升,更需要明确的逻辑思维。尤其在数学上。无论是在解决计算题,还是应用题,作为老师,我们都希望学生能先打打草稿再解题。)
如果你的小学班级里有一些学习数学感到困难的学生,那就请你试一试,先教会他们“画”应用题。应当引导儿童由鲜明的形象到达它们的符号式的描绘,再由描绘而到达对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的理解。 第四,要引导学生由绘画的直观性逐步过渡到词的形象的直观性。词的形象——这是由“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进行思维而走向用概念进行思维的前进的一步。有经验的小学教师们,不仅用词来创造那些不可能直接看见的东西(例如,北极地带的冰群、火山爆发等等)的形象,而且用词来创造那些在我们周围的自然界和人的劳动中可以看见的东西的形象。这些词的形象对于形成情绪记忆、丰富心理学上所说的内容言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这里还有必要谈谈对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的工作。经验表明,这类学生的智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由形象思维到概念思维的过渡,究竟需要多长时间和经历怎样的步骤。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一直停留在毫无希望的境地,教师不知道该把他们怎么办,怎样才能激发他们的思维。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这些学生没有经过一番长期的“形象思维”的训练,然而教师却在催促他们快点转到抽象思维,而学生对抽象思维却是丝毫没有准备的。学习困难的学生常常不能把自己举出的实例同费了很大力气才背会的规则联系起来,这种情况就是形象思维与概念思维相脱节的后果之一,是教师操之过急的结果。 第五,直观手段应当使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上去。 让我们再说一遍,运用直观性原则是需要很高的技巧,需要了解学生的思维和心情的。

32暑期批读 第30条 谈谈直观性问题 - 页 2 Empty 30、谈谈直观性问题 周日 八月 18, 2013 3:05 pm

刘乾琪



   培养注意力的唯一手段就是施加作用于思维,而直观性只有根据它刺激思维过程的程度,起着促进注意力的发展和深入的作用。物体的直观形象本身,也可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但是运用直观性的目的绝不是为了整节课地抓住学生的注意不放。在课堂上引进直观手段,倒是为了在教学的某一个阶段上使儿童摆脱形象,在思维上过渡到概括性的真理和规律性上去。在实践中常常遇到一些出乎预料的情况,就是直观教具以其某一个细节而束缚住了儿童的注意力,不仅没有帮助反而妨碍了他们去思考教师本来想引导儿童去思考的抽象真理。【对于课堂是否使用PPT,每位老师的意见不一。我认为持否定意见的很多老师正是考虑到这一原因,所以不赞成】有一次,我带了一个水轮机的活动模型给儿童看。推动叶轮的那一股水,由于冲击飞溅而形成一片细微的水雾,经阳光一照,就映射出一道彩虹。我没有注意到彩虹,可是孩子们觉察到了。于是,他们的全副注意力都被这种有趣的、但是在当时安全是偶然的自然现象吸引住了,而没有用到我想引导他们得出的那些概括性的结论上去。这堂课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    
   使用直观手段这件事,要求教师有很高的科学和教育学修养,懂得儿童心理学,懂得掌握知识的过程。    
   首先应当记住,直观性——这是年龄较小的学生的脑力劳动的一条普遍原则。唐季乌申斯基曾写道,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这一年龄规律性要求,应当使年龄较小的儿童的思维在大自然中得到发展,使他能够同时看到、听到、感到和思考。直观性是一种发展观察力和发展思维的力量,它能给认识带来一种情绪色彩。由于视觉、听觉、感受和思维是同时进行的,在儿童的意识里就形成一种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情绪记忆的东西。与在儿童的记忆里留下的每一个表象和概念联系在一起的,不仅有思想,而且有情感和内心感受。如果不形成发达的、丰富的情绪记忆,就谈不上童年时期的完满的智力发展。我向小学教师们建议:你们要到思维的源泉那里去、到自然界和劳动中去教给儿童思维。要让词在进入儿童意识的时候带着鲜明的情绪色彩。直观性原则不仅应当贯穿在课堂上,而且应当贯穿在教学和教学过程的其他方面,贯穿在整个认识中。    
   第二,在运用直观性时,必须考虑到怎样由具体过渡到抽象,直观手段在课的哪一个阶段上将不再是需要的,那时学生已经不应当把注意力放在直观手段上。【直观手段的运用,最终都是服务于概括性的真理和规律性上去的,不能只停留在直观性上】这是智育的一条很重要的原则:直观手段只是在促进思维积极化的一定阶段上才是需要的。    
   第三,应当逐步地由实物的直观手段向绘画的直观手段过渡,然后再向提供事物和现象的符合描述的直观手段过渡。早在一、二年级,就应当逐步地训练儿童能离开实物的直观手段,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完全摆脱它。有经验的教师在所有各学年(从一年级到十年级)都在运用直观性原则,但是他们在逐年地以越来越复杂的工作方法和方式来体现这一原则。即使在十年级,有经验的语文教师还是带领自己的学生到树林里去,到河岸上去,到春花怒放的花园里去,——在这里,可以说是对词的情绪色彩进行更精细的加工,加深和发展学生的情绪记忆。    
   向绘画的直观手段过渡是一个较长的过程。这并不是说,教师简单地把小猫的图画带到课堂上来代替活的小猫。绘画的直观手段,即便它逼真地表达了实物直观手段的形状、颜色和其他特点,但它总归是一种概括。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在运用绘画的直观手段时,应当逐步地向越来越复杂的概括过渡。特别重要的是要教会儿童理解符合式的绘画——草图、示意图等,这些手段对发展抽象思维起着很大的作用。结合这一点,我想就如何使用黑板的方法提几点希望。    
   教室里设有黑板,不仅是为了在上面写字,而且是为了教师在讲述、说明、演讲的过程中可以在上面画些草图、示意图和详图等。我在讲授历史、植物、动物、物理、地理、数学的时候,几乎在所有的课堂上(大约历史课80%,植物、动物和地理课的90%,物理和数学课的100%),我都要使用黑板和彩色粉笔。在我看来,不这样做,就不可能设想会有一个发展抽象思维的过程。我认为,绘画的直观性不仅是把表象和概念加以具体化的手段,而且是从表象的世界里解脱出来而进入抽象思维世界的手段。     绘画的直观性同时也是一种使学生进行自我智力教育的手段。在二、三年级,我的学生总是把算术练习本从中间起分成“两半”,左边的一半用来解答习题,而右边的一半则用来以直观的、示意的办法把应用题画成图解的样子。在动手解答习题以前,学生先“把应用题画出来”。教会学生把应用题“画”出来,其用意就在于保证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曾经高中的语文老师建议我们,背游记的时候大家可以把这个画面画出来背诵,效果会更好。通过绘画的直观性来把表象具体化】儿童开始时画一些实物(苹果、篮子、树、鸟),然后转到示意性的绘画,即用小方块、小圆圈来代表它们。我特别关心的是那些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是怎样“画”应用题的。假若不是采用了这种教学方式,这些学生是未必能学会解答应用题和思考它的条件的。如果哪一个孩子学会了“画”应用题,我就可以有把握地说,他一定能学会解应用题。【从形象到抽象这一转变,帮助学生理解了题意】也有个别学生,在几个月里还学不会用图画来表示应用题的条件。这就意味着,他们不仅不会抽象思维,而且也不会“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这就必须先教给他们形象思维,然后再逐渐地引导他们进行抽象思维。    
如果你的小学班级里有一些学习数学感到困难的学生,那就请你试一试,先教会他们“画”应用题。应当引导儿童由鲜明的形象到达它们的符号式的描绘,再由描绘而到达对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的理解。 第四,要引导学生由绘画的直观性逐步过渡到词的形象的直观性。词的形象——这是由“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进行思维而走向用概念进行思维的前进的一步。有经验的小学教师们,不仅用词来创造那些不可能直接看见的东西(例如,北极地带的冰群、火山爆发等等)的形象,而且用词来创造那些在我们周围的自然界和人的劳动中可以看见的东西的形象。这些词的形象对于形成情绪记忆、丰富心理学上所说的内容言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这里还有必要谈谈对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的工作。经验表明,这类学生的智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由形象思维到概念思维的过渡,究竟需要多长时间和经历怎样的步骤。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一直停留在毫无希望的境地,教师不知道该把他们怎么办,怎样才能激发他们的思维。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这些学生没有经过一番长期的“形象思维”的训练,然而教师却在催促他们快点转到抽象思维,而学生对抽象思维却是丝毫没有准备的。学习困难的学生常常不能把自己举出的实例同费了很大力气才背会的规则联系起来,这种情况就是形象思维与概念思维相脱节的后果之一,是教师操之过急的结果。 第五,直观手段应当使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上去。 让我们再说一遍,运用直观性原则是需要很高的技巧,需要了解学生的思维和心

