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上海市宝山区新进青年党员教师论坛(班主任:罗老师)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2011年上海市宝山区新进青年党员教师论坛(班主任:罗老师)

为了方便学习和交流,建立2011年上海市宝山区新进青年党员教师论坛,希望大家可以在这里发表自己的想法,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您没有登录。 请登录注册

[b]写给我校年轻老师——李镇西老师谈读《给教师的建议[/b]》

向下  留言 [第1页/共1页]

罗小娟



年轻的朋友们:

上次沙龙活动,我承诺了要用我的稿费给你们每人买一本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现在,这本《给教师的建议》就是我赠给你们的。希望你们珍惜这本“教育经典”。

苏霍姆林斯基是我从年轻时代到现在特别敬重的教育家之一。回想第一次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是1982年,那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一年。我清楚地记得,当时我读了从朋友手中借来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后,第一个感觉是:“哦,教育学理论居然还可以写得这样平易而富有魅力!”当时,我正在当班主任,同时担任语文教学,正有许多来自工作的喜悦和困惑。读苏霍姆林斯基真让我心灵激荡,因为我感到书中的每一句话都是对我说的,或者干脆说,这本书就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我的建议。一时间,我真正迷上了苏霍姆林斯基。这种迷恋还感染了周围的年轻朋友――当时,我担任学校教工团支部书记,于是,我便“独裁”了一回:自作主张地从天津人民出版社邮购了20来本该社出版的苏霍姆林斯基名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所有团员教师人手一册!

亲爱的年轻朋友,我给你们说这些,是要告诉你们,这本书对我的影响之大,而且我坚信,这本书也一定能够影响你们。遗憾的是,现在我没看到《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再版,现在市面上通行的都是《给教师的建议》——这其实并非苏霍姆林斯基的原版著作,而是中国学者选取的苏霍姆林斯基著作中的精华片段,然后仿照《给教师的建议》的体例编辑而成。应该说,还是体现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精髓的,里面也包括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的一些内容。所以,我赠送你们的这本书,还是很不错的。

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显然不是那种刻意追求“理论体系”或“引起轰动”的大部头,苏霍姆林斯基也不想以教育家的身份对教师们进行空洞的说教,他只是怀着真诚的情感与教育同行们谈心。他的书中无疑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理论内涵,但所有涉及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的重要原理,都是自然而然地融会渗透于语言生动形象的夹叙夹议之中。作者非常理解第一线普通教师的工作甘苦,因而他提炼出一般教师在工作中经常容易遇到一些棘手难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而且每一条建议都不是抽象的教条,而是谈作者自己教育实践的体会,读来令人倍感亲切而又深受启发。
作者阐发了这样一些重要的教育观点:应该通过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智力,让教学成为学生智力发展的手段;一个学校应该有丰富多彩的智力生活;应该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个别施教;应该保证基本技能、基本知识的掌握和知识的积极运用;应该在教学中激起学生高昂的情绪;应该充分发挥教师个人对学生的直接影响,“人只能由人来建树”;教师应该把学生的家庭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体系,因为“家庭的精神文化气氛,对于儿童的发育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善于运用集体这个有力的教育工具;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的自我教育,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师要善于发挥书籍的威力;教师要密切注视街头结交对学生的影响……简言之,在他的教育旗帜上,鲜明地写满了“人性”“人情”和“人道”。
多年前,我曾这样评价苏霍姆林斯基——

和一般的教育家不同,苏霍姆林斯基不是以“学者”或“研究家”的身份去冷峻、“客观”、孤立地研究教育,而是充满真诚的人道主义情怀,把自己的一腔***洒向他的每一位学生。他的深情的目光首先对准的是一个个人的心灵而不只是具体的教学环节或手段,他一生所关注的始终是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的发展。这就使他的教育境界远远超过了一般侧重于研究教育技术的教育家,而使教育真正进入了人的心灵的宇宙。
他的感情真挚而充沛,他的思想朴素而深刻,他的语言平易而精彩,“要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他身边走出去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追求。仅仅凭这一点,他教育胸襟的博大和教育理想的崇高就远远超出了同时代许多的教育家(虽然以今天的眼光看,他的思想理论可能有着这样那样的不足和一些不可避免的历史的局限)。而在中国,我认为只有一位教育家可以与苏霍姆林斯基相媲美,那就是陶行知。

今天,我依然这样认为。

关于这本《给教师的建议》,我想给你一些阅读的建议,供你参考:

第一,要慢慢读,要品味,不要急于赶进度,哪怕一天只读那么几页,关键是要边读边思考。我并没有给你们规定阅读期限,你们完全没必要“完成任务”似地一目十行——那样读,是对苏霍姆林斯基的不尊重。从容一些,沉静一些,让自己的心慢慢被浸润。

第二,说到“思考”,我要强调“联想”,就是在读的时候,要想到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困惑,自己的班级,自己的课堂,自己的学生……也就是说,要把自己融进书里面去,和苏霍姆林斯基对话。我曾经说过阅读的境界,是“读出问题,读出自己”,就说要和阅读者本人的生活打通。

第三,在思考和联想的时候,要随时拿起笔在书中作批注,或勾画,这实际上是你的思想的印记。我不会规定你们必须写读后感——强迫只会助长作假,现在网上关于苏霍姆林斯基著作的读后感多如牛毛。不过,我希望你们能够在书上留下你阅读的痕迹。到时候我要把书收上来看哦!

第四,不要抱着功利的想法,企图从书中找到具体的“绝招”,这不可能。任何经验和技巧,都是在特定情境下才会有作用。换句话说,任何一个老师采用的方法,都和他的生活经验、人生阅历、知识结构、性格气质、学生特点等等有关。我们读别人的书,更多的是汲取思想、精神、原则,并同自己的实际相联系,获得启迪,产生新的属于你自己的智慧。

第五,两周以后,学校要组织外出春游,到时候每位老师都把这本书带上,互相交流各自的体会。在这之前,大家最好能够读一部分,这样到时候才会有和别人分享的东西。

亲爱的年轻朋友,你们来这个学校还不长,但我坚信你们已经体会到了我对你们的期待,体会到我渴望你们尽可能成长起来的急切心情。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要守住自己朴素的教育心,很多时候靠的就是走进人类大师的心灵,用高尚的精神抚慰我们随时都可能浮躁的心。
我在赠书的扉页上写有两句话:“守住热情与童心!我会帮你的。”热情与童心的确应该守住,这是你职业幸福的源泉。那我帮你什么?还是帮你守住热情与童心。我多次说过,我这个校长的使命,就是帮助老师们找到物质以外的教育幸福。对年轻老师更是如此。我愿意随时为你提供帮助。记住,在你成长的路上,一直有我这一双真诚而热切的眼睛注视着你!
李镇西
2011年3月4日

返回页首  留言 [第1页/共1页]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