通河小学_唐佩珺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30、谈谈直观性问题
培养注意力的唯一手段就是施加作用于思维,而直观性只有根据它刺激思维过程的程度,起着促进注意力的发展和深入的作用。物体的直观形象本身,也可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但是运用直观性的目的绝不是为了整节课地抓住学生的注意不放。在课堂上引进直观手段,倒是为了在教学的某一个阶段上使儿童摆脱形象,在思维上过渡到概括性的真理和规律性上去。在实践中常常遇到一些出乎预料的情况,就是直观教具以其某一个细节而束缚住了儿童的注意力,不仅没有帮助反而妨碍了他们去思考教师本来想引导儿童去思考的抽象真理。有一次,我带了一个水轮机的活动模型给儿童看。推动叶轮的那一股水,由于冲击飞溅而形成一片细微的水雾,经阳光一照,就映射出一道彩虹。我没有注意到彩虹,可是孩子们觉察到了。于是,他们的全副注意力都被这种有趣的、但是在当时安全是偶然的自然现象吸引住了,而没有用到我想引导他们得出的那些概括性的结论上去。这堂课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
使用直观手段这件事,要求教师有很高的科学和教育学修养,懂得儿童心理学,懂得掌握知识的过程。
首先应当记住,直观性——这是年龄较小的学生的脑力劳动的一条普遍原则。唐季乌申斯基曾写道,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这一年龄规律性要求,应当使年龄较小的儿童的思维在大自然中得到发展,使他能够同时看到、听到、感到和思考。直观性是一种发展观察力和发展思维的力量,它能给认识带来一种情绪色彩。由于视觉、听觉、感受和思维是同时进行的,在儿童的意识里就形成一种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情绪记忆的东西。与在儿童的记忆里留下的每一个表象和概念联系在一起的,不仅有思想,而且有情感和内心感受。如果不形成发达的、丰富的情绪记忆,就谈不上童年时期的完满的智力发展。我向小学教师们建议:你们要到思维的源泉那里去、到自然界和劳动中去教给儿童思维。要让词在进入儿童意识的时候带着鲜明的情绪色彩。直观性原则不仅应当贯穿在课堂上,而且应当贯穿在教学和教学过程的其他方面,贯穿在整个认识中。
第二,在运用直观性时,必须考虑到怎样由具体过渡到抽象,直观手段在课的哪一个阶段上将不再是需要的,那时学生已经不应当把注意力放在直观手段上。这是智育的一条很重要的原则:直观手段只是在促进思维积极化的一定阶段上才是需要的。
第三,应当逐步地由实物的直观手段向绘画的直观手段过渡,然后再向提供事物和现象的符合描述的直观手段过渡。早在一、二年级,就应当逐步地训练儿童能离开实物的直观手段,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完全摆脱它。有经验的教师在所有各学年(从一年级到十年级)都在运用直观性原则,但是他们在逐年地以越来越复杂的工作方法和方式来体现这一原则。即使在十年级,有经验的语文教师还是带领自己的学生到树林里去,到河岸上去,到春花怒放的花园里去,——在这里,可以说是对词的情绪色彩进行更精细的加工,加深和发展学生的情绪记忆。
向绘画的直观手段过渡是一个较长的过程。这并不是说,教师简单地把小猫的图画带到课堂上来代替活的小猫。绘画的直观手段,即便它逼真地表达了实物直观手段的形状、颜色和其他特点,但它总归是一种概括。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在运用绘画的直观手段时,应当逐步地向越来越复杂的概括过渡。特别重要的是要教会儿童理解符合式的绘画——草图、示意图等,这些手段对发展抽象思维起着很大的作用。结合这一点,我想就如何使用黑板的方法提几点希望。
教室里设有黑板,不仅是为了在上面写字,而且是为了教师在讲述、说明、演讲的过程中可以在上面画些草图、示意图和详图等。我在讲授历史、植物、动物、物理、地理、数学的时候,几乎在所有的课堂上(大约历史课80%,植物、动物和地理课的90%,物理和数学课的100%),我都要使用黑板和彩色粉笔。在我看来,不这样做,就不可能设想会有一个发展抽象思维的过程。我认为,绘画的直观性不仅是把表象和概念加以具体化的手段,而且是从表象的世界里解脱出来而进入抽象思维世界的手段。 绘画的直观性同时也是一种使学生进行自我智力教育的手段。在二、三年级,我的学生总是把算术练习本从中间起分成“两半”,左边的一半用来解答习题,而右边的一半则用来以直观的、示意的办法把应用题画成图解的样子。在动手解答习题以前,学生先“把应用题画出来”。教会学生把应用题“画”出来,其用意就在于保证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儿童开始时画一些实物(苹果、篮子、树、鸟),然后转到示意性的绘画,即用小方块、小圆圈来代表它们。我特别关心的是那些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是怎样“画”应用题的。假若不是采用了这种教学方式,这些学生是未必能学会解答应用题和思考它的条件的。如果哪一个孩子学会了“画”应用题,我就可以有把握地说,他一定能学会解应用题。也有个别学生,在几个月里还学不会用图画来表示应用题的条件。这就意味着,他们不仅不会抽象思维,而且也不会“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这就必须先教给他们形象思维,然后再逐渐地引导他们进行抽象思维。批注:对于儿童而言,善于捕捉直观性的事物是一种天性,利用这种天性,借此作为教学的纽带是教学的好方法。
如果你的小学班级里有一些学习数学感到困难的学生,那就请你试一试,先教会他们“画”应用题。应当引导儿童由鲜明的形象到达它们的符号式的描绘,再由描绘而到达对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的理解。 第四,要引导学生由绘画的直观性逐步过渡到词的形象的直观性。词的形象——这是由“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进行思维而走向用概念进行思维的前进的一步。有经验的小学教师们,不仅用词来创造那些不可能直接看见的东西(例如,北极地带的冰群、火山爆发等等)的形象,而且用词来创造那些在我们周围的自然界和人的劳动中可以看见的东西的形象。这些词的形象对于形成情绪记忆、丰富心理学上所说的内容言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这里还有必要谈谈对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的工作。经验表明,这类学生的智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由形象思维到概念思维的过渡,究竟需要多长时间和经历怎样的步骤。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一直停留在毫无希望的境地,教师不知道该把他们怎么办,怎样才能激发他们的思维。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这些学生没有经过一番长期的“形象思维”的训练,然而教师却在催促他们快点转到抽象思维,而学生对抽象思维却是丝毫没有准备的。学习困难的学生常常不能把自己举出的实例同费了很大力气才背会的规则联系起来,这种情况就是形象思维与概念思维相脱节的后果之一,是教师操之过急的结果。 第五,直观手段应当使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上去。 让我们再说一遍,运用直观性原则是需要很高的技巧,需要了解学生的思维和心情的。
总批: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一个现象,学生对于与自己生活切实相关的主题特别感兴趣,学习热情也非常高涨,归根结底,学生仍处于幼龄阶段,对于熟悉的实物总是会产生亲近感,所以在教学食物和学习用品之类的课文时总是很轻松,同时学生的反应也往往出乎意料的热烈。结合这一特点,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在备课中,把每一课的主题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寻找其中的共同点,从而一次作为传授知识的纽带,提高课堂质量。这也正是把直观性作为教学的重要依据。

菊泉学校 左莹芳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30、谈谈直观性问题
   培养注意力的唯一手段就是施加作用于思维,而直观性只有根据它刺激思维过程的程度,起着促进注意力的发展和深入的作用。物体的直观形象本身,也可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但是运用直观性的目的绝不是为了整节课地抓住学生的注意不放。【是否整节课都有必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我们在教案设计的时候也常常要注意这个方面,小学生常常不能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所以我们应当将课堂的重点难点在进入课堂的5-20分钟内完成,保证教学成效。】在课堂上引进直观手段,倒是为了在教学的某一个阶段上使儿童摆脱形象,在思维上过渡到概括性的真理和规律性上去。在实践中常常遇到一些出乎预料的情况,就是直观教具以其某一个细节而束缚住了儿童的注意力,不仅没有帮助反而妨碍了他们去思考教师本来想引导儿童去思考的抽象真理。【同意!】有一次,我带了一个水轮机的活动模型给儿童看。推动叶轮的那一股水,由于冲击飞溅而形成一片细微的水雾,经阳光一照,就映射出一道彩虹。我没有注意到彩虹,可是孩子们觉察到了。于是,他们的全副注意力都被这种有趣的、但是在当时安全是偶然的自然现象吸引住了,而没有用到我想引导他们得出的那些概括性的结论上去。这堂课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    
   使用直观手段这件事,要求教师有很高的科学和教育学修养,懂得儿童心理学,懂得掌握知识的过程。    
   首先应当记住,直观性——这是年龄较小的学生的脑力劳动的一条普遍原则。唐季乌申斯基曾写道,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这一年龄规律性要求,应当使年龄较小的儿童的思维在大自然中得到发展,使他能够同时看到、听到、感到和思考。【有一段时间,我教学生们看报纸,读有趣的小文章。为了增加趣味性,还特地让他们回家看,找出自己喜欢的文章,然后给小朋友们一起讲一讲。我想他们应该为很喜欢这样在人前表现的机会吧。可是出乎我的意料,竟然大部分的小朋友都没有完成这项作业,为什么呢?我百思不得其解。我之选择,即便我认为很好的东西,在学生看来或许并不喜欢,不喜欢没有热情,自然不会放在心上。小小的报纸上,我认为有趣的,很有意义的文章,可是小朋友却不喜欢吧。然而,节日教育的时候,我临时讲个故事给他们听就会引发他们的很多想法或者共鸣,他们能站起来侃侃而谈,或许这就是他们的热情所在。所以,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还是要从他们喜欢的事物上面去挖掘。】直观性是一种发展观察力和发展思维的力量,它能给认识带来一种情绪色彩。由于视觉、听觉、感受和思维是同时进行的,在儿童的意识里就形成一种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情绪记忆的东西。与在儿童的记忆里留下的每一个表象和概念联系在一起的,不仅有思想,而且有情感和内心感受。如果不形成发达的、丰富的情绪记忆,就谈不上童年时期的完满的智力发展。【哎,麻木、机械是我现在潜意识蹦出来的词。】我向小学教师们建议:你们要到思维的源泉那里去、到自然界和劳动中去教给儿童思维。要让词在进入儿童意识的时候带着鲜明的情绪色彩。直观性原则不仅应当贯穿在课堂上,而且应当贯穿在教学和教学过程的其他方面,贯穿在整个认识中。    
   第二,在运用直观性时,必须考虑到怎样由具体过渡到抽象,直观手段在课的哪一个阶段上将不再是需要的,那时学生已经不应当把注意力放在直观手段上。这是智育的一条很重要的原则:直观手段只是在促进思维积极化的一定阶段上才是需要的。    
   第三,应当逐步地由实物的直观手段向绘画的直观手段过渡,然后再向提供事物和现象的符合描述的直观手段过渡。早在一、二年级,就应当逐步地训练儿童能离开实物的直观手段,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完全摆脱它。有经验的教师在所有各学年(从一年级到十年级)都在运用直观性原则,但是他们在逐年地以越来越复杂的工作方法和方式来体现这一原则。即使在十年级,有经验的语文教师还是带领自己的学生到树林里去,到河岸上去,到春花怒放的花园里去,——在这里,可以说是对词的情绪色彩进行更精细的加工,加深和发展学生的情绪记忆。【情绪记忆!】
   向绘画的直观手段过渡是一个较长的过程。这并不是说,教师简单地把小猫的图画带到课堂上来代替活的小猫。绘画的直观手段,即便它逼真地表达了实物直观手段的形状、颜色和其他特点,但它总归是一种概括。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在运用绘画的直观手段时,应当逐步地向越来越复杂的概括过渡。特别重要的是要教会儿童理解符合式的绘画——草图、示意图等,这些手段对发展抽象思维起着很大的作用。结合这一点,我想就如何使用黑板的方法提几点希望。    
   教室里设有黑板,不仅是为了在上面写字,而且是为了教师在讲述、说明、演讲的过程中可以在上面画些草图、示意图和详图等。我在讲授历史、植物、动物、物理、地理、数学的时候,几乎在所有的课堂上(大约历史课80%,植物、动物和地理课的90%,物理和数学课的100%),我都要使用黑板和彩色粉笔。在我看来,不这样做,就不可能设想会有一个发展抽象思维的过程。我认为,绘画的直观性不仅是把表象和概念加以具体化的手段,而且是从表象的世界里解脱出来而进入抽象思维世界的手段。     绘画的直观性同时也是一种使学生进行自我智力教育的手段。在二、三年级,我的学生总是把算术练习本从中间起分成“两半”,左边的一半用来解答习题,而右边的一半则用来以直观的、示意的办法把应用题画成图解的样子。在动手解答习题以前,学生先“把应用题画出来”。教会学生把应用题“画”出来,其用意就在于保证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这样的做法现在还在沿用,切合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儿童开始时画一些实物(苹果、篮子、树、鸟),然后转到示意性的绘画,即用小方块、小圆圈来代表它们。【符号化思想。】我特别关心的是那些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是怎样“画”应用题的。假若不是采用了这种教学方式,这些学生是未必能学会解答应用题和思考它的条件的。如果哪一个孩子学会了“画”应用题,我就可以有把握地说,他一定能学会解应用题。也有个别学生,在几个月里还学不会用图画来表示应用题的条件。这就意味着,他们不仅不会抽象思维,而且也不会“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这就必须先教给他们形象思维,然后再逐渐地引导他们进行抽象思维。
   如果你的小学班级里有一些学习数学感到困难的学生,那就请你试一试,先教会他们“画”应用题。应当引导儿童由鲜明的形象到达它们的符号式的描绘,再由描绘而到达对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的理解。【这是一个过渡的过程,并且每个学生思维的发展程度都不相同,所以要耐心引导。在一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就涉及这样的引导,用小圆片代替数字来做加减法,用三角形或者正方形代替数字做加减法等等,这其实就是一种不断地铺垫和累积。】 第四,要引导学生由绘画的直观性逐步过渡到词的形象的直观性。词的形象——这是由“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进行思维而走向用概念进行思维的前进的一步。有经验的小学教师们,不仅用词来创造那些不可能直接看见的东西(例如,北极地带的冰群、火山爆发等等)的形象,而且用词来创造那些在我们周围的自然界和人的劳动中可以看见的东西的形象。【记得曾经看过一场公开课,在数学中也可以用词来帮助学生理解,老师在教学“添加”这种概念的时候,引入现行组织体,原来——又飞来了——现在,原来——上车了——现在,原来——又买来——现在,中间的这些词语“又飞来了,上车了,又买来”,这些都具有“添加”的含义,可以用“+”表示,以此引出加法。】这些词的形象对于形成情绪记忆、丰富心理学上所说的内容言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这里还有必要谈谈对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的工作。经验表明,这类学生的智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由形象思维到概念思维的过渡,究竟需要多长时间和经历怎样的步骤。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一直停留在毫无希望的境地,教师不知道该把他们怎么办,怎样才能激发他们的思维。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这些学生没有经过一番长期的“形象思维”的训练,然而教师却在催促他们快点转到抽象思维,而学生对抽象思维却是丝毫没有准备的。学习困难的学生常常不能把自己举出的实例同费了很大力气才背会的规则联系起来,这种情况就是形象思维与概念思维相脱节的后果之一,是教师操之过急的结果。 第五,直观手段应当使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上去。 让我们再说一遍,运用直观性原则是需要很高的技巧,需要了解学生的思维和心情的。
【总批:其实直观教学是数学当中经常用到的,大部分的老师致力于但是这对老师来说真是挑战智慧的脑力活动,怎么组织整合这些知识,既要让学生觉得这个好有趣,但又能让学生在其中体会知识呢?一直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觉得课堂上学习知识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参与其中。例如我在教学“可能性”这个概念的时候,我给学生们每组6张纸牌,红黑比例相差很大,当他们玩了几次抽牌的游戏之后,他们自然清楚,当颜色比例大时抽到的可能性就大。看上去学生在玩,事实上他们却像在做实验似的亲身经历了验证的过程。而“可能性”本身就是统计范畴里的知识。所以,不论是直观教学还是其他的教学方法,都要让学生身临其境。如果面对这个难题的是你,你会怎么去克服这个困难,这样的想法和这样的勇气是需要学生拥有的。】

35暑期批读 第30条 谈谈直观性问题 - 页 2 Empty 30、谈谈直观性问题 周三 八月 28, 2013 11:25 am

杨泰实验学校 杨莙




培养注意力的唯一手段就是施加作用于思维,而直观性只有根据它刺激思维过程的程度,起着促进注意力的发展和深入的作用。物体的直观形象本身,也可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但是运用直观性的目的绝不是为了整节课地抓住学生的注意不放。在课堂上引进直观手段,倒是为了在教学的某一个阶段上使儿童摆脱形象,在思维上过渡到概括性的真理和规律性上去。在实践中常常遇到一些出乎预料的情况,就是直观教具以其某一个细节而束缚住了儿童的注意力,不仅没有帮助反而妨碍了他们去思考教师本来想引导儿童去思考的抽象真理。有一次,我带了一个水轮机的活动模型给儿童看。推动叶轮的那一股水,由于冲击飞溅而形成一片细微的水雾,经阳光一照,就映射出一道彩虹。我没有注意到彩虹,可是孩子们觉察到了。于是,他们的全副注意力都被这种有趣的、但是在当时安全是偶然的自然现象吸引住了,而没有用到我想引导他们得出的那些概括性的结论上去。这堂课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
使用直观手段这件事,要求教师有很高的科学和教育学修养,懂得儿童心理学,懂得掌握知识的过程[在我看来直观手段是一种比较激进地吸引学生注意的方法,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很难达到一个长期有效的效果,就如作者的举例来看,有时甚至还可能是反效果]。
首先应当记住,直观性——这是年龄较小的学生的脑力劳动的一条普遍原则。唐季乌申斯基曾写道,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这一年龄规律性要求,应当使年龄较小的儿童的思维在大自然中得到发展,使他能够同时看到、听到、感到和思考。直观性是一种发展观察力和发展思维的力量,它能给认识带来一种情绪色彩。由于视觉、听觉、感受和思维是同时进行的,在儿童的意识里就形成一种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情绪记忆的东西。与在儿童的记忆里留下的每一个表象和概念联系在一起的,不仅有思想,而且有情感和内心感受。如果不形成发达的、丰富的情绪记忆,就谈不上童年时期的完满的智力发展。我向小学教师们建议:你们要到思维的源泉那里去、到自然界和劳动中去教给儿童思维。要让词在进入儿童意识的时候带着鲜明的情绪色彩[我想作者之多一这么强调小学生的直观性教学原则还在于直观性教学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直观性原则不仅应当贯穿在课堂上,而且应当贯穿在教学和教学过程的其他方面,贯穿在整个认识中。
第二,在运用直观性时,必须考虑到怎样由具体过渡到抽象,直观手段在课的哪一个阶段上将不再是需要的,那时学生已经不应当把注意力放在直观手段上。这是智育的一条很重要的原则:直观手段只是在促进思维积极化的一定阶段上才是需要的。[特别是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直观性教学的手段使用的频率会下降不少。]
第三,应当逐步地由实物的直观手段向绘画的直观手段过渡,然后再向提供事物和现象的符合描述的直观手段过渡。早在一、二年级,就应当逐步地训练儿童能离开实物的直观手段,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完全摆脱它。有经验的教师在所有各学年(从一年级到十年级)都在运用直观性原则,但是他们在逐年地以越来越复杂的工作方法和方式来体现这一原则。即使在十年级,有经验的语文教师还是带领自己的学生到树林里去,到河岸上去,到春花怒放的花园里去,——在这里,可以说是对词的情绪色彩进行更精细的加工,加深和发展学生的情绪记忆。
向绘画的直观手段过渡是一个较长的过程。这并不是说,教师简单地把小猫的图画带到课堂上来代替活的小猫。绘画的直观手段,即便它逼真地表达了实物直观手段的形状、颜色和其他特点,但它总归是一种概括。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在运用绘画的直观手段时,应当逐步地向越来越复杂的概括过渡。特别重要的是要教会儿童理解符合式的绘画——草图、示意图等,这些手段对发展抽象思维起着很大的作用。[我曾在大学时代观看过很多国外的教学影片,我发现他们的课堂非常注重美学元素的融入,不管是像数学这样的抽象思维课还是像语文这样的偏感性思维的课,老师时常提醒学生去感受所描绘事物的形与色。]结合这一点,我想就如何使用黑板的方法提几点希望。
教室里设有黑板,不仅是为了在上面写字,而且是为了教师在讲述、说明、演讲的过程中可以在上面画些草图、示意图和详图等。我在讲授历史、植物、动物、物理、地理、数学的时候,几乎在所有的课堂上(大约历史课80%,植物、动物和地理课的90%,物理和数学课的100%),我都要使用黑板和彩色粉笔。在我看来,不这样做,就不可能设想会有一个发展抽象思维的过程。我认为,绘画的直观性不仅是把表象和概念加以具体化的手段,而且是从表象的世界里解脱出来而进入抽象思维世界的手段。 绘画的直观性同时也是一种使学生进行自我智力教育的手段。在二、三年级,我的学生总是把算术练习本从中间起分成“两半”,左边的一半用来解答习题,而右边的一半则用来以直观的、示意的办法把应用题画成图解的样子。在动手解答习题以前,学生先“把应用题画出来”。教会学生把应用题“画”出来,其用意就在于保证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就我学习数学的经验来看,数形结合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儿童开始时画一些实物(苹果、篮子、树、鸟),然后转到示意性的绘画,即用小方块、小圆圈来代表它们。我特别关心的是那些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是怎样“画”应用题的。假若不是采用了这种教学方式,这些学生是未必能学会解答应用题和思考它的条件的。如果哪一个孩子学会了“画”应用题,我就可以有把握地说,他一定能学会解应用题。也有个别学生,在几个月里还学不会用图画来表示应用题的条件。这就意味着,他们不仅不会抽象思维,而且也不会“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这就必须先教给他们形象思维,然后再逐渐地引导他们进行抽象思维。
如果你的小学班级里有一些学习数学感到困难的学生,那就请你试一试,先教会他们“画”应用题。应当引导儿童由鲜明的形象到达它们的符号式的描绘,再由描绘而到达对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的理解。 第四,要引导学生由绘画的直观性逐步过渡到词的形象的直观性。词的形象——这是由“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进行思维而走向用概念进行思维的前进的一步。有经验的小学教师们,不仅用词来创造那些不可能直接看见的东西(例如,北极地带的冰群、火山爆发等等)的形象,而且用词来创造那些在我们周围的自然界和人的劳动中可以看见的东西的形象。这些词的形象对于形成情绪记忆、丰富心理学上所说的内容言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这里还有必要谈谈对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的工作。经验表明,这类学生的智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由形象思维到概念思维的过渡,究竟需要多长时间和经历怎样的步骤。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一直停留在毫无希望的境地,教师不知道该把他们怎么办,怎样才能激发他们的思维。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这些学生没有经过一番长期的“形象思维”的训练,然而教师却在催促他们快点转到抽象思维[这也是我们做教师矛盾的地方,没有一个老师可以把一届学生从幼儿园一直带到大学的,那么学生在某个年龄阶段应该要掌握的方法没有掌握好,在任的老师也不可能时间可以从头交起,那么该怎么办呢?]而学生对抽象思维却是丝毫没有准备的。学习困难的学生常常不能把自己举出的实例同费了很大力气才背会的规则联系起来,这种情况就是形象思维与概念思维相脱节的后果之一,是教师操之过急的结果。 第五,直观手段应当使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上去。 让我们再说一遍,运用直观性原则是需要很高的技巧,需要了解学生的思维和心情的。

总批:
在我看来直观性的教学原则是很难掌握尺度的,在这条建议中也提出了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和心理特性的孩子来安排直观性教学,如果直观性教学在教学手段中运用的比例过少,不利于孩子具象思维的形成,而日后的抽象思维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相反如果过多地运用直观性教学原则,那么学生的思维只会一直停留在浅层的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中,因此我想直观性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只是老师需要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和对自己学生的了解来合理安排直观性教学。


36暑期批读 第30条 谈谈直观性问题 - 页 2 Empty 30、谈谈直观性问题 周日 九月 01, 2013 6:06 pm

月浦实验赵婧




 30、谈谈直观性问题
培养注意力的唯一手段就是施加作用于思维,而直观性只有根据它刺激思维过程的程度,起着促进注意力的发展和深入的作用。物体的直观形象本身,也可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但是运用直观性的目的绝不是为了整节课地抓住学生的注意不放。在课堂上引进直观手段,倒是为了在教学的某一个阶段上使儿童摆脱形象,在思维上过渡到概括性的真理和规律性上去。在实践中常常遇到一些出乎预料的情况,就是直观教具以其某一个细节而束缚住了儿童的注意力,不仅没有帮助反而妨碍了他们去思考教师本来想引导儿童去思考的抽象真理。有一次,我带了一个水轮机的活动模型给儿童看。推动叶轮的那一股水,由于冲击飞溅而形成一片细微的水雾,经阳光一照,就映射出一道彩虹。我没有注意到彩虹,可是孩子们觉察到了。于是,他们的全副注意力都被这种有趣的、但是在当时安全是偶然的自然现象吸引住了,而没有用到我想引导他们得出的那些概括性的结论上去。这堂课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许多实验课中,往往会出现这种现象,偶然突发的事件较多,学生有时难以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使用直观手段这件事,要求教师有很高的科学和教育学修养,懂得儿童心理学,懂得掌握知识的过程。
首先应当记住,直观性——这是年龄较小的学生的脑力劳动的一条普遍原则。唐季乌申斯基曾写道,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这一年龄规律性要求,应当使年龄较小的儿童的思维在大自然中得到发展,使他能够同时看到、听到、感到和思考。直观性是一种发展观察力和发展思维的力量,它能给认识带来一种情绪色彩。由于视觉、听觉、感受和思维是同时进行的,在儿童的意识里就形成一种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情绪记忆的东西。与在儿童的记忆里留下的每一个表象和概念联系在一起的,不仅有思想,而且有情感和内心感受。如果不形成发达的、丰富的情绪记忆,就谈不上童年时期的完满的智力发展。我向小学教师们建议:你们要到思维的源泉那里去、到自然界和劳动中去教给儿童思维。要让词在进入儿童意识的时候带着鲜明的情绪色彩。直观性原则不仅应当贯穿在课堂上,而且应当贯穿在教学和教学过程的其他方面,贯穿在整个认识中。
第二,在运用直观性时,必须考虑到怎样由具体过渡到抽象,直观手段在课的哪一个阶段上将不再是需要的,那时学生已经不应当把注意力放在直观手段上。这是智育的一条很重要的原则:直观手段只是在促进思维积极化的一定阶段上才是需要的。
第三,应当逐步地由实物的直观手段向绘画的直观手段过渡,然后再向提供事物和现象的符合描述的直观手段过渡。早在一、二年级,就应当逐步地训练儿童能离开实物的直观手段,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完全摆脱它。有经验的教师在所有各学年(从一年级到十年级)都在运用直观性原则,但是他们在逐年地以越来越复杂的工作方法和方式来体现这一原则。即使在十年级,有经验的语文教师还是带领自己的学生到树林里去,到河岸上去,到春花怒放的花园里去,——在这里,可以说是对词的情绪色彩进行更精细的加工,加深和发展学生的情绪记忆。
向绘画的直观手段过渡是一个较长的过程。这并不是说,教师简单地把小猫的图画带到课堂上来代替活的小猫。绘画的直观手段,即便它逼真地表达了实物直观手段的形状、颜色和其他特点,但它总归是一种概括。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在运用绘画的直观手段时,应当逐步地向越来越复杂的概括过渡。特别重要的是要教会儿童理解符合式的绘画——草图、示意图等,这些手段对发展抽象思维起着很大的作用。结合这一点,我想就如何使用黑板的方法提几点希望。
教室里设有黑板,不仅是为了在上面写字,而且是为了教师在讲述、说明、演讲的过程中可以在上面画些草图、示意图和详图等。我在讲授历史、植物、动物、物理、地理、数学的时候,几乎在所有的课堂上(大约历史课80%,植物、动物和地理课的90%,物理和数学课的100%),我都要使用黑板和彩色粉笔。在我看来,不这样做,就不可能设想会有一个发展抽象思维的过程。我认为,绘画的直观性不仅是把表象和概念加以具体化的手段,而且是从表象的世界里解脱出来而进入抽象思维世界的手段。 绘画的直观性同时也是一种使学生进行自我智力教育的手段。在二、三年级,我的学生总是把算术练习本从中间起分成“两半”,左边的一半用来解答习题,而右边的一半则用来以直观的、示意的办法把应用题画成图解的样子。在动手解答习题以前,学生先“把应用题画出来”。教会学生把应用题“画”出来,其用意就在于保证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儿童开始时画一些实物(苹果、篮子、树、鸟),然后转到示意性的绘画,即用小方块、小圆圈来代表它们。我特别关心的是那些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是怎样“画”应用题的。假若不是采用了这种教学方式,这些学生是未必能学会解答应用题和思考它的条件的。如果哪一个孩子学会了“画”应用题,我就可以有把握地说,他一定能学会解应用题。也有个别学生,在几个月里还学不会用图画来表示应用题的条件。这就意味着,他们不仅不会抽象思维,而且也不会“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这就必须先教给他们形象思维,然后再逐渐地引导他们进行抽象思维。
如果你的小学班级里有一些学习数学感到困难的学生,那就请你试一试,先教会他们“画”应用题。应当引导儿童由鲜明的形象到达它们的符号式的描绘,再由描绘而到达对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的理解。 第四,要引导学生由绘画的直观性逐步过渡到词的形象的直观性。词的形象——这是由“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进行思维而走向用概念进行思维的前进的一步。有经验的小学教师们,不仅用词来创造那些不可能直接看见的东西(例如,北极地带的冰群、火山爆发等等)的形象,而且用词来创造那些在我们周围的自然界和人的劳动中可以看见的东西的形象。这些词的形象对于形成情绪记忆、丰富心理学上所说的内容言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这里还有必要谈谈对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的工作。经验表明,这类学生的智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由形象思维到概念思维的过渡,究竟需要多长时间和经历怎样的步骤。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一直停留在毫无希望的境地,教师不知道该把他们怎么办,怎样才能激发他们的思维。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这些学生没有经过一番长期的“形象思维”的训练,然而教师却在催促他们快点转到抽象思维,而学生对抽象思维却是丝毫没有准备的。学习困难的学生常常不能把自己举出的实例同费了很大力气才背会的规则联系起来,这种情况就是形象思维与概念思维相脱节的后果之一,是教师操之过急的结果。 第五,直观手段应当使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上去。 让我们再说一遍,运用直观性原则是需要很高的技巧,需要了解学生的思维和心情的。


总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直观性教学有其一定的长处,就好比如今我们制作的教学PPT,因为制作精美,生动,往往很受学生喜欢,但有时学生的注意力似乎放在了一些无关紧要的图片上,这样往往起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设计教学的同时,更要注意是否选择了恰当的直观性手法,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37暑期批读 第30条 谈谈直观性问题 - 页 2 Empty 《给教师的建议》30 周一 九月 02, 2013 10:43 am

进修学院钱婷婷



30、谈谈直观性问题
培养注意力的唯一手段就是施加作用于思维,而直观性只有根据它刺激思维过程的程度,起着促进注意力的发展和深入的作用。物体的直观形象本身,也可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但是运用直观性的目的绝不是为了整节课地抓住学生的注意不放。在课堂上引进直观手段,倒是为了在教学的某一个阶段上使儿童摆脱形象,在思维上过渡到概括性的真理和规律性上去。在实践中常常遇到一些出乎预料的情况,就是直观教具以其某一个细节而束缚住了儿童的注意力,不仅没有帮助反而妨碍了他们去思考教师本来想引导儿童去思考的抽象真理。有一次,我带了一个水轮机的活动模型给儿童看。推动叶轮的那一股水,由于冲击飞溅而形成一片细微的水雾,经阳光一照,就映射出一道彩虹。我没有注意到彩虹,可是孩子们觉察到了。于是,他们的全副注意力都被这种有趣的、但是在当时安全是偶然的自然现象吸引住了,而没有用到我想引导他们得出的那些概括性的结论上去。这堂课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一个是教师的经验可以起到作用,还有一个是在课前做好更充分的准备,设想到多种的可能性。】
使用直观手段这件事,要求教师有很高的科学和教育学修养,懂得儿童心理学,懂得掌握知识的过程。
首先应当记住,直观性——这是年龄较小的学生的脑力劳动的一条普遍原则。【直观性,也就是让孩子通过自己的眼睛、自己的手去看到、摸到即将要学习的东西。】唐季乌申斯基曾写道,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这一年龄规律性要求,应当使年龄较小的儿童的思维在大自然中得到发展,使他能够同时看到、听到、感到和思考。直观性是一种发展观察力和发展思维的力量,它能给认识带来一种情绪色彩。由于视觉、听觉、感受和思维是同时进行的,在儿童的意识里就形成一种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情绪记忆的东西。【情绪记忆又叫情感记忆。以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当某种情境或事件引起个人强烈或深刻的情绪、情感体验时,对情境、事件的感知,同由此而引发的情绪、情感结合在一起,都可保持在人的头脑中。】与在儿童的记忆里留下的每一个表象和概念联系在一起的,不仅有思想,而且有情感和内心感受。如果不形成发达的、丰富的情绪记忆,就谈不上童年时期的完满的智力发展。我向小学教师们建议:你们要到思维的源泉那里去、到自然界和劳动中去教给儿童思维。要让词在进入儿童意识的时候带着鲜明的情绪色彩。直观性原则不仅应当贯穿在课堂上,而且应当贯穿在教学和教学过程的其他方面,贯穿在整个认识中。 【其实关于情绪记忆,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看到小时候常吃的糖葫芦,就想到小时候的事情。】
第二,在运用直观性时,必须考虑到怎样由具体过渡到抽象,直观手段在课的哪一个阶段上将不再是需要的,那时学生已经不应当把注意力放在直观手段上。这是智育的一条很重要的原则:直观手段只是在促进思维积极化的一定阶段上才是需要的。 【教会孩子积极地去思考问题。】
第三,应当逐步地由实物的直观手段向绘画的直观手段过渡,然后再向提供事物和现象的符合描述的直观手段过渡。早在一、二年级,就应当逐步地训练儿童能离开实物的直观手段,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完全摆脱它。有经验的教师在所有各学年(从一年级到十年级)都在运用直观性原则,但是他们在逐年地以越来越复杂的工作方法和方式来体现这一原则。即使在十年级,有经验的语文教师还是带领自己的学生到树林里去,到河岸上去,到春花怒放的花园里去,——在这里,可以说是对词的情绪色彩进行更精细的加工,加深和发展学生的情绪记忆。
向绘画的直观手段过渡是一个较长的过程。这并不是说,教师简单地把小猫的图画带到课堂上来代替活的小猫。绘画的直观手段,即便它逼真地表达了实物直观手段的形状、颜色和其他特点,但它总归是一种概括。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在运用绘画的直观手段时,应当逐步地向越来越复杂的概括过渡。特别重要的是要教会儿童理解符合式的绘画——草图、示意图等,这些手段对发展抽象思维起着很大的作用。结合这一点,我想就如何使用黑板的方法提几点希望。 【我认为,逐步地训练儿童能离开实物的直观手段,就是将他所看到的画出来,而画出来的过程其实是经过了儿童的认知加工,他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画的,那么教师可以通过他的画来发现他在掌握这个知识的时候,还存在哪些欠缺。】
教室里设有黑板,不仅是为了在上面写字,而且是为了教师在讲述、说明、演讲的过程中可以在上面画些草图、示意图和详图等。我在讲授历史、植物、动物、物理、地理、数学的时候,几乎在所有的课堂上(大约历史课80%,植物、动物和地理课的90%,物理和数学课的100%),我都要使用黑板和彩色粉笔。在我看来,不这样做,就不可能设想会有一个发展抽象思维的过程。我认为,绘画的直观性不仅是把表象和概念加以具体化的手段,而且是从表象的世界里解脱出来而进入抽象思维世界的手段。 绘画的直观性同时也是一种使学生进行自我智力教育的手段。在二、三年级,我的学生总是把算术练习本从中间起分成“两半”,左边的一半用来解答习题,而右边的一半则用来以直观的、示意的办法把应用题画成图解的样子。在动手解答习题以前,学生先“把应用题画出来”。教会学生把应用题“画”出来,其用意就在于保证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儿童开始时画一些实物(苹果、篮子、树、鸟),然后转到示意性的绘画,即用小方块、小圆圈来代表它们。我特别关心的是那些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是怎样“画”应用题的。假若不是采用了这种教学方式,这些学生是未必能学会解答应用题和思考它的条件的。如果哪一个孩子学会了“画”应用题,我就可以有把握地说,他一定能学会解应用题。也有个别学生,在几个月里还学不会用图画来表示应用题的条件。这就意味着,他们不仅不会抽象思维,而且也不会“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这就必须先教给他们形象思维,然后再逐渐地引导他们进行抽象思维。
如果你的小学班级里有一些学习数学感到困难的学生,那就请你试一试,先教会他们“画”应用题。应当引导儿童由鲜明的形象到达它们的符号式的描绘,再由描绘而到达对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的理解。 第四,要引导学生由绘画的直观性逐步过渡到词的形象的直观性。词的形象——这是由“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进行思维而走向用概念进行思维的前进的一步。有经验的小学教师们,不仅用词来创造那些不可能直接看见的东西(例如,北极地带的冰群、火山爆发等等)的形象,而且用词来创造那些在我们周围的自然界和人的劳动中可以看见的东西的形象。这些词的形象对于形成情绪记忆、丰富心理学上所说的内容言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这里还有必要谈谈对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的工作。经验表明,这类学生的智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由形象思维到概念思维的过渡,究竟需要多长时间和经历怎样的步骤。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一直停留在毫无希望的境地,教师不知道该把他们怎么办,怎样才能激发他们的思维。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这些学生没有经过一番长期的“形象思维”的训练,然而教师却在催促他们快点转到抽象思维,而学生对抽象思维却是丝毫没有准备的。学习困难的学生常常不能把自己举出的实例同费了很大力气才背会的规则联系起来,这种情况就是形象思维与概念思维相脱节的后果之一,是教师操之过急的结果。 第五,直观手段应当使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上去。 让我们再说一遍,运用直观性原则是需要很高的技巧,需要了解学生的思维和心情的。
【总批】:
这里说到在学习的时候唤起儿童的情绪记忆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在这里我们来看看到底什么是情绪记忆。情绪记忆又叫情感记忆。以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当某种情境或事件引起个人强烈或深刻的情绪、情感体验时,对情境、事件的感知,同由此而引发的情绪、情感结合在一起,都可保持在人的头脑中。
如果这里所指的“某种情境或某种现象”是积极的,是儿童喜闻乐见的,那么这种情绪记忆不仅对当下所学知识有帮助和促进作用,更可以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记忆的叠加。

大场镇小学 成琦

大场镇小学 成琦

30、谈谈直观性问题
培养注意力的唯一手段就是施加作用于思维,而直观性只有根据它刺激思维过程的程度,起着促进注意力的发展和深入的作用。物体的直观形象本身,也可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但是运用直观性的目的绝不是为了整节课地抓住学生的注意不放。在课堂上引进直观手段,倒是为了在教学的某一个阶段上使儿童摆脱形象,在思维上过渡到概括性的真理和规律性上去。在实践中常常遇到一些出乎预料的情况,就是直观教具以其某一个细节而束缚住了儿童的注意力,不仅没有帮助反而妨碍了他们去思考教师本来想引导儿童去思考的抽象真理。有一次,我带了一个水轮机的活动模型给儿童看。推动叶轮的那一股水,由于冲击飞溅而形成一片细微的水雾,经阳光一照,就映射出一道彩虹。我没有注意到彩虹,可是孩子们觉察到了。于是,他们的全副注意力都被这种有趣的、但是在当时安全是偶然的自然现象吸引住了,而没有用到我想引导他们得出的那些概括性的结论上去。这堂课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
使用直观手段这件事,要求教师有很高的科学和教育学修养,懂得儿童心理学,懂得掌握知识的过程。
首先应当记住,直观性——这是年龄较小的学生的脑力劳动的一条普遍原则。唐季乌申斯基曾写道,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这一年龄规律性要求,应当使年龄较小的儿童的思维在大自然中得到发展,使他能够同时看到、听到、感到和思考。直观性是一种发展观察力和发展思维的力量,它能给认识带来一种情绪色彩。由于视觉、听觉、感受和思维是同时进行的,在儿童的意识里就形成一种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情绪记忆的东西。与在儿童的记忆里留下的每一个表象和概念联系在一起的,不仅有思想,而且有情感和内心感受。如果不形成发达的、丰富的情绪记忆,就谈不上童年时期的完满的智力发展。我向小学教师们建议:你们要到思维的源泉那里去、到自然界和劳动中去教给儿童思维。要让词在进入儿童意识的时候带着鲜明的情绪色彩。直观性原则不仅应当贯穿在课堂上,而且应当贯穿在教学和教学过程的其他方面,贯穿在整个认识中。
第二,在运用直观性时,必须考虑到怎样由具体过渡到抽象,直观手段在课的哪一个阶段上将不再是需要的,那时学生已经不应当把注意力放在直观手段上。这是智育的一条很重要的原则:直观手段只是在促进思维积极化的一定阶段上才是需要的。
第三,应当逐步地由实物的直观手段向绘画的直观手段过渡,然后再向提供事物和现象的符合描述的直观手段过渡。早在一、二年级,就应当逐步地训练儿童能离开实物的直观手段,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完全摆脱它。有经验的教师在所有各学年(从一年级到十年级)都在运用直观性原则,但是他们在逐年地以越来越复杂的工作方法和方式来体现这一原则。即使在十年级,有经验的语文教师还是带领自己的学生到树林里去,到河岸上去,到春花怒放的花园里去,——在这里,可以说是对词的情绪色彩进行更精细的加工,加深和发展学生的情绪记忆。
向绘画的直观手段过渡是一个较长的过程。这并不是说,教师简单地把小猫的图画带到课堂上来代替活的小猫。绘画的直观手段,即便它逼真地表达了实物直观手段的形状、颜色和其他特点,但它总归是一种概括。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在运用绘画的直观手段时,应当逐步地向越来越复杂的概括过渡。特别重要的是要教会儿童理解符合式的绘画——草图、示意图等,这些手段对发展抽象思维起着很大的作用。结合这一点,我想就如何使用黑板的方法提几点希望。
教室里设有黑板,不仅是为了在上面写字,而且是为了教师在讲述、说明、演讲的过程中可以在上面画些草图、示意图和详图等。我在讲授历史、植物、动物、物理、地理、数学的时候,几乎在所有的课堂上(大约历史课80%,植物、动物和地理课的90%,物理和数学课的100%),我都要使用黑板和彩色粉笔。在我看来,不这样做,就不可能设想会有一个发展抽象思维的过程。我认为,绘画的直观性不仅是把表象和概念加以具体化的手段,而且是从表象的世界里解脱出来而进入抽象思维世界的手段。
绘画的直观性同时也是一种使学生进行自我智力教育的手段。在二、三年级,我的学生总是把算术练习本从中间起分成“两半”,左边的一半用来解答习题,而右边的一半则用来以直观的、示意的办法把应用题画成图解的样子。在动手解答习题以前,学生先“把应用题画出来”。教会学生把应用题“画”出来,其用意就在于保证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儿童开始时画一些实物(苹果、篮子、树、鸟),然后转到示意性的绘画,即用小方块、小圆圈来代表它们。我特别关心的是那些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是怎样“画”应用题的。假若不是采用了这种教学方式,这些学生是未必能学会解答应用题和思考它的条件的。如果哪一个孩子学会了“画”应用题,我就可以有把握地说,他一定能学会解应用题。也有个别学生,在几个月里还学不会用图画来表示应用题的条件。这就意味着,他们不仅不会抽象思维,而且也不会“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这就必须先教给他们形象思维,然后再逐渐地引导他们进行抽象思维。
如果你的小学班级里有一些学习数学感到困难的学生,那就请你试一试,先教会他们“画”应用题。应当引导儿童由鲜明的形象到达它们的符号式的描绘,再由描绘而到达对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的理解。 第四,要引导学生由绘画的直观性逐步过渡到词的形象的直观性。词的形象——这是由“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进行思维而走向用概念进行思维的前进的一步。有经验的小学教师们,不仅用词来创造那些不可能直接看见的东西(例如,北极地带的冰群、火山爆发等等)的形象,而且用词来创造那些在我们周围的自然界和人的劳动中可以看见的东西的形象。这些词的形象对于形成情绪记忆、丰富心理学上所说的内容言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这里还有必要谈谈对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的工作。经验表明,这类学生的智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由形象思维到概念思维的过渡,究竟需要多长时间和经历怎样的步骤。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一直停留在毫无希望的境地,教师不知道该把他们怎么办,怎样才能激发他们的思维。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这些学生没有经过一番长期的“形象思维”的训练,然而教师却在催促他们快点转到抽象思维,而学生对抽象思维却是丝毫没有准备的。学习困难的学生常常不能把自己举出的实例同费了很大力气才背会的规则联系起来,这种情况就是形象思维与概念思维相脱节的后果之一,是教师操之过急的结果。 第五,直观手段应当使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上去。 让我们再说一遍,运用直观性原则是需要很高的技巧,需要了解学生的思维和心情的。
【总批:“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实物、模型、语言的形象描写,使学生对要学习的事物形成清晰的表象,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为学生形成新概念,掌握规律奠定基础。”选择合适的方法促进学生发展,以提高学生思维力为导向为核心为宗旨。】

返回页首  留言 [第2页/共2页]

到页面 : 上一页  1, 2